易经现象学,易经与星象学

关于《周易》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楼上的网站也可以看一下

《易经》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易经》到底有科学依据;科学是认识宇宙的实践方法,是公式化了的知识。从这一定义出发,大狮认为,《易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易经》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科学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之上,而《易经》是建立在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之上。

它与科学产生的路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同科学一样,《易经》也反映了自然规律,但是《易经》还揭示了人事、社会的规律。比科学先进的是,科学仅仅只是客观事物某一部分规律的反映,而《易经》则是客观事物整体规律的反映。正因为此,《易经》才成众经之首,为大道之源。

学习易经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

易经不是学一辈子,而是要用一辈子。我们要把易经普通化、简单化,这是我的路子。每个人都可以把易经的道理用在生活中。现在很多人学易经学得太复杂了,我讲课不旁征博引,直接从原文讲起,然后让学生对易经有感应,从用上学。

易经一直包围在神秘的思想里面,这个神秘的思想就是占卜,占卜好像一个面纱,占卜有它对易经的作用,因为传递广,学易经很多人都用作占卜,易经可以算命,可以预测,但是易经真正的思想不在于占卜,文王的思想不在于占卜,背后有它的智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易经

易经无所不知,包罗万象,那用易经怎么解释现在的社会各种现象?

易经是旧医学的哲学根基,易经无所不知,旧医学包治百病。彩虹飞扬[强][强][灵光一闪][捂脸] 阴阳利弊运行状态,显与藏连绵不绝,古今无不如此替换轮回,也无需更多主观解释了! 题目太大。简单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规律。 比如“贲”卦:就是修饰的意思。如果违反自然规律,过于修饰,就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慎防小人、伪君子。尤其当今“看脸”的时代,应注重内在素质,而不应该被外表所迷惑。像以前的明星什么凡、什么迪外表都是大帅哥,可实际上呢?一些靠整容、炒作上位的明星大伽偷税漏税,眼里只有钱,可人品呢? 《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就是"乾、坤";如果真的对此二卦理解透彻了,那么所有蒙住你双眼 社会 现象都可以变得清晰起来,不再是雾里看花了。 乾卦说得很多了;下面谈谈坤卦吧!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与"乾"相对应,"坤"表示女性,表示"阴柔";《易》用了母马来对应"飞龙"(乾卦);换言之,一个家庭如果只有父亲的严厉而缺少母爱,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反之也是一样;如果只有阴柔缺乏阳刚之气,那就成了"娘炮"; 下面讲的"君子攸往"..... ;无非就是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要"争第一",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可以降低风险;简单说,就是要甘当"第二名"。比如老子说的,不为天下先。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 ;这里说的"西南、东北"分别指的是"阴阳",也就是"男女朋友";无论交结什么朋友,是异性还是同性都要把握好自己,坚持正直就会吉祥无事。 比如说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诟病的"婆婆妈妈","飞短流长"传闲话,摆弄是非,"三个女人一台戏"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正直"这一点所致。 《周易》认为,乾为君道,坤为臣道;这里可以加以引申,即"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学会如何做好"副手",通俗来说就是"不抢镜头"; 一个家庭也是一样;男主外女主内,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换句话说,人前多给老公一些面子,所谓相夫教子,做好"贤内助"应该是女人的本分。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直方大",这三个汉字小学生都认识;这就是做人的本分——正直、端方、胸襟宽大;通俗来说"心直口快"热心肠的女人,不去刻意"修行"(自我批评)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发生。 不仅仅是女人应该如此,如果每一个男性朋友能够做到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不要小肚心肠,这样的话不去"修身"也是没有坏处的。 易经不是无所不知,只是包罗万象。而且,用易经来解释现在的 社会 各种现象,未必可以解释的清楚。 易经的应用,主要是预测。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从易经诞生出来真正靠谱的预测大师,普遍只是预测个大概,多半是蒙出来的结果。易经若是管用,早就应该被用于预测彩票中大奖了。事实上,所谓易学大师们没一个敢预测彩票。别说中大奖了,他们连小奖也很难预测准。 易经被追捧,是因为其中的主要内容可以任意解释,非常适合用来忽悠人。所以,易经特别受到骗子们欢迎,广泛用于给人‘’指点迷津‘’。大师们都说易经是最深奥的学问,反正只有他们懂,你是弄不懂的,只能听他们解释。而且,易学大师们普遍都是互不认同的,都是只有自己理解对了,别人理解错了。因为直到现在,关于易经实际上没有公认的解释,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用易经来解释现代 社会 的诚信问题、内卷问题、生育率低下问题、婚姻问题,基本上只能给出牵强附会的答案,这些答案很难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当然,某些易学大师可能会给出比较中肯的建议,但是他们未必真的只是用易经在解释。我了解的易学大师们,普遍不只是研究易学,他们的知识面可能相当广泛。因为易经被神化了,他们打着易学的幌子更容易被推崇和信任。所以,那些比较靠谱的解释,未必就是从易经而来。 易经若真的是无所不知,就没有现代科学什么事了,就应该是我们在一切领域领先世界了。你如果不想当预测大师去忽悠人 ,随便学点什么现代科学技术,都要比钻研易经更加有用。 《三国演义》开篇即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传统文化以一时而言世事也。 《周易》论大道是非,乃阴阳相反又相辅相成也。 西方哲学论真理的实质,矛盾之对立也。 世事者,大也,众也,纷杂也。 社会 者,小也,一域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也。 《易经》者,以儒家及儒学之狭隘释《周易》也。 所以,《周易》以先天民族思想阴阳文化,而总括乾坤矣!简之″龙文化"。 是以,不以世事无以 社会 ,不以大无以见小也。 概乾坤及人世间乃阴阳相反相成、亦矛盾之对立统一也!所以,久安生是非,久乱必整合,乃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无恶不显善,无危不思安,无乱不盼宁,无道祈有序,饿殍梦一餐。久安欲是非,道德必以法制,温饱思淫欲,欲望必以规范,人心之几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穷人好领导,富人难统治!治世之难也。 所以,《易》曰:″何天之衡,亨"。 因为,动物乃思维也;人者,思想也!岂有思想而久不变者可安之理乎? 慢、快,岂有世事之发展能比的上人心欲望的速度之理乎? 所以,《易》不言之言曰:″人即便是达到了心性①相通的境界,亦不如思想之升华而合于道。 也许,民族及人类之心性相通就是思想之升华吧! ①性:正道或天赋;本义为人生而具有的特质。 地球存变化, 社会 在发展,人类要进步,文明入求新。易经也只是人类经历结累的记录,新时代发生和出现的新情况靠后人补记上去。 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自身规律,《易经》总结论述了所有规律,如何去趋吉避凶,循正常而非反常,处处都用得着‘,只要你熟悉你就会遵循,当你不熟悉它就会感觉茫然……… 易经思想无处不在, 社会 各种现象本质就是思想的规律,而思想在人类 社会 展现的现在就是资产与共 产的对立,也可以说是物质与精神,其实对立要走向统一,不论是资产 还是共 产,终究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资产是人的物质基础,共 产是人的精神追求。 综合易经思想,就是资产是阳刚,改造世界,共 产是精神阴柔,满足无产阶级共同 情感 价值 。一阴一阳之谓道。资本应该服务与共 产大众,才能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就是易经思想境界之精华。 在儒家思想体现出来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明的德行,亲民就是不脱离群众,使人民弃旧图新。止于至善,达到完美,完美是没有的,但人类对完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主要讲什么意思

问题一:易经讲是什么呢? 易经讲的是什么。为什么只讲八卦图。 易经,就是讲八卦图。原易经中,前象后辞。可以认为,易经就只八卦图的注解。 易经,是用哲学来解释天地四方,古往今来。你也可以把他说的对象看成是人本身。 易经,经过阴阳结合,一共推演出64种大的状态,又经过各卦象结合,没个打的卦象有6个小卦象。所以一共是384种卦象。者384种卦象,对应一切事物的运行状态。 所以,易经就是八卦图,是一本从哲学方面记录事物运行状态的书。具有很高的价值。 易经与算命。 八卦,是伏羲发明的。流传几百年后,夏朝,商超都对其有改动。当时的周西伯倾其毕生所学,一为避难,一为讲自己的所学传于后人,一为提醒朝廷,一为造反,便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后至孔子作象辞。而成为完整的著作。这也是易经书中有很多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周西场位于虎穴,不敢直言。一共经历了2500年左右,为我们今天看见的易经最终形态。又流经了2200多年才到今天。 其中,无数高明人士对其注解,增加新的血液。在汉朝时,易经,分为术数合易理两部分研究。术数,即是算命之类的。 因为易经中记录的是各个状态,只要能够定位你现在的状态当然能够指导你的行为,所以它能够算命,是正确的。 问题二:《易经》讲的是什么? 易经 》是一个复杂的哲学系统,现在流传的《易经》中的大部分内容,传说是由周文王所著,所以称为《 周易 》,通俗的说法一般认为《易经》是基于 六十四卦 的占筮用书。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其内容涵盖了 哲学 、 、 历史 、 军事 、民俗等诸多方面。是 儒家 和 道教 的重要 典籍 。 在古老的《易经》中,只包括六十四个卦象符号,其后的注解传说是文王所写。而《季传》的作者传说是孔子。在古老的传说里,《周易》只是《易经》的一个部分,完整的《易》还包括《连山》、《归藏》等。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 成书过程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现在一般认为是 战国时期 或秦汉时的著作。不是一时一人所写,其中的内容基本反映了 周朝 时人的观点。 内容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 《易传》:又称十翼,是对《易经》得注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周易用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象征各种事物。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或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卦。 问题三: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易经》概述 一、《易经》名字简释: 易的释义:基本有四种,1、金乌,大日,生命;2、变易、变化;3、简易,化简为易;4、日月为易。 经的释义,也为三个:1、通“径”字,路径;2、经典;3、方法。 综合起来,易经就是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 是古代人对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总结之经验。 二、《易经》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 综合一下,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变,圣人修易传于文王,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传至现世。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象、归藏无传。 中华易经网 zhyj01/ 问题四:易经主要讲的什么意思? 《易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精华的经典总结,集、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之大成。传说成书于周文王,后经演《易》者专撰,独向“卜筮”发展,强化成一部专门进行预测的工具书。《易经》主要讲的是“阴阳”二者“生生不息”的变化及规律。 问题五:《易经》主要讲的什么? 《易经》概述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易经》与三《易》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连山易》相传为宓戏所作;《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 问题六:周易写的是什么意思,想表达什么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鼎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这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长存于世,正在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独特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学仪器无可比拟的,可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感应器,它本身就有预测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细而严密。摇卦时铜钱平放于手心,人的易场力作用于铜钱,使之按照感应易场发生运动,于是铜钱的变动就反映了相应事物的阴阳变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乾坤辟阖,阴阳为道 《周易》开篇即为乾、坤二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要素,乾坤为阴阳的总根源和代表。《周易・系辞》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谓在阴阳的交互作用下,乾坤定位,万物化生,宇宙间变化万千错综复杂,都是基于乾坤开合,阴阳运化的结果。孔子在《系辞》中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宇宙万物的生化模式,与胚胎的细胞分裂过程十分相像,揭示了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化生过程十分相似。老子的一,相当于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三者,为阴阳之和。孔子和老子的宇......>> 问题七:浅谈什么是易经,易经主要讲什么 《易经》,易就是变化,万物是动态有联系的发展的,易经的64卦,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古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智慧《易经》开篇揭示了“阳”元素的特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易经》到底是还是科学

是科学。科学只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活动而已。其含义与定义,不同人有不同的说法。是人的一种思维状态,能求而不求,没有辩证思维,盲目相信别人。有高水平的思维并不必然导致正确的知识。就是所谓的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不在这方面绕圈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他不是,就是因为周易确实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印证。真懂者确实可以说出很多人的信息,诸如结婚、生子等很多方面的具体时间。绝非一个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可以解释。当然,江湖术士,百伪一真。就象360行中,状元、高手终是少数,还有一些志在敛财心术不正之辈,就更难说了。

易经的象术是怎样发展演变出来的?怎么从卦看象,象是什么,有没有简单的...

首先是由河图洛书发展出易经(切记易经只是三划唯一卦共八卦是没有文字的),然后有文王发展成周易六十四卦,后孔子写十翼!也就是现在的周易! 易经的象多指现象和卦象。卦象如:天之乾卦,三划以表示天 地之坤卦断开的三划!现象就是现实中的象!不知象者不知卦所以易经叫我们的首先就是修心!数在卦中,就是爻的顺序。九一至九五、最后一爻上九。表示爻是从下往上数。而九、七是阳数;八和六属阴数。 至于演变卦象教你个最简单的(不过简单的不怎么灵验只能适合新手玩占)三枚同样的硬币在手中摇几次抛出,一共这样六次就得出六个爻,即一卦,第一次的为初爻,在最下面,最后一次为上爻在最上面,2背为\\少阴, 一背为少阳\ ,3个背为叉老阴,3个正为老阳,叉和圈为变爻就是变成其他的爻,老阴变阳,老阳变阴,然后得出另一卦,即变卦,也可能没有变卦,然后你看书解释就行! 如果你喜欢推荐你去看那几本书 《易学基础教程》 《周易译注》《周易全解》《<周易>经传十五讲》 南怀瑾写的书也不错! 切记占卦只是玩耍!不要想着靠它来占卜那样永远学不好易经只会亵渎群经之首!修心更重要!达到处境随心变就有小成!懂易者不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