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消息卦的应用方法,易经十二消息卦
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如何理解?
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如何理解?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被称为十二辟卦,十二辟卦是中国古代对天文的一种归纳方法,结合宇宙法则及每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归纳为十二个卦。古人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十二个卦,用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这十二个卦就是十二辟卦,又叫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他们分别是: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姤卦、 遯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十二辟卦中,从复卦到乾卦,阳爻逐次递生,即阳爻的位置从初爻逐次上升:复卦是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爻、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爻、二爻、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为阳爻;夬卦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为阳爻;乾卦则是全部为阳爻。反之从姤卦到坤卦,阴爻逐次上升。十二辟卦对应的月份是:复卦对应十一月,临卦对应十二月,泰卦对应正月,大壮卦对应二月,夬卦对应三月,乾卦对应四月,姤卦对应五月,遯卦对应六月,否卦对应七月,观卦对应八月,剥卦对应九月,坤卦对应十月。
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如何理解?
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如何理解?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被称为十二辟卦,十二辟卦是中国古代对天文的一种归纳方法,结合宇宙法则及每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归纳为十二个卦。古人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十二个卦,用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这十二个卦就是十二辟卦,又叫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他们分别是: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姤卦、 遯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十二辟卦中,从复卦到乾卦,阳爻逐次递生,即阳爻的位置从初爻逐次上升:复卦是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爻、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爻、二爻、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为阳爻;夬卦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为阳爻;乾卦则是全部为阳爻。反之从姤卦到坤卦,阴爻逐次上升。十二辟卦对应的月份是:复卦对应十一月,临卦对应十二月,泰卦对应正月,大壮卦对应二月,夬卦对应三月,乾卦对应四月,姤卦对应五月,遯卦对应六月,否卦对应七月,观卦对应八月,剥卦对应九月,坤卦对应十月。
命相算命骗术大揭露
生辰八字预测人的命运到底是科学还是、骗人的?要弄清这个问题,1、我们必须先弄清八字算命所有的工具以及理论依据是什么2、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可参考浅析阴阳学说的科学原理、 五行生克新解)3、时空观——时间、物质、空间三者的关系。一、理论依据:其理论依据就是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刑冲合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制化。即人的出生年、月、日、时,配合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形成的一种符号体系也叫四柱。是用来推演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吉、凶、祸、福的一种方法,也可比作是一个信息储存器和接受器。为何又叫四柱呢?因为生活在地球上人是头顶天脚踩地,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石柱,而年、月、日、时又分别代表祖上、父母、夫妻、子女一家四代人。故称四柱。所用的工具:即农历。农历就是星历(或叫万年历、皇历、农历等)。星历是我国远古时代,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长期的“仰观俯察”而制定的历法,从而来指导农业生产。那么天干地支从何而来呢?简单地说,干支是古人的记时符号。要弄清以上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古人是怎样制作农历的。因为历法的制定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 十二支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星历。到皇帝时代,对上古星历进行修订,“盖皇帝考定星历,建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qi神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引自《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皇帝之前的星历不够完善,到了皇帝时期,皇帝又重新开始审查原来的星历,并建立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十二支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对应,又将十二消息卦(也叫十二辟卦)复、临、泰、大壮、决、乾、垢、遁、否、观、剥、坤(关于十二消息卦,下面作专题说明)纳入制定历法中去,设置闰月,从而使历法进一步地较前完善。又设立了金、木、水、火、土五官,各斯其责,制定新的历法。此即阴阳合历。又称十三月轩辕黄帝龟甲历(简称皇历)。我们来看看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怎样制定历法的“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柄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柄,柄自华山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早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监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此系于斗。” ——引自《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北斗七星在紫薇右垣之外,为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之枢纽,是阴阳动力的根源。《尚书》中说:“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柄延长线是东寅宫苍龙的龙角叫大角星(注:角星即二十八星宿之一,镇守四方,东方青龙七宿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南方朱雀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西方白虎七宿: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北方玄武七宿: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獐 )。玉衡前后两星联线向南的延长线可见南斗,斗魁四星顺着柄的方向向北延伸是参宿的头;黄昏后斗柄所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名。柄还可以分野(注:1、辨别方位:东西南北及十二地支所属空间,2、确定时序及交节时间),斗柄指向华山(酉)及其西南地域,以子夜玉衡所指的地支(方位)的月建叫夜半建(注:子月即农历十一月),玉衡指向中州黄河、济水之间的地域;以平旦斗魁所指地支的月建就是平旦建,魁的指向为卯(东部)寅(东北)。斗好比是帝王乘坐的车,运行于靠近天极的中央(注:从“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中可以看出,北斗为天体的中心),根据斗柄在不同的时间,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北南东西四地域(注:四乡:就是四方,东方寅卯辰;南方巳午未;西方申酉戌,北方亥子丑),分辨出昼夜,确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时序以及每天(昼夜)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利用十二消息卦(也叫十二辟卦、十二侯卦)的阴阳消长、五行之自然法则,辨别出十二月建、二十四节气,从而进一步地完善制定历法纪元。这种制定历法的方法,主要依靠北斗七星。以上事实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北斗星是天体的中心,通过观测斗柄的旋转,制定历法,建立自然之时序,真可谓“观天象而尽人事”。 “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斗左旋,日行一度。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 而成一岁。斗指苍龙宫角宿坐旁‘摄提星’为‘摄提格’、建寅,作时历原始,经七十六岁为一纪,凡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岁为大终。子午卯酉相对直线为二绳(注:经、纬两中轴线),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四角)。”——引自 《淮南子》。由此可见,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整体的有机体,“此有机体以太一为中心,而以北斗为枢纽。譬如太一为发电机,而北斗为变电所。如以太一为上帝之脑,则北斗为上帝之手。创造宇宙万有,支配各星球之运动与进化。故知宇宙之能力,乃有根源、有重心、有最高权力、有机体组织、有自然秩序。”结论:古人在制作历法时,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的有机体,并且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找到了中心,即以太一为中心,以北斗七星为枢纽,以日月为阴阳之精华,以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表示东西南北中之五方以及万物属类;以十二地支固定于十二方,十二地支所属方位如下:以十二消息卦为测量工具(通过十二消息卦来推测一年四季十二月建的阴阳消长而形成的冷暖变化及八风。物质、时间、空间三者的同一1、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同一),如斗指苍龙宫角宿坐旁‘摄提星’为‘摄提格’、建寅(就是正月),是一年春天的开始(也正是每天的寅时(北京时间3点——5点)。2、时间与物质的统一。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说物质的运动变化就是时间的变化,反过来说:就是物质的运动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然而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其规律性、周期性的,那么时间就一定有其周期性。根据古人观星可以看出,时间有起点和终点,但这种起点是相对的、是周期性的,如一年十二个月起于寅而终于丑(即阴历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从一昼夜二十四小时来看,即起于子(北京时间23:00——第二天的1:00)而终于亥(北京时间21:00——23:00)。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永不停息。3、 物质与空间(地域、方位)的关系:即空间就是物质(十二地支即表示时间又表示物质)。因为古人测定空间和时间是根据斗柄的旋转方向决定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时间(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每月的天数、每天昼夜变化、十二个时辰)是由地球、星体的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运动变化),然而,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物质才能运动。由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人利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表示时间、空间、物质(三位一体)是正确的、是科学,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自然科学!4、时间、空间的广义性:即宇宙形体运动变化(地球绕太阳的自传与公转)的结果,是无限延伸的。有其规律性、周期性的。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昼夜交替,往返无穷。5、狭义的时间与空间:就是所有物质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世界是有物质组成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然而每一物质都有其自身的时间与空间,物质自身的时间与空间是伴随着物质本身运动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说,物质本身的时间与空间是随着物质的存在而存在,随着物质消失而消失(消失是相对的,物质的不断运动变化则是绝对的)。即狭义的时间与空间(物质自身的时间与空间),是有起点和终点的,然而这个起点和终点则是相对。如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农作物自身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过程。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时间内就体现出不同的长势(空间),即时间与空间都是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而时间就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顺序),空间就是物质运动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内所体现出的不同形体(象)。当然其它生物也和农作物是一样的,如人类,每个人自出生到死亡,在其整个的生命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时间与空间。有以上论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道理,既然物质、时间、空间三位一体,那么利用时间(物质自身的时间)来预测物质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生长变化是正确的、科学的。如小麦在中原地带种植需要7——8个月(220天左右),根据小麦的生长特性,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出在不同的时间内,小麦不同的生长状况,甚至可以预算出来年可收获多少小麦,但这种预算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小麦的生长发育完全要受着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旱涝冰灾、病虫害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通过时间(每个人自身的时间,出生的年、月、日、时)来预测整个生命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内所体现出的不同变化(即古人所说的吉凶祸福),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科学的,那么,人类命运的预测为何要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呢?因为古人在观星制历过程中以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设定为时间、空间、物质,其中天干表示星体、相对于十二地支来说,是运动的、变化的;地支表示空间(方位)、相对于十天干来说是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十个天干循环,十二地支不动,又衍生出了六十甲子。阴阳则表示物质运动变化;五行不但是对世间万物的归类,而且也表示物质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有有生命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如土壤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有金属元素钾、铜、铁、锌等等(这就是土生金);这些金属元素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离子态存在(即物质的三态)。当转化为液态时(金生水)就被植物吸收利用(即水生木);而植物结的果实(就是我们吃的食物)含有热能,(这就是木生火的内在机理),人类(动物)所吃的果实(食物),一部分吸收利用,另一部分排泄出来就是土。再者人(万物)死后就变为土。那么,我们人类所摄取的食物首先要通过牙齿的咀爵、粉碎,然后进入胃中(火生土),故脾胃属土;储存在胃中的食物在胃粘膜及其人体内各种酶的作用下,使营养元素转化为气态时,进入呼吸系统(肺)(土生金),故肺属金;而现在科学认识:“肺脏的主要功能是吸进氧气供全身细胞和组织的需要,排出细胞、组织代谢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这也许是现代的科学不足之处。这些气态的营养元素通过肺器官的过滤,一部分随着呼吸道排出(或叫废气),精华部分进入肾脏,肾藏精,精为液体即水也(金生水),故肾属水;人的津液一部分用来供应自身的能量需求,另一部分则用于生儿育女、传种接代;然而供应人体自身需求的津液(水)又是怎样转化为血液呢?我们都知道,肝脏具备有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津液(水)必须要通过肝脏的转换输送到心包中去(好比植物吸收养分最终结成果实)即水生木、木生火,故肝属木,心为火。正是“生生不息之为易也”以上这些相生的变化,都是要经过一系例的化学反应。并且是自然现象,是连续性的、不分彼此的。并非人为。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即是物质运动变化普遍规律,就是自然规律,是真理!!这正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所在。如果我们把五行相生(自然规律)视为顺运动,那么相克就是逆运动,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睿智,多么的伟大呀!!既然利用生辰八字算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那么准确率有多高呢?是否能达到100%的准,我的回答是:肯定不能达到100%的准,因为1、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命理学理论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正如古人所说“读书尽信书,若如无书”。2、生辰八字只是基本规律,而不是定律,植物的生存都受着环境条件的影响,人类的命运不但受着环境条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命运的好坏与自身的努力以及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成功=八字+自身努力+客观因素(可参考命理新论一),这就是说,人的命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自身的努力,道德的修养,多做好事、善事,选择适应自己命运的配偶,环境的改变(居住环境、工作环境),食物的改变(常吃对自己命运有益的食物)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起到改善命运的良好效果。正如宋朝邵康节所说:“假若一个人命中有牢狱之苦,那么他一生不干违犯刑律的事,这个人一生是否会坐牢?”反过来,一个人生来特别聪明,命中有上大学的信息,那么他不努力学习,这个人是否能考上大学呵?十二消息卦应月
在六十四卦中,凡“消”“息”之卦共十二卦,称为“十二辟卦”。根据“已统天地”的精神,将十二“消”“息”卦分一年十二月。正月与泰卦、二月与大壮卦、三月与夬卦、四月与乾卦、五月与姤卦、六月与遁卦、七月与否卦、八月与观卦、九月与剥卦、十月与坤卦、十一月与复卦、十二月与临卦,这十二月与十二消息卦相对应。并以泰、大壮、夬配春;乾、姤、遁配夏;否、观、剥配秋、坤、复、临配冬,即十二消息相变通而周于四时!《易经》每卦中都有爻辞,它能代表时间吗?怎么确定具体事情的时间!高 ...
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二消息卦是对应十二个月份的,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等十二卦配十二月。其组成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为众卦之基础,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卦。 复卦初六 冬至 姤卦初九 夏至 临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 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处暑 大壮初九 春分 观卦初九 秋分 夬卦六三 谷雨 剥卦六三 霜降 乾卦六五 小满 坤卦六五 小雪 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 亦有人以十二辟卦代表一日十二时辰内阴气与阳气消长情形,一日之中亥时为最阴之时故以全阴爻之坤卦代表,过了子时后阳气渐生,故以一阳生之复卦代表,在寅时,正处与白天与夜晚交替之时,故阴阳互半。直到到了午时,阴气渐生,故以一阴生之姤卦为代表,此后阴气渐生,直到亥时,如此循环。 但一般比较普遍的使用是用天干地支代表年月日乃至时辰,这种方法很普遍,在网上查很容易。天干地支不算是从易经中出来的,但是又极强的对应性。
十二辟卦妙用
十二辟卦妙用?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当中的重要学说。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所引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华夏上古先人整理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简单的介绍是: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可发现,“十二辟卦”既是全部都集中在“乾”“坤”为上下卦的“乾坤区”内,也是全部集中在八宫中的“乾”“坤”二宫之中。它们处在乾坤二宫的第一到第六卦,也就是“乾”“坤”二宫除去“游魂卦”(晋、需)和“归魂卦”(大有、比)以外的全部的卦。在乾宫的辟卦是:乾(巳)、姤(午)、遯(未)、否(申)、观(酉)、剥(戌)。它们具有相同的六亲属性:兄弟金、子孙水、妻财木、官鬼火、父母土。在坤宫的辟卦是:坤(亥)、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它们相同的六亲属性是:兄弟土、子孙金、妻财水、官鬼木、父母火。这些十二辟卦的特性,在纳甲法中是早已标明了的。只是通常都是把它与其它卦混在一起来讨论,没有注意它的特殊性,更没有留意它们与地支(子、丑、寅、卯……)的对应关系,是一个不小的疏漏。楚竹书周易各卦的首尾符提醒我们不要忽略这一点。临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处暑大壮初九 春分 观卦初九 秋分夬卦六三 谷雨 剥卦六三 霜降乾卦九五 小满 坤卦六五 小雪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