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是什么时候学的,天干地支是何时开始出现的
干支纪年法和岁星纪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和使用的?
我想应该有必要先讲述一下中国的纪年法: 一、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年法。a. 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xiāo消)、诹(zōu邹)訾(zī姿)、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十二个。古人认为岁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b.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十二次 十二辰1.星纪 丑2.玄枵 子3.诹訾 亥4.降娄 戌5.大梁 酉6.实沈 申7.鹑首 未8.鹑火 午9.鹑尾 巳10.寿星 辰11.大火 卯12.析木 寅 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节约空间!!!! c.干支纪年法 干支,俗称为“天干地支”,共有六十个,是由天干与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60个组成一个循环,反复使用。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中国古代用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岁星在战国时期,干支在西汉。岁星纪年在前,干支纪年在后。至于是否能重叠使用这个问题的确切意图是什么呢?如果你愿意,你大可交叉使用呀,只是,你自己别混淆了?至于古人,干什么还要研究那一部分人交叉和重叠使用这两种纪年法? 现在已经使用公历啦, 公历和农历不是可以重叠使用吗? 那么你认为能不能重叠呢?为什么不能重叠呢?
天干地支是从公元哪一年开始算的?今年是什么年?1981年是什么年?
今年是丁亥年,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谁发明的?它们的起源是什么?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说法起源于郑文光所著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传说是轩辕黄帝时期的大挠氏最早创立。书中观点认为十天干的依据是中国羲和生十日的传说,但实际上十天干是用来描述太阳运行的周期;而十二地支的依据是常羲生月十有二的传说,实际上指的是月亮运行的周期。据这些传说的出现的时间,作者根据史书记载大胆推测,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应该是夏人用于纪年的创作,以60年为一个循环,也称为六十年一甲子。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而剩下的则为阴;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生肖相对应。根据《群书考异》的观点,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又分别具有自己的含义。比如甲具有“拆 ”的意思,指万物复苏;乙有“轧”的意思,指万物抽轧而出;丙有“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即清楚可见;丁有“强”的意思,指万物鼎盛;戊有“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有“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识别;庚有“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具实;辛有“新”的意思, 指万物有成;壬有“任”的意思;指阳气滋养万物;而癸则有“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十二地支同样有自己的意思,在此不再赘述。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纪年法,流传至今仍在使用,常用语书法等刻章印盖以表现文人的气质。除此,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发现出日行月出的轨迹,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同时也是体现古人智慧的一个标志。天干地支是从公元哪一年开始算的?今年是什么年?1981年是什么年?
天干地支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出版后开始的,今年的2023年。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_、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_、协洽、_滩、作噩、阉茂、大渊献。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天干地支的纪年法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相传黄帝时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天干地支是什么时候有的?阴阳家学说之前是来源于什么学说?后来了阴阳五 ...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天干地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天干有十个,是五行的两极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阴阳变化;而地支是阴阳之道产生变化而成十二位。至于这些名称的由来,与《周易》没有多少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易学的另一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