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下半年五运六气,五运六气今年是什么年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一种学说。记得某年与表姐聚餐她谈起了中医 养生 。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听完我有些发愣。问她:“五运六气也上了 养生 栏目?”她说:“是五运六气,XX教授讲过……。”听她讲述后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论也上了媒体。告诉她养是顺从之意。“春夏养阳”是春夏季节运动或食补要顺从气机升发状态,升发属阳。“秋冬养阴”是秋冬季节运动或食补顺从气机收藏状态,收藏属阴。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之论。《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此话意思:不知年月变化带来五行之气的盛衰,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是不可以当医生的。 现在节气是大雪,子月的开始。“子时一阳生”,时,指时间。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时(23--1)。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是子月,是体内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15日是一个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如竹子一节一节相连。《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肺,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管身体自我调节生理功能,适应24节气交替变化。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通天气,对气候节气的敏感最强,皮肤汗孔也随节气变化开合,所以“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关节疾病与“肺”也有关系,很多关节病人气候变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身“天气预报”很准,所以我临床治疗风湿痹病常用入肺经的药。 古人用六经理论模型把24节气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巅峰理论“五运六气”的“六气”。“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模型,来归类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五种现象。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故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六经理论把24节气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即采用这个模型把所有疾病归类其中。 用天干地支理论推演每年的气候变化,可以知道当年的“运气”变化规律。如今年是己亥年,“巳亥之纪,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司天是上半年运气情况,在泉是下半年运气情况。2023年己亥年流行病的病因多为风热之邪所致。24节气“小雪”节气开始是太阳寒水当令,这是每年不变的主气,如主人之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不速之客”,故把每年非正常气候变化规律叫客气,如客人之意。客随主变,主气变动,客气也随着变。比如壬辰年小雪至小寒客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很多阳虚体质病人说吃我的汤药感觉特别辣。寒湿之气当令,用了大量干姜化寒湿之气,以宗“必先岁气,勿伐天和”。 2002年我开始研究中医五运六气,2004年实验与易经术数理论融汇,探秘人体出生时间与得病时间的“五运六气”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但主要是用五运六气理论研究流行病与疑难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出生时间可以用“两套系统”推演,一个是古代易经命理学,另一个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前者侧重人体体质禀赋研究,但理论有断层现象,目的是查出疑难病真正病机。人体有阳虚证候,同时也有肝火旺证候存在,有时真假难辨。《黄帝内经》“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气立”是人出生呼吸时候,记录“气立”时辰的五行密码。因气而立故名“气立”。除了呼吸之气,更重要的是节气而立。人体精血自生冬至比大暑节气恢复的快即是此理。比如:1976年丙辰年出生,丙辛水运太过之年。若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主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客气是厥阴风木当令。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所以1976年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的人“气立”五行密码以寒水与湿土为主。某人1994甲戌年由于饮食寒凉得了寒湿困脾证,2002年研究“运气”理论思考过为何1994年发病?1994年是甲戌年,也是寒湿之气当令,激发了他体内“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所以1993年、1995年很好,而只有1994年得病。2008年盘锦市沙岭镇李某某胃寒胀痛被我治愈之后,为何2009己丑年复发?复发虽是吃了寒凉东西,但这也是诱发因素,主要因素是2009己丑年土运不及,加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己丑年“运气”使他的阳虚寒湿体质更加寒湿,2009年吃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 桃花三月清明时开的最美,梅花开花需要到小寒、大寒的腊月。它们“气立”的五行密码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节气作用下完成开花过程。每人“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不同,脏腑生理功能受五运六气影响而成的体质即因人而异。有的人经常吃麻辣烫也没事,而有的人吃一点即满面疮疖。壬辰年冬天某晚,妻子告诉我儿子发热38度,大雪节气值令,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是太阳寒水。辨证分析肯定考虑风寒为主,去药局抓了麻黄6克、桂枝4克、甘草2克。回家看儿子盖大被,问后得知恶寒,查脉浮紧,证属风寒无疑即把药煎煮,服用一次晚上汗出,身体恶寒消失。但次日早上发热未退,分析表寒兼带里热,否则热随汗散。舍脉从证,另与升降散加减配服,一剂药后从周四最高的39度降到正常,二剂恶寒、发热彻底痊愈。壬辰年大雪节气的“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麻黄、桂枝、甘草发散风寒使恶寒症状消失,继续服用辛温之药与升降散同用是针对“运气”的寒湿之气。 运气理论适合研究非情绪化疾病,我的易经老师说:“有些疾病即使吃药,得不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当时也只是缓解。得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轻的可以不治自愈,严重的用药也会事半功倍。” 成书先秦时期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也。”这句话值得每位中医临床医家深思。 2012年初稿,2023年7月修订 张雷
何为岁运,岁气?如何推算每年的岁运岁气?
就是大过年的时候,岁气好像是倒霉的事接连不断的时候。
2023年五运六气白话解都没有说在风水上怎么用?
这理能明白的可能就我自己了。五运六气 主要是根据年 起出 主运客运 司天在泉之气与五音的比较就知道了是过了还是不极说白了就是旺还是衰然后 根据来人 的年命入气 来判断 这人的身体、同样宫位这东西就可以在风水上找原因因为有什么 所以身体差。但这个 需要的难度太高 你这小白根本就掌握不了 不过一点一滴的学吧一年之计在大寒,多吃3类食物养脾肾,但有3类食物要少吃
无论是把大寒当成结束还是开始,都说明,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气,是一个转换的关键时刻。 大寒,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寒气到了极致,最冷的时候。“物极必反”,说明寒气已经到了尽头,大寒之后就是立春,预示着冬去春来了。 要想了解五运六气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通过它的结论来思考,新的一年,我们该何去何从。 比如,2023年是土运不及,五脏中脾属土,2023年我接待的顾客中,脾胃方面疾病的居多,土运不及之年,农作物也欠收了。2023年是金运太过,肺属金,燥气盛,去年不仅肺系疾病多,天气也异常干燥,对于我这种偏燥体质的人来说,这个冬天真是叫苦不迭。 另外,根据上半年季节的特点,又要适当兼顾心火的平衡,和肝风的疏理。 那么,2023年整体的 养生 原则就差不多确定了。饮食方面,我推荐以下三类食物。 一、种子类 2023年主体的运气是水运不足,也就是肾脏不足,那就要以养肾为主。但肾又分阴阳,一般而言,如无特殊问题,男人可以重点养肾气,女人重点滋肾阴。 从中医的藏象学说来看,肾主生殖生长发育,植物的种子也具备了这样的职能,所以,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都具有养肾的作用。 重点推荐大豆、板栗和芡实。 1、大豆 大豆,常用的有黄豆和黑豆,严格来说,黄豆更偏向于健脾,而黑豆更偏向于养肾,尤其入药时,中医更多的选择黑豆,比如入药用的淡豆豉,就必须是由黑豆加工而成。但作为日常食物,黄豆、黑豆都不错。 从营养学上分析, 黄豆、黑豆都含有非常丰富的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的含量甚至比一些肉类还高,所以,并不是只有吃肉才能得到充足的蛋白质,吃素的人,多吃些大豆及大豆制品,同样可以获得足够的优质蛋白。 而且,大豆不含胆固醇,脂肪含量虽然不低,但多数是不饱和脂肪酸,对身体有益。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不仅每人每天要吃大豆及豆制品,还建议 大豆来源的蛋白质要占每天蛋白质摄入总量的一半。 在抗疫过程中,蛋白质的重要性屡屡被提及,充足的蛋白质可以提升免疫力。但蛋白质的来源却很少有人讨论。大多数人都认为肉、蛋、奶才代表蛋白质,但这些食物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也是较高的,不能完全由它们来获取蛋白质,大豆蛋白质要占一半的比例才更合理。 但大豆中含有皂素、抗胰蛋白质酶等物质,会刺激肠胃,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这些物质都很怕热,加热后即被破坏,所以,大豆及豆制品必须彻底加热煮熟,尤其是生磨的豆浆。 大豆的纤维素含量也很高,经肠道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气体,如果短时间内吃了太多大豆或豆制品,可能会出现肠鸣、腹胀、打嗝、放屁的小尴尬,不要一次性吃太多,少量多餐。如果不小心吃多了,用白萝卜可解。 大豆打豆浆是最方便快捷的吃法,可搭配不同食材,打出风味各异、作用不同的豆浆。 比如: 三豆饮 材料:黄豆、黑豆、绿豆各1/3杯,白糖少许。 做法:将三种豆子提前浸泡2小时以上,放到豆浆机或破壁机中,按水位线加水,选择“豆浆”键,完成后加少许白糖调味即可。 扁鹊曾有一名方,叫三豆饮,以黑豆、绿豆、赤小豆组成,清热利湿的效果很好,小孩感冒发热时,可以用这三种豆子煮水给宝宝当茶饮。但绿豆、赤小豆清利作用较强,有些孩子原本体质就不太好,脾胃太虚,可以用黄豆代替赤小豆,以养脾胃。黄豆、黑豆、绿豆组成的新的三豆汤,性质更平和,更适合日常保养。 2、板栗 板栗被孙思邈称为“肾之果”,它有厚肠胃,补肾气的作用。 古代两位特别会 养生 的大诗人,对板栗也是钟爱有加。 不仅会写诗,也特别好吃的大文豪苏东坡, 养生 秘诀可不少,除了以前提到的茯苓、黑芝麻,板栗也被他用得得心应手。晚年时,苏东坡被腰腿痛的疾病困扰,于是,就养成了吃板栗的习惯。 他吃板栗也很有讲究,每天早晚把板栗放到嘴里,细嚼慢咽,直到嚼出白浆,再分3次慢慢咽下。坚持了一段时间,腰腿痛的问题有了很大改善。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赞美板栗: 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也是板栗的超级粉丝。陆游的一生充满坎坷,身体也不好,不是老眼昏花,就是牙齿松动。好在古代文人大多喜欢研究点中医,总能琢磨出一些能改善身体的 美食 来。 陆游因眼花喝过枸杞菊花茶,也因牙齿松动而吃板栗,有诗为证: 但板栗生食难化,熟食滞气,不宜多吃。尤其糖炒板栗,糖能滋腻脾胃,助生痰湿,使板栗更难消化,更易滞气了。 那吃多少合适呢?因人而异。一般每天最多吃10几个就够了。 3、芡实 芡实,也叫鸡头米,“乃脾肾之药”,味甘能补脾利湿,味涩能益肾固精。 养生 大文豪苏东坡,又把芡实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他把芡实蒸熟,每次放一粒在嘴里,慢慢咀嚼,嚼上二三十下,嘴里都充满津液,再徐徐咽下,每天吃个二三十粒。据说,苏东坡年过花甲还记忆力惊人呢,会吃的人果然不一样。 芡实的作用与莲子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莲子更偏向于养中上焦,即脾和肺,而芡实偏于养中下焦,即脾和肾,所以,也常常将两者搭配一起食用,就能把上中下三焦都兼顾到了。 芡实与山药也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山药更偏于滋阴,而芡实的止涩力度又远胜山药。芡实和山药搭配一起吃,也是极好的。 还有一种更好的吃法,就是合成山药四神汤。 山药四神汤:茯苓、莲子、芡实、薏仁、山药各15g,白糖少许。 做法:将5种材料提前浸泡2小时以上,放入豆浆机或破壁机中,加水至最高水位线-最低水位线间,选择“豆浆”键,完成后加少许白糖即可。 也可以将上述5种材料洗净,加一把粳米,一起煮粥吃。或与猪肚、排骨、鸡肉等一同炖汤。 但芡实、莲子、山药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大多都是多食易滞气的,所以这类食物不能贪多,适可而止,细水长流。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食材,其它谷物、豆类、坚果等都是植物的种子,比如黑米、小米、大黄米、赤小豆、黑芝麻、核桃、花生等,也要雨露均沾。 二、香料类 香辛料大多数性温,具有行气化滞,燥湿散寒的作用。2023年寒湿之气盛,在饮食中适当添加些香辛料,就是点睛之笔。 重点推荐3种调料。 1、花椒 花椒燥湿的作用内外兼可。民间炖肉常喜欢加一小撮花椒,不是为了麻辣,而是为了抑制肉类带来的痰湿。同样是吃肉,会吃的人不仅吃得香,还吃得没负担,不会吃的人,只图口舌之欲,却给身体带来日积月累的苦难。 大厨拌饺子肉馅时,也习惯加入一些花椒水,既能增加肉馅的饱满程度,又能消除肉类的腥膻之气,还能开胃化痰。 花椒外用是脚气之人的福音。如果是刚染上的脚气,赶紧用花椒煮水泡脚,坚持泡1、2个月,基本上不留后患。但天长日久的脚气,单凭花椒恐怕有些力不足,还需要搭配其它更强劲的药物。 2、白胡椒 白胡椒散胃寒的效果立竿见影,如果不小心喝了几口冷风,肚子难受,腹痛腹泻,没有别的可用之药,用白胡椒粉冲碗水喝,也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我们当地人,如谁有胃寒胃痛的毛病发作,一定会有人建议他,买个猪肚,包上胡椒,炖汤喝。喝一碗,胃暖;喝两碗,胃舒;喝三碗,全身都舒畅。 寒冷的冬天,我们最爱喝妈妈煲的猪肚鸡汤和萝卜排骨汤,白胡椒是必不可少的调料。平常胃寒又胃胀的人,多用白萝卜炖汤,再撒上白胡椒粉,或把白胡椒拍碎一起炖汤,既能理气化痰,又能暖胃散寒。 3、生姜 姜的好处太多,既是“呕家之圣药”,又是脾阳之动力。孔子的饮食法则中便有“不撤姜食”这一条,也就是吃饭少不了姜,但“不多食”,要适可而止。因为姜性热辛散,过多也会适得其反,反而生热伤津。 生姜在很多药方中,作用就像一个发动机,它不一定针对病人的某个病症,但它能把药方中各味药的药力激发出来,把脾胃这台运化机器发动起来,让整个药方更好的发挥作用。 比如: 枸杞山药粥:枸杞20g,干山药40g,白小米75g,生姜3片。 做法:将干山药提前浸泡2小时至软,白小米淘洗干净,姜切成如一元硬币大小。 将白小米、山药、生姜放入砂锅中,加水,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约20分钟,加入枸杞,再煮5分钟,关火即可。 枸杞补肝益肾,山药健脾益肺,是健脾益肾的食疗,很符合2023年 养生 的主旋律。但枸杞和山药都是偏于补阴的,遇到阳气不足的人,难以消化枸杞和山药的能量,那就加入几片生姜,加强脾胃的运化,激发人体的阳气。 除上述三种常用香料,其它如八角、丁香、桂皮、豆蔻等都有类似作用。不知道如何搭配各种香料,可以用现成的,比如五香粉、十三香、炖肉调料等。 三、花果类 花朵气味芳香,本身就具有行气化郁的作用。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果实或果皮,可以行气化滞、燥湿化痰。还有一些花果的叶子,味苦能燥湿。这些都符合2023年要散寒燥湿、理气化郁的要求。 1、玫瑰花 玫瑰花被称为“解郁之圣药”,疏肝理气的效果很好。今年上半年,肝气比较旺,所以,适当的疏肝理气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玫瑰花是食疗不错的选择。 枸杞葛根玫瑰花茶:枸杞6g,野生葛根9g,金边玫瑰花15朵。 做法:将上述2种材料洗净,放入 养生 壶中,加水约800-1000ml,选择“花茶”键即可。煮好晾至适合入口的温度,当茶水频繁饮用。 每周2-3次,如遇到情绪不稳时,可以随时多喝几天。女人经期前可以喝5-7天,给月经做好铺垫,月经会更顺畅。 2、荷叶、陈皮、山楂 荷叶作为最清高的花——荷花的叶子,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是清理脾胃很好的食物。但因它味道有些许的苦涩,很多人不喜欢喝。从药性的角度讲,苦味是对付湿气最好的味道之一,正因为现代人大多都不喜欢吃“苦”,所以,才让湿气如此泛滥,现在,脾虚湿气重之人十有八九。而甜味最易生湿,大家都喜欢吃甜,又不喜欢吃苦,湿气不重才怪呢。 陈皮是水果橘子或柑的果皮,山楂则是妥妥的水果,它们都具有消食化积的作用。陈皮味辛性温,是理气化痰的好手,特别善理脾胃之气;而山楂味酸性温,消食的作用人尽皆知,尤其能消肉食。 荷叶虽能燥湿,但性质偏凉,而今年是寒湿之气盛行,所以,单用荷叶不合适,还是要配上陈皮、山楂这两个性温且能消能化的帮手才行。 荷叶茶:荷叶6g,陈皮5g,山楂9g。 做法:将上述三种材料洗净,放入 养生 壶中,加水约500ml,选择“花茶”键即可。 荷叶茶浓茶的效果更好,一般建议只煮一次,如果再煮,最好重新更换材料。 一般每周1-2次即可。如遇饮食过于丰盛时,可连喝几天。 3类食物要少吃 根据五运六气的结论,以及上面推荐的3类食物反推,很容易就知道,哪3类食物需要控制了。 1、寒凉食物 既然今年是水运不及,肾脏虚弱,那伤肾的食物要少吃。而寒最伤肾,尤其是长期的伤害非常大。 比如痛风,痛的是关节,但在医学上属于肾脏疾病。痛风的人,饮食大多寒湿,比如海鲜、啤酒都很寒凉;比如肉汤、火锅都很容易生湿。寒湿凝滞,是大多数痛风病人的病根。 今年寒湿之气盛行,再多吃寒凉的食物,不更助寒湿之气么。所以,今年,雪糕、冷饮、大部分水果、海鲜、啤酒等,尽量少吃吧,偶尔吃吃也无妨,搭配些散寒燥湿的食物即可,比如生姜、紫苏、大蒜、胡椒、花椒等。 2、甜食 甜味能健脾,今年脾肾虚弱,看起来好像吃甜食没问题。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淡淡的甘甜之味能补脾,但过甜却反而滋腻脾胃,助生痰湿。 《甄嬛传》里,华妃想为难安陵容,故意赏她玫瑰甜汤,安陵容拒绝说,吃了甜的嗓子不利,就唱不了曲儿了,可华妃怎么可能放过她呢。果然,喝完甜汤,安陵容一开嗓就唱破音了。原因很简单,甜汤已经不是淡淡的甘甜了,而是齁甜,甜到生痰了,嗓子里有痰,还怎么唱出清脆的歌声。 今年本就是寒湿较重之年,生痰湿的食物少吃总比多吃好 3、油腻之物 油腻的食物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少吃,今年更甚,因为油腻之物本身就是痰湿的主要来源,今年寒湿之气重,更不能在饮食上加重了。 尤其过年期间,很多年俗小吃都是非常油腻的。因为以前物资匮乏,平常吃不到油水,好不容易过年了,巴不得多给肚子里抹点油,所以油炸的食物特别多。 但现代人天天吃得跟过年似的,肚子里的油水太多了,过年不能再多了。年味小吃浅尝则止,像荷叶茶、酸萝卜、普洱茶这些消食解腻的食物,更应被重视。 结语 每年的气候特点都不相同,学会与自然界同步,能减少很多麻烦。 2023年,水运不及,易肾虚;寒湿之气盛,易伤脾肾;同时,上半年还要兼顾平衡心火和疏肝理气。 那么,今年多吃一点五谷杂粮和坚果,可以养脾肾;炒菜炖菜时加点花椒、八角、桂皮等香辛料,既能增香开胃,又能燥湿化痰;枸杞葛根玫瑰花茶、荷叶茶也是2023年必备茶饮。 但寒凉、油腻和甜食要尽量少吃。健康科普堂 | 从五运六气看冬季养生
当然,这一理论尚未在科学层面上得到确切的验证,不过仍可以作为医学工作者防治工作的参考,也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预防、 养生 的建议。
五运六气的基础来源于天干地支。众所周知,天干数为十,地支数为十二,这其中有阴阳的区别——一阴一阳为一组,则天干分为五组,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地支分为六组,对应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循环往复时,天对应的“气”就按照对面的地支以六为周期循环,称为六气,地对应的“形”就按照对面的天干以五为周期循环,称为五运。举一个实际例子,2023年就是庚子年,天干庚对应的是地运的“金”(且有金运太过的含义),地支子对应的是天气的“少阴”,也就是说本年的气候、疾病变化就是按照“金运太过”+“少阴”这个搭配来运行的。
完成解码的第一步之后,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搭配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
“金运太过”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金过强,会导致木受克,所以肝胆疾病和与其经络相系的生殖系统疾病、双下肢疾病发病率会比较高(《素问·气交变大论》)。二是金以清肃为美,金运太过就坚固有了实体,就会导致主金的肺脏出现实变、喘咳、胀满等症状(《素问·五常政大论》)。
“少阴”就相对而言复杂一些,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在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就庚子年而言,总体的少阴司天表现为:寒热之气错杂,上半身以热病为主,下半身以寒病为主,民众的主要疾病症状表现为:咳喘、出血类疾病、胃寒、心痛、腰痛和肿满。但具体到庚子的个体气运是:上少阴火,中太上金运,下阳明金。详细拆分开来,可以预测每两个月的变化。这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今年冬季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呢?
阴历9-12月,即是所谓的“下阳明金”,具体些说,即是“阳明燥金在泉”。气候比较干燥,雾露较多而雨雪较少,民众容易有呕吐、喜欢叹息、心绞痛、咽干、足热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9-10月是第五气,气候较一般的晚秋初冬为热,民众容易患上温病(可以简单理解为热伤风)。11-12月是第六气,也就是年终之气,气候以干燥为主,民众容易患有咳喘和出血类的疾病,且易引发皮肤病和小腹受寒的病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综上,根据这一理论,冬季的 养生 建议是:
1.饮食的味道以酸、淡为主,注重收敛气机和滋养气血,辛辣类的食物和酒类助火升阳就不是很合适;
2.今年年末的气机变化主要为热在上,寒在下,热多半为虚热,但寒却是真寒,所以腹部以下,如腰、腿、膝、足等均应注意保暖,围巾帽子等倒不是很要紧可以缓加,幼儿和体弱者在9-10月份期间上衣当略略偏薄一些;
3.肝胆功能较弱、肺火较旺、干燥型皮肤病这几类患者应当做预防性的调养,食用如梨、桑葚、枸杞、木耳、银耳等药食同源类食物以为进补。
陈之杨,沈阳市安宁医院精神三疗区主治中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会员。在临床工作之余,热衷于中医古籍的研究整理、古方复原和中医多种疗法的复合性治疗 探索 ,在脉诊领域尤有专长。擅长领域为中医辨证论治内科疑难杂病,老年病,情志相关疾病,青少年儿童躯体心理诸证,对相关哲学亦有一定研究。
五运六气预测新冠何时结束
五运六气预测新冠何时结束有关内容如下:
自2023年初新冠疫情开始出现,至今已经快要三年了。老话说的“大疫不过三年”在现代社会真的适用吗?
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团队在《创新》报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密克戎大流行是否将终结》的文章。在文章中它给出的预测结论是:新冠大流行将在2023年11月左右结束。根据其预测,到2023年11月新冠大流行结束时,全球确诊病例总数将至少达到7.5亿人。研究团队也指出,尽管预测结果显示,大流行将于2023年11月结束,但这是基于当前大流行发展情况作出的预测。
我从五运六气来分析,新冠疫情将于今年年底时结束。
2023年为壬寅年,大运为木运太过,司天为少阳相火,在泉为厥阴风木,整体来看,全年木火偏旺。木旺则侮金,火旺则乘金,都容易造成金弱。而新冠病毒侵袭的主要是肺。肺属金。显然,在肺金偏弱的2023年里,很容易遭受新冠病毒的侵袭。
从秋分节气开始进入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当令,客气变为太阳寒水。有客气为寒水,会缓解湿热疫毒的热性;燥金会缓解湿热疫毒的湿性。显然,新冠病毒会在这段时间毒性减弱,进入一定的缓解期。推算来看,这段时间感染者的死亡率会持续下降。
从小雪节气开始进入六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厥阴风木。木主升发,会影响寒水的闭藏,这会造成今年的冬天成为一个暖冬。而暖冬最容易化生温疫。事实上新冠疫情之所以在2023年底及2023年初爆发,其根本原因亦在于暖冬。
2023年为己亥年,六之气的客气为少阳相火。客气相火叠加于主气寒水,造成暖冬,暖冬则阳气不能闭藏,造成阳根下拔,虚火上浮,天之虚叠加于人之虚,更兼天地之间湿浊弥漫,这是疫情产生的根本原因。
《内经》也已经明显告诉我们:“己亥之纪也,……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在2023年的六之气的这段时间里,一方面暖冬会造成人的阳根下拔;另一方面己亥年整年都处于木火升浮的状态,容易让人阳根下拔。二者叠加,即会导致人的体质会下降,促成人之虚。
风木主动,与当下流行的奥密克戎新变异毒株的性质相应。当下所流行的奥密克戎新变异毒株是偏于风性的,虽然毒性减弱,但其传染性甚强。借客气风木之势,疫毒会更方便发挥其传染性。当前的变异株可理解为风与湿的结合体。风则易于传染,湿则伤脾。由此说,六之气可能疫情还会持续不停。
进入2023年,为癸卯年,大运为火运不及,司天为阳明燥金,在泉为少阴君火。整个年份以燥热为主。燥则胜湿,要消除新冠病毒所带的湿毒,从而让新冠病毒失去核心毒性。换句话说,在燥金的影响下,新冠疫情会趋于消失。
再者,按大运来看,火运不及则金旺、水旺。由此说,本年度肺肾旺盛,肺旺不受新冠病毒之侵袭,自然不容易患病。
按时间来看,要到2023年1月20日,这天为大寒,天地之间开始进入癸卯年的初之气,意味着新冠疫情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