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是谁的观点,五行相生的原理是什么

五行相生相克出处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轩辕黄帝、老子李耳)、道家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是集哲学、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古代巫医不分家,用于算命卜卦这就属于了,注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要挑战上苍,占卜就是在亵渎上帝)方面。五行学说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先民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以,在中国,"五行"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史辨:“五行学说”起源于何时?

“五行”二字最早见于《尚书》。《甘誓》中是载:“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载:“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甘誓》被认为是夏书,《洪范》被认为是商书,于是五行说只能起源于更早的年代了,太史公在《史记·历书》中下了论断:“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这种说法历来是不认为有问题的,第一个提出质疑的是梁启超先生,他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介绍到: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二事从未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常齿及。四年之后任公弟子刘节先生又作《洪范疏证》,证明《洪范》成书于战国之末,其中所载的五行之说,是战国时期邹衍等阴阳学家之言,并非上古学问。这种疑古的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这是从黄帝时期传承下来的学问,诸子们不可能不提及,纵然不反对,不提倡,也决然做不到只字不提,之所以不被提及,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有这么一套主流学问。反观战国后世,汉代学问言论已经完全浸润在阴阳五行学说当中了,到了魏晋王弼更是公然反对这种术数。一种学说在社会中的流传一定会有各方面“反馈”的,后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学说不可能悄无声息的绕过某个历史时期而传承下来,商代甲骨文不见,周代《易经》《诗经》不见,诸子书也不讨论。指向只有一个:那个时期学说并没有被创造出来。 唯独提及“五行”的《甘誓》和《洪范》均被证为战国中后期的伪书,并非古书原貌。文中的“怠弃三正”,说的是夏为寅正,商为丑正,周为子正,无论是谁伐有扈氏,决然不可能用后世的“三正”之说来要求前人遵循。就好比中国统一时区之后,返回去要求晚清或民国来遵守北京时间做事。这是历史轮次的问题。董仲舒最终发现了这个问题,狡辩道:夏代之前就有已经存在寅正、丑正、子正三种历法,故此讨伐有扈氏可以根据他不遵从三正而作为兴师问罪的理由。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有一朝一代会同时使用三种历法吗?同为夏朝,同时使用三正?倘若有扈氏被虏,不禁也要问一句:你到底让我遵循哪一正朔?我一天之中不能有三个开头啊? 诸子书中《墨子》和《荀子》提到了“五行”之说:《墨子》被考定为三家分墨之后的著作,或是在西汉整理成书,形成定本,战国末期阴阳五行之说已经比较流行。《荀子》对五行的描述是出自本人的,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意思是子思按照往旧之传闻杜撰出来一种学说,然后把五行说的不堪数落了一遍,认为子思、孟轲是以五行骗人道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哪些愚昧的儒者不知道子思孟子传播的并非孔子、子游的学说,造成后人把五行当作儒学,这是子思、孟子的罪过。然而我们发现《孟子》一书中连五行两个字都没有,子思之书不传,无从考证,这中间是否存在什么误会呢? 荀子说的“案往旧造说”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弊端,但凡后世有所“造说”不敢以自己之名发表,伪托有一位上古先师,然后传承而来。东汉时期仍有直接从黄帝手中传承《黄帝九鼎神丹》的说辞,且不说丹法,试问既然九鼎的大禹所铸,黄帝又何以得知世间有九鼎呢?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大致有二,一是“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有道理的话须得打着名人旗号进行传播。二是古人普遍缺乏质疑精神,明知说辞多不合理,也缺乏计较,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惟其如此,荒诞谬论竟能笔录丹青。 我们考校历来说辞,辨析道理,虽不能掌握究其真实的来龙去脉。必然可以确定了什么说法其余何时,通过质疑、辨伪,得出一个相对确信可靠的结论出来,而非依旧混沌无知的活在童话世界当中。由上资料及分析,大致可以确定“五行说”起源于战国中期,伪托至上古时期,究竟何人首发,不得而知,然早期集大成者必是邹衍。我们抽时间再讨论邹衍所处的时代以及五行学说的内容。 古史辨派:“疑古”的意义何在? 古史辨派:“疑古”的目的何在?

五行相克最早是谁提出的?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学说”的起源?其创始人是谁?

五行学说的产生,在学术界中仍然是一个尚未搞清的问题,三种意见对立极为明显,易学界认为五行学说的产生,很可能与阴阳学说是同步的.但史学界有人认为五行学说创始人是孟子。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讲:“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等近乎五行推运说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五行学主,成为阴阳五行家。”说五行学说是孟子发明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这一点,范文澜自己又否认了自已的说法。他在同一书同一篇中又讲:“墨子不信五行,驳交占卜术用五色青龙定吉凶,足风东周时五行说早已通行了,至邹衍特别发挥。”孟子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而东周时就有五行学了,显然不是孟子发明了五行。有的史书上讲,阳阳五行学说是汉朝的董仲舒创立的,那就更不对了。哲学界,如巫白慧、王镰则认为:“五行的明文见于《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近人考证可以是战国时代所作)。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日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值,金日从划,土爱稼稿。”见《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影响》)。可见五行的学说起源问题,仍是一疑案。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出自哪部文献?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及其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说明人体病变及其治疗原则,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生相胜是哪家思想

战国后期,邹衍把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五行生胜”说,使“五行”间“相生”与“相胜”的理论进一步体系化。所谓“五行相生”说,是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表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一程式。这一学说大致产生于战国初年,主要保存在《管子》、《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等著作与篇章中。古人大致是想木生火,木头可以生火;火生土,火灭后的灰便成了土;土生金,金属是从土中挖出的;金生水,金属融化便成了水;水生木,靠近水的地方树木茂盛。所谓“五行相胜”说,是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表现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一程式。这一学说大致产生在春秋末年,它主要保存在《左传》等典籍中。大意是水胜火,水一浇火就熄了;火胜金,火能融化金;金胜木,金可以伐木;木胜土,树木可以把土固定起来;土胜水,水来可以土掩。战国后期,邹衍把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五行生胜”说,使“五行”间“相生”与“相胜”的理论进一步体系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