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纹金杯,唐代摩羯纹
古人喝酒用的器皿都叫什么,分别用来盛什么酒?
1、觥(gong):酒器,盖作兽头形。《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觥筹:酒杯和酒筹。酒筹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射者中,羿者胜,~~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状像壶。《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怙。”《礼记•礼器》:“庙堂之上,~尊在阼。”(阼:古代东面的台阶,迎客宾处) 4、尊:古代酒器(同樽)。《管子•中匡》:“公执爵,夫人执~,觞三行管子趋出。”元稹《有酒》诗:“有酒有酒香满尊,居宁不饮开君颜?” 5、樽:酒杯。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醅(pei:没过滤的酒)。”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 6、觞(shang):酒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颜延之《陶徵士诔》:“念昔宴私,举~相海。” 7、钟:酒器。班固《东都赋》:“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 8、盅:饮酒、喝茶用的没有把的杯子。 9、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黄:gou长寿。指老人。”《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楚辞•招魂》:“华~既陈,有琼浆些。”《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以奏尔时。” 12、白:古时罚酒用的酒杯。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者,浮以为大白。”(:jiao把杯中酒喝干。浮:罚) 13、角(jue):酒器。形状像爵,上口无两柱。《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14、觯(zhi):一种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礼记•礼器》:“尊者举~,卑者举角。” 15、壶:古代一种盛粮食或酒浆的器皿。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6、杯杓(shao):饮酒用的器皿。也指饮酒。《史记•项羽本纪》:“张良人谢,曰:沛公不胜~~,不能辞。” 17、觚(g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长身细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论语•雍也》:“~不~,~哉!~哉!”《论衡•语增》:“传语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又如“一觚浊酒喜相逢”。 18、杯:现代仍然广为使用的盛羹、水、酒、饮料等的器皿。杜甫《九日五首》诗之一:“重阳独酌~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84年属鼠适合佩戴金器吗,1996属鼠五行火缺什么
84年属鼠适合佩戴金器吗
唐代金器区别于前代的重要特点,是彻底摆脱了附属装饰的地位,独立器物成为主流,金制器皿类的大型器物大大增加。唐朝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以及中西交通的繁荣,使得大量西方金器流入中国。由于中西方在、宗教、艺术传统上的差异,唐朝匠师在接受西方器物影响的同时,也着意与中国传统样式融合,形成了具有异域风格特色的、更适宜中国使用和欣赏的金器。
(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鸳鸯莲瓣纹金碗侈口,圆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鼓翼云端的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其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
(唐代摩羯纹金花银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出土,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藏)
银盆中心錾龙首鱼身呈C形的摩羯纹,前有一火焰宝珠,四周俱为水波纹,中游小鱼若干。一般认为,摩羯纹是公元4世纪末(东汉)随佛教的东进而传入中国的,从隋唐开始,摩羯融入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图腾的龙河鱼的特征,摩羯纹饰的应用更为普遍。
(唐代鎏金花鸟纹银碗,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银碗高3.1厘米,口径10.2厘米,壁厚0.21厘米,重136克,侈口,圜底,腹壁较直,虽然体量较小,但它的纹饰却是非常繁复。通体以鱼子纹为底,象征着多子多福。纹饰鎏金,碗心及足底各有一朵宝相花,宝相花取材于莲花,为唐代典型的装饰风格。碗的外壁上相间錾刻出一对鸳鸯,两只鹦鹉。鸳鸯和鹦鹉是深受唐人喜爱的禽鸟,鸳鸯雌雄相伴,形影不离,从古至今都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而鹦鹉毛色艳丽,又善学人言,深受唐代贵族的宠爱,鸳鸯和鹦鹉同时出现,成为智慧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银碗整体显得华贵富丽。
(唐代鎏金刻画摩羯纹八曲银长杯,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文管会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侈口,斜腹,椭圆形。杯身曲瓣,内刻卷草纹,杯身两侧中间平素无纹。杯的形制仿自萨珊银器,纹样则为中国风格。
(唐代鎏金仰莲瓣座银罐,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罐高9.6厘米,口径3厘米,中172克。该罐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罐形,小口外侈,高颈,圆肩,鼓腹,伞形盖,宝珠钮;下部似一圜底碗,底部饰仰莲瓣一周,各莲瓣錾刻一心形图案。罐体和仰莲座式分别制好后焊接起来的。上部罐体为唐代金银罐常见形制,原本通体涂金,但今大部分已脱落;圜底碗造型简单,是唐代的各种材料的器物中均可见到的器型;莲瓣纹饰为唐代比较普遍的艺术题材。
(唐代摩羯纹海棠形金杯,1983年陕西省西安市太乙路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杯的造型为四瓣海棠形。杯内中心有一摩羯在水中嬉戏。在杯的内壁,工匠们以花瓣栏分成四个区间,每一区间内錾刻两组对称的宝相花,宝相花两侧还有如意花纹,口沿处则装饰一周花瓣。从金杯的造型和纹饰来看,有着浓郁的外来文化色彩。这件金杯是以摩羯戏珠为主题纹饰,与中国双龙戏珠有同工异曲之妙,显然收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唐代鎏金鸿雁衔绶纹银匜,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鎏金鸿雁衔绶纹银匜是唐代用来烹茶的器具,整体为深腹碗形,侈口、鼓腹、圜底、外底焊接喇叭形圈足,略微外撇,口沿处焊接向上微翘的槽状短流。腹部以散点装饰手法,间隔排列折枝花两枝及口衔缓带的鸿雁。纹饰用平道削剃的办法出花纹浮雕的立体感,使花纹隐起错落,其上鎏金。此匜器体厚实,造型饱满,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
(唐代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羽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亦称其为“耳杯”。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唐代羽觞主要仿自汉代漆器,唐以后罕见羽觞。这件羽觞在工艺上采用鎏金錾花的制成,花纹装饰自然、流畅、活泼。器底的花层较多,内壁的折枝花枝蔓流畅,花繁叶茂,并与花鸟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些花纹以满地装的艺术手法布满整个器物,加之刻花处鎏金,黄花白地,富丽堂皇,充分显示出唐代金银器成熟大气之美。
(唐代双狮纹金铛,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铛为捶揲成型,铛身做圜底钵状 ,圆口,轮廓线简洁流畅;单柄呈叶芽形活泼优雅;三足呈兽腿状,落地稳实。该铛小巧玲珑,器内周壁光素,器底饰高浮雕双狮图案,周围环绕麦穗纹圆框,是萨珊金银器中常见的“徽章式纹样”。在铛的外底部中心分出九条水波纹曲线,将外壁分成九个“S”形区间,内錾刻出双鸟衔绶、衔方胜、力狮及花卉等纹饰。整体构图协调华美,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富丽华美的特点。唐代银铛比较常见,金铛则十分难得。这件金铛,形制优美大方,图案细腻精致,是件极为难得的古代金质酒器。
(唐代金走龙,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走龙为纯金制成,体形小巧,神情毕肖。长4厘米,高2.8厘米。龙首高昂,尾部舒卷,躯体修长,四肢劲健。圆眼深目,两唇张开,造型生动,刻画精微,周身鳞片,一丝不苟。从龙头到背脊,到尾部,形成一条优美流畅的曲线,四肢若奔若走,各显其姿,宛若群龙相邀,悠闲出游。
(唐代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的盘身为相连的双桃形,捶揲成形,浅腹、平底,窄平折沿,锤击成型,纹饰涂金。两个桃形盘中心以模冲法冲出两只首尾错置、相互顾盼的狐狸,造型极为生动,双狐周身饰鎏金,在光洁的银盘映衬下熠熠生辉。这种构图样式不是中国金银器传统的装饰手法,而是受萨珊、栗特风格影响。将器物制成桃形,应源于国人对这种果品的熟悉和喜好;白狐、玄狐在唐代属上瑞。取双狐双桃形作装饰题材迎合了中国所特有的“益寿”、“压邪”、“祈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更反映出唐代工匠在对西方金银器艺术吸收借鉴的前提下更注重推陈出新,使之符合中国人的使用和欣赏习惯。
(唐代鎏金海兽纹银碗盖,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碗盖的盖面隆起,以绳索纹为栏界将盖面分为四区间,每个区间内饰折枝团花,盖沿饰花瓣纹一周。捉手内饰凸起的海兽,衬以水波底纹,外围环绕花瓣纹。这种主纹饰周围环绕绳索纹圆框或花瓣纹的手法为波斯萨珊银器中惯用的“徽章式纹样”。
(唐代鎏金宝相花纹银碗盖,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为似覆扣的侈口盖,大于碗口一周。盖顶中心部位饰一簇圆形宝相花,外饰等距离六簇宝相花。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是吉祥三宝之一,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纹饰构成,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象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
(唐代鎏金宝相花纹银盖碗,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盖碗,银质,鎏金,深腹,圈足,碗腹亦饰六簇大型宝相花。纹饰皆鎏金,空间为素面,显得富丽大方。所谓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此纹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佛教盛行的流行图案,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经过艺术处理而组合的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
(唐代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电车二厂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为饮酒器,银质, 镀金。八曲侈口,腹和足均作八棱形,腰略束。腹壁棱间饰以缠枝蔓草和花鸟相间的图案各四组,圈足面饰缠枝蔓草纹,环柄上有半圆形护手,护手上饰一展翅飞翔的鸿雁,下以萱草相称。地纹皆饰鱼子纹,刻工精细,富有生机,颇具匠心。
(唐代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电车二厂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杯口微外侈,直壁略斜,下接花瓣状喇叭形高足。器身腹部捶出仰莲瓣,通体满饰纹样,有花草、飞禽等,表面鎏金。高足杯的造型宛如一朵花,形体富于变化,纹样由不同画面构成,精妙绝伦,令人赏心悦目。
(唐代伎乐纹八棱金杯,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高6.7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4.3厘米。侈口,尖唇,器壁内束,八棱形杯体的下部有折棱,下接外展式圈足。杯把为圆环形,由联珠组成,把的上部有指垫。杯身上的八个人物皆为胡人乐伎,分布于八个棱面。他们的形象是:深目高鼻,短衣长裤,头戴卷檐尖帽或瓦棱帽,有的手持竖箜篌、曲项琵琶、排箫等,有的空手舞蹈,有的捧杯抱壶。为乐伎的服饰和发式则具有当时粟特风格,所持诸乐器在隋唐时期属西凉、龟兹、高丽乐器种类,尤其是鋬首浮雕两个胡人头像,为粟特带把杯的典型特色,故此,金杯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都有着浓郁的域外特征,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注1:文中照片均为 拍摄。
注2:文字内容参考展览说明及相关资料。
以上就是与84年属鼠适合佩戴金器吗相关内容,是关于宝相花的分享。看完1996属鼠五行火缺什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84年属鼠适合佩戴金器吗,1996属鼠五行火缺什么
84年属鼠适合佩戴金器吗 唐代金器区别于前代的重要特点,是彻底摆脱了附属装饰的地位,独立器物成为主流,金制器皿类的大型器物大大增加。唐朝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以及中西交通的繁荣,使得大量西方金器流入中国。由于中西方在、宗教、艺术传统上的差异,唐朝匠师在接受西方器物影响的同时,也着意与中国传统样式融合,形成了具有异域风格特色的、更适宜中国使用和欣赏的金器。 (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鸳鸯莲瓣纹金碗侈口,圆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鼓翼云端的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其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 (唐代摩羯纹金花银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出土,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藏) 银盆中心錾龙首鱼身呈C形的摩羯纹,前有一火焰宝珠,四周俱为水波纹,中游小鱼若干。一般认为,摩羯纹是公元4世纪末(东汉)随佛教的东进而传入中国的,从隋唐开始,摩羯融入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图腾的龙河鱼的特征,摩羯纹饰的应用更为普遍。 (唐代鎏金花鸟纹银碗,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银碗高3.1厘米,口径10.2厘米,壁厚0.21厘米,重136克,侈口,圜底,腹壁较直,虽然体量较小,但它的纹饰却是非常繁复。通体以鱼子纹为底,象征着多子多福。纹饰鎏金,碗心及足底各有一朵宝相花,宝相花取材于莲花,为唐代典型的装饰风格。碗的外壁上相间錾刻出一对鸳鸯,两只鹦鹉。鸳鸯和鹦鹉是深受唐人喜爱的禽鸟,鸳鸯雌雄相伴,形影不离,从古至今都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而鹦鹉毛色艳丽,又善学人言,深受唐代贵族的宠爱,鸳鸯和鹦鹉同时出现,成为智慧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银碗整体显得华贵富丽。 (唐代鎏金刻画摩羯纹八曲银长杯,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文管会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侈口,斜腹,椭圆形。杯身曲瓣,内刻卷草纹,杯身两侧中间平素无纹。杯的形制仿自萨珊银器,纹样则为中国风格。 (唐代鎏金仰莲瓣座银罐,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罐高9.6厘米,口径3厘米,中172克。该罐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罐形,小口外侈,高颈,圆肩,鼓腹,伞形盖,宝珠钮;下部似一圜底碗,底部饰仰莲瓣一周,各莲瓣錾刻一心形图案。罐体和仰莲座式分别制好后焊接起来的。上部罐体为唐代金银罐常见形制,原本通体涂金,但今大部分已脱落;圜底碗造型简单,是唐代的各种材料的器物中均可见到的器型;莲瓣纹饰为唐代比较普遍的艺术题材。 (唐代摩羯纹海棠形金杯,1983年陕西省西安市太乙路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杯的造型为四瓣海棠形。杯内中心有一摩羯在水中嬉戏。在杯的内壁,工匠们以花瓣栏分成四个区间,每一区间内錾刻两组对称的宝相花,宝相花两侧还有如意花纹,口沿处则装饰一周花瓣。从金杯的造型和纹饰来看,有着浓郁的外来文化色彩。这件金杯是以摩羯戏珠为主题纹饰,与中国双龙戏珠有同工异曲之妙,显然收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唐代鎏金鸿雁衔绶纹银匜,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鎏金鸿雁衔绶纹银匜是唐代用来烹茶的器具,整体为深腹碗形,侈口、鼓腹、圜底、外底焊接喇叭形圈足,略微外撇,口沿处焊接向上微翘的槽状短流。腹部以散点装饰手法,间隔排列折枝花两枝及口衔缓带的鸿雁。纹饰用平道削剃的办法出花纹浮雕的立体感,使花纹隐起错落,其上鎏金。此匜器体厚实,造型饱满,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 (唐代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羽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亦称其为“耳杯”。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唐代羽觞主要仿自汉代漆器,唐以后罕见羽觞。这件羽觞在工艺上采用鎏金錾花的制成,花纹装饰自然、流畅、活泼。器底的花层较多,内壁的折枝花枝蔓流畅,花繁叶茂,并与花鸟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些花纹以满地装的艺术手法布满整个器物,加之刻花处鎏金,黄花白地,富丽堂皇,充分显示出唐代金银器成熟大气之美。 (唐代双狮纹金铛,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铛为捶揲成型,铛身做圜底钵状 ,圆口,轮廓线简洁流畅;单柄呈叶芽形活泼优雅;三足呈兽腿状,落地稳实。该铛小巧玲珑,器内周壁光素,器底饰高浮雕双狮图案,周围环绕麦穗纹圆框,是萨珊金银器中常见的“徽章式纹样”。在铛的外底部中心分出九条水波纹曲线,将外壁分成九个“S”形区间,内錾刻出双鸟衔绶、衔方胜、力狮及花卉等纹饰。整体构图协调华美,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富丽华美的特点。唐代银铛比较常见,金铛则十分难得。这件金铛,形制优美大方,图案细腻精致,是件极为难得的古代金质酒器。 (唐代金走龙,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走龙为纯金制成,体形小巧,神情毕肖。长4厘米,高2.8厘米。龙首高昂,尾部舒卷,躯体修长,四肢劲健。圆眼深目,两唇张开,造型生动,刻画精微,周身鳞片,一丝不苟。从龙头到背脊,到尾部,形成一条优美流畅的曲线,四肢若奔若走,各显其姿,宛若群龙相邀,悠闲出游。 (唐代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的盘身为相连的双桃形,捶揲成形,浅腹、平底,窄平折沿,锤击成型,纹饰涂金。两个桃形盘中心以模冲法冲出两只首尾错置、相互顾盼的狐狸,造型极为生动,双狐周身饰鎏金,在光洁的银盘映衬下熠熠生辉。这种构图样式不是中国金银器传统的装饰手法,而是受萨珊、栗特风格影响。将器物制成桃形,应源于国人对这种果品的熟悉和喜好;白狐、玄狐在唐代属上瑞。取双狐双桃形作装饰题材迎合了中国所特有的“益寿”、“压邪”、“祈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更反映出唐代工匠在对西方金银器艺术吸收借鉴的前提下更注重推陈出新,使之符合中国人的使用和欣赏习惯。 (唐代鎏金海兽纹银碗盖,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碗盖的盖面隆起,以绳索纹为栏界将盖面分为四区间,每个区间内饰折枝团花,盖沿饰花瓣纹一周。捉手内饰凸起的海兽,衬以水波底纹,外围环绕花瓣纹。这种主纹饰周围环绕绳索纹圆框或花瓣纹的手法为波斯萨珊银器中惯用的“徽章式纹样”。 (唐代鎏金宝相花纹银碗盖,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为似覆扣的侈口盖,大于碗口一周。盖顶中心部位饰一簇圆形宝相花,外饰等距离六簇宝相花。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是吉祥三宝之一,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纹饰构成,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象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 (唐代鎏金宝相花纹银盖碗,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盖碗,银质,鎏金,深腹,圈足,碗腹亦饰六簇大型宝相花。纹饰皆鎏金,空间为素面,显得富丽大方。所谓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此纹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佛教盛行的流行图案,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经过艺术处理而组合的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 (唐代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电车二厂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为饮酒器,银质, 镀金。八曲侈口,腹和足均作八棱形,腰略束。腹壁棱间饰以缠枝蔓草和花鸟相间的图案各四组,圈足面饰缠枝蔓草纹,环柄上有半圆形护手,护手上饰一展翅飞翔的鸿雁,下以萱草相称。地纹皆饰鱼子纹,刻工精细,富有生机,颇具匠心。 (唐代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电车二厂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杯口微外侈,直壁略斜,下接花瓣状喇叭形高足。器身腹部捶出仰莲瓣,通体满饰纹样,有花草、飞禽等,表面鎏金。高足杯的造型宛如一朵花,形体富于变化,纹样由不同画面构成,精妙绝伦,令人赏心悦目。 (唐代伎乐纹八棱金杯,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高6.7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4.3厘米。侈口,尖唇,器壁内束,八棱形杯体的下部有折棱,下接外展式圈足。杯把为圆环形,由联珠组成,把的上部有指垫。杯身上的八个人物皆为胡人乐伎,分布于八个棱面。他们的形象是:深目高鼻,短衣长裤,头戴卷檐尖帽或瓦棱帽,有的手持竖箜篌、曲项琵琶、排箫等,有的空手舞蹈,有的捧杯抱壶。为乐伎的服饰和发式则具有当时粟特风格,所持诸乐器在隋唐时期属西凉、龟兹、高丽乐器种类,尤其是鋬首浮雕两个胡人头像,为粟特带把杯的典型特色,故此,金杯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都有着浓郁的域外特征,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注1:文中照片均为 拍摄。 注2:文字内容参考展览说明及相关资料。 以上就是与84年属鼠适合佩戴金器吗相关内容,是关于宝相花的分享。看完1996属鼠五行火缺什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唐代金银器的特点是什么艺术特征
唐代金银器的特点 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绚丽的瑰宝。 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表现出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布局合理、装饰形式多样等特点。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内容广泛,最主要的是写实装饰图案的应用。写实图案包括动物”植物和其它三类,纹样优美,形象生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 动物图案由幻想的形象、瑞兽、水族、珍禽等构成。幻想形象有龙”、凤、独角兽等等。龙、凤的形象多装饰于皇家用品上。独角兽,俗称辟邪,传说它头生独角,可以分善恶,辨曲直,主正义,见不直者以角抵之。瑞兽有狮、犀、羊、鹿、狐、兔等。狮为百兽之王;羊在图案中取其谐音,表示吉祥。水族有鱼、龟、海兽等图案纹饰。人们常以龟命名,取其长寿之意。珍禽有孔雀、鹦鹉、鸳鸯等多种禽类图案。孔雀属瑞鸟; 鹦鹉能言。而鸳鸯更为唐代金银器上禽类的主要图案,它包含有百年偕好,永不分离的祝愿。 唐代金银器中植物图案也同样丰富,它包含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健康长寿的追求。牡丹是追求富贵的象征;莲花身处污泥而不染;石榴为多籽植物,有子孙繁衍的意思。图案装饰形象的其它类主要有山岳、云气、人物等。云的造型多样,有如意云、和合云等多种形式,充分表现了金银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造型气韵生动,动态优美,装饰感强。以龙为例,由于龙是皇室的象征,所以工匠们对龙的刻画也更为精心和讲究,特别是盛唐时期龙的形象。这个时期,龙的形象常常塑造成硕头、长角、虎口、鹰爪、莽身,集各种动物特征与一体。无论头部、躯干、肢爪均表现出龙腾空遨游、穿云破雾的气势和强大的威慑力。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加工技术亦即复杂精细巧妙。 在当时,就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从出土的唐代金银器可以看出,装饰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些技艺不断发展的同时,机构也对金银器的制作大力支持。唐前期,在朝廷中就建立了金银作坊院,将大量的工匠集中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且在这种机构里制造东西,可完全不受外界物质条件的影响,这就大大促进了金银器的发展。南北朝以来,胡风盛行,皇室贵戚尤其喜好西方的珍玩器皿。外来文化和艺术品对日常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要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直至唐代风气不减。 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中外商贸交流的频繁,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诞生了一大批新的器物其特点是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如青铜器、石刻、绘画等。另一方面又广泛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鲜艳夺目一朵奇葩。在唐初期,西方的工艺品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但众所周知,这些器物的欣赏使用多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人们不可能去接受那些不适合生活情趣或审美要求的事物。于是工匠艺人们通过了解外来商品文化,又从传统文化中移植作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于是,唐金银器就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这一过程充分反映了反映出一个社会对外来文明的惊奇—认同—消化的过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唐代金银器在器型上与外来文化的因缘要多于纹饰,受到拜占庭、波斯等地的影响,但又有所变化。唐代工匠是在悉心筛选的前提下消化吸收,也就是说这些器皿的制作者,保持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审美情趣,对外来文化是博采众长而择优吸取,并未在主体上失掉自我,他们并未胡化,而只是对胡文化加以消化。他们既保持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保持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从而使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唐代的工匠以其惊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手艺, 描绘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画面,将唐代装饰艺术推向高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唐代金银器的时期划分 初唐到唐高宗时期(公元618―683年),器类品种不多,有碗、盘、杯、壶、铛等。其装饰特点是划分出许多区段来配置图纹,装饰区间多在9瓣以上,甚至于有14瓣的,这些区间瓣多錾刻成U形或S形。棱形器物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公元684―755年),器形种类增多,上一期12瓣以上的装饰区间手法已被淘汰,大量采用六等分、八等分来装饰配置纹样,装饰瓣多为莲瓣形且多为双层叠瓣,U形瓣已极少见,S形瓣不再出现。 总之可以说:从唐初到玄宗时期金银器皿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同时也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外来因素逐渐减少和消失。如高足杯、带把杯、折棱碗、五曲以上的多曲器物和器身呈凸凹变化的器物很流行。纹饰有忍冬纹、葡萄纹、连珠纹、宝相花纹、禽兽纹和狩猎纹。 肃宗到宪宗时期(公元756―820年),装饰手法多采用多重结构为主的六等分法,盘类多附三足,出现仿生器形,即仿照动物等的造型。已不见高足杯,带把杯和多曲长杯等。 穆宗到唐末(公元821―907年),器形种类繁多,盒、碗类器物出现高圈足,仿生器形更多一些,流行四等分、五等分的装饰手法。金银器皿又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银器从器物种类来说,可以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及宗教用器。 唐代南方金银器特征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南方金银器来看,其特征是明显的。通过对其制造年代、种类、造型、纹饰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可以勾勒出唐代南方金银器的基本轮廓。鉴于金银器具有工艺美术品的性质,分型定式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在论述其特征时采取综合叙述。 (1)从制造时间来看,目前发现的唐代南方金银器中有的刻有制造年代,这是考察其制造时间的重要依据(见表一)。 表一 从表中所列南方金银器的制造时间来看,最早在上元年间(760年)以后,说明南方金银器的大量制造并兴盛与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有密切关系,这也可以从史籍的记载中得到反映。据《册府元龟·帝王部·纳贡献门》贞元十二年注云:“兴元初,克复京师后,府藏空虚,诸道之进奉,以资经费,复时有宣索。其后,……进奉不息。韦皋剑南有日进,李兼江西有月进,杜亚扬州,刘赞宣州,王伟、李锜浙西皆竞为进奉,以固恩泽。……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时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在文献记载的进奉器物中就包括金银器,这又可以从金银器錾文中得到证明。 (2)从器物种类而言,唐代南方金银器中常见器形有盘、杯、碗、碟、注子、盒、盆、羽觞、罐、锅、棺椁等。也有一些罕见器形如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银筹筒、酒令旗、茶托、渣斗、三足壶等。这些常见器形与罕见器形共同组成了唐代南方金银器种类上的特征。 (3)从器物造型来看,南方金银器器口除圆形外,多用四、五、六等分,使得器物大量出现菱弧形、四出腰形、海棠形、椭圆形、五曲葵形、六曲葵形、菱花形等。其中以海棠形、四出腰形、五曲葵形较为常见,这种造型本身就是一种美观的形象,即使器物素面无纹饰也显得落落大方。器物的'圈足多为宽大喇叭形,主要见于高足银杯、银盒、银碗、银筹、茶托,以丁卯桥出土的圈足器为代表,如凤纹菱弧形大银盒、五曲高足银杯等均属此类。仿生形态器物的大量出现是重要的南方金银器特征之一,如内蒙喀喇沁旗出土的双鱼壶、丁卯桥出土的鎏金蝴蝶形银盒及荷叶形悬鱼银器盖、蓝田出土的鹦鹉葡萄纹云头形银盒、西安城建局送交的荷叶形银盒等,这类器物的大量出现,反映出唐代南方金银器在制造中注重器物生动、世俗化。卷叶形三足在南方金银器中也大量使用,耀县出土的春秋人物三足壶是其典型代表。有些器物的三足虽已佚,但其底部呈鼎足状的痕迹证明其曾有三足,如内蒙喀喇沁旗出土的卧鹿团花纹六曲三足银盘等即为其代表。南方器物中的注子一般置管状流,体形瘦高,曲鋬,长颈。 总之,唐代南方金银器以四、五、六等分划分器物口、腹,大量使用海棠形等形式,置宽大喇叭形高圈足,同时大量出现仿生形态器物等等,为其主要造型特征。 (4)从纹饰来看,唐代南方金银器的纹饰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以蓝田、耀县、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北郊坑底寨、内蒙喀喇沁旗、扶风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器物纹饰为代表,主要是团花、折枝团花、折枝扁团花、折枝花、簇花类纹饰。第二大类以丁卯桥出土的器物纹饰为代表,主要是缠枝花类纹饰。这两大类纹饰共同体现着唐代南方金银器的纹饰特征。 第一类纹饰:团花图案多见于器物的中心部位,以阔叶状为其主要特征。团花图案的组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由阔叶折枝花组成,如西北工业大学出土的簇花鎏金银碗的碗底团花图案、蓝田出土的折枝团花纹银海碗盖中心团花图案;一种由双凤、鸳鸯、鸿雁、卧鹿等动物及禽类纹饰与阔叶折枝花组成,如西安北郊坑底寨出土的双凤纹裴肃银盘盘底图案、扶风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鸳鸯团花纹双耳圈足银盆内底纹饰等。团花图案中的双凤、鸳鸯等禽类纹饰均以成双成对呈首尾相对飞翔状为其主要特征,且双凤纹的凤尾最有特征,由阔叶折枝状纹组成,江苏镇江甘露寺出土的金棺银椁上所饰迦陵频嘉尾部也是阔叶折枝状纹,这是判断唐代南方金银器的重要依据之一。折枝花图案多出现于器物腹壁,一种为花头下缩,夹于左右叶片之中;一种为十字形,此种纹饰主要见于西安新筑发现的银盘、丁卯桥出土的半球形银器盖、扶风法门寺出土的鎏金十字形折枝花小银碟等器物纹饰。折枝团花是折枝花与团花图案之间的过渡形式,一类形似折枝花,但其根部已经消失,花头开始下缩,如耀县出土的鸿雁折枝花四曲银碗的折枝花即属此类;另一类则已完全趋向于团花形,如蓝田出土的鹦鹉团花纹银盘上所饰折枝团花就属此类。折枝扁团花则以“一”字形为其主要特征,内蒙喀喇沁旗出土的银盘上所饰折枝“一”字扁团花即其代表。小簇花一般为多头式,花头下缩,夹于左右阔叶之间,一种形似折枝花,枝、茎明显,稍留根部,以西安市太乙路出土的摩羯纹长形金杯腹壁所饰小簇花、西北工业大学出土的双鸿小簇花银碗腹壁所饰小簇花为代表;一种形似团花,花头包围于阔叶之中,以西安北郊坑底寨出土的双凤纹裴肃银盘上所饰团花式簇花为典型代表。 第二类纹饰:缠枝花鸟纹主要见于丁卯桥出土的银盒盒盖及盘沿部分,纹饰主要是缠枝西蕃莲,疏密相间,其间双鸾纹、成双成对的鹦鹉呈首尾相对飞翔状,鸾鸟、鹦鹉均曳长尾,如丁卯桥出土的凤纹菱弧形大银盒、鹦鹉纹银盒的盒盖纹饰即其典型代表。 除上述两大类纹饰外,唐代南方金银器上所饰摩羯纹,大多数也成双成对出现,且多数作嬉戏火焰宝珠状,完全类似鱼的形象。蝴蝶纹已趋蛾虫形,以丁卯桥出土的残盒盖上所饰蝶纹为代表。在器物的口缘或圈足缘饰仰莲瓣纹、椭圆形朵云纹、破式海棠纹、鸿雁纹等,也是唐代南方金银器纹饰特征之一。双鱼纹、卧鹿纹、蹲狮纹、龙纹等也在唐代南方金银器的纹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卷草纹虽然也经常使用,但已不占重要地位。 (5)从装饰手法而言,唐代南方金银器主要采用多重结构的散点装饰手法和满地装两种手法。前者主要见于盘、碗、碟、渣斗、长形杯等器物,后者则主要见于丁卯桥出土的银盒。另外,唐代南方金银器在装饰手法上还常使用一种特殊工艺,这种工艺的一般特征为器物腹壁内外纹饰雷同,犹如“渗透”,有人认为这种工艺是吸收印染工艺的结果(22),目前考古发现的此类工艺的代表器物有扶风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鸳鸯团花纹双耳圈足银盆、蓝田杨家沟出土的鸳鸯绶带纹李杆银盘、折枝团花纹银海碗盖等。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经过专家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证,河北省平泉县是古辽国中京畿地,又是契丹祖先活动的地方,为契丹族的发祥地。
唐代金银器的特点是什么艺术特征
唐代金银器的特点
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绚丽的瑰宝。 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表现出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布局合理、装饰形式多样等特点。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内容广泛,最主要的是写实装饰图案的应用。写实图案包括动物”植物和其它三类,纹样优美,形象生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
动物图案由幻想的形象、瑞兽、水族、珍禽等构成。幻想形象有龙”、凤、独角兽等等。龙、凤的形象多装饰于皇家用品上。独角兽,俗称辟邪,传说它头生独角,可以分善恶,辨曲直,主正义,见不直者以角抵之。瑞兽有狮、犀、羊、鹿、狐、兔等。狮为百兽之王;羊在图案中取其谐音,表示吉祥。水族有鱼、龟、海兽等图案纹饰。人们常以龟命名,取其长寿之意。珍禽有孔雀、鹦鹉、鸳鸯等多种禽类图案。孔雀属瑞鸟; 鹦鹉能言。而鸳鸯更为唐代金银器上禽类的主要图案,它包含有百年偕好,永不分离的祝愿。
唐代金银器中植物图案也同样丰富,它包含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健康长寿的追求。牡丹是追求富贵的象征;莲花身处污泥而不染;石榴为多籽植物,有子孙繁衍的意思。图案装饰形象的其它类主要有山岳、云气、人物等。云的造型多样,有如意云、和合云等多种形式,充分表现了金银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造型气韵生动,动态优美,装饰感强。以龙为例,由于龙是皇室的象征,所以工匠们对龙的刻画也更为精心和讲究,特别是盛唐时期龙的形象。这个时期,龙的形象常常塑造成硕头、长角、虎口、鹰爪、莽身,集各种动物特征与一体。无论头部、躯干、肢爪均表现出龙腾空遨游、穿云破雾的气势和强大的威慑力。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加工技术亦即复杂精细巧妙。
在当时,就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从出土的唐代金银器可以看出,装饰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些技艺不断发展的同时,机构也对金银器的制作大力支持。唐前期,在朝廷中就建立了金银作坊院,将大量的工匠集中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且在这种机构里制造东西,可完全不受外界物质条件的影响,这就大大促进了金银器的发展。南北朝以来,胡风盛行,皇室贵戚尤其喜好西方的珍玩器皿。外来文化和艺术品对日常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要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直至唐代风气不减。
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中外商贸交流的频繁,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诞生了一大批新的器物其特点是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如青铜器、石刻、绘画等。另一方面又广泛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鲜艳夺目一朵奇葩。在唐初期,西方的工艺品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但众所周知,这些器物的欣赏使用多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人们不可能去接受那些不适合生活情趣或审美要求的事物。于是工匠艺人们通过了解外来商品文化,又从传统文化中移植作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于是,唐金银器就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这一过程充分反映了反映出一个社会对外来文明的惊奇—认同—消化的过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唐代金银器在器型上与外来文化的因缘要多于纹饰,受到拜占庭、波斯等地的影响,但又有所变化。唐代工匠是在悉心筛选的前提下消化吸收,也就是说这些器皿的制作者,保持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审美情趣,对外来文化是博采众长而择优吸取,并未在主体上失掉自我,他们并未胡化,而只是对胡文化加以消化。他们既保持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保持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从而使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唐代的工匠以其惊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手艺, 描绘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画面,将唐代装饰艺术推向高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唐代金银器的时期划分初唐到唐高宗时期(公元618―683年),器类品种不多,有碗、盘、杯、壶、铛等。其装饰特点是划分出许多区段来配置图纹,装饰区间多在9瓣以上,甚至于有14瓣的,这些区间瓣多錾刻成U形或S形。棱形器物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公元684―755年),器形种类增多,上一期12瓣以上的装饰区间手法已被淘汰,大量采用六等分、八等分来装饰配置纹样,装饰瓣多为莲瓣形且多为双层叠瓣,U形瓣已极少见,S形瓣不再出现。
总之可以说:从唐初到玄宗时期金银器皿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同时也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外来因素逐渐减少和消失。如高足杯、带把杯、折棱碗、五曲以上的多曲器物和器身呈凸凹变化的器物很流行。纹饰有忍冬纹、葡萄纹、连珠纹、宝相花纹、禽兽纹和狩猎纹。
肃宗到宪宗时期(公元756―820年),装饰手法多采用多重结构为主的六等分法,盘类多附三足,出现仿生器形,即仿照动物等的造型。已不见高足杯,带把杯和多曲长杯等。
穆宗到唐末(公元821―907年),器形种类繁多,盒、碗类器物出现高圈足,仿生器形更多一些,流行四等分、五等分的装饰手法。金银器皿又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银器从器物种类来说,可以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及宗教用器。
唐代南方金银器特征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南方金银器来看,其特征是明显的。通过对其制造年代、种类、造型、纹饰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可以勾勒出唐代南方金银器的基本轮廓。鉴于金银器具有工艺美术品的性质,分型定式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在论述其特征时采取综合叙述。
(1)从制造时间来看,目前发现的唐代南方金银器中有的刻有制造年代,这是考察其制造时间的重要依据(见表一)。
表一
从表中所列南方金银器的制造时间来看,最早在上元年间(760年)以后,说明南方金银器的大量制造并兴盛与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有密切关系,这也可以从史籍的记载中得到反映。据《册府元龟·帝王部·纳贡献门》贞元十二年注云:“兴元初,克复京师后,府藏空虚,诸道之进奉,以资经费,复时有宣索。其后,……进奉不息。韦皋剑南有日进,李兼江西有月进,杜亚扬州,刘赞宣州,王伟、李锜浙西皆竞为进奉,以固恩泽。……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时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在文献记载的进奉器物中就包括金银器,这又可以从金银器錾文中得到证明。
(2)从器物种类而言,唐代南方金银器中常见器形有盘、杯、碗、碟、注子、盒、盆、羽觞、罐、锅、棺椁等。也有一些罕见器形如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银筹筒、酒令旗、茶托、渣斗、三足壶等。这些常见器形与罕见器形共同组成了唐代南方金银器种类上的特征。
(3)从器物造型来看,南方金银器器口除圆形外,多用四、五、六等分,使得器物大量出现菱弧形、四出腰形、海棠形、椭圆形、五曲葵形、六曲葵形、菱花形等。其中以海棠形、四出腰形、五曲葵形较为常见,这种造型本身就是一种美观的形象,即使器物素面无纹饰也显得落落大方。器物的'圈足多为宽大喇叭形,主要见于高足银杯、银盒、银碗、银筹、茶托,以丁卯桥出土的圈足器为代表,如凤纹菱弧形大银盒、五曲高足银杯等均属此类。仿生形态器物的大量出现是重要的南方金银器特征之一,如内蒙喀喇沁旗出土的双鱼壶、丁卯桥出土的鎏金蝴蝶形银盒及荷叶形悬鱼银器盖、蓝田出土的鹦鹉葡萄纹云头形银盒、西安城建局送交的荷叶形银盒等,这类器物的大量出现,反映出唐代南方金银器在制造中注重器物生动、世俗化。卷叶形三足在南方金银器中也大量使用,耀县出土的春秋人物三足壶是其典型代表。有些器物的三足虽已佚,但其底部呈鼎足状的痕迹证明其曾有三足,如内蒙喀喇沁旗出土的卧鹿团花纹六曲三足银盘等即为其代表。南方器物中的注子一般置管状流,体形瘦高,曲鋬,长颈。
总之,唐代南方金银器以四、五、六等分划分器物口、腹,大量使用海棠形等形式,置宽大喇叭形高圈足,同时大量出现仿生形态器物等等,为其主要造型特征。
(4)从纹饰来看,唐代南方金银器的纹饰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以蓝田、耀县、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北郊坑底寨、内蒙喀喇沁旗、扶风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器物纹饰为代表,主要是团花、折枝团花、折枝扁团花、折枝花、簇花类纹饰。第二大类以丁卯桥出土的器物纹饰为代表,主要是缠枝花类纹饰。这两大类纹饰共同体现着唐代南方金银器的纹饰特征。
第一类纹饰:团花图案多见于器物的中心部位,以阔叶状为其主要特征。团花图案的组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由阔叶折枝花组成,如西北工业大学出土的簇花鎏金银碗的碗底团花图案、蓝田出土的折枝团花纹银海碗盖中心团花图案;一种由双凤、鸳鸯、鸿雁、卧鹿等动物及禽类纹饰与阔叶折枝花组成,如西安北郊坑底寨出土的双凤纹裴肃银盘盘底图案、扶风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鸳鸯团花纹双耳圈足银盆内底纹饰等。团花图案中的双凤、鸳鸯等禽类纹饰均以成双成对呈首尾相对飞翔状为其主要特征,且双凤纹的凤尾最有特征,由阔叶折枝状纹组成,江苏镇江甘露寺出土的金棺银椁上所饰迦陵频嘉尾部也是阔叶折枝状纹,这是判断唐代南方金银器的重要依据之一。折枝花图案多出现于器物腹壁,一种为花头下缩,夹于左右叶片之中;一种为十字形,此种纹饰主要见于西安新筑发现的银盘、丁卯桥出土的半球形银器盖、扶风法门寺出土的鎏金十字形折枝花小银碟等器物纹饰。折枝团花是折枝花与团花图案之间的过渡形式,一类形似折枝花,但其根部已经消失,花头开始下缩,如耀县出土的鸿雁折枝花四曲银碗的折枝花即属此类;另一类则已完全趋向于团花形,如蓝田出土的鹦鹉团花纹银盘上所饰折枝团花就属此类。折枝扁团花则以“一”字形为其主要特征,内蒙喀喇沁旗出土的银盘上所饰折枝“一”字扁团花即其代表。小簇花一般为多头式,花头下缩,夹于左右阔叶之间,一种形似折枝花,枝、茎明显,稍留根部,以西安市太乙路出土的摩羯纹长形金杯腹壁所饰小簇花、西北工业大学出土的双鸿小簇花银碗腹壁所饰小簇花为代表;一种形似团花,花头包围于阔叶之中,以西安北郊坑底寨出土的双凤纹裴肃银盘上所饰团花式簇花为典型代表。
第二类纹饰:缠枝花鸟纹主要见于丁卯桥出土的银盒盒盖及盘沿部分,纹饰主要是缠枝西蕃莲,疏密相间,其间双鸾纹、成双成对的鹦鹉呈首尾相对飞翔状,鸾鸟、鹦鹉均曳长尾,如丁卯桥出土的凤纹菱弧形大银盒、鹦鹉纹银盒的盒盖纹饰即其典型代表。
除上述两大类纹饰外,唐代南方金银器上所饰摩羯纹,大多数也成双成对出现,且多数作嬉戏火焰宝珠状,完全类似鱼的形象。蝴蝶纹已趋蛾虫形,以丁卯桥出土的残盒盖上所饰蝶纹为代表。在器物的口缘或圈足缘饰仰莲瓣纹、椭圆形朵云纹、破式海棠纹、鸿雁纹等,也是唐代南方金银器纹饰特征之一。双鱼纹、卧鹿纹、蹲狮纹、龙纹等也在唐代南方金银器的纹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卷草纹虽然也经常使用,但已不占重要地位。
(5)从装饰手法而言,唐代南方金银器主要采用多重结构的散点装饰手法和满地装两种手法。前者主要见于盘、碗、碟、渣斗、长形杯等器物,后者则主要见于丁卯桥出土的银盒。另外,唐代南方金银器在装饰手法上还常使用一种特殊工艺,这种工艺的一般特征为器物腹壁内外纹饰雷同,犹如“渗透”,有人认为这种工艺是吸收印染工艺的结果(22),目前考古发现的此类工艺的代表器物有扶风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鸳鸯团花纹双耳圈足银盆、蓝田杨家沟出土的鸳鸯绶带纹李杆银盘、折枝团花纹银海碗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