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六壬破解版,免费大六壬排盘app
袖裏乾坤——大六壬快速起课法加强版
上班路途很远,单程要100分钟,连续呆在地铁上的时间有50分钟。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无聊,玩手机又眼睛痛,所以闭目养神;连闭目也无聊了,所以便心中起课找乐子,有了点感悟。野人献曝,也是好意,方家莫笑。
关於如何不用纸笔在头脑中快速起出一个完整的大六壬课,北海闲人很久以前已发表过相关文章,网络上转相引用,很有见地。我现在续貂,如果再重复北海的老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要说有什麼更妙的捷径,也是没有;不过我想强调一个起课理念,这个理念北海未曾点明。我相信照此理念起课,速度定会大有提升。
即是“ 把理性转化为本能 ” 什麼意思?以打字为喻。初学者,花心思记住键盤左上角是Q,左下角是Z,右边是P,下边是M……这样就可以打字了,但速度肯定不快。你打字时,得先在脑中检索出键盤位置,再在指上拼出字母组合,才能在屏上显出一个字来——路途太曲折了。现在坐在电脑前的你是如何打字的?手触到键盤自然就出来了,让你反过来想某个字母在哪个位置,反而倒要思考一会儿。为什麼?初学打字者以“理性”为指导,打字熟练者以”本能“来行事。起课也是如此,必须实现从理性到本能的转换。
以下论述,基於你已经可以用”理性“(起课知识),起出一个正确的六壬课了。而且有点术数基础,能比较熟练地说出三合是申子辰,四孟是寅巳申亥,六冲为子午丑未…… 1. 月将加时/四课 月将加时後,每一课,不外乎这144种组合: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丑 丑 丑 丑 丑 丑 丑 丑 丑 丑 丑 丑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寅 寅 寅 寅 寅 寅 寅 寅 寅 寅 寅 寅
…… ……
如上,一个单课中,地支上下关系只有12种,如下(以地盤为子为例,地盤为其他十一支时,上下关系也是一样)
子 未 寅 酉 辰 亥 午 丑 申 卯 戌 巳 子
不要见到” 死记硬背 “四字就害怕起来。要知道 144种纷繁的天地盤组合,只用这两行就驾驭了,何其神奇!而且,记住这两行,会在後面的推三传的天干时大有用处;见到地支,立马说出天干!
如何记住? 可以把此两列据谐音拟成两句话。如何谐法,因人而异。比如下一句,我的谐法是:子胃盈,有人害吾——仇深,莫须死。这个全在个人发挥。唯一注意的是,不要再按照“子对冲午,午退一位是巳”,这种记法。虽然开始时感觉可以较快回忆起对应关系,但终究是”理性“的方法,无法提速。必须把这两行记得纯熟才行。短期内做到并不难。 整行整体上记住後,还要加强从任何一字切入都能串下来。不但说起子知道後面是巳戌……,说起卯也要快速反应出下面是申丑……
如此,四课的快速得出就并不难了。 2. 三传 三传的快速秘诀已经大部分包含在” 1. 月将加时/四课 “这一节中了。无非还是初与中、中与末传的相对关系,不是吗?
为了减轻头脑负担,可暂只起出初传,让大脑记住,因为中末也就是脱口而出的事。 3. 贵人天将 同样,甲日戌时起课,不要在脑子裏先今念一过“甲戊庚牛羊,戌时,所以是羊,是未”——太理性了。见到甲,就立马想到丑未,你脑子裏的口诀应该是“甲丑未”,把无用的转换过程去掉。
天将如何记? 北海已经说过了,天将也是对应关系。
甲的都是旬首,不用说 乙顺一位,容易 丙隔一位,容易 丁即是四孟四仲四季,都是顺方:如甲子则丁卯、甲戌则丁丑,甲申则丁亥…… 戊即是顺三合下一位:甲子旬则戊辰,甲戌则戊寅,甲申则戊子 庚是对冲位:甲子则庚午 壬即是逆三合下一位:甲子则壬申,甲戌则壬午,甲申则壬辰
还剩下以己和辛为首的干支,特别是当你掌握了我 1. 月将加时/四课 那节裏说的那两行地支序列後。 规律即是: 第一行序列对应天干是己,第二序列对应天干是辛。 如,当巳将子时,甲子则己巳,甲戌则己卯,甲申则己丑……;未将子时,则甲子旬辛未,甲戌则辛巳,甲申则辛卯……反之,见到己未,立得出是甲寅旬;见到辛亥,立马得出是甲辰旬…… 现在你知道了,那两个序列真得没有白背,不但因之快速起出四课,也可因之快速得出遁干。
总而言之,会起课根快速起课有很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只需掌握这麼几条规律就够了;需要下点工夫死记硬背几条规则,但要记的东西实在不多,一两天的时间便可小成。满键盤找字母不叫会打字,你应该体会那种触键如飞的快感!此时字母和哪个键对应,不知道,这就是得意忘形的境界吧!
求玄奥大六壬安卓版的注册号
玄奥安卓八字系列破解版精品全套。。。QQ 1652789165 他有全套。
叶飘然的 大六壬通解 怎么样?
我叫李大海,我也是个研究大六壬的易友,现在正在研究叶老师的大六壬通解一书,我看价值很好,我看过袖里乾坤,徐伟刚老师写的,六壬捷录,杨景磐老师写的,还有徐伟刚老师写的智者乐水等,我感觉叶老师的书,比较有价值,含金量很高,值得研究。与价格比较是值的,建议购买看看。六壬解析
这位朋友,以下是详细的换算方法,你自己试着算一下吧.算不出来你再问.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由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中国古代用以记录年、月、日。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建元年号。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干支的一个循环干与支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干支纪年干支纪年萌芽於西汉,始行於王莽,通行於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干支纪年与西历的近似换算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干支纪月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丑月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资料来源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时间科普网站制作的日梭万年历网路版。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干支纪日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於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是「甲子日」。干支纪日与格里历的换算若我们把天干的甲、乙、...、壬、癸编上 0, ......, 8, 9 等序号;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编上 0, 1, ......, 10, 11 等序号,那麼:从已知的格里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4,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例如:(1972 - 4) mod 10 ≡ 8,所以天干是「壬」;(1972 - 4) mod 12 ≡ 0,所以地支是「子」。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干支纪时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 (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早子时 0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丑时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寅时 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卯时 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辰时 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巳时 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午时 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未时 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申时 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酉时 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戌时 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亥时 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晚子时 23时—24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甲子时六壬符咒秘录能学吗
我个人是六壬神课的爱好者,其他术数也接触过,最终选择了六壬神课。六壬神课,从占断系统来讲,比较统一,不会出现那种派系之间冲突矛盾的情况,而且大六壬的古籍比较多,思维路数都比较相近。从古籍占例上,远则到春秋时期,近则到近代历史,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例子。相比奇门遁甲而言,奇门属于帝王之学,封建时期受到的管控比较重,很少有经典的古籍流传于世,学起来相对满一些。梅花和六爻,没有那种相对统一的大全,理论统一,但秘法不一样,入手容易,但学精的话,得花心思收集各种秘法。大六壬初期都不难,入个门简单占断,买书自学就可以,但是想精深不容易。我是学大六壬的,可以给你一些参考书籍,画红线的是重要的书。可以看现代人的书入个门《大六壬详解》《大六壬金针》等,之后看古书进阶。下面这些出自 六壬网 的大六壬书籍资料是你自学大六壬必看的,非常值得推荐:《注解大六壬指南》《御定六壬直指》《袖里乾坤》、《智者乐水》、《六壬开悟录》《大六壬大全》《六壬粹言》《六壬断案》《壬归》《壬学琐记》、《苗公鬼撮脚》《壬学琐记》《大六壬精解》《六壬金针》大六壬复杂程度高,需要大量的记忆内容,入门相对较难。小六壬结构最简单,得到的结果是“单一”的,吉凶,有利不利,方向,单征。大道至简,小道至繁,邪道至玄。自学大六壬首先必须得知道,这些东西的本质,都是很简单的,再通过基础,推演规则逐渐去理解,都好学,可以都看看,然后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小六壬除外,可以换成金口诀)。大六壬,复杂程度和奇门不相上下,上手难度更高,但是体系完整,结果是六爻+梅花的plus版,相对最全能的术数工具,但是。。。古书多,现代的著作可以让人轻松上手不多,其实还是现代的诸位大家把六壬和现在的生活结合更紧密些应用才会更好用大六壬的根本在九宗门起卦,去理解为什么要分这九宗门,依照什么规律。(即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金口诀,这个有点类似大六壬简化版和梅花的思想融合出来的东西。起课规则也好学。
想找一些关于 大六壬的资料,如有将万分感谢
北海闲人注解的大六壬指南 毕法赋 课经很好。网上有电子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