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机遇和挑战,2023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次西部大开发,国际枢纽城市西安,会迎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从2000年开始的,至今为止西部大开发已经走过了20年时间,在20年当中西部各省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经济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以陕西为例,2000年的时候,陕西的GDP只有1804亿元,人均GDP4968元。
到了2023年,陕西省的GDP已经达到25,793.17亿元,GDP规模相对于2000年翻了14.3倍;人均GDP也从2000年的4968元上升到2023年的67,250元,人均GDP翻了13.5倍。
而西安作为陕西最大的一个城市,2000年的时候GDP总量是688.51亿元,人均GDP是9484元,到了2023年,西安市的GDP已经上涨到9321.19亿元,人均GDP达到93,177元,GDP规模翻了了13.5倍,人均GDP翻了9.8倍。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于促进西部各省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而在西部大开发推出20年之际,我国又开始针对西部众多省份实施新的计划,进行第2次西部大开发。
2023年5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从36个方面全面支持西部各省份的发展,在这个意见推出之后,我相信未来西部各省份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迎接新的里程。
其中西安作为西部最主要的城市之一,未来西安同样也是大有可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在这次意见当中,明确指出要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另外跟陕西直接有关的还有以下几点:
1、支持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
2、支持陕西充分发掘 历史 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
3、加强西北省份与江苏,山东河南等东中部省份互惠合作。
4、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促进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
可以明显的看出这次二次西部大开发陕西是非常受到重视的,这意味着未来 包括西安等其他城市都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对于西安来说,我认为它将面临以下几项机遇。
1、 科技 创新发展。
西安作为我国高校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一直以来西安的 科技 创新实力都是比较强的,在这次二次西部大开发之后,我相信西安的这种 科技 创新优势会进一步显现出来,西安有可能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新高地,成为引领西部 科技 创新的核心城市。
2、现代化产业发展。
西安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教育资源,技术资源方面的优势,整合现在的产业,从而推动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未来西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将会迎来爆发性增长的时期。
3、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这次二次西部的开发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这意味着未来包括西安在内的众多城市基础设施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西安的西部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4、城市化进一步加快。
在二次西部大开发当中,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发展,而西安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未来她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强,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等相关产业也会迎来很好的发展机会。
5、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一直以来西安都是我国西部城市当中对外合作比较紧密的一个城市,而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安的国际合作将会进一步扩大,这样西安在国际当中的地位和知名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这对于吸引外资投资以及促进西安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在面临众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当前西安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应的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成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而对应的目前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生产要素成本相对是比较低的,和东南亚这些国家相比,包括西安在内的很多城市对于吸引外资,包括国内的一些产业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2、财力问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特别是在二次西部大开发当中,很多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跟重庆,成都等一些西部城市相比,西安的财政收入相对是比较低的。
比如2023年重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134.9亿元,成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3亿元,而对应的西安2023年的财政收入只有716.3亿元,这个财政收入连成都一半都不到。
所以未来如何提高财政收入,同时处理好财政收入和企业发展问题将是西安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3、房价问题。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跟之前的西部大开发会有很大的不同,二次西部大开发对于西安这种城市来说会着重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有很强的人才资源做支撑。
虽然最近几年西安通过各种政策吸引了很多人才,很多毕业生毕业之后都会直接落户西安,但是大量的人口落户的同时,最近几年西安的房价也是不断往上涨,所以如何处理房价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也是西安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中心城市,无论是在陕西还是整个西安,都是重心中的重心。
二次西部大开发,无论如何都绕不来西安,随着资金跟政策的落地,西安应该抓住的机遇应该有这几点。
1;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代换的西咸新区希望可以彻底划入西安,增加西安的人口、土地腹地。
2;继续发扬本地特色。西安 历史 底蕴浓厚、文化璀璨、当地 历史 古迹众多、 历史 长河中名仕名家多不胜数。这些都是西安的宝贵资源,一定要系统的、抓重点的规划宣传。其实现在西安做的就挺好,网红城市。
3;加大创新发展。西安科教实力是很强的。6所211,整个中国科教超过西安的城市就那么几个。这就为西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最基本的人才需求。当然,在政策上面,跟其他城市相比最好有一定的竞争性。
4:精简行政程序,杜绝形式主义。最近新闻上曝光关于西安的新闻也侧面反应了这个问题。把事情落到实处,而不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5;加快交通建设。武西铁路陕西段加快施工,全力推进宁西铁路,东西出入通道畅通。要相信西安的竞争能力,交通方便,企业人才会更容易落地生根。
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意见》中直接点名陕西的政策:
支持重庆、四川、 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 内陆开放高地和 开发开放枢纽。
支持甘肃、 陕西充分发掘 历史 文化优势, 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
《意见》中直接点名西安的政策:
鼓励重庆、成都、 西安等加快建设 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发展“三个经济”,打好陕西文化牌
在一万多字的《意见》中,陕西依旧处于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只是重庆作为直辖市,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省市不同政策的体现。
而两次点名陕西,一次要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
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核心引擎
除直接点名以外,《意见》要求,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促进成渝、 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 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
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角度看,西安不仅是枢纽,也是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在新的西部大开发中,除以上机遇外,西安也面临成瑜的发展挑战。不过,西安的地理位置谁也取代不了,机遇大于挑战!
西安是西部第一大市,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理所当然的应该走在前列。
最新的西部大开发要求一步近一步开放,西安和成渝这三个国中要求打造为国际枢纽城市。毫无疑问,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核心城市,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它的定位高,实力雄厚,潜力巨大。在以下几个方面,他是很有优势的。
一、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一带一路核心城市,丝路起点,深厚的 历史 文化,让它成为宣传中国的一张名片。长安号,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二、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 资源丰富。兵马俑,是西安最强的一张王牌。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它还有很多 旅游 景点闻名海内外。最近三年火爆的大唐不夜城,就是以盛唐文化为主题的步行街,在海内外媒体的宣传下,梦回大唐长安城的情怀十足,吸引力非凡。去年的长安十二时辰,引起了国内外的热潮。可以说,未来文旅产业井喷发展,西安肯定会从中收获不少利益!
三、西安高校资源丰富,军工航天优势突出。西安是硬 科技 之都,硬实力强大,相信在这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下,硬 科技 结合吸引来的资金,一定会诞生不少独角兽企业,从而带动西安二产,做大做强西安工业!
四、西安地处中国大地原点,高铁网络建设对于国家无比重要。西部大开发强调加快新基建,相信可以抓住机遇,吸引资金,加快高铁建设,尽快早形成米字形高铁网络,加快5g建设,承接东南沿海产业和人才落户西安。
五、西安周秦汉唐文化璀璨,遗址众多。可惜由于资金不足,像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就保护和展示的不好,多年来发展落后。西安要借助国家完成对这些享誉世界的大遗址公园进行保护,适当改造,吸引游客,促进发展文旅产业。
从地域看,国家经济改革开放的重心,一直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地区也确实取得了非凡成就。现在,二次西部大开发已是从国民经济全局和国家经济安全、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再思考所作出的重大选择。
西安,是国际枢纽城市,也是国家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大唐盛世,至今依然是国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话题。可见,作为唐朝的都城,西安不会缺少知名度。
能在 历史 上有过辉煌的时代,说明具有不凡的条件。发展到了今天,西安所处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依然难以替代。西安的经济、文化、 科技 、交通,在国内居于中上水平且大有后劲。
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地理位置、深厚的 历史 沉淀、自身强劲的综合竞争力、加上后发的优势,西安的再度辉煌可以期待!
西安应该升级为直辖市。
西安所要做的一是极力引进制造业,打造关中工业走廊。二是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美化环境,加快城中村改造。三是把 旅游 业做大做强,提高 旅游 服务质量,争取 旅游 业带动第三产业。
成组布置集团化企业提高聚集效益。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中省的政策扶持。作为陕西省地级市的西安属于渭河的冲击平原居秦岭腹地渭河南岸。年度上缴国家财政的利税。工业的投资总量。依据国务院土地利用发展大纲。及区域的五年十五年发展大纲稳步推行。指的是陕西省西安只是其中之一陕北的能源资源。汉中:康:商洛 旅游 资源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工业 旅游 综合开发。把陕西省打造成中国的利税大省。辐射。河南。湖北筑巢引凤形成西北华北连接点上最大的经济综合点。易居 旅游 中心城市从而获得中央的扶持。
机遇: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商业热度持续上升,有利于个人创业和工作。
挑战:商业环境有待改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人力资源等与东部城市有明显差距。
2023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2023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题:2023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新华社记者柯高阳、陈席元、杨思琪
近日,各地高校陆续公布202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与复试办法,“考研大战”进入下半场。教育部计划今年扩招硕士研究生18.9万名,并明确将继续扩大相应招生规模。
扩招决定对数百万考生有何影响?扩招名额将如何分配?如何避免研究生培养“注水”?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能搭上扩招“顺风车”吗?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热度。202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创历史新高。
重庆大学生史同学就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由于初试成绩“不上不下”,他和很多考生一样,特别关心自己能否搭上扩招的“顺风车”。
据记者了解,今年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类专业扩招明显。西南医科大学2023年研究生计划招生指标经过两轮追加,实际扩招比例近30%;华中科技大学将扩招名额全数安排在医科。专家认为,此类安排与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直接相关,反映出当前社会在人才领域的现实需求。
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需求专业也是扩招的热门专业之一。今年3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
记者发现,研究生扩招计划指标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罗跃军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黑龙江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从2023年的2059人增加到2023年的2773人,增幅超过三分之一。
定位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强调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扩招中获得更多关注。“今年我们扩招的'专业学位招生计划已经超过了学术学位专业计划,”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世英说,学校在招生计划申报、分配以及使用上,均向农业、畜牧、兽医、生物与医药和机械等专业学位倾斜,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高校准备好了吗?
据中国教育在线《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数据,2023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按计划扩招18.9万人计算,2023年硕士研究生扩招比例已超过20%。
扩招为一些高校带来发展机遇。常州大学是一所以石油化工类专业见长的高校,该校目前有硕士生导师近千名,但在校研究生仅2700多人。“我校多年来存在‘吃不饱’问题,一直在争取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该校研究生院院长孟启表示,扩招后研究生规模将更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今年该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侧重于工科专业,约占扩招总量的三分之二强。
记者了解到,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大幅度增长,给高校后勤、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带来不少挑战。多所受访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招录只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入校报到后,还要考虑住宿条件、教学空间、硬件设备等多方面承载能力;考虑实验室等科研软硬件条件是否足以满足扩招后需求;考虑学生管理服务方面,能否适应扩招后的实际难度。
另外,今年研究生扩招工作正值疫情防控时期,如何确保远程网络复试等相关安排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成为研究生招录本身必须面对的一场大考。
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明国说,往年研究生复试中试卷笔试、实验操作、面试等需要线下环境完成的环节,今年通过远程网络复试无法实现,学校准备通过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的考查、设计综合性开放性能力测试题等方式,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生源。
每年百万硕士“大军”将往何处去?
扩招18.9万人后,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近百万。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学位不“贬值”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导张志安教授对记者说:“在毕业季,对于毕业学位论文,有开题、预答辩、答辩这些环节来保质保量;对于学生以往发表的论文要严格审核,例如明确刊物的性质,考查论文的学术性是否明晰,例如一些访谈类、综述类文章不能作为学术文章。”
专家建议,教育部门要严把质量关,防止部分高校或专业因为生源不足而“抬杆过关”;研究生扩招也倒逼高校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导师制、引入过程性评价等方式,挤掉研究生培养“水分”。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梦玉教授提醒,如果研究生培养关没把好,压力就将传导至毕业、就业环节,对个人和社会都将造成负面影响,但是研究生扩招本身并不会必然引起“文凭贬值”。
据猎聘大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新基建七大领域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在线发布的相关职位总体比2023年一季度增长了42.96%,其中5G类岗位增长最快,同比增长81.90%,工业互联网类同比增长74.64%。多名专家向记者表示,虽然疫情对当前就业形势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速,对中高端人才需求的后劲也将持续释放。
“这次研究生扩招以专业硕士为主,实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专业硕士应偏重以就业为导向学习。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研究生扩招后,个人和高校共同面临如何提升学生能力、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挑战。
2023年餐饮行业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出现,餐饮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超市+餐饮”、在线餐饮、外卖外送、无人餐厅……餐饮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经营多元化、收入多元化的阶段,推动了消费升级,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线上线下一体化、供应链垂直整合以及餐饮零售化成为发展三大趋势。你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能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英语4级,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英语特别不好的人,英语成绩一直都特别的差,基本上是没有及过格,所以英语对我来说真的是太难了,大学英语要过4级,这真的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让我非常的头疼我遇到的一些机遇就是现在我们学校可以考取一个更加简单的关于英语测试方面的证书,可以来替换英语4级的证书。生鲜电商发展有什么机遇和挑战吗?
一:挑战
——持续烧钱仍未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生鲜电商虽然经过了一段繁荣期,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盈利的能力仍未确定。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生鲜电商的4000多个玩家中,4%持平,88%仍处于亏损状态,7%更是巨额亏损,只有1%实现了盈利。
2)中小玩家频频暴雷
回顾2023年的生鲜电商,巨头们纷纷调整战略,关店收缩。在行业的洗牌中,一些中小玩家死伤一片,频频被爆出关店、融资失败、暂停服务等负面消息。2023年4-7月份,先有小象生鲜关闭无锡、常州的5家门店。对此,美团方面坦言,关店是因为经营表现不佳。紧接着,5月份,盒马首次关店,盒马方面给出的说法是“经营策略调整”。到2023年11和12月份,多家生鲜电商被爆出资金链断裂、融资失败、大规模关店、服务关停等消息。2023年11月,安徽呆萝卜资金链断裂,1000多家店一夜之间关门;2023年12月,中国生鲜电商鼻祖易果生鲜因拖欠1400多万债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同在12月,吉及鲜被曝出了融资失败的消息,由于规模盈利远远不达预期,公司开始大规模地裁员、关仓。
二、两大基础助推生鲜电商发展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在中央局会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的要求后,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据显示,2023-2023年,我国冷库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23年,全国冷库总量约6053万吨,新增库容815万吨。与此同时,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2023年我国实现食品冷链物流总额6.1万亿元,同比增长27.08%。冷库及冷链物流的加快发展将为生鲜电商提供重要的支撑。
2)电商环境持续向好
近年来,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不断更加,其渗透率不断上升。截至2023年3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较2023年底增长约1亿,网购渗透率从2012年的60%渗透到2023年的78.6%。持续向好的电商环境将为生鲜电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鲜电商行业解决方案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
新春策划 | 从2023看2023:国内新能源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天行健 自强不息
车市红点、红点汽车、红点新能源
新春特别策划(十)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受补贴退坡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遇冷。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产销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同比下降4%,是2009年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来销量首次负增长。
12月各大车企厂商的销量数据公布后,都说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的寒冬,其实并非如此。虽然销量首次负增长,但下滑幅度也仅4%而已,与其说是寒冬不如说其是新能源发展道路上必经的阵痛期。
回过头来再去看,相比新能源发展初期,2023年的销量几乎等于2023、2023两年的销量总和。再往前推,2023年新能源汽车全年的销量更是2013年至2023年这三年销量总和的三倍。
正所谓一碗米养恩人,一袋米养仇人。众人对于2023年新能源4%降幅的口诛笔伐,却忽略了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巨大进步。销量下滑只是暂时的,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其实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未来。
在车市红点&红点新能源看来,新能源补贴早已完成历史使命。虽然销量是十年来首次下滑,但在过去一年里,中国新能源的关键核心技术也达到近五年来的顶峰,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显著提高。看似一蹶不振,实则厚积薄发。
2023年全年,国内众多新能源造车企业其实并没有受补贴退坡影响太多,销量相比发展新能源最初的那几年,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准。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各家新能源车企表现究竟如何?
中国品牌车企表现强势
厚积薄发保持高水准
北汽新能源
作为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代表之一,2023年北汽新能源共销售纯电动汽车150,601辆,再一次问鼎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的宝座,连续7年保持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
从首张新能源生产资质牌照,到EV系列首车下线,再到高端纯电品牌ARCFOX,仅用十年的时间,北汽新能源便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多个第一。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形成BE11、BE21和BE22三大平台,覆盖了未来5年30余款产品。面对补贴的大幅退坡,北汽新能源通过先进的技术,保持着纯电动车型的产品力和市场竞争力。
比亚迪汽车
而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者的比亚迪,2023年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达219,353辆,其中EV纯电车型同比增长42.5%,新能源总产销超过73万辆。在比亚迪整个销量占比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48.6%,目前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销量基本持平的,仅比亚迪一家。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比亚迪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整车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充电配套以及IT通讯计算能力等核心技术的企业。而搭载拥有数百项技术专利“刀片”电池组的首款车型——比亚迪汉EV/DM车型也将于今年投放市场,进一步完善其在新能源市场的产品矩阵。
吉利新能源
另国品牌大厂吉利,2023年在新能源领域表现也可圈可点。吉利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销量为113,067辆,同比增长66.5%。2023年,吉布了高端纯电品牌“几何”,该品牌旗下首款车型几何A作为上市不到一年的全新车型,12月的实际交付量就已达到5122辆,展现出非常强的产品力。
吉利的三电技术水平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以MHEV技术主导,EV、PHEV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已越来越明确,计划3年内向市场推出超过30款新能源车型。到2023年也就是今年,吉利汽车将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90%以上。
广汽新能源
2023年广汽新能源表现的非常高调。2023年1-12月,广汽新能源累计销量为42,003台,同比增长110.6%。而作为广汽新能源的销售主力,Aion S 全年累计销量32,493台,占比达到77.4%,实现了连续7个月的销量增长。
产品方面,广汽新能源计划将在2023年推出两款纯电动SUV车型,内部代号分别为A18、A20,定位为中型纯电动SUV和小型纯电动SUV。两款新车均将基于第二代纯电动平台打造,其中,首款车型有望于今年4月北京车展正式上市。
欧拉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下行、A00级细分市场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欧拉2023年全年销量达到38,865辆,同比增长超10倍。其中欧拉 R1在2023全年累计销量达28,498辆,占总销量的73%。
背靠长城汽车这座大山,欧拉的技术实力无需置疑。得益于清晰且精准的定位和积极的品牌建设,欧拉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欧拉成为唯一一个仅靠2款产品进入行业前6、并实现A00细分市场增速第1,在7万-8万元级电动车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品牌。
长安新能源
在新能源的热潮中,受补贴退坡以及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长安新能源只保留了逸动EV460一款在售车型,其他车型均处于暂时停售的状态。2023年,逸动EV460全年累计销量为2.2万辆,同比增长330%,处在行业前列,展现出较强的产品力。
除12月上市的E-pro外,2023年将完成三大新能源专用平台的打造,陆续推出E-star、E-rock、E-life四大全新车型。到2025年,覆盖EV、PHEV、FCV,将累计推出25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
特斯拉强势入局国内市场
造车新将如何回应?
作为纯电动汽车的龙头企业,特斯拉2023年全年累计交付36.75万辆,摘取全球电动车年度销售桂冠。与此同时,2023年特斯拉吞噬了美国电动汽车销量的78%,完全主导了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
旗下平价明星车型特斯拉model 3在正式登陆欧洲和亚洲市场后销量飙升,美国本土销量超16万辆,在中国市场也交出了3.4万辆的成绩单。
随着2023年1月7日,10辆首批国产特斯拉Model3的交付,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一路上扬,补贴后不到30万元的特斯拉,成功带动了国人对新能源汽车的热爱。目前国产Model 3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大约在30%,随着未来特斯拉供应链实现本土化,其价格仍具备27%-34%的降价空间。
相比传统造车企业,受补贴退坡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一众造车新。随着特斯拉以及诸多豪华、合资品牌进入国内,国内造车新在2023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作为众多造车新中实力最为强悍的选手之一,2023年,蔚来汽车共计交付20565辆车,其中蔚来ES8为9132辆,蔚来ES6为11433辆,整体交付量与2023年相比同比增长81%。
2023年12月28日,蔚来在第三届NIODay上发布了第三款量产车型——轿跑SUV蔚来EC6,预计将在2023年7月公布价格和配置,9月开启交付。此外,新款蔚来ES8也预计将在2023年4月开始交付。
而另一造车新威马汽车,2023年12月交付量为1,521量,环比增长41%。2023年全年威马汽车累计交付量为16,876辆,同比增长338%,虽然距全年10万的销量目标仍有所差距,但仍位列造车新的第二位,仅次于蔚来。
两个月前,威马发布了EX6 Plus车型,将车型矩阵由A级SUV扩展至B级。根据威马汽车2023年的发展规划,企业计划在今年北京车展发布基于全新轿车平台打造的全新7系轿车,该车NEDC工况续航里程可达700公里。
而交付量紧随其后排在第三位的造车新便是小鹏汽车。小鹏汽车唯一一款在售车型G3累计销量达16,608辆。作为一家初创车企来说,能够在整体销量未达预期的2023年拿下这样的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
自2023年上海车展开启预售至今,小鹏全新旗舰轿车P7累计预订量超过15000辆。凭借G3与P7,小鹏汽车也成为造车新头部企业中,同时开启SUV与轿车双品类销售的企业,充分表明了小鹏汽车高效的产品规划与运营能力。
红点观察
在补贴退坡的情况下,新能源车企控制成本能力提升,传统的降本办法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相比传统车企成熟的供应链,新车企很大的挑战是供应链成本。
虽然现在汽车的发展处境比较艰难,但新能源汽车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内新能源领域在过去十年中取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小编相信就算国家放手不再补贴,未来国内新能源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