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周易地位,周易的地位及价值

中国历史上的《周易》有何价值呢?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现今,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pan.baidu/s/18Og3MQvk5oQWySZCDLw9Gw

 提取码: 4wmp

《周易》对当代人的生活有何启示?

《周易》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对后世影响:

1、《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2、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关于中医的起源,有两个传统记载。一个是“医食同源”,一个是“医易同源”。“医食同源”是说,医学是和做饭同时起源的。为什么说“医食同源”,原因在于,做饭和熬制汤药所使用的工具是同一个,就是锅。最早的锅是陶器锅,陶锅。锅出现了以后,人们便开始用它去做饭,去熬制汤药,这两者是同步发生的。目前的考古学已经证实,中国最早的陶器已经可以追溯至20000年前,来自江西万年的仙人洞遗址,这也是世界最早的。东北亚的日本和俄罗斯,发现了距今16000年左右的陶器,最早的在16800年前。然后才是西亚地区,这里最早的陶器仅仅距今8500年左右。北京大学考古教授吴小红的研究证实,陶器最先产生在中国南方,俄罗斯、日本的陶器更可能是从中国南方流传过去的。西亚一贯被欧美人称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地”,但是这里的陶器却比中国晚了惊人的一万多年。这意味着,在没有陶器的这一万多年里,西亚人是没有锅的,他们将不可能象中国人一样,享用蒸煮、爆炒的食品,以及熬制草药。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卫生程度必然要大大低于同时代的中国。值得注意的是,8500年前陶器在西亚出现以后,快速成熟,几乎和中国同步进入发达的彩陶时代,而且两者的彩陶纹饰存在高度的相似。这些事实都似乎说明,西亚的陶器象日本、俄罗斯一样,不是独立产生的,而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这意味着,西亚这个所谓的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可能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影响。所以,单纯地从陶器的出现时间看,中国的医药业可能开始于20000年前,而在西亚,8500年前是不可能有医药业的。另外补充一个有趣的事实,由于陶锅在西方出现很晚,导致他们加工食品的风格,主要是不用锅的烧烤,而中国则是用锅的蒸煮和爆炒,现在依然如此。同样是小麦,西方人主要是用来烤面包,而中国则是用来蒸馒头和煮面条、水饺。毛主席好像说过,中国菜和中医是中国给世界的两大贡献,这个话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的表述是,做饭炒菜和医学是中国给世界的两大贡献。中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我们领先于世界发明和使用了锅。锅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比“四大发明”重要的多的大发明。‍‍

《周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意义在哪里?

《周易》在小编眼里看来确实是比较值得研究的,这也是因为《周易》这本书从东晋时期就开始进行传播,直到现在,还是有非常多的人会学习《周易》,从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周易》这本书是历经千年对于人类的思想来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一年,不过具体的话也是看个人的选择,并不能够强求大家去学习。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周易》的话,是可以对世界观有一个完善,因为很多现在人对于传统的文化是一无所知的,为了认为传统文化过于的封建和,但是如果了解完《周易》之后就会封建社会会有一个更加的详细了解。而且学习周易的话,还可以让整个人变得比较平和,对于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有一个改变。《周易》这本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东方哲学,主要在文章当中体现的是对于事物以及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是古代人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体现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比如从《周易》当中就能够看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要在符合事物发展的条件下顺应自然,还有会展现出事物的两面性,所以老话说的好叫做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福。《周易》是以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形式,展现了哲学成果,很多影视剧当中会对于周易有着神话的部分,但其实周易并没有那么的厉害,相反只是为了进行预测,但并不是可以通过周易来实现占卜。但是不管怎么说,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是能够了解到天文地理文化等丰富的知识。最后现代人去学习周易,只是为了去了解历史和中国文化而已,并不能够将周易作为自己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要知道它只是一个符号,并不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和地位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和地位如下:

《周易》以浓缩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轨迹,特别反映了从巫术文化向人文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说《周易》成书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精神的生成史,那么整个易学史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

先秦时期是易学萌生和莫基时代。传统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于夏、商、周三代问世。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是继续沿着宗教巫术的占筮道路发展,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一是摆脱宗教巫术束缚而向哲学发展,以《易传》为代表。《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先卖诸子尤其是儒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两汉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时代,治易之风大行,出现三种解易倾向∶孟、京易学,孟喜、京房创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象数易体系,为今文易学。

费直易学,注重义理阐发,为古文易学。三是严君平、扬雄易学,将易学同黄老学说相结合,以道家黄老之学解《易》。

三种倾向中,以孟、京象数派影响最大,代表了汉易主流。两汉时期,民间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通过与易学的综合,汇成以《易纬》为代表的谶纬神学。东汉郑玄兼采今古之长,采用爻辰说以注《易》。

《周易》《礼记》《荀子》《淮南子》在中国什么地位?

重要地位。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在古代,四书五经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四书五经和儒家文化一同占据着正统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