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五行,24节气五行所属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二十四节气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产物,是人民用来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节气,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1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13、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这时而止矣。”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22、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曰:“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2为节气定名称,是有依据有讲究的。春、秋两季,有“分”字,如春分、秋分,而不用“至”;夏、冬两季,有“至”字,如夏至、冬至,而不用“分”。
从立春到大寒,共二十四节气,它们各有其名称,而这些名称也都有来历和依据。“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节气。丑月即十二月结束,寅月即正月开始,这叫做“节”。
一个月之半,则叫做“中”。“二分”即春分、秋分,是指阴阳各占一半,即阴阳二分势均力敌的时候。“二至”即夏至、冬至的“至”,有两个意思:从子到巳这六个为六阳地支,
从午到亥这六个为六阴地支,“至”是介于巳与午、亥与子之间的意思。冬至的时候,亥(十月)的阴气盛旺到了极点,所以称冬至为子,子就是止,此时阴气因盛极而停止,阳气便开始出现,所以也称“至”,至就是到来的意思。
夏至的时候,巳(四月)的阳气盛旺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午(五月),午就是仵,这个时候阴气开始出现,所以也称“至”。从秋分起水开始干涸,到了立冬水开始结冰;到了冬至的时候,水泉开始涌动,也就是阳气萌发,万物开始复生,到了大寒的时候,江河里的水都结成了坚冰。
雨水的意思是:雨水起初是露,是霜,是雪,它们都是由水气凝结而成的,寒冷之极。到了春天,暑气开始顺势而行,又是暑天的开始。天一降水,人与万物都开始复苏。春天属木,而生于水,立春之后,接下来的节气定名为雨水,是很恰当的。
按卦气说,正月为《泰》卦,这个时候天气下降,自然应当为雨水。卦气二月为大壮,雷在天上轰鸣,惊醒万物,下面的节气自然应叫做惊蛰;先雨水和后惊蛰,如此排列,也很恰当。
惊蛰的意思是说万物都是由于震动而生出来的,而震就是雷——在《易》卦中,震卦的卦象之一就是雷。清明的意思是说是由于巽而严整,巽为风,风洁净而严整,所以叫做清明,
清明就是洁净严整的意思——在《易》卦中,巽卦的卦象之一就是风。谷雨节在三月中,是因为从雨水以后,地气开始萌动,到这个时候又遇见雨水,土地便能够滋润各种农田作物。
小满在四月中,先哲对此有如下说法:小雪之后,阳气一天增长一分,经过三十天就增长至三十分,而形成一昼也就是一天,这就是冬至。小满之后,阴气也是这样天天增长。
四月是乾之终,之所以说“满”,是因为《姤》卦的`初六爻说“赢豕孚蹢躅”,《坤》卦的初六爻说“履霜坚冰至”。这里的“赢豕”是比喻其小,而“蹢躅”则是比喻其满;
“履霜”是比喻其小,而“坚冰”则是比喻其满。万物出生之后怎样评说都是容易的,而阴气萌生之初就评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见思虑之深远,这种深远的思虑是为了预先采取防范措施。
小雪之后,就是大雪,而这里只有小满却没有大满,用意并不难理解了,那就是事物的发展忌讳满盈。三月中的谷雨,五月中的芒种,这两个节气是专指谷和麦而言的。
说谷,一定要推究它初生的时候,谷是春天下种的,得木之气——也就是得春之气越长越壮,到了秋天成熟就衰败了,因为秋为金,而金是克木的。说麦,一定要推究它成熟时候。
麦是秋天种下的,得金之气——也就是得秋之气,到了夏季就成熟了,这是火克金。六月的节为小暑,六月中气为大暑,夏至以后,暑气已经盛旺之极,本不应当再说“小”,却又用了 “小”字——小暑,
这是为什么呢?《易经》说:寒来则暑往,署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整个上半年这一半,都可以叫做暑,整个下半年这一半,都可以叫做寒。正月是暑气的开端,十二月是寒气的终结,因而大暑、小暑,只不过是就上半年的暑气而说的。
六月中暑气达到盛极,所以称之为大——大暑,然而并未真正达到大的程度,其实还是小。七月中为处暑,这个月份是暑气的终结,寒气的开端,大火星向西流去,暑气在这个时候就隐藏起来,潜伏不动了。所谓“处”,就是隐,隐藏起来,潜伏不动的意思。
白露是八月的节气,露就是九月的节气,秋季属金,金色是白色,金气则寒冷,白是露的颜色,寒是露气性。颜色先白然后气变寒冷,本来就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九月中气为霜降,此露气因寒冷而结成霜。立冬之后的节气是小雪和大雪,寒气起初是露,发展为霜,最后变化为雪。霜之前是露,露由白而至寒,这就是白露、寒露两个节气,
霜之后是雪。雪由小而至大,这就是小雪、大雪两个节气,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至于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诗经·幽风》有诗句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觱发是寒初起的时候,所以十一月之后是小寒;栗烈就是寒风凛冽的时候,所以十一月末为大寒。
大致来说,上半年主长生,有雨、有雷、有风,都是生长之气,下半年主生成,有露、有霜、有雪,都是成熟之气。下半年只讲天时,不说农时,因为农时最紧急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
先哲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意思是说,变是化的开始,化是变的结果。立春、雨水之后,寒气逐渐变弱,到了立夏的时候寒气就都化成水了。
小暑、大暑,其变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立秋、处暑之后,暑气逐渐发生变化,到了冬至暑气都化为寒了。小寒、大寒,其变化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先哲又说:“日月运行,而四时成,以其有常也,故圣人立法以步之。阴阳相错,而万物生,以其无穷也,故圣人指物以侯之。”意思是说,日月不停运行,从而形成一年四季,这是因为日月运行有一定的规律,
所以圣人就制定出法则,以便遵循这种规律行事。阴气阳气相交,从而生成万物,这是因为阴气阳气相交无穷无尽,所以圣人就选择一定的事物来象征阴气和阳气相交,
以便认识万物生成的情形。综观六气自始至终、或早或晚的运动情况,五运(五行)的时大时小,或盈或虚的变化情况,用最根本的法则来研究它们,用最精确的数字来考究它们,从而垂训示教千年万载,绝对没有差错。
古书上说:五天称之为侯,三侯称之为气,六气称之为时也就是季,四时也就是四季称之为年。又说:日为阳,月为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距离和轨道。
日运行一度,月运行十三度左右,所以大月小月加起来共三百六十五天而构成一年,如果积气有余——也就是时间有余的时候,可以做闰月。古书上说:日在通常情况下在一昼夜运行一周天的一度,这就是一天,总共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
这样运行一周天就是一年。通常五日为一侯,三侯构成一气,一气就是十五天。三气构成一节,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节,三八二十四气,分别主宰四季,这样一年就形成了。
春分、秋分的“分”,是就六气而说的,就是二月六气的初气终结,与二气相交,八月中四气终结,与五气相交。如果就四季而言,那么阴阳寒暖之气,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区分开了。
一昼夜分五十刻,也是按阴阳区分。所以古书上说,“分则气异”,就是这个意思。冬至、夏至的“至”,也是就六气而言的,五月中的时候,司天的气到了它的位置,十一月中的时候,在泉之气到了它的位置。
如果就四季的时令而言,阴气、阳气到了这个时候,达到极盛状态。夏至那天白天时间最长,也不超过六十刻,阳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冬至那天白天时间最短,不超过六十刻,阳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
冬至那天白天最短,不超过四十刻,阴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不论是夏至还是冬至,天侯都没有改变,所以古书上说“至则气同”,指的就是这一点。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3古代24节气雅称:
1、立春,正月节。
2、雨水,正月中。
3、惊蛰,二月节。
4、春分,二月中。
5、清明,三月节。
6、谷雨,三月中。
7、立夏,四月节。
8、小满,四月中。
9、芒种,五月节。
10、夏至。五月中。
11、小暑,六月节。
12、大暑,六月中。
13、立秋,七月节。
14、处暑,七月中。
15、白露,八月节。
16、秋分,八月中。
17、寒露,九月节。
18、霜降,九月中。
19、立冬,十月节。
20、小雪,十月中。
21、大雪,十一月节。
22、冬至,十一月中。
23、小寒,十二月节。
24、大寒,十二月中。
24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4节气中体现出来的五行、阴阳
介绍一本书给你,或许对你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就是常秉义先生的《周易与历法》,这本书我看过,里边对二十四节气和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论述。还有就是常先生的《周易与中医》也对二十四节气与人体阴阳五行有一定的介绍。还有就是陈抟的《二十四气导引图》想必对你会有所启发。前两本书我只有纸质版的,没法发给你了。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二十节气是我们祖先农耕文明的集成,对于天气气候变化的明确规范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顺应天时,可以说是农耕文明最大的成果之一,下面分享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1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时间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24节气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24首容易记忆的节气歌谣: 春雨冲击着春天和清澈的山谷, 夏天充满了芒,夏天是相连的。 秋天的露珠和霜落在秋天, 冬天下雪,冬天小寒。 “站” 它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林分表示四个节气的开始。 长夏,立秋,立冬,立春,又称李思。 四代表天文季节的开始。 “至”是最极端也是最重要的意思。夏至和冬至统称为二至。它预示着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时北半球白天最长,冬至时北半球白天最短。 “分”意为平分,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法,即昼夜长短相等。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2 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特别是中原地区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大多数人的家族宗谱中都记载先祖是以耕读传家,那么在农耕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农耕生产节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与大自然节律(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是同步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 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 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它们所标示的气候变化,迄今仍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其中的传承意义深远而厚重。 我们的先祖们发明了中国古代农历,它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中国人从来没有对事物关系固定的看法,习惯在运动流转中理解世界,理解时间。这也是节气带给我们的生活服务价值的特殊体现。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价值。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 有很多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对现在来说意义不大了,其实是大错。比如阴阳五行,主要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理解时间的`流转。古人会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变化的关键期,阴气处于最高点,但阳气开始发生,所谓“冬至一阳生”。还有像清明时节很多家族依然延续古例进行全族祭祖,冬至这个节气甚至做为了每年的一个节日,每到这天,家家户户吃饺子,防止“冻耳朵”。 其实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另外,“二十四节气”所带 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独特性,适应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3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deng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中国的干支、阴阳、五行、节气有关联吗?
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及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一、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历法的一套符号,其中天干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结合起来组成六十位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如下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谓“两仪”就是阴阳,所以《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指事物的矛盾,如昼夜、寒暑、长短、雌雄、男女、动静、刚柔等等。五行则是对世界万物更为细致的分析,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并且更进一步地认为,这五种元素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由此转化和制约,从而构成了天地万物千姿百态的架构和趣向。对于五行转化的规律,可分为相生和相克两种:1.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2.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三、干支分配五行既然世界万物皆属阴阳五行,那么天干地支也不例外,古人将干支分配五行如下:金木水火土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辛庚乙甲癸壬丁丙己戊酉申卯寅亥子巳午丑未辰戌四、二十四节气与干支之关系古今的历法不外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太阳历如今日世界通用的公历(前身为儒略历,十六世纪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稍作修改形成了今天的公历),太阴历如穆斯林国家通用的穆斯林教历。这两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相对于地球来说,则为太阳绕黄道运行一周)为一回归年,并将其平均成十二个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闰月以概其余。太阳历的优点是四季分明,准确无差;太阴历则严格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因没有顾及到地球公转周期,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四季界限。中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设立闰月做到与回归年同步。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的360度角划作24分,即太阳在黄经在向东每移动15度角为一“气”,移动一周360度共24气,农历将这二十四节气名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个称为“节气”,其余的称为“中气”。节气通常被看作是阴历,实际上却是严格按回归年计算的,属于阴历的范筹。四柱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划分也是严格以节气为标准的,而不是通常农历或公历的年月划分,这是起四柱的基本原则,使得四柱排列不受历法变更的影响而保持其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以回归年为纪年标志,符合四季寒暑变化的节律,遵循天道轮回的因果关系,而这些都是命理学的理论基础。现将四柱年月支与节气之关系列表如下。节气黄经月令节气黄经月令节气黄经月令节气黄经月令立春315度寅立夏45度巳立秋135度申立冬225度亥雨水330度寅小满60度巳处暑150度申小雪240度亥惊垫345度卯芒种75度午白露165度酉大雪255度子春分0度卯夏至90度午秋分180度酉冬至270度子清明15度辰小暑105度未寒露195度戌小寒285度丑谷雨30度辰大暑120度未霜降210度戌大寒300度丑注:1.一年的开始严格以立春时为准,如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立春,则甲戌年从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算起到1995年立春时止。2.每月的开始严格以交节时刻为准,如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立春,则甲戌年寅月(一月)从立春时算起,到3月6日3时38分惊蛰为止,从3月6日3时38分起算作卯月(二月),余此类推。五、天干五合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所谓天干五合,是指五组天干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变化,如丙辛合化水,指天干丙遇到天干辛,丙本是火,辛本是金,但这两者在一起相互起反应,纽合在一起,却变化成了水,如化学反应一般,两者的性质已变,生成新的性质。当然在实践应用中,合化是有着严格的条件的,并非一见丙辛就认为是化成了水。丙辛如此,余可类推。六、地支六冲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地支六冲是指地支之间的生克变化,如地支子遇见地支午,两者相冲,互相都受到损失。至于此冲是好是坏,需要全盘推论。七、地支三合亥卯未合化木巳酉丑合化金申子辰合化水寅午戌合化火地支三合理同天干五合,即地支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化性质,如亥卯未三个地支聚在一起,那么就变化成了木。在实践中地支三合也有严格的条件。八、地支半三合亥卯合木,卯未合木巳酉合金,酉丑合金申子合水,子辰合水寅午合火,午戌合火地支半三合理同地支三合,不过因为三者没有汇全,所以其力量较三合要小一些。九、地支子丑合土寅亥合木卯戌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土地支亦是地支之间的相互变化,如子丑聚在一起,就变化成了土,地支的力量小于三合和半三合。2023年各月份五行属性
2023年火鸡的主人属于事业型的人,到了中年,往往都会事业有成。你知道2023年每月五行属什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年各月份五行属性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2023年各月份五行属性 以下每月五行属性为农历月份,而且以二十四节气为分界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水土 2023年每月五行对照表 2023年是什么命 2023年出生的孩子属相为鸡,五行为火,纳音为【山下火命】。 山下火者草间熠耀,花裹荧煌,寒林缀叶之光,隔幔点衣之彩,方朔以萤火名之。故妙选有萤火照水格,遇秋生则贵为卿监,是以此火喜水地支逢亥子或纳音水更遇申酉月是也,或以山下之火最喜木与山更得风来增辉为贵又不以萤火论矣。 2023年出生的孩子时间观念很强,讲义气、守信用。另外他是一个很性急的人,如果不及时完成某件事,总觉得欠了什么似的。他也不会从事轻松和容易应付的工作,他们只是在有目标去追求、有困难去克服、有敌人去击退时才能最快乐。竞争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武器。火鸡属于事业型的人,到了中年,往往都会事业有成。 属鸡 人2023年农历每月 运势 属鸡人2023年一月运势 属鸡的这个月逢月干伤官合岁干丁火偏官,为伤官合偏官,主导生肖鸡本月可以利用一些小聪明小手段,甚至是偏激的行为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或是和副职领导,执法部门等进行周旋。而月建为生肖鸡的正财,两者无具体的作用方式,仅存在金木气势之克,那说明生肖鸡私下求财并不容易,仅有些许的回报。 属鸡人2023年二月运势 属鸡这个月月干癸水食神星克制岁干丁火偏官,为食神制偏官。在这个月容易可以轻松的解除自身的压力,对于职权部门或是社会对自己的打压均可以容易的应付过去,或是强势的破除一切困顿。另外,太岁酉金比肩和月建偏财卯木为卯酉相冲,主导生肖鸡本月偏财运起伏较大,但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其次也主导生活上波动较大,多容易产生反复或是奔波,整体略为劳顿。 属鸡人2023年三月运势 属鸡这个月月干正财甲木和岁干丁火偏官相生,为正财生偏官,本月工作上可能花费略多一些,或是本月如果需要调动工作,职位变换等需要花费一定的钱财,同时也主导本月工作上容易因为经济问题而感到有压力。月建辰土正印星和太岁酉金【比肩】星为辰酉相合,为正印星生合【比肩】星,生肖鸡本月事业上私下容易得到贵人帮助,或是工作环境变好,或是得到某项荣誉和福利。 属鸡人2023年四月运势 属鸡本月月干乙木偏财生起岁干丁火偏官,为偏官化偏财,多主导容易被副职领导或是执法部门处罚或是克扣钱财,也有被讹诈钱财的信号,所以本月不宜给人以把柄否则容易引发破财。而月建巳火正官星和太岁酉金为巳酉半合金局,主导本月容易和官方达成合作,但也对自身略有约束和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从事业的角度来说是比较有前景的。另,本月还利于生肖鸡女生的异性缘。 属鸡人2023年五月运势 属鸡本月月干丙火正官和岁干丁火偏官为同类关系,两者相会为官杀混杂,多不利于事业运,压力略大。而月建午火【偏官】星和太岁酉金【比肩】星则为午酉相破,注意当偏官在地支直接制身时容易转化为七杀制身,事业上压力极大,容易被副职领导或是执法部门打压,多容易破财,甚至受伤等,对自己较为不利。另外,本月还为【咸池】桃花星,但两者为克制的关系,容易有桃花运,但却可能面对异性压力较大或是花费略多。 属鸡人2023年六月运势 属鸡本月月干丁火遭遇岁干丁火,两者同为偏官,两者同气相连,多主导生肖鸡本月事业上多有压力,或是需要经常面对副职领导或是执法部门,倘若守规矩的话则可以转为平安甚至事业上还主导能够得到副职领导的关照。而月建未土偏印星和太岁酉金不进行作用,但偏印星为月干丁火偏官的根,那说明本月事业上的压力多来自某些副职机构,或是不被认同的一些机构。也有家中母亲辈的私下给自己制造压力感,一般多为后母背后捣蛋。 属鸡人2023年七月运势 属鸡这个月月干戊土正印得岁干丁火偏官相生,为官印相生,容易有职位提升,但多在副职机构或是执法机构,利于个人求职或是获取某种不是特别权威的认定证书等。而月建申金劫财和太岁酉金不进行作用,但却相互可以借旺,自身底气较足,自信比较膨胀,若不能受到约束和冷静的话则可能会导致一些是非和破财。同时月建为劫财凶星,易产生是非和破财,易受到兄弟朋友的拖累。 属鸡人2023年八月运势 属鸡这个月月干为己土偏印星得岁干丁火偏官相生,为官印相生,且相生力度大,多易有职位上升,但多为副职。多得到母亲辈的关照,涉及资质证书一类的均容易顺利过关,或是得到领导的关照。而月建酉金则为太岁酉金比肩入月,则本年度极可能引发的【本命年】之灾,或是是非矛盾均容易在本月引发,请自觉自律,不宜自信过度膨胀。另,本月还为【咸池】桃花,对于未婚者则为大利,已婚者则尽量回避,否则易有是非和破财。 属鸡人2023年九月运势 属鸡这个月月干庚金劫财逢岁干丁火【偏官】星相克,此为偏官克劫财,为异性相克,力度较小,竞争对手受到了约束,容易破财但因为某种约束而破财有所减少。而月建戌土正印星则和太岁酉金【比肩】星有酉戌相害的组合,一般多论太岁酉金盗泻月建戌土之土气,主导本月容易受到信息误导,但自身力量足虽然有误导却可一定程度的无视。但注意,酉金过旺且盗泻戌土,本月肠胃不适容易引发。 本月旺运方位:西北 西方;最吉颜色:黄色 白色 本月的至凶日:公历10月10日、13日、11月3日。 开运口诀:兄朋不利添压力,土泻更添肠胃虚 属鸡人2023年十月运势 属鸡本月月干辛金【比肩】星逢岁干丁火【偏官】星相克,为偏官克比肩,相克力度较大,多主导生肖鸡本月事业上压力极大,多容易受到副职领导和执法部门的打压,也有被社会压制的信号,多容易遭遇小人的报复等。月建亥水伤官星和太岁酉金不进行作用,但两者存在金水之气势相生,主导生肖鸡本月私下略有任性,或是爱玩小聪明,但对自身无伤害,略小旺财运。 属鸡人2023年十一月运势 属鸡这个月月干伤官星壬水合克岁干丁火【偏官】星,利用一些小聪明或是偏门手段来牵制各种压力,以达到为自己减轻压力的效果。但伤官合偏官也有小人和邪恶的纠缠在一起的信号,但两者为相互牵制,则无暇对生肖鸡进行作用。而月建食神则和太岁酉金为子酉相破。另,食神星对于学习领悟力有提升作用,但本月逢子酉相破,本月学习上容易有瓶颈,虽然最终可有所得,却极为不易。本月还为肖鸡的天喜星,易遇到喜事。 属鸡人2023年十二月运势 属鸡这个月月干癸水食神星克岁干丁火偏官,为食神制偏官,多主导生肖鸡本月可凭个人的一些策划谋略或是某种感悟而轻松破去事业上的压力或是欲图对自己不轨的各种邪恶的存在,另外食神星透出还主导生肖鸡本月相对轻松,多有享受生活之举。月建丑土偏印星和太岁酉金为丑酉半合金局,主导私下多容易有事业上的合作,另外丑土偏印星还有房屋的信号,则生肖鸡也有本月搬迁新屋的可能。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人们都很熟悉,尤其是广大农民许多人不仅能背诵,而且能灵活运用,有力地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反过来它又服务于农民的耕耘、播种和收获,因而推算并预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我国农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据古书记载,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很有把握地利用土圭(就是直立于地面上的一根杆子)测量日影长短,确定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了。确定的根据是:一年中,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中午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由夏至到冬至和由冬至到夏至的过渡中,土圭影子适中、昼夜平分的两天为秋分和春分。到了距现在2100年左右的秦、汉之际,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漫长岁月的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编排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依赖太阳
大地啊,生灵的母,
那广袤阔宽的身躯,
乃是万物生息之所。
然而,可不要忘记;
火红炽烈的太阳,
给予了永恒不竭的温暖;
连同沉静的大地,
也沐浴于太阳的恩波。
是的,太阳对于地球,乃至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头等重要的。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地上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人们只要查看一下目前处于什么节气,便可大概了解今后一段时期的气候情况,这其中的原委也离不开太阳的主宰。
为什么知道了所在的节气,就能知道气候的变化情况呢?原来某一个地区气候寒暖的程度首先决定于太阳的照射方式。当太阳垂直或接近垂直照射时,地面接受的光和热就多,气候就会热;当太阳倾斜照射时,所受的光和热就少,气候就会冷。当夏天渐渐来到时,太阳的位置越来越高,地面接受的热量渐渐增多,放出的热量也渐渐增多,到达夏至时接受的热最多,但放出的热还要再过1个月左右才到达最多,所以最热的天气不是出现在夏至,而是在夏至后1个月左右。怪不得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为小暑和大暑。暑者,热也。类似的道理,最寒的时候不是冬至,而是冬至以后1个月左右,故为大寒。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了气候变化与太阳位置有关,利用这个依赖关系,古人发明了圭表以观察日影的变化来决定季节。《后汉书·律历志》里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中每一节气时八尺之表的影长,这是古人以日影长短定季节的记录。
节气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在发明用圭表定季节之前,早就利用昏旦中星、偕日出、偕日没的恒星及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这些资料记载在我国早期的历书《夏小正》和《月令》中。《月令》具体地记载着月初及月中所出现的星象和物候。每当什么星象和物候出现,就知道到了什么季节,也就知道该种什么庄稼和干什么农活了。大约到了战国中后期,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星象和物候知识,将1个回归年日数等分为34个区间,给出了专有的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春秋时代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名称,这可能是利用圭表实测冬、夏至影长所用的专有名称。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记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的名称。除春、秋分用日夜分和冬、夏至用长短日至外,其余都与现代一致。八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们之间大约相隔46日。《淮南子》已记有全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现代完全一致,这是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的最早记录。从出土的文献可以证明,西汉时已肯定用节气注历,所以那时已经发展到只要观看历书就能掌握季节了。
农业生产与季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适时播种的重要。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季节与农时关系的经验,编出许多掌握农时节令的歌诀,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一到某个季节,人们就能很熟悉地说出到了该干什么农活的时候了。二十四节气和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编制的农时节令歌诀,大大帮助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公历在我国虽然使用已经几十年了,但现在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仍然十分流行,对农业生产还在起着有利的指导作用。
有人说,节气是属于阳历的范畴,这是很对的。但它又是阴阳合历所特有的产物。以太阳纪年,以月亮纪月,这就是我国古代所用的阴阳合历的特点,它必须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的寒暖。由于有闰月,这就使得季节在月份中不十分固定,例如某种物候有时在丹初、出现,有时又在月末出现,二十四节气就是为了精确地指示气候的变化而创立的。它是一种纯阳历。古代世界上使用阴阳历的国家很多,但只有我国才创有二十四节气,从这点可以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达。
节气名称的含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的诗句脍炙人口。既清且明的节气为何又“雨纷纷”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二十四节气也发源于此。由于它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很快便推广到全国。但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一般情况,其他地区当然也可参照使用。杜牧所描述的就是江南地区的纷纷春雨。
二十四个节气的含义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有气象方面的,也有物候和农作物方面的,基本上反映了一年中的各种特征。
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开始了。
雨水:立春过后,天气逐渐暖和,雨水开始多起来了。
惊蛰:雨水过去之后,逐渐将有春雷轰鸣,藏于地下
冬眠的生物也就惊醒了,所以这个节气叫惊蛰。
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正是春天的中期。
清明:春分以后,春光明媚,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水有比较显著的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立夏: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丰满起来了,但还不到开镰收获的时候。
芒种:麦子有芒了,夏收作物成熟,应该收割,大秋作物应赶快下种了。
夏至:古称“日北至”,表示盛夏就要来临。白天渐短了。
小暑:夏至以后天气炎热,称为小暑。
大暑:比小暑节气天气更为炎热,这是一年中的极热季节,所以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
立秋:表示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了,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了。
白露:天气渐渐凉起来了,空中的水气在树木、花草上可以结成露珠了,故称白露。
秋分:白天黑夜等长,恰在秋天中期。
寒露:天气更凉了,露水也很凉了。
霜降:开始有霜了。
立冬:冬天来临了。
小雪、大雪:下雪季节开始,先是小雪,至大雪已成积雪。
冬至:古人称“日南至”,表示寒冷的冬天到了。白天渐长了。
小寒、大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
寒冬过去,又是春回大地。从节气的含义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应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关于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件辉煌成就,直至现代对指导农业生产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如若不信,请看农谚吧!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贲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亍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节气的划分
我国自古以来就成功地制订并使用阴阳合历(农历),那么,二十四节气自然应该从属于农历了!其实不然,二十四节气纯粹是属于阳历的。为什么呢?
在分析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更迭时,可以清楚地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循环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而这正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反映。由于人类居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大地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在星空中运动,一年中正好运转一周,我们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把它所运行的道路称为黄道。黄道是一个大圆圈,圆周为360度。二十四节气就是将黄道等分成24段,每段为15度。太阳每移动15度(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了15度),就表示到了1个节气。太阳走完每段所用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几乎不变的,比如清明节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冬至节每年都在12月22日左右等等。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即:
上半年来六、二一;
下半年来八、二三;
前后只差一、二天。
前后所以有1至2日的出入,是由于太阳运动快慢的不均匀造成的。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很不固定;因为农历的一年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结果同一个节气在某年的日期要比前一年晚11天左右。比如1978年清明节在2月28日,1979年的清明节却在3月初9了。遇到闰年时农历年长为384天左右,比回归年又长了19天左右,结果下一年节气的日期又要提前19天左右。比如1979年农历是闰年,1980年的清明节又提前到2月19了。可见在农历中不查日历就不会知道节气的日期,而每年节气的日期都必须经过复杂的计算才能确定。
三伏与九九
人们除掉注意与农业生产最有关的节气外,对于每年炎热和寒冷的季节也特别注意。其中三伏和九九就是这种被注意的特殊情况。苏东坡的诗中就有“算来九九无多日”的句子,是说九九快过去了。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还有《九九消寒图》的记载。内容是冬至日画素梅1枝,有81个花瓣,1天染1瓣,染完时九九也就结束了。
九九是从冬至那天开始算起的,每个九有9天;九九八十一天过完了差不多就是3月12日(闰年3月11日),再过9天就是春分,所以有“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说法。
“伏日”的说法至迟在春秋时就有了。《史记》有“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这样的话;唐代有一本叫《初学记》的书中对三伏讲得非常清楚,说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伏日的推算不如九九那么单纯,它有些变化,所以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三伏是怎样推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中伏20天,有些年份只有10天?其实伏日的推算并不难,古代是以干支记日的,在历史上早就作出了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样,头伏、末伏都是10天,中伏则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决定于夏至所逢的干支。举例说,1977年夏至为6月21日,干支为己酉,22日为第一庚日庚戌,则第三庚日为7月12日,干支为庚午,所以这天为头伏的开始。第四庚日为7月22日,干支为庚辰,这天为中伏的开始。立秋为8月?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8月11日庚子,这天起为末伏,所以1977年中伏就有20天了。
冬至以后,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所以九九从冬至开始算起,这是谁都能理解的。它与太阳的位置变化直接有关。俗话说,热在中伏,冷在三九。这是根据人们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中伏和三九差不多都在夏至、冬至后20多天前后,它是与实际气候相合的。至于伏日为什么要以庚日来定的问题,这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古代五行学说比较流行,它反映着一种五行的变化思想。这种思想用在这里虽然并没有科学的意义,但因为其变化总超不过10天的范围,仍然能基本反映气候变化的规律,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不变。
二十四节气与闰月
我国古代的历法家,把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节、中相间排列。其中单数的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双数的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农历以12个中气分别作为12个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等等。
农历的闰月在古代有过不同的安排方法,但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置闰法,把不包含中气的月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前边刚刚说过,每月都有一定的中气相对应,怎么又出现了不包含中气的月呢?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因为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意味着节气与节气或者中气与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为29.5306日,这二者之间相差将近一日,所以中气(节气也一样)在农历月中的日期,每个月就向后推迟近一日。这样天长日久,总会出现中气赶到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就必然没有中气而剩下一个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称作这一年的闰月,而且把它叫上个月的名称,只是要在“几月”的前面再加一个“闰”字。比如1979年(农历是己未年)前七个月的中气日期是:这里的闰六月就没有中气,只有一个节气——立秋。
农历之所以将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只要做一个简单的运算,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原来19个回归年中分别有(19×12=)228个节气和中气,又农历在19个年头中有(19×12+7=)235个朔望月,显然会有7个月没有中气,7个月没有节气,这样把7个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就是很自然的了。
十九年七闰法,闰月一般安排在第3,5,8,11,14,16,19年,其中相隔的年数为3,2,3,3,3,2,3年,比如1979~1998年相应的农历年的19年中闰月就是这样安排的。但也有其他的排列。按此规律,我们可以推知闰年的大概情况,比如1974年的农历年为闰年,那么19年前的1955,1936……19年后的1993,2023……也是闰年。但闰月的名称并不相同,要按上述原则去精密计算。
二月一次;三月三次;四月六次;五月五次;六月四次;七月三次;八月三次;九月一次;十月一次;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一次不闰。这个闰月情况说明,闰四、五、六月的次数最多,其他月较少,而十一、十二和正月一次不闰,这是什么道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再谈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
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略扁的椭圆形,太阳并不在这个椭圆的中心,而是处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过程中,有时距离太阳近些,有时又远些。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叫“近日点”,最远的一点叫“远日点”,地球愈接近近日点,运动速度就愈大,相反就愈小。这样地球在它的轨道上虽然转过了相同的角度(15度),但所用的时间却是不相同的。比如从春分到秋分需要186天多,显然这期间两个中气之间的日数,都超过了前边讲的平均数(30.4368日)。尤其是从夏至到小暑,地球正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两个中气的间隔达到最大(31.45日),所以在这段时期及其前后的历月中,不包含中气的机会就多,这就是闰四、五、六月次数最多的原因。地球从秋分运动到第二年春分只需要179天,这段时期内,除秋分到霜降之间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为30.38日以外,其他的只不过29天多一些,所以置闰的机会自然就会少一些。而地球在冬至点前后运动最快,两个中气的间隔就更小一些,结果使得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总是含有两气,有时甚至出现一个月包含三气的现象。比如农历辛丑年(公历1961年)的十二月就含有三气,庚申年(公历1980年)的十一月也含有三气,这就是十一、十二和正月不闰的根本原因。
推算节气的简易方法
前面曾经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有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但这是极为粗略的,要想确切知道各年度各节气的日期、时刻,还得去查日历。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日期和时刻,是由复杂的运算才确定的,这种方法本书不宜介绍。为了满足广大天文爱好者的要求,仅介绍一种推算节气的简易方法,不过这种方法的推算结果和节气的时刻可能有几分甚至十几分钟的误差。
这种方法首先须要知道公历某年各节气的日期和时刻,然后以它为基数向前或向后做具体推算。
向后推:
(1)如某年为平年,第二年也是平年,则在第一年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上,再加5时49分,就得到第二年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了。它可以写成一个表达式:
(平后平)X节气=(前平)X节气+5时49分
例如由1981年(平年)2月4日5时56分立春,推算1982年(平)立春的日期、时刻。
(1982年)立春=(1981年)立春+5时49分
=2月4日5时56分+5时49分
=2月4日11时45分
(2)如前一年为平年,第二年为闰年,则闰年1、2两个月内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为第一年1、2两个月内各节气日期、时刻加上5时49分。3月至12月的要减去18时11分。
即:(平后闰)3~12月×节气=(前平)3~12月X节气~18时11分。
例如由1979年(平)3月21日13时X分春分,推算1980年(闰)春分的日期、时刻。
(1980年)春分=(1979年)春分-18时11分
=3月21日13时22分-18时11分
=3片20日19时11分。
(3)如第一年为闰年,第二年为平年,则平年1、2两个月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为闰年相应的节气内减去18时11分;3至12月内各节气日期、时刻为闰年相应节气日期、时刻上加5时49分,表达式可写为:
(闰后平)1~2月X节气=(前闰)1~2X节气-18时11分。
(闰后平)3~12月X节气=(前闰)3~12X节气+5时49分。
向前推:
(1)由平年节气推算前一个平年的节气日期、时刻、算法与由平年推算下一个平年的方法相反。即:
(平前平)X节气=(后平)X节气-5时49分。
(2)由平年推算前一个闰年的节气,算法与由闰年推算后一个平年相反。即:
(平前闰)1-2月X节气=(后平)1~2月X节气+18时11分。
(平前平)3-12月X节气=(后平)3-12月X节气-5时49分。
(3)由闰年的节气推算前一个平年的节气,算法与由平年推算后一个闰年相反。即:
(闰前平)1~2月X节气=(后闰)1-2月X节气+18时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