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寺解签,韬光寺第九签
急求解签 大年初一刚去庙里求得第二十一阡 谢谢!
婚姻有点悬,可能时候未到吧,你现在要做的是搞好事业,今年是你的事业突破的一年,如果抓住机会,会步步登高。我不会专业地解签,但我觉得也就这样了,大家都是图个吉利。
大江西派丹法蛰龙睡功探要
by 盛克琦 [ 导读 ]道教内丹流派众多,大略可以分为南、北、中、东、西五大流派。西派,是道教内丹诸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开创於清朝中叶,汇合了东华,文始二派的丹法精华,传承不衰。静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大江西派丹法蛰龙睡功探要 一、丹家修炼的方便法门 道家传统内丹功的基本要求是“致虚极,守静笃”,然後“以观其复”,才能进入到“还丹”、“结丹”、“金液还丹”等层次。 做为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非常快,很难做到专事静功。在传统丹学体系中的“睡功”,为现代人开创了一个大方便法门。 人三分之一时间在睡觉“睡功”的核心在於睡,以睡做功,以功为睡,充分利用了每个人都必须睡眠休息的生理特性。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这是多麼宝贵而充裕的时间呀!做为每一位炼功者,都应把握住这个大好时机,莫让其白白浪废。 小龙女睡觉同时练功 二、西派睡功 祖祖相承 “睡功”源远流长,她产生於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中,在劳动疲劳後,必须睡眠休息,以恢复体力和精神。在不断的睡眠休息和劳动实践中,提炼精华总结诀窍,终而发展成为“睡功”,因此说“睡功”的传承甚古。 孔子曾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即是“睡功”。以睡功修炼而著名者,当首推华山隐士陈抟(872-989),曾高卧华山,一睡数日不起,後竟於睡中得道。陈抟传道於火龙,火龙传于张三丰,并作《蛰龙吟》以表之,中曰:“图南(即陈抟)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华山隐士陈抟梦中得道 西派初祖李涵虚(西月)曾在“峨眉山遇吕祖(吕岩)、丰祖(张三丰)於禅院,密付本音”(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 民国 海印子徐颂尧在《天乐集》中也讲:“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其师承源流为张三丰→李涵虚→吴天秩→汪东亭→魏尧(则之)、徐颂尧(海印子)、蔡潜谷→陈毓照。故陈抟蛰龙睡功,于西派祖祖相承,密不示人耳。 三、睡功也是“定”功 虽云“睡功”,实为内丹法诀,假借睡卧之中修炼内丹耳,丹书所谓“借假修真”。因此,内丹学理论就是睡功原理。 徐颂尧在《天乐集》中云:“予参汪师(汪东亭)首尾四年,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馀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馀绪”。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东华两派之肯綮,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宋 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说:“静中行火候,定里结还丹”。 宋 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中也说:“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 元 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药物只於无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烧”。 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法摄归一定字,所谓至简至易之道也”(《体真山人丹诀语录》,徐颂尧辑。)。 因此,修炼内丹的方法无他,只是一“定”之功,能“定”则金丹不求而可致也。“睡”与“定”极为相似。“睡”中无思无虑,“定”境混混沌沌,故称“睡”为“相似定”。于睡中依法修持,自然能生出“定”功,进而可以“阳生药产、采取炼丹”,其法甚易,其效甚速。 普通内丹修炼之士每称“睡”为“睡魔”,静功之中惟恐昏沉睡去,终宵打坐,强忍不睡,称之为“斩睡魔”。殊不知,睡眠是每个人的生理特性,若强行终夜不睡,违反生理规律,使神经调节系统发生错乱,反惹睡魔,流弊百出(静功深厚者,不在此列)。先天大道,无为自然。故丹家大德,以睡炼睡,转识成智,渐生定境,睡魔不斩而自斩之,以神足不思睡耳。起初做功,能迅速睡去,就是效验。得“定”最易,所以丹家又称“睡”是“大定真空”的前奏。 四、睡功卧式 睡功采用卧式,与平时睡眠基本相同,因篇幅所限,不作详述。又张三丰在《蛰龙法跋》中说:“《随》之《象词》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 行住坐卧皆有“睡功” 因此说,行住(站)坐卧皆有“睡功”。“睡功”其实就是“坐功”。此“坐功”并非专是指盤膝静坐的功夫。“坐”字是二“人”字从“土”,是“二人”坐一“土”之象。“二人”就是“心息”、“神气”;“土”则是中央戊己土釜,西派谓之“身外虚空一著”。“坐”功就是“心息依虚”口诀。 所以真正坐功,在於神气是否真正在中央土釜中结合,而不在於姿势上的过分讲究。若是终日枯坐,心息不依,神驰气乱,不足以言“坐”功。即是张三丰所谓“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 五、睡丹功诀 睡丹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1880-1969)最钦仰陈抟(希夷)一派丹法,认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个字,确是真知灼见。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 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说:“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汪东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 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也讲:“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 因此,修功总诀就是将调心和调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心调息,以息摄心,总名为“心息相依”。心息相依交抱,性命自然相融矣。 ( 一)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 放松身体,静卧在床上,将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集中守住“身外虚空”之中--鼻孔外方圆径寸之地。此处是修炼上乘丹法的“玄关一窍”,又名“玄牝之门”,异名很多,不胜枚举,是古人千金不传之秘。 意内守“身外虚空”之虚境,目内照“身外虚空”中呼吸来往之气,耳内听“身外虚空”中呼吸之细声。意守、目照、耳听,三位一体,俱属於心;“身外虚空”中往来的呼吸,谓之息。心念与呼吸相依交抱,绵绵不绝,缠扭不断,故谓“心息相依”。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不著色身,虚灵一窍,心念冥合於此处,是为“神定虚空”。修炼之道,以“神定虚空”为目的,“心息相依”是手段。心神一离虚空,杂念袭来,即用“心息相依”的“降龙”手段将“元神真意”牵回,如“青龙剑”将杂念斩断,心神始终静守不离於“身外虚空”。 首先要做到斩断杂念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云:“调息须以後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後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後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云:“凝神之际,务要与息相依,毋以神逐于息,毋以神运息。逐息则神散,运息则神摇。只要息息动汤,任其天然,随其自然,斯其神愈觉凝然。” 又说:“盖其存神於虚,则内息方有。所以,息恋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两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为息,息之为神也。” 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书说来说去,不出一个心息相依。起初须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虚空中悠扬宛转如游龙。片刻之後,即可放下(心念),顺其自然。若有杂念来,再心息相依,之後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静而得冲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则坏矣。”(《体真山人丹诀语录》) (二)第二口诀:心息相忘,神气合一。 先天大道,神气合一。神无影,气无形,故神不可见,寄之於心;气不可得,求之於息。 神气寓居於心息之内,心息是神气的寓所。欲将神气合一,必先将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经中喻为“龙虎”。丹经谓“龙情缠绵,虎性狰狞”,不过喻心息的燥动不宁。所谓“降龙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诀不外乎“心息相依”。又有“驱龙就虎”者,即是以心去与息相依。虎(息)无情,龙(心)有意,必用有意的心主动地去与息妙合,方为合法。 以心调息,以息制心,心息相互钳制相依於“身外虚空”之中。心因息调而渐静,息因心静而渐平。盖此仅能降伏思虑,平心静气,尚不能达到“神气合一”。惟有不去做有为的“心息相依”,放下有为的意识,不再去主动的调动,一任自呼自吸,阖辟自然,才能过渡到“心息相忘”。将心息忘掉,不知心息的存在,惟融合於一片虚空之中,身心与虚空合一。混沌空忘之内,自由无束之中,心息才得到真正的相依,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神气才能相融合一。“心息相忘”,仍然属於“心息相依”,惟前是“有为法”,此属“无为法”耳。 只有“心息相忘”(後天心息),心息才能真正相依(先天心息),神气才得合一。所以,“心息相忘”是“心息相依”的深层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能否进入“睡乡”,以及“大定真空”的关键,也是“阳生药产”、“烹药炼丹”的秘机。有修炼静功多年者,尚不能“阳生药产”,均以不能味此理耳。 心息相忘,神气合一 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云:“吾本无他术,为能定心故。”又云:“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 白玉蟾《玄关显秘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顷刻,运造化於一身也。”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汪东亭也讲:“心息相依之功夫纯熟,必转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验,但苟心息不能两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况定乎?” ( 三)第三口诀:恍然而睡,大定前奏。 定境,混混沌沌;睡乡,无思无虑。睡与定极为相似,故称睡为“相似定”。所以,睡是定的前奏,睡功不离定诀。 “心息相依”纯熟,必须转入“心息相忘”,於空忘之中,不知不觉之内,恍惚间自然睡去。睡於“心息相忘”中产生,能睡熟就是“心息相忘”的最初效验。若能迅速睡去,则去“定”境不远矣。故此“心息相依”法门,是古今修炼之真功,是最简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门,是踏破铁鞋无处觅,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片刻之久,心息两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觉醒来,百骸调理,气血融和,精神舒畅,其妙难以形容。若工夫稍进,自然由睡而转为入定,睡是定的嚆矢,定从睡中产生。初学有睡无定,久修则有定无睡,终则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无异矣。故能睡著就是效验,能自然速睡尤妙。禅客坐禅,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炼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断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 《参同契》中云:“寝寐常相抱,觉悟候存亡。”即示睡眠之中,惺惺不昧,渐趋“大定真空”,待承妙有真阳,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 六、睡功效验 睡功的核心就是“心息相依”法门,确是古今真仙修炼真功,是最圆融、简易、高效的微妙法门。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切勿等闲视之。如若不信,不妨一试,亲自做做,当可自得答案。今将睡功效验,略举如下: (一)悠然速睡 普通人睡前思前想後,辗转难眠。修炼睡功,心息相依渐而相忘,恍然间不觉睡去。初做相依功夫时间稍长,待纯熟之後,数次呼吸之间即能心息相忘,自然睡去,则去"大定"不远矣。 (二)睡中无梦 普通睡眠,会经历浅睡阶段,大脑皮层活跃,梦境纷起,干扰睡眠,影响睡眠的品质,次日或有头昏脑胀、疲劳之感。睡功则以速睡为宗旨,超过浅睡阶段,直入深层睡眠,自然无梦境干扰,确保了睡眠的品质,一觉到天明。醒来百脉调理,精神舒畅。 (三)感阴摄阳 常人夜间睡熟,至静极之时只能感招天地之真阴,作为次日精神的张本。若以心息相依而获睡,以我心息之和感招天地之和,天人合发,则真阴、真阳能同时感招,其为利益,岂有量哉。 修炼睡功可同时感招真阴真阳 (四)防疾祛病 身中疾病,多因呼吸气结,神气不调,导致气血阻滞所致。心息相依,气息平和,先天真阳一到,全身酥软快乐,气血疏畅,疾病自去矣。天天做功,日日感招真阳,则全年无疾痛之苦。 七、睡功古诀举要 (一)陈希夷《蛰龙法》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二)陈希夷赠金励君《睡诗》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举世皆为息,魂离神不动。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浓。 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 炉里近为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三)吕祖《咏蛰龙法》 高卧终南万虑空,睡仙长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 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四)张三丰《蛰龙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 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儿现。无走失,有防闲; 真火候,运中间。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 人言我是蒙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 此蛰法,是谁传?曲肱而枕自尼山,乐在其中无人谙。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 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人言我是蒙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 (五)张三丰《渔父词》 蛰龙无声且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 (六)张三丰《蛰龙法跋》 或言希夷先生别有睡诀传世,其所传皆伪书也。《随》之《象词》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 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读三十二字,盖使人豁然大悟。 吕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纠谬之心也。张全一跋,时寓终南山。 (七)白玉蟾诗 白云深处学陈抟,一枕清风天地宽。月色似催人早起,泉声不放客安眠。 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鹃惊梦残。开眼半窗红日烂,直疑道士夜炼丹。 (八)李道纯《满江红》 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睡法即能知旨趣,便於睡里调神气。 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为。身虽眠,性不昧;目虽垂,内不闭。向熟睡中间,稳帖帖地。 一枕清风凉彻骨,梦於物外闲游戏。觉来时,身在广寒宫,抱蟾睡。 注: ①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紧要的地方。綮音qìng. ②嚆矢:响箭,喻先声。 ③尼山:指孔子。 ④张全一:即张三丰,丰翁名号颇多,此其一也。
韬光寺怎么不能求签了
因为抽签,不是正信,佛教!...贮,莫向风波险处行 谁知道这个是什么签 肯定不是观音签
《许真君100签》第五十一签崔文瑞遇仙(中吉)茅舍初成栋宇新一家福宅喜臻臻黄金在手牢守护莫向风波险处行第一签 宋太祖登基(上吉)三竿红日出扶桑凤舞鸶飞呈吉祥 不久再升三五仗 乾坤万物尽光辉第二签 唐明皇纳杨贵妃(中吉)皓月半轮上碧空如今却喜运亨通嫦娥自有团圆意好事相逢得始终第三签 苏秦求官不第(中吉)鱼在深渊未化龙 豪光射斗牛宫 青云有路终须到 直待峥嵘上九重第四签 邓伯道弃子存侄(下吉)牡丹芍药花最红赛过寒梅不老松艳色眼前谁不爱秋来无子一场空第五签 陆秀夫抱帝投江(中吉)海水茫茫万裏平小船欲渡过前程中途只恐风波起何处潜藏保汝身第六签 梁灏中状元(上吉)信人时运复辉昌凶事临门变吉祥莫道后园春色老黄花晚景变馨香第七签 范大夫谋行成(中吉)杳杳冥冥恐非真若或临门祸不轻肯把黄金先费用徒然有事不沾身第八签 韩信登坛拜帅(中吉)野马归栏天渐晓秋高寒雁自飞回功夫直待春方好织出红罗任剪载第九签 李太白改番书(中吉)信人何必苦凄惶事务虽危也无妨稳把笔头书造化到头彻尾得安康第十签 吕纯阳炼丹(中吉)功夫未到枉求人谋事功夫不可停火仗丹炉炉仗丹何愁丹药炼成难第十一签刘阮入天台(大吉)造化胜如二月花东风吹送入人家逢春老树多生叶节节枝枝尽发芽第十二签太上老君过关(上吉)谋道今看两般人星辰点点放光明劝君莫作亏心事脚踏云梯步步升第十三签梁三伯遇祝英台(中吉)虔心来此问事因目下和谐已前定杳杳冥冥天配合牛郎织女会常娟第十四签唐伯虎中解元(上吉)脱去麻衣换绿衣恰是杨柳遇春时飞腾要取蟾宫桂许折东头第一枝第十五签刘志古远求官(上吉)目前未遇小徘徊流水滩头把磨推有日转身时运到胜如平地一声雷第十六签须贾赠涕袍(中吉)白鸶生成体自然养身不靠一丘田有日飞腾南溟去只愁鱼多不肯吞第十七签管鲍分金(上吉)打合荣生一片心恰是蜂蝶舞花阴去时禄马应扶贵归日囊中有万金第十八签石崇开富(上吉)草木逢春渐发芽百般好事到君家胸中从有忧难事胜似云开见月华第十九签李昌国抱孤出狱 折梅插柳神仙计两物相生共一般不看螟蛉曾有子得逢蜾蠃负为儿第二十签征高丽国(下吉)君持金弹打鸟兽借问沧海有几深纵然打的鸟兽倒金弹落水恐难寻第二十一签红肖女修仙(中吉)嫦娥徒呈少年妆恰是桃花映水傍快把洞门牢深锁免教蝴蝶暗偷香第二十二签姜太公遇文王(上吉)蛟龙直透千层浪玉兔明时万裏光谋望劝君快下手天怂人愿喜非常第二十三签杨贵妃私通安禄山(下吉)野草闲花不可夸眼前光景度产韶华声香以有谁能羡结子虽成不到佳第二十四签司马相如遇卓文君(上吉)好将亲上又重亲看来世事却有因明珠光照珊瑚树两般俱似宝和珍第二十五签刘愤求官不第(下吉)郎君因何不心聪鱼在深渊鹤在松因恁两般都不就鱼无罗网鹤无弓第二十六签关公辞曹(中吉)堪嗟缘分不为良打猎行人到此乡几日林中无鸟叫劝君移马别山张第二十七签尉迟恭教耕(上吉)万裏偏航遇顺风村村柳绿与花红众人胜似蜂和蝶任向花前斗逞功第二十八签吕纯阳点石化金(中吉)造化生前有纤浅深徒劳贫利苦操心劝君急学神仙术点石分明化作金第二十九签陶朱公致富(上吉)贺君一步好前程出入求谋事事成人似中秋明月郎财如杨柳遇春荣第三十签刘汉卿买蛇投江(上吉)明珠一颗玉盘中满屋祥光瑞气浓想是人间留不住翻身投入水晶宫第三十一签张公仪九世同居(上吉)贺君生意最津津恰是春园桃李新二月花开红似锦秋末结子得团圆第三十二签秦桧求和(下吉)一宽一紧事心愁杂煞飞灾岂肯饶莫怪神明先说破后头还有事蹊跷第三十三签张仙送子(上吉)凶星退度吉星临喜事重重称汝到处春风添柳色时来生铁变黄金第三十四签越王归国(上吉)目前运限正亨通节操坚如石上松霜雪到头终不怕青松不与野花同第三十五签关公单刀赴会(中吉)从前有事到君家不必惊惶不必慌到底逆来还顺去凶中返吉事安康第三十六签马援征交趾国(中吉)骏马迢迢任远行莫愁岭峻白云深虽然此去多劳碌不日回家有万金第三十七签文王脱羑裹(上吉)凶星退度吉星临目下天公降福深时旱忽逢甘露润犹如桃李满园第三十八签秦普会盟(上吉)伴侣和事万裏通恰遇梅竹与青松东南西北从君去到处行船遇顺风第三十九签黄兰遇运(中吉)时运来时容易间求财取宝有何难池中龙化千层浪星火能烧万重山第四十签李靖渡江(中吉)如今世事不相同昨日西风今日东说与艄公牢把舵免教打入浪涛中第四十一签伍子胥过焦关(中吉)信士拈香问事因自家人弄自家人壁间挂得朦胧物古镜重磨赛月明第四十二签孙真人医龙虎(中吉)劝君作事要坚心吹火因风可炼金丹桂有花容易折膏肓之疾不必诊第四十三签韩世忠擒王捉虎(中吉)好事重重不到家变成恶事苦咨嗟急宜载插东园柳腊尽春来又发芽第四十四签李太白水中捞月(下吉)雁在天边兽在山入山张网破黄班昔日李白多酣醉捉月潜身竟不还第四十五签红叶题诗(上吉)鸾凤一对正相宜财喜婚姻未必迟莫道神明无报应决然在后得齐眉第四十六签曹操献剑(中吉)昼梁燕子去多时此日春来又复归昨夜月沉深海底空中跌落玉蟾蜍第四十七签林和靖观梅放鹤(中吉)清闲无事小神仙莫要贪图上九天费尽心机空用力不如安分坐青毡第四十八签吕蒙正居窑(上吉)君去求谋本不难也须涉水复登山孙康无时功名早黄卷沉曾经映雪望第四十九签班超封侯(中上吉)为官多年运未通行船又遇顶头风如今来问前程事说与寻常大不同第五十签鲁肃取荆州(中吉)桂花一朵插金瓶有水无根未必成莫怪医公无妙手皆因星煞太无情第五十一签崔文瑞遇仙(中吉)茅舍初成栋宇新一家福宅喜臻臻黄金在手牢守护莫向风波险处行第五十二签郭子仪拜寿(上吉)祸福相逢怎奈何且须拍手笑呼呼求神自有神扶力凶事翻身吉事多第五十三签苏武归朝(中上)白鹤御书欲过关莫愁去路有艰难可观天上星和月骨肉分明咫尺间第五十四签苏东坡归院(上吉)灯花夜夜灿金莲喜鹊声声叫槛前江海荣求生意好家中洪福大如天第五十五签道济公量沙(上吉)风恬浪静好行舟只恐滩中有石头水火无情宜谨慎小心撑船免忧愁第五十六签周武王大赦天下(上吉)金门铁锁彻明开丹凤卸书目下来危困必须求大力决然恩泽灭凶灾第五十七签蓝田种玉(中吉)春到杨柳绿依依君去求谋趁此时本是兰田种美玉家鸡变作凤凰飞第五十八签项羽自刎(下吉)作事蹉跎便带牵何劳今日叩苍天知君要寻平安路可惜空亡马不前第五十九签荆轲刺秦王(下吉)任君百计与千奸空口求谋却是难囊中有钱君肯用一钱出去无钱还第六十签汉高祖含泪斩丁公(下吉)嫩草经霜终有害凤凰虽出莫离窠劝君保守心中事玉碗能鸣不可敲第六十一签十八学士登瀛洲(中上)作客今乘万斛船天风顺送洛阳边桥头花柳浑似锦生意津津在目前第六十二签杨震却金(中下)劝君不必费心机勉强求谋惹事非杨柳枝头黄雀语螳螂岂肯捕婵儿第六十三签孙庞斗智(中下)风吹浪险涌江湖说与艄公舵稳拖依得神仙机密语看来不久到皇都第六十四签炼石补天(中吉)黄金用尽事难成再用心机不可停古镜重磨虽发力功夫到底自然成第六十五签燕山五贵(上吉)灾危之事已安康且喜君家大吉昌近日庭前生瑞草何愁风雨压青香第六十六签萧何月夜追韩信(中上)琢玉先须成利器自然不必发心机东南西北从君去到处相逢遇故知第六十七签林冲夜奔梁山(下吉)问说深山虎最多单身空手莫经过相逢只恐难躲避赤手阴功有几何第六十八签宁王谋反(下吉)青山常在水悠悠往日儿童今白头野马无疆难捉缚月中丹桂岂能求第六十九签范蠡辞官归湖(中吉)风波凶险往长江神力相扶也不妨莫恋上林花似锦劝君收入早还乡第七十签姜太公钓鱼(上吉)信人做事欠荣求几渡行船不自由今日长江风浪息劝君急整钓鱼钩第七十一签舜历山耕田(上吉)眼前虽有小凶灾不久天开泰运回剑在床头龙卧隐诏从天上凤衔来第七十二签蔡状元造洛阳桥(中吉)谋望多年枉费工如今却喜运亨通风霜历尽身无害胜如岩前大古松第七十三签入养道济院(中下)历尽艰辛苦伶仃皆因花酒误青年灵丹纵有延年寿只恐天公不用钱第七十四签裴公还玉带(上吉)前生阴骘厚无雁今日方成富贵家病讼灾危无点事婚姻财喜总荣华第七十五签田单火牛破燕(中上)劝君万事要从容急急忙忙事必空几日檐前蛛结网果然张得万山虫第七十六签氏分荆(上吉)兄弟怡怡孝顺家紫荆枯尽复开花求某事事皆如意金满箱中榖满仓第七十七签苏秦说六国(上吉)往日求某运未通此事不与旧时同一朝顿起桃花浪人如神仙马如龙第七十八签董永遇仙(中吉)人生自古有枯荣何用奔波带苦辛财禄随缘终有就不须劳碌费精神第七十九签沈万三进宝(上吉)珊瑚玉树生成宝不假源泉色更鲜有日蛟龙沾化雨岂愁无路上青天第八十签汤王祈雨(中吉)满门垂泪莫凄惶且作拈香叩上苍病讼灾危虽有险神明能救得安康第八十一签亚父碎玉斗(下吉)劝君何必苦咨嗟八字生来岂有差半凶半吉皆顺受心中疑事乱如麻第八十二签扬六郎私离三关(下吉)命裏寻常意若何徒劳贪利苦奔波胸中纵有凌云志好事难成恶事多第八十三签陶渊明赏菊(中吉)堪叹人生运不济金风吹送绿柳枝劝君收入归家去酒满金樽菊满篱第八十四签昭君和番(下吉)鸿雁衔书过上林两头禄马劝君心试看天上娥媚月逐渐团圆照古今第八十五签朱仙楼观棋(中吉)世事如棋局局新一方下雨一方晴几圆几缺天边月常见新人换旧人第八十六签屈原投江(下吉)此事作事有忧心险处求谋恐祸侵石上栽树根有几临秋插柳岂成阴第八十七签唐明王游月宫(中上)月到中秋分外明天公挂在白云边从今欲见嫦娥面待步蟾宫意气伸第八十八签顺帝亡国(中下)财源滔滔莫苦求心机枉费却思量一心勒马向前去南渡江边独木桥第八十九签小将军出猎(上吉)草木逢春二月天枝枝叶叶又新鲜君家后代胜前代子好何须父向前第九十签刘备招亲(上吉)昨夜禹门三级浪今朝平地一声雷虽然惊散鸳鸯鸟去了鸳鸯白鹤来第九十一签赵孤报冤(中下)树木枝头白鸟呼牡丹花叶带干枯劝君急浇清凉水莫待天河雨亦无第九十二签蔺相如完璧归赵(上吉)浮云故锁嫦娥月便是朦胧混沌天顷刻风来都扫尽山河光彩又依然第九十三签张良避谷(中吉)万事无过一裏通非干已事入胸中自宜修整门前路莫管他人西与东第九十四签张骞乘槎(中上)玉兔团圆出海边银光皎皎遍青天书生欲见嫦娥面待步蟾宫气浩然第九十五签李陵碰碑(下吉)养鸟栽花空缱绻攀高望远枉操心劝君莫信悬河口信却悬河祸更深第九十六签桃园三结义(上吉)伴侣英雄胆气豪遍舟下钩取金鳌扬帆若得天风顺哪怕风浪万丈高第九十七签邹衍下狱(下吉)自家轻举惹灾殃今日卸冤叩上苍恶事到头终有报犹如花发遭雪霜第九十八签望仙楼作赋(中上吉)君家百事已安康出入求谋大吉昌随涉大川无不利文章千古名声扬第九十九签李陵降夷百般世事有高低说与凡人总不知本是千年珠顶鹤如今变作凤凰飞第一百签朱洪武登基(上吉)大明日月正光耀唯有文章压四方三级浪中龙现爪九霄云外凤呈祥杭州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有哪些
1、七家茶为杭州茶乡饮茶习俗,相传起源于南宋,至今尚流传西湖茶乡。每逢立夏之日,新茶上市,茶乡家家烹煮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糕点,馈送亲友比邻,以象征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
在杭州的春节民间有敬元宝茶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至亲好友,相互往来,恭贺新喜。讲究的人家,首先敬一杯元宝茶,在茶中加两颗青橄榄,或金桔,以取新春吉利的意思。饮茶而佐以橄榄、金桔,清脆可口,茶味更香。
2、采茶的习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杭州自古就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梦中天堂,杭州美,美在西湖。
素有天堂瑰宝之称的龙井茶就产在风景秀美的西子湖畔。这里土地肥沃,其独特的山区小气候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大自然特别的垂青和茶农精心的培育诞生了品质优异、名扬中外的龙井茶。
3、荷花节,每年的7-8月份杭州都会举办西湖荷花节,举办地在曲院风荷,主要活动有:赏荷花、采莲蓬、剥莲子、做荷花餐、听民间戏曲、放荷花灯祈福、荷花交易会、西湖荷花小姐摄影模特大赛、中国荷花品种展览会等。
4、观潮,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
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 (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5、腊八日:十二月初八谓腊八日,亦称“腊八节”。腊八节,又是佛祖的成道节。为了纪念,中国寺院于每年腊月初八日熬制“腊八粥”供佛,并馈赠前来进香礼佛的信徒。
后杭人于此,也以胡桃、松子、莲子、枣儿、花生、桂圆、荔枝等煮粥,送给亲友,名曰“七宝五味粥”。
6、冬至:早晨吃年糕,佐以开缸的冬咸菜。是日供祖宗,祭品有包头鱼。又以淘箩盛米,上铺年糕、桔子、黄菱肉等,再以红绿丝扎成扇形的花朵,插其上,称“供年饭”,亦曰“聚宝盆”。冬至夜最长,故杭谚有“咽觉要咽冬至夜”。
古代名人与茶文化
中国古代名人与茶文化1、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陆羽原来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滨散步,忽然听到一阵雁叫,转身望去,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围在一起,他匆匆赶去,只见一个弃儿卷缩在大雁羽翼下,瑟瑟发抖,智积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庙里。随后,智积禅师为给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就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用"鸿渐"为字。陆羽在智积禅师的扶育下,学文识字,习诵佛经,并为积公煮茶伺汤。但就是不肯削发为僧。智积为使陆羽听话,就用杂务来磨炼他,每天让他打扫寺院,清洁厕所,或练泥糊墙,负瓦盖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头。陆羽虽然备受劳役,但就是不肯就范。到了十一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了寺院,到一个戏班子里作了"优伶"。陆羽非常诙谐善辩,虽其貌不扬,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戏剧中演的丑角幽默机智,常常受到观众的欢迎。陆羽在演出实践中还编写了名为《谑谈》的三卷笑话书籍。唐天宝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齐物被贬,到竟陵来当太字,县令为太守接尘,便让戏班子来演出,太守看完后,对陆羽很赏识,于是召见他,赠以诗书,并介绍他到天门西北的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去读书。读书之余,陆羽也常为邹夫子煮茶烹茗。在陆羽二十多岁时,便出游到河南的义阳和巴山峡川,耳闻目睹了蜀地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汉州、眉州的茶叶生产情况,后来又转道宜昌,品尝了峡州茶和蛤蟆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陆羽回到竟陵定居在东冈村。公元756年,由于安史之乱,关中难民蜂拥南下,陆羽也随之过江。在此后的生活中,他采集了不少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叶资料。公元760年,他来到浙江湖州与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结成忘年之交。同时又结识了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此间,他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对以往收集到的茶叶历史和生产资料进行汇集和研究。公元765年,陆羽终于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在《茶经》初稿写成之后,陆羽继续在江浙一带访茶,制茶,并对《茶经》不断进行订正、补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经》最后定稿。《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如浙江长兴顾渚紫笋茶,经陆羽品评为上品而成为贡茶,名重京华。又如对义兴的阳羡茶,他品饮后认为,芬香甘冽,冠于他境,并直接推荐为贡茶。陆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区分不同水段的品质,他还对所经之处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为二十等。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陆羽逝世后不久,他在茶业界的地位就渐渐突出了起来,不仅在生产、品鉴等方面,就在茶叶贸易中,人们也把陆羽奉为神明,凡做茶叶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陆羽像,供在家里,认为这有利于茶叶贸易。陆羽开创的茶叶学术研究,历经千年,研究的门类更加齐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进,研究的成果更是丰盛,茶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2、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 (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3、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论茶的诗文不算多,但却很精彩。例如,他特别推崇修水的双井茶,有《双井茶》诗,详尽述及了双井茶的品质特点和茶与人品的关系: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群不见,建溪龙凤团, 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十分关注,他在为蔡襄《茶录》所作的后序中论述到当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珍视,已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宝贵资料。 "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佑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 《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烹茶之水的专文。他在文中对唐代陆羽《茶经》和张又新《煎茶水记》的比较和批判,显示出了一个学者独立思考,不随人后的本色。 4、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