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未改意思,天命不可改

清朝皇帝的年号虽然用尽了好词,但也没能保证千秋万代、江山永固_百度知 ...

是至高无少的,好词必须全给他们用上。

努尔哈赤(1616——1626)的年号为“天命”,意思是他的上位是“天命所归”,自己是在“替天行道”。《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另外,《左传·宣公三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刘琨《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韩愈《请迁玄宗庙议》:“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肇基天命。”

皇太极在称帝之前,年号为“天聪”(1627——1635)。白居易在《贺雨》诗中称:“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可见天聪是表示皇帝耳聪目明,虚心纳谏。

皇太极称帝之后,改年号为“崇德”(1636——1643),意思是“崇上德化”,封拜赏赐有德有功的人。《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杨炯《唐恒州刺史王公神道碑》:“考于周典,崇德报功;稽于《春秋》,策勋舍爵。”唐甄《潜书·善任》:“古者列爵惟五,所以崇德报功。”可见会加封有功之人,从而得到大臣们的全力辅佐。

福临在沈阳和北京两登帝位,年号“顺治”(1644——1661),顺从而大治,指社会秩序井然而安定。《礼记·聘义》:“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贾谊《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正符合当时一统天下、普天求治的需要。

玄烨年号“康熙”(1662——1722),康为安宁,熙为兴盛,乃“万民康乐安宁、天下兴盛”之意。杨柔胜《玉环记·延赏庆寿》称:“民熙物阜岁时丰,三边烽火息,四海受恩隆。”与康熙时完成全国统一、国富民强的愿望相吻合。

胤禛年号“雍正”(1723——1735),雍正二字在古代是宫中掌筵席的长官。《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视牲告充,雍正作豕。”可见雍正,乃官名也。雍正上台之前为雍亲王,故得此年号。

弘历年号“乾隆”(1736——1795),干天坤地,天道昌隆,可见乾隆是希望盛世太平。

颙琰年号“嘉庆”(1796——1820),吉祥喜庆之意。焦赣《易林·萃之夬》:“千欢万悦,举事为决,获受嘉庆,动作有得。”晏殊《诉衷情》词:“世间荣贵月中人,嘉庆在今辰。 ”吴承恩《元寿颂》:“蒙公殊遇,垂二十年,谒选来都,又出公之敦喻,值兹嘉庆,良有惬于中也。”嘉庆受乾隆太上皇禅让而继,以示吉祥。

旻宁年号“道光”(1821——1850),大道光扬之意。《晋书·汝南王亮等传论》:“分茅锡瑞,道光恒典。”孟祺《贺平宋表》:“钦惟皇帝陛下,道光五叶。”冯梦龙《新灌园·骑劫代将》:“故此特宽二城,以示恩信,将使莒州、即墨之人,反仇其上,我泽如春,民应如草,道光宇宙,四海延颈。”

奕詝年号“咸丰”(1851——1861),咸为普遍,丰为富贵,希望天下能够人寿年丰,安康吉祥。

载淳最初年号为“祺祥”,幸福吉祥之意。曾巩《与北京韩侍中启》之一:“属高秋之在序,惟坐镇之多余,必有祺祥,来宁动履。”《宋史·乐志十三》:“群分非一,祺祥绍登。”

后慈禧联手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为“同治”(1862——1874)。表明上是说沿续旧有的治理方法,《通典·刑六》:“禹承舜禅,与尧同治,必不释二圣而远则凶顽,固可知矣。”暗含的意思是两宫同治,两宫与大臣同治之意。

载湉年号“光绪”(1875——1908),光大未竟之功业,既暗含要继承同治帝早死之遗憾,又表示能重振清朝国威,重现盛世辉煌。

溥仪年号“宣统”(1909——1911),宣为大,统为正统,可见宣统是为平息反清浪潮,以正自己的正统性。

总而言之,这些年号的本意都是极好的。

可惜年号虽好,但若失掉民心,最终也不可能做到千秋万代,江山永固。

天命是什么意思

1. 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唐 韩愈 《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里了,倒不如听命由天的闯着作去。” 徐迟 《狂欢之夜》:“好比太阳一定从东头出,西头下,农民们都相信悲惨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2. 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清 王夫之 《张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 3. 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 周 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 太祖 景皇帝 始为 唐公 ,肇基天命。”《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4. 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郑玄 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5. 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 子张 病将终, 恽 往候之。 子张 视 恽 ?#91;欷不能言。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讎不复也。’”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说明了当时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用来作为对人民进行统治和压迫的合理依据。 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一丝毫强求都没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果。夫子到五十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以后宋明理学家把人性与道德意识也看作是“天”所给予的,为封建伦理秩序的永恒性制造了理论根据。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战国荀子把“天”看成是自然的、物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的“天命”概念,具有自然界的必然性的含义。

天命的意思

天命,读音为tiān mìng,天命是一个汉语词汇,天魂、自性、良知、本性,意思是天道的意志;延伸含义就是“天道主宰众生命运”。语出《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引申含义】:1、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唐 韩愈 《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里了,倒不如听命由天的闯着作去。”徐迟 《狂欢之夜》:“好比太阳一定从东头出,西头下,农民们都相信悲惨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2、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清 王夫之 《张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3、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周本纪》:“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肇基天命。”明 朝鲜 李民宬《敬亭先生续集·朝天录》:“军门(袁可立)曰 :‘(三月)十三日动兵云是耶,抑旧君自退耶?’ 答曰:‘其失德,详在申文中,老爷见之则可以详悉矣。一国大小臣民,不谋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权署国事,天命人归,从容正位,岂有动兵之事乎?’”《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4、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明·王守仁 《<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5、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汉·枚乘 《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及子张病,将终,恽往候之。子张垂殁,视恽,歔欷不能言。恽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讎不复也。’”

天命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天命是什么意思 天命 天命,指上天(自然(道)的实体代表)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语出《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解释: 1. [destiny;fate]∶上天(自然(道)的实体代表)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 乐夫天命复奚疑。――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2. [law of nature;natural law]∶自然的规律、法则。 3. [natural span of life;one's allotted span]∶人的自然寿命;天年。 问题二:五十知天命到底是什么意思? 10分 50就临终了?知天命,亦称作知天命之年,知天命的意思是懂得天命,多指学有龚成。今用知天命或知天命之年指人到了五十岁的年龄。 语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 上文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时遇到事就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顺着心愿做事,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问题三:天命是什么意思 “知天命”,是位于“不惑”、“耳顺”之间的一种状态。对于处于五十多岁的人来说,对自己的人生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看法和了解――度过了年轻时的轻狂和反叛,也经历过中年时的危机,从那种无可无不可的不惑之年平稳十年后,已经没有什么能动摇他(她)对人生的看法,当需要直面命运时是不会抱怨什么不公的,因为他(她)们知道:命运对人生是公平的;那些认为自己人生不好(或不是很好)的人,与其说是在否定自己的人生,不如说是在否定他(她)自己。(所以盖达尔的烫石头是没有人会去打破的。) 与其抱怨以前的岁月,不如以一种更达观的态度对待今后的生活。而这,就是“知天命”。 问题四:天命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问题五:尽人事,看天命是什么意思 做好自己的事情,看天意办事吧 问题六:天命的解释 1.上天(自然(道)的实体代表)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唐 韩愈 《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里了,倒不如听命由天的闯着作去。” 徐迟 《狂欢之夜》:“好比太阳一定从东头出,西头下,农民们都相信悲惨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2.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清 王夫之 《张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3.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史记・周本纪》:“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肇基天命。”明 朝鲜 李民k《敬亭先生续集・朝天录》:“军门(袁可立)曰 :‘(三月)十三日动兵云是耶,抑旧君自退耶?’ 答曰:‘其失德,详在申文中,老爷见之则可以详悉矣。一国大小臣民,不谋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权署国事,天命人归,从容正位,岂有动兵之事乎?’”《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4.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 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明 王守仁 《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5.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及子张病,将终,恽往候之。子张垂殁,视恽,[欷不能言。恽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不复也。’” 尽人事以听天命”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基本同为一理。尽人事-可以理解为,尽一切人力所能为听天命-为此事能不能成功就要看上天了,这里的上天是指,天时地利,万事存在太多的变化和未知,没有人能把控一切(规律),而人只能尽自己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谋事在人,此处谋有双重意思,一是指谋略或是方案,二是动词,行动或是处理事物、成事在天-事物时刻在变化,时间空间人心无不时刻在发生变化,而这些时刻都在影响着事情的成功与否。“人”“谋”是自,“天”“成”是来;“人”“谋”在前,“天”“成”在后;先有“人”“谋”,后有“天”“成”;有了“人”“谋”,在预定时间内不一定有“天”“成”;终归会有“天”“成”;没有“人”“谋”,绝不会有“天”“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正确对待,正确处理人与事物,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须知其来有自,乐天努力才可事可天成。 问题七:“尽人事,知天命”具体是什么意思啊? 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 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问题八:有天命 没地命 什么意思? 100分 人,到底有没有命运?一般人通常认为命运,信则有,不信则无。 到底有没命运之说呢?有。 但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不信就没有呢? 因为人生顺境之中,没有什么挫折、灾难,所求也能如意,所以他可以不必相信。所以人在顺境的时候比较不会思考到这一层的问题。 通常,我们都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或是遇到困难,例如生意失败了,家庭和合有问题,身体忽然有病却治不好……等,我们才会开始求神拜佛,算命啦,排紫微斗数,开始思考命运的存在,并急着去改变它。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 为什么在景气好的时候,有的人却偏偏赚不到钱?为什么在景气不好的时候,还是有人事业发达,财源源滚滚? 为什么有的人家里一片祥和;有的家人只要一见面便大动干戈?八字不合,为什么会八字不合? 有人说,奇怪,他冬天都可以吃冰淇淋,为什么我连蔬菜多吃一点都不行? 有的人面相好,有的人命盘佳,有的人贵人多助,而有的人却常犯小人,业缘牵缠,为什么? 因果。 我们从经典上都知道,例如供花可得相貌庄严,供养大众、供斋,可广结善缘,得贵人助;修p补路可以得福禄;损伤恼害他人性命,则多病;阻碍他人向善,我们自己的运程就会不顺;贡高我慢常生 *** ;谦虚恭敬,便生尊贵,所以这就是因果,从因果律观之,有没有命运?有。 命运有三──天命、地命、人命。 人的命运,细分有三种,就是天命、地命及人命。 我们常说「一朝落地命安排」、「人落土,八字命」,这是「先天命」。 我们一个人的出生─生在那一个地方、是男是女、面相、骨格、八字、在在都注定了我们先天命的轨迹,也是很难改变的。 这就是天命。 其次讲「地命」。地命能不能改?照讲是可以改,但是只能改一点点。 「地命」是什么呢?父母所取的姓名、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国家住的环境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受老师、朋友、同学、同事 ……等感染,便会产生不同的习性,这就是「地命」。 所以我们说天命已定,地命可改,但是很难改,唯一能改的只有人命。 人命,就是我们今生这一世生命所行的善恶。 唯有人命可以改。 问题九:五十而知天命中的天命是什么意思 「天命」 就是天的命令。 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如果我的回答你觉得满意 请别忘记采纳(^o^)y─~谢谢!

...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昏德:昏乱的行为。祀:年,与“载”同义。

该句语出《王孙满对楚子》,全文原文如下: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白话文释义: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陈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

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驯服的恶物。象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协,而承受上天赐福。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

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个尽头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扩展资料

《王孙满对楚子》选自先秦左丘明《左传》,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迄于前453年(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王孙满对楚子》讲述的是公元前606年(宣公三年),楚庄王吞并了一些小国,确立了霸权之后,陈兵周朝边境,问九鼎的轻重,伺机觊觎周朝王权。周大夫王孙满针对楚庄王的问话,说明了九鼎的来历,并指出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挫败了他的狂妄的野心。

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野心家代不乏人。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君的楚庄王,经过长期的争斗,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自以为羽翼已丰,耀武扬威地陈兵于周天子的境内,询问九鼎大小轻重,试图取而代之。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庄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他吞并天下的野心,就以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论,摧挫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后世以“问鼎”比喻篡逆野心。

发展到鲁宣公的时候,周王的权杖早已失去昔日的威严,地处荒蛮的南楚日渐强大。于是,楚庄王出兵北伐伊川境内的陆浑之戎,顺势移兵洛邑,居然在周王室境内进行军事演习,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周定王敢怒而不敢言,忍气吞声,还不得不派自己的大夫王孙满去慰劳。见面后,楚庄王竟然连一句寒暄的话都没有,劈头盖脸就问鼎之大小轻重。

这个楚庄王凭着自己的军事实力,飞扬跋扈,气势汹汹,蛮横无礼,蔑视周定王,对其欲取周室而代之的野心毫不掩饰。王孙满忠诚而睿智。他的回答从容不迫而隐含凌厉。全篇故事便在“霸”与“德”的矛盾中展开。两个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

王孙满的回答,从“德”、“天”二字入手。先从“德”字出发,以“德”抗“霸”,一语击破楚庄王的问鼎野心:“在德不在鼎。”立论如金石,坚不可摧。接下来,以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为鉴,有根有据地讲述了鼎的来历和几易其主的过程,用以说明有德的君主才配有九鼎,才会拥有天下。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摧挫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

“霸”而无“德”,你还不配问鼎。鼎随德迁,那么如今周德如何?还没等愚昧的楚庄王醒过神来,王孙满妙转机杼,又搬出个“天”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王朝的命数是天定的,天命难违,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王孙满的答话,无一句直接指说楚庄王,却无一语不在谴责他,既狠击其心,又死封其口。条理严密,涵蓄有力,与楚庄王的凶蛮直率形成鲜明对比。

天命是什么意思

1. 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唐 韩愈 《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里了,倒不如听命由天的闯着作去。” 徐迟 《狂欢之夜》:“好比太阳一定从东头出,西头下,农民们都相信悲惨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2. 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清 王夫之 《张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 3. 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 周 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 太祖 景皇帝 始为 唐公 ,肇基天命。”《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4. 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郑玄 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5. 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 子张 病将终, 恽 往候之。 子张 视 恽 ?#91;欷不能言。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讎不复也。’”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说明了当时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用来作为对人民进行统治和压迫的合理依据。 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一丝毫强求都没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果。夫子到五十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以后宋明理学家把人性与道德意识也看作是“天”所给予的,为封建伦理秩序的永恒性制造了理论根据。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战国荀子把“天”看成是自然的、物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的“天命”概念,具有自然界的必然性的含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