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门口,诸葛亮开门
空城计安排士兵在门口扫地的诸葛亮,有何用意?
空城计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作为三国最为精彩的段落之一,诸葛亮命人打开城门并让四名士兵在门口扫地,自己却在城墙上淡定的弹琴。而城下不远处就是司马懿大军,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会使诈,慌忙下令退兵几十里让诸葛亮得以逃脱。而司马懿也因为这件事被世人耻笑说他非常怕死,被诸葛亮吓破胆子。但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为何让四名士兵在门口扫地,司马懿为何直接退兵而不是指挥大军破城擒了诸葛亮?这里面有什么故事?
先来看下诸葛亮为什么会摆出空城计。蜀汉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还有诸葛亮施政妥当之下,蜀汉军队兵强马壮,国力日渐强势,诸葛亮看时机已到,直接率军北伐。北伐之战中有个战略重地叫做街亭,这是一个交通枢纽,蜀国守住这个地方就可以截断魏国的粮道。诸葛亮本打算培养少壮派马谡,但马谡好大喜功,不听诸葛亮安排然后直接被魏国击败,要塞丢失。丢失了街亭的蜀军就失去了防护,这是司马懿大军全力反攻,诸葛亮只能带着几千残兵还有各种文臣一退再退。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正在奔来的路上,赶紧命人打开城门,特意挑选了四名士兵,让他们乔装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扫地,自己拿出琴,在两位童子的陪护下缓缓走上城门,点起了檀香然后弹琴。蜀国的文臣和军士看到诸葛亮这么做都以为他要投降,分分请战说要和司马懿血战到底。诸葛亮很淡定的对他们说,众将士放心,我自有妙计让司马仲达退兵。文官和将士们在半信半疑之际,探子来报说司马懿大军即将到达,诸葛亮让他们赶紧藏在城内,不要露面。
魏国大军很快就到了城下,看见城门居然开着,而且还有四个老百姓模样的人正在扫地,而城墙上弹琴的正是诸葛亮本人。他很狐疑的同时,身边的副将问他,是否要令大军重进城去擒拿诸葛亮?司马懿说不急;副将又问,那是不是可以先让弓箭手先把诸葛亮射伤?司马懿不允。随着诸葛亮弹完一段曲子停下来,笑着朝城下的司马懿一看,司马懿顿时大惊,说城内有埋伏,赶紧撤军。
城内真有埋伏吗?其实没有。司马懿刚在沉思的时候就很怀疑扫地的那四个士兵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再看到诸葛亮那淡定的笑容后他知道了。原来这四名士兵扫地就是诸葛亮暗示他,各家各扫门前雪的意思,而四名士兵则谐音死。意思就是说,假如你越界来抓我的话,那你回去也只有死路一条。司马懿当时作为前线的统帅,魏国皇帝非常忌惮他,因为诸葛亮的存在,魏国才要他来抵御诸葛亮;假如诸葛亮不在了,那回去就只有等死,诸葛亮在暗示他呢,他一下子就懂了。
结语:诸葛亮司马懿两人作为当时的智者,他们对各自双方的处境都十分清楚,更知道历史上有无数次兔死狗烹。这也正是诸葛亮敢于摆出空城计的原因。而司马懿作为一个野心家,有自己理想抱负,自然不会那么快放出手上的权力,他在看懂了诸葛亮的暗示以后,随便找了个借口就退兵了。后来的结果也证明,司马懿通过抵御诸葛亮得到了许多战功,最后凭借自己的威望成功篡了曹魏政权,坐拥天下
诸葛亮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才出山?
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还是可信的。诸葛亮在当时的确小有名气,他的出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愿望。刘备为了逃避蔡瑁追杀误打误撞来到水镜庄遇水镜先生司马徽第一次提了卧龙凤雏刘备自此立志要请出二位贤士。徐庶主动登门拜见了刘备并当了刘备第一任军师可惜被曹操抓了母亲不得已离去临走回马荐诸葛第二次提了诸葛亮并力保诸葛亮自此刘备开始三顾茅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刘备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司马徽和徐庶为代表的荆州士人集团起了推动作用,这也促成了后来的三顾茅庐。那么,三顾茅庐的真实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真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呢?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不而不见,简单的说就是不能太容易就答应刘备,不然不会被重视。初来乍到,难免会被人轻视,人微言轻,这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如果想的话,大可以去投曹操,为什么没去呢,因为曹操的多疑。没打败袁绍之前,曹操赤脚相迎,打败了袁绍,只因一言不合,被许褚砍了,这差距.......
还有完全可以利用诸葛瑾的关系去投东吴,为什么也没去呢!因为江东人才也不少。虽说质量不怎么好,但是数量绝对的足最后选了刘备,那是因为刘备身边没有像样的谋士,这样诸葛就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况且刘备还对他言听计从,简直就是老板的不二之选。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知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为何让四个人在城门口扫地呢?
曾经有人形容中国的《三十六计》是:三十六招,招招致命。这些古代军事奇才们经过实战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赛一个地狡猾,一个比一个会揣度人心。其中,因诸葛亮而出名的“空城计”算是心理战术的佼佼者,比“苦肉计”、“反间计”更出名。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大意,导致街亭、柳城全部失守,诸葛亮不得不分兵去做准备,给自己安排退路。结果安排完了,兵士都派出去了,司马懿却带着十五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城里一下子慌了,人人都知道抵敌不住司马懿。但诸葛亮还是随机应变,摆了一出“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他做的布置是,让人把旗子都收起来,让大家把嘴都封起来,让士兵把城门都打开,自己在城上带着小童焚香弹琴,一派悠然,城门口就派人装扮成百姓,每人发一个扫帚,拿着扫地。司马懿一看就知道,这都是诸葛亮故意摆出来的造型。士兵们长年打仗,让他们装扮成百姓扫地,实在太明显了点;等于是说,司马懿明白诸葛亮的用心,但他还是退后了。一方面,司马懿怕诸葛亮真的有什么后招;另一方面,司马懿能够看懂诸葛亮的暗示。什么暗示呢?那时候的司马懿,在曹魏正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曹操生前虽然爱才,强行把他打捞出来效力,但也对他有些忌惮,还嘱咐曹丕当心他;曹丕死后,继位的魏明帝曹睿曾经上过诸葛亮的当,怀疑司马懿有反心,削了他的职位,把他贬为平民。要不是后来曹真在诸葛亮手上吃了大亏,曹睿是不会想到再次启用司马懿的。诸葛亮都把司马懿当成最大的敌人,如果司马懿真的把诸葛亮团灭了,恐怕之后再打仗,打胜了就要被怀疑有反心,打败了就要被怀疑不尽力。这一点,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布置就懂了。诸葛亮的安排,很有点我们俩还是“各扫门前雪”的意思,你扫平了我,接下来被扫的就会是你自己。司马懿是个聪明人,他选择退兵,表面上是被诸葛亮迷惑,实际上是自己主动退了一步,将来就算要打败诸葛亮,也要选择看起来笨笨的“耗”,而不是凭计谋取胜。前前后后,诸葛亮每次北伐遇到的最大对手都只有一个司马懿。司马懿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永远表现得比诸葛亮差劲,时不时还上当吃亏,但他的整体实力一点也没减弱,反倒是诸葛亮,有无数给聪明人准备的计策,碰上了“笨笨”的司马懿,只能有力使不出来。诸葛亮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才肯出山?
三顾茅庐,既是诸葛亮待价而沽抬高自己身价的炒作行为,也是刘备礼贤下士的一场个人秀。1、诸葛亮给自己的定位是高端人才诸葛亮年纪轻轻就自比管仲、乐毅、自视甚高,这是告诉外界:我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才,将来是要像管仲乐毅一样,出将入相的。既然定位高端,就要有相应的礼遇。随随便便的呼唤,当然不能体现高端,刘备必须高度重视,多次邀请。2、诸葛亮是一个IP打造的专家,深谙心理学,懂得为自己包装诸葛亮是当时比较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也是荆州的士族阶层,本应该住在城里,却跑到隆中耕读,为何?圈粉,吸引关注。隆重是乡下,都是种田的农民。诸葛亮是读书人,不管穿着还是言行举止,肯定有别于当地人,这样就容易在当地鹤立鸡群,成为众人的焦点。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古代都是口碑传播,传着传着,粉丝越来越多,逐渐成了大V,连刘备也关注诸葛亮。当时的知识分子,名气非常重要,不管是举孝廉、月旦评,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都需要大V的点评转告。诸葛亮平时也没闲着,荆州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都有结交。这些读书人平时坐而论道、高谈阔论,然后时不时的相互吹捧、抬举、转发,就像闲着做自媒体的。这些知识分子口耳相传,诸葛亮也逐渐名声大噪,为自己博得“卧龙”之名,成了荆州的头部自媒体大V。很快,经过水镜先生和徐庶的推荐,刘备成了诸葛亮的铁粉。当时的刘备,落魄不堪,寄人篱下,正值用人之际。经过这么一番传播,刘备对诸葛亮是心驰神往,准备邀请诸葛亮入伙。诸葛亮深知:越容易得到的,越不会珍惜。于是诸葛亮准备欲擒故纵,刘备前面两次拜访,诸葛亮很有可能故意避而不见,提高自己的身价。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越是得不到,刘备越想要,更加对诸葛亮感兴趣,于是就有了第三次拜访。3、诸葛亮不仅仅有才能,而是是关系户,在荆州人脉众多刘备表面上是一方诸侯,实际上约等于一光杆司令,甚至连一块根据地也没有,只能待在刘备的地盘。诸葛亮是刘表的亲戚,背后有无数人脉,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人,把他发展成合伙人,对刘备的事业有很大的提升。刘备当时急需处理与刘表为代表的荆州上层人士的关系,诸葛亮作为双方的“话事人”是再合适不过。诸葛亮胸中有韬略腹中有良策,要找个合适自己的领导以及团队,并且还要当高管,所以入职前需要包装自己一番,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带流量和热点的大V;刘备需要一个有影响力和才干的人,来号召群贤,来帮自己抢市场。一番隆中对谈之后,君臣情投意合。三顾茅庐,成就双方。诸葛亮如愿成为高管,刘备也找到优秀的合伙人并且成就自己礼贤下士的名声。空城计安排人在城门口扫地的诸葛亮,他有哪样的用意?
马谡的自以为是导致了街亭的失守,以至于司马懿带着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追过来,而诸葛亮此时身边只有2500老弱残兵,可以说蜀军危在旦夕。在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镇定自若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携俩小童上城楼,凭栏而坐 , 焚香抚琴。
除此之外,诸葛亮挑选了几位心理素质极高的将士装扮成百姓的模样,敞开城门,让他们手持笤帚若无其事地扫着地。当司马懿带着大军杀过来的时候,只见城楼之上诸葛亮端坐于琴前,双手抚弄着琴弦,旁边立着两个童子,发出的琴音不禁的让司马懿为之一颤。再看城门大开,几位仿若百姓的人儿正在悠闲地扫着地。十几万大军压境,扫地的百姓居然没有一点恐慌之情,不赶紧躲避,反倒还在这里若无其事地扫着地,心理素质如此之高,怎么会没问题呢?
诸葛亮的琴音加上眼前这一幕,司马懿立马心领神会,看懂了这是诸葛亮故意摆出来给他看的。司马懿不是普通人,要是他连这一点都看不明白,哪有什么资格跟诸葛亮过招呢。其实对于高手的过招,并不一定得要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心理上的博弈亦然是一种较量。
与诸葛亮的多次交手,司马懿怎会不了解他呢?此时对于司马懿来说唯有两种选择,一是攻城,二是退兵,绝不可能存在第三种选择。而司马懿最终的选择是退兵,他甚至连派几个小兵前去探探实情都没有做,直接下令全军撤退。为何司马懿变得如此“胆怯”呢?
其实司马懿一点也不傻也不胆怯,实际上退兵是他最佳的选择。诸葛亮清晰的知道,司马懿虽然效力于曹魏集团,掌握着极大的军权,但是他们之间并不是天作之合,事实上是有很大矛盾存在的。魏明帝出兵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大业,而司马懿的目的是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所以诸葛亮很清楚,他自己生死决定着司马懿的命运。
而通过诸葛亮不断的暗示,又是抚琴,又是派人故意在城门口扫地,司马懿清楚的明白,若是今日扫平了诸葛亮,那么很快就能消灭蜀国。虽然是立了大功一件,但是很快司马懿将会失去价值,曹魏会立刻找机会卸磨杀驴,解除司马懿的一切职权,甚至司马懿还会性命难保。毕竟对于曹魏来说,司马懿再厉害,也只是一颗被利用的棋子。若是有一天失去了利用价值,便只能将其舍弃了。
所以,司马懿看懂了诸葛亮的这场布局,绝不敢今日把他扫平。看起来是放了诸葛亮一条生路,实际上却是救了自己一命,可惜魏国的将士们都看不懂,还埋怨司马懿太谨慎胆小,错失了擒住诸葛亮的机会。实际上,司马懿是唯一真正的明白人,他领会到了诸葛亮的深意,与他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诸葛亮摆空城计,为什么派人在大门口扫地?
这样做就是为了演的更逼真一些,也好让司马懿认为城内真的有很多士兵在做埋伏。顾名思义,诸葛亮摆的这个空城计,就是为了给司马懿看的,空城计的重点就是诸葛亮的这一个安排,就是诸葛亮安排人在城门口扫地。如果城门口一个人都没有的话,那么这就明显告诉司马懿城中没有一个人了。那司马懿就会不假思索的直接冲进去,直接摧毁这座城池了。
空城计最大的妙处,就是它看起来像一座空城,但实际上里面确实是有人的。门口扫地的人虽然看起来很平静,但是越是这种看上去很平静、很反常的动作,才会更加让敌人心生胆怯。
无论是聪明的人还是愚蠢的人,只要心中有一丝忧虑,他们就会害怕,不会选择轻率的前进。而且诸葛亮当时的城池中并非是一个人都没有,他的士兵还是有的,虽然是只有几千人的军事力量。但如果要和司马懿的数万人作战,胜算还是很小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想保护自己还是有把握的。但是诸葛亮不想失去这一座城池,所以他才会制定了这么一个计划。
我个人认为空城计最为厉害的地方是在于打心理战,虽然司马懿可能心理十分明白诸葛亮的身后很可能就是一座空城,他明知道这就是诸葛亮的一计,但是他还是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在大门口的这些士兵心理素质都很好,即使他们在大门口扫地,他们也没有胆怯,而是看起来很自信。司马懿虽然很聪明,但这毕竟是一场战斗,如果他贸然带领自己的军队冲进去,还是很危险的。因此,不得不说,诸葛亮真的是老谋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