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是真菌吗,太岁是什么菌群
太岁是什么生物
太岁,又称肉灵芝,太岁是古代帝王养生佳品,十分稀有,是百药中的上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肉灵芝是什么肉灵芝又叫做太岁,指的是由粘菌、细菌和真菌三类菌构成的一种稀有的聚合体。肉灵芝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微小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几丁素、甲壳质等为营养,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假丝酵母菌和白地霉。在许多典籍中都记载“肉灵芝”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但实际上真菌类品种十分复杂,即使真的是“太岁”,自身可能会附着各种有害生物或有毒物质,在没有弄清楚“太岁”的物质成分前,并不建议大家轻易服用。
太岁是什么东西
太岁又名肉灵芝,长的像个肉球,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多菌种复合体。
太岁的简介
太岁灵芝是一种自然界中非常罕见的生物体,像大熊猫一样都是国宝级的,也是最为古老的生物。
但是它不是动物、不是植物、也不是菌类,但是具备动物、植物和菌类的共同特点,有呼吸、有排泄、有的还有细胞结构、像动物但没头没脚。能自己进行微量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释放活性物质,像植物,但没根没叶。
把野生太岁晒干了再放在水里还能恢复原样。它生命力十分顽强,只要有水分,在避光阴暗的环境中就能生长。
既不是肉,也不是植物、真菌,太岁究竟是什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一部分有钱人而言,平时普通的食物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各种高营养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和推出,比如鹿茸、人参等。而今天要说的太岁也算是其中之一。提起太岁,可能很多人对其并没有认识或印象,可能会把太岁认为是乌龟或者其他动物,毕竟一些电视剧中乌龟与太岁是有一定联系的,但是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动物,而是一种类似肉类的植物,应该是灵芝的一种,平时也被称为“肉灵芝”。其实生活中太岁是比较少的,因为它比较稀有,所以人们大多只在一些新闻中才能看到太岁的“真面目”。之所以太岁比较昂贵,这与太岁本身的营养其实并无关系,而是被一些人炒作才使价格飙升的,比如有人说“吃太岁治百病”,“路上看到一坨肉,专家一看竟值百万”等等。可以说太岁虽然不常见,但关于太岁的新闻却是不少。在市面上,关于太岁其实并没有稳定的价格,但是每个地方的太岁价值都非常昂贵,就比如在2023年,有一个姓王的人在山上找到了一个重达70公斤的太岁,随后在新闻报道后,就有人前往王先生家购买,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太岁就已经卖出60多斤,但是太岁的售价则要一斤一万,可见太岁的价格并非是虚高,而是真有人买。除了2023年一万一斤的太岁,在2023年末,当时山东的一个农民发现了太岁,最初这个人并不知道是太岁,直到专家查看后才知道是太岁,而在消息公布后,太岁的价格也被公布,据说这次的太岁重约50斤,但估价却在百万之上,可见现在市场上太岁的价格非常高。即便只是泡过太岁的水,据说也能买到百元一斤以上。对于这种神乎其神的太岁,其实在一些古时的书籍中也能找到相关内容,比如《山海经》表示太岁可以再生,《本草纲目》中说太岁是补品,并且品级为上品。可以说太岁在古人眼中就如“灵丹妙药”一般,但是在科学家看来,太岁只是三种菌类的复合体,因为构成奇特,所以不属于菌类、动植物范畴,以至于被称为“三不像”。一般的太岁会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其中有形的太岁形状是固定的,看起来就像圆柱一般,而无形的太岁则是一坨一坨的,没有具体的形状要求。而关于书籍中的太岁再生能力,其实太岁是具备这种功能的,不过太岁的生长缓慢,也并非是能一直再生。虽然太岁在人们口中传的非常“传神”,但太岁其实并没有太过强大的能力。按照科学家的了解,太岁所含的营养物质确实丰富,但是那些物质其他动植物中也具备,所以太岁并不算独特的营养物质。太岁其实不只是所含营养物质普通,它还是很多细菌病毒想要的生存环境,所以太岁其实很“脏”,食用时是需要进行处理的。按照现在对太岁的了解,其实太岁是不值市场上的价格的,可以说太岁的价格远超它的价值,而这如此之高的价格也并非只是商人炒起来的,也与人们心中的思想有很大联系。太岁属于什么生物
太岁俗称:肉灵芝,是一种大型粘菌复合体。但其细胞结构为何形成和为何聚成如此规则形态,以及它的医药价值仍然是个谜。太岁生长于地底20-100米的厌氧环境中,形状、颜色、透明状态等也各不相同。通常发现于土壤中,靠水存活,所以放在水中不会腐烂、变质。同时,这种粘菌主要靠孢子、菌丝繁殖,活性很强,随意切割都能够再生。因复合粘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安全起见,建议收藏研究为主,不可轻易食用。太岁太岁是什么东西(太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太岁又称肉灵芝,是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细胞结构接近鞭毛动物。进化程度介于藻类(蓝藻)和原生动物之间。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属于“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世界罕见。太岁这种“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 我国生物工程研究专家任南琪教授下了如此的结论:就是它不是由单一的细菌构成,而是由三类菌构成,这三类菌就是细菌、粘菌和真菌,那么它们构成一个聚合体,就像地衣,地衣实际上是由藻类和细菌构成的,那么藻类和细菌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种太岁它是由这样构成的话,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共生关系,为什么它们要聚集在一起,这是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的。 太岁是长生不老的仙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确有记载。据《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类,与我们现在见到的灵芝,并称为“本经上品”。《本草纲目》里还列举了几部以“芝”为主的药方,说明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特殊疗效,其共同的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长的特点,显得更加珍贵.所以历代帝王都千方百计去寻找它.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太岁也被称为 “视肉”、“聚肉”、“肉芝”。你看都带个肉字,说明可以食用。据《山海经》记载,“视肉”最早是作为古代帝王生前喜欢食用的物品出现在古帝陵前的。具有 “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 的特点,也就是说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长。至于吃了以后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说法,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确有记载。据《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类,与我们现在见到的灵芝,并称为“本经上品”。《本草纲目》里还列举了几部以“芝”为主的药方,说明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特殊疗效,其共同的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长的特点,显得更加珍贵.所以历代帝王都千方百计去寻找它,其中据说古代帝王将相寻找肉灵芝的故事,以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找药最为著名。 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听说东方有一种仙药,食用以后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亲自率将东行寻找仙药,他来到了山东省的琅琊镇,寻访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医徐福,命为其寻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并赐给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随即率五百童男童女东行,来到了山东蓬莱寻找仙药不成。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到达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列岛一带继续寻找仙药。据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的仙药当中就有肉灵芝。 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学者虞世南的《北堂书抄》中也有一条关于“土肉”的记载,他的史料转录于《临海异物志》,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 《广异记》中记载:晁某性情刚烈,有关于鬼神的传说或是禁忌,他从来不相信,也不觉得害怕。他经常故意在冲犯太岁的方位大掘其土,某天,竟在太岁方位上掘出了一块蠕蠕而动的白色肉团。他将这块蠕动的肉,鞭打了数百下后,丢到马路边,之后派人偷偷的在旁边观察周围的动静。 就在半夜三更时分,街上不知从何处出现了大队车马,围绕聚集在那块肉团的四周。车上有个人问太岁:「你为什么甘愿受到这种屈辱,却不报仇呢?」太岁回答说:「他的气势正旺,血气正刚,我也拿他没办法呀!」 太岁的生物性与物种猜测: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药用真菌研究室主任冀宏向来访者介绍“太岁” 根据西北大学对外发布的信息显示,它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同时有呼吸作用,就是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直接测定,就证明了它有一个代谢过程,有二氧化碳的产生,那就证明它是活的。 说法一:黏菌群复合体 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而且品种各异。结合 “太岁”的个体带有一定弹性,还不时分泌出有丝性的黏物等现象,当时专家的结论是,所谓的“太岁”应该就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既有原生质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专家估计该黏菌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几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含有蛋白质约 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但当时受科研仪器的限制,没有对这些菌体作更深入的分子分析。 说法二:粘细菌 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 说法三:高等真菌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玉华教授将“太岁”切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体内具有菌丝,初步确定为高等真菌。 说法四:并非黏菌群复合体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态学专家茆晓岚多年前曾研究发现,该物体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质实验,没有蛋白质反应,也没有核酸反应。而放于火上烧,能闻到呛鼻的味道,他估计有醛基、醇基或羟基成分。因为黏菌必须具备蛋白质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断“怪肉”不是黏菌群复合体。 其他说法 有专家还认为,“太岁”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但李泰辉研究员和施苏华教授都表示,虽然“太岁”为黏菌群复合体的说法基本可以认定,但关于“黏菌群复合体”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还不能清楚解释“太岁”为何种物种,惟有通过分子系统分析等研究,才能将“太岁”身上的秘密一一揭开。 ............................................................ 其实科学界对“太岁”的研究早已陆续开展,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民间,还是科学界对“太岁”的热捧依然有增无减呢?专家认为当中有两大原因。 其次,科学界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未能清楚解释组成“太岁”的菌群复合体究竟为何物。李泰辉说,全球的科学家对于菌类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内的真菌大约在150万-200万种,科学界大约只对其中5%的菌类品种有研究,仍有过百万以上的菌类尚未能验明正身。因此,专家毫不讳言说,即使这次中山大学对该物质的分子系统有新的研究进展,科学界依然还难以给这个复杂的生物正式冠名。 ............................................................ “太岁”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的不明生物体,它的存在、作用和影响在生物学界始终有争议。 它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原生质生物。或者说,太岁是可能一种黏菌,是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动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既能像变形虫那样运动,也能像真菌那样繁殖。黏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捕食,捕获周围的细菌或者有机物小颗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肉芝”,并称其为“本经上品”。古籍《山海经》称“太岁”为“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它外表好像动物的皮,切开后发现里面却是像肥肉的粘质体。 粘菌复合体之说不可靠 统计发现,从1992年至今,全国各地共发现“太岁”18次。“现在拆迁工程增多,但15年才发现了18次,可见在古代,‘太岁’是多么的稀罕!”. 物以稀为贵,“太岁”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又称其为肉灵芝,称其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而唐代文人笔记中则记载了一人因冒犯“太岁”,而遭到报复家破人亡的故事。 近年来发现的“太岁”都被解释为粘菌复合体,是一种介于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的种类。但从全国各地发现的“太岁”来看,他们形态、颜色、发现地点各异,粘菌复合体之说可靠吗? 第一次见到“太岁”后,撕下的一小块表皮悄悄带了回来,在显微镜下观察却没有发现细胞结构。“难道这个根本就不是生命体?” 第二次发现“太岁”后,又将其中的一块带了回来。记者在王朝江的实验室内见到了养在特殊水中的“太岁”,两年多的时间,它已经从小枣大小长到了核桃大小。这块“太岁”呈深褐色,王朝江表示这可能与生长环境中的色素有关。 一般菌种在显微镜下放大400倍左右就可以清楚看到菌丝了,但“太岁”切片在放大1000倍后还是看不到任何组织。如果将其组织放在营养液中培养会有什么结果呢?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朝江迈出了“太岁”研究难能可贵的一步。 下面这是在全国所发现的部份"太岁":
“太岁”到底属于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昨天看电视,说什么“太岁”可是没看完,我想知道那是不是一种的说法?它是生物,动物还是植物呢?那为什么民间又有“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之说呢?”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解析: 听说是黏菌群复合体~~ 眼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正对一个来自内蒙古的不明“怪物”进行身份鉴定—— 2004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民张永平在推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貌似石头状的“怪物”,它既没鼻子也没眼睛,摸上去感觉像团肉;它不会因高温而腐烂,也不会因低温而僵硬;它一天天不断长大,身上的“伤口”也可自动愈合。更奇怪的是,有人喝了浸泡过它的水后,困扰了多年的头痛病竟然消失了。人们开始对这个“怪物”进行各种揣测,有人说它就是传说中的“太岁”;有人说它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肉灵芝”…… 一年后的今天,内蒙古方面将这个疑似“太岁”的切片样本邮寄到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该院的施苏华教授等专家将通过先进的遗传系统分类技术给其验明正身。 这个“怪物”究竟是不是“太岁”?“太岁”究竟为何物?记者特地走访了中山大学、中科院广州微生物研究所的权威专家。 什么是太岁 《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对太岁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等。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作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本经上品”,具有“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特点。 另据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它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的由来。 对太岁的种种猜测 1 正在为“太岁”验DNA 极有科研价值,可能对人类生命科学研究有帮助 几经周折,记者昨日下午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实验室里拜访了负责这次样本分析研究的施苏华教授。施教授说,目前可以初步肯定这个“怪物”就是“太岁”。记者在现场看到,“太岁”样本的切片已成了实验室里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此刻它在先进的实验仪器中接受着各种数据分析。“太岁”切片样本从内蒙送至广州研究已有几个月了,但让施教授出乎意料的是,“这个东西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她说:“从目前的研究看,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组成‘太岁’的物质不止一种。”而具体是何物质组成,施教授则未予透露。她说,“谜底”必须在所有实验完成后才能出报告。 不过施教授也表示,关于“太岁”的研究从科学上来讲,的确是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因为据说“太岁”能自己生长,而且繁殖能力和修复能力很强,因此关于其生物能量来源等问题就很有科研价值。如果这些难题能一一破译,说不定将来会对人类生命科学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2 基本肯定是黏菌群复合体,有专家大胆推测可能是一切动物的祖先 本报记者随后又联系到中科院广州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辉研究员。对于这次内蒙古又发现疑似“太岁”的物体,李泰辉研究员的第一反应是“并不奇怪”。他说,从古到今有关发现“太岁”的消息就不断传出。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吉林、山东等地就先后有报道。李泰辉说,无论是民间还是科学界,都一直对“太岁”大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北京、吉林、陕西等地的科学家已纷纷展开对“太岁”的研究。 说法一:黏菌群复合体 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而且品种各异。结合“太岁”的个体 带有一定弹性,还不时分泌出有丝性的黏物等现象,当时专家的结论是,所谓的“太岁”应该就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既有原生质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专家估计该黏菌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儿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含有蛋白质约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但当时受科研仪器的限制,没有对这些菌体作更深入的分子分析。 说法二:粘细菌 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 说法三:高等真菌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玉华教授将“太岁”切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体内具有菌丝,初步确定为高等真菌。 说法四:并非黏菌群复合体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态学专家茆晓岚多年前曾研究发现,该物体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质实验,没有蛋白质反应,也没有核酸反应。而放于火上烧,能闻到呛鼻的味道,他估计有醛基、醇基或羟基成分。因为黏菌必须具备蛋白质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断“怪肉”不是黏菌群复合体。 有专家还认为,“太岁”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但李泰辉研究员和施苏华教授都表示,虽然“太岁”为黏菌群复合体的说法基本可以认定,但关于“黏菌群复合体”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还不能清楚解释“太岁”为何种物种,惟有通过分子系统分析等研究,才能将“太岁”身上的秘密一一揭开。 3 热捧多年只因至今仍是谜 科学界对全球菌种研究只有5% 其实科学界对“太岁”的研究早已陆续开展,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民间,还是科学界对“太岁”的热捧依然有增无减呢?专家认为当中有两大原因。 首先是因为民间对“太岁”的传说从古至今一直流传,而且一些相关的记载很悬乎,比如说,秦始皇曾认定“太岁”为长生不老的灵药,命令徐福率部下千方百计找寻。而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中国北方民间,“太岁”是一种传说中的凶神。俗语中就有“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犯太岁”等说法。因此,每当各地发现有疑似“太岁”的生物后,人们就会异常关注,媒体争相报道炒作。 其次,科学界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未能清楚解释组成“太岁”的菌群复合体究竟为何物。李泰辉说,全球的科学家对于菌类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内的真菌大约在150万-200万种,科学界大约只对其中5%的菌类品种有研究,仍有过百万以上的菌类尚未能验明正身。因此,专家毫不讳言说,即使这次中山大学对该物质的分子系统有新的研究进展,科学界依然还难以给这个复杂的生物正式冠名。 “太岁”疑团 疑问1:“太岁”真能治病? 专家建议:不要轻易服用 早前发现“太岁”的内蒙古农民透露,他的亲人喝了浸泡过“太岁”的水后,治愈了多年的头痛病。“太岁”真的能治病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这个被称作“本经上品”肉芫,就是民间所说的“太岁”,书中还介绍了它对一些疑难病症的特殊疗效。 但现在的专家认为,太岁属于原生动物及真菌类,品种十分复杂,加之其来源于土壤,自身可能会附着各种有害生物或者有毒物质。专门从事食用菌研究的李泰辉研究员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食用“太岁”会产生不良反应,但建议在没有弄清楚“太岁”的物质组成前,人们还是不要轻易服用。 疑问2:“太岁”到处都有? 专家结论:南方较易发现 早前还有消息说,除了在内蒙古、吉林的土地上发现“太岁”外,在连云港等海滨城市的海滩上也有类似“太岁”的物体出现。对此,李泰辉的意见是,九成可判断“此太岁”并非“彼太岁”。判断的原理是,咸水菌群不一定能活在淡水中,同理,淡水菌群也难以活在咸水中。他还指出,类似“太岁”这样的黏菌群复合体并不罕见,在南方一些潮湿地方也很容易发现。 疑问3:“太岁”个头庞大? 专家结论:说不准 为什么在内蒙古等地发现的“太岁”会如此庞大呢?和它生活的地域有关系吗?和它的“年龄”有关系吗?李说,在最终的研究结论出来前,这些问题都“说不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太岁”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因为一般来说,黏菌可通过“吃”细菌来维持生命,而潮湿的地方比较容易滋生细菌,因此成了“太岁”的乐土。人们在潮湿的下水道和宅基地下,会有一些小团的像“肉”一样的物体,只是它们的个体都偏小,人们并没有引起注意。它们可能都是“太岁”。 疑问4:为何送广州研究? 一位博士力促此事 美国华盛顿大学药物化学家邱声祥博士组织了这一研究项目。邱博士两年前就开始从事“太岁”研究,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邱声祥博士进行“太岁”研究的合作伙伴,他们都希望能够利用先进的遗传系统分类学技术,对“太岁”的身世进行多学科全面系统的研究。 邱声祥博士称,“太岁”更为确切的称谓应该是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肉芝”,为“芝”类中药之一。从中药的角度上划分,“芝”类中药的品种十分复杂;从颜色上分,有赤芝、黑芝、白芝、黄芝和紫芝;从生长环境及形态来分,有石芝、木芝、草芝、菌芝和肉芝。仅从外观上观察或者简单地用显微镜检测,很难断定是否为“太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