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六艺之首,周易是六艺之一吗

《易经》被定为诸经之首,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当时为什么这么定?_百度...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一部易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是空前的。 先秦时期,《周易》首先被孔子发现并被列为六经之一; 汉代,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作为儒学经典的《周易》被奉为六经之首; 魏晋时期,《周易》被定为十三经之首,从而跃居为中国经学领先地位;唐朝时期,当佛经象潮水般涌进中国,是以《周易》为代表的经学起来与之抗衡,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占主体的地位; 宋元时期,《周易》被奉为理学的经典; 明清时期,《周易》所起的作用更大,《四库全书》将易著列入诸经之首。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中华文化,肇始于《易》。《周易》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巨著,是炎黄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先祖。 《易》为儒家之祖:儒家思想来源于《易》,儒学以《易》为德之准心,儒家无不潜心于《易》。《易传》即相传为孔子所作; 《易》为道家之宗: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老子》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是脱胎于《易经》之“生生之谓易; 《易》为墨家之本:墨家消长盛衰为宇宙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核心思想,以《易》之变易一脉相承; 《易》为中医之源:《周易》对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由于成书时间相距不远,因此,《黄帝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的精华(亦包括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派),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仕强讲易经,有些至今也没听明白

曾仕强讲的内容很丰富,有时想起来他的讲的真好啊,一听就懂。但有些话怎么也听不懂,和南怀瑾讲的有相似,讲座自信满满,可惜我就是听不太明白,感觉有些武断,但又没有能力判断对错,所以有时翻出来看看。 第一类理解很清晰 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东西就叫“太极”。(“太”字 “点”代表“小”)。 阴阳,就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元素。 阴就是阳,阳就使阴,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 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变只是现象而已,变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对人生最大的考验就是现在(因为过去不会变,未来不可测)。 0和1构成了浩瀚无穷的互联网络,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 伏羲八卦告诉人类宇宙的状况,让人类知道怎样去适应和改善。‘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是阴阳。 易经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 易经是经由宇宙万象,讲出人生的道理。 易经本来就是从自然里面萃取出来的一些道理。 易经有四大功能:象,数,理,占。 只要我们不忘记易经的道理,哪怕有一天我们再倒霉,我们还是会起来的。 我们的学问是全盘了解,然后才展开的,不想他们(西方人)是一点一滴摸索着去整合,到现在还整不齐。 曲是直的必要过程。 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 孔子的理想就是世界大同,而《易经》就是理想的翅膀。 仁是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万物都有仁。(“仁”字,单人旁为阳,右边两横为阴)。在宇宙中,除了自然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主宰。吉,就是顺乎自然;凶,就是不顺乎自然。 易经里面是没有好坏的,好会变坏,坏会变好,意思就是好就是坏,坏就是好。因为好的里面有坏的因素,随时会发生的;坏的里面,它也有很多好的因素,它会随时翻过来,把所有坏的成分统统取代掉。 第二类 很清晰,但不知道怎么总结出来来的 易经它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 阳代表人生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 易经告诉我们怎么样去用钱,八个字——当用不省,当省不用。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 动机比结果重要,过程也比结果重要。 上天用金钱和财富来考验我们每一个人,钱财是工具,不是目的。 赚钱不是凭能力,赚钱其实是靠机会,可是用钱那是靠智慧。所以一个人要赚钱之前,最好先学一学怎么样去花钱。 我们每一个人,要各尽所能,而又各取所取。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 没有矛盾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就叫智慧。 第三类 不理解,也不理解怎么总结出来的。 人生最难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分在哪里,易经就是告诉我们,你的分在哪里。 所以人分三种:一种人认为吉凶是命在定,这是最差的;一种人认为吉凶是自己在定,这还不错;一种人认为根本没有吉凶,做任何事只问应该不应该,如果应该,就算是死也很愉快。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就一辈子读那几本书,什么都通了。我们现在读太多太多书,最后还是读不通,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是读西方的东西,而没有去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不管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过分相信就是。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多一种参考。 要用自然的法则来规范现代的科学,让它协助我们人类过幸福的生活。 一切合自然的,就是正确的,不合自然的,迟早一定是错误的。(一切都以自然作为评判的标准。) 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奢求。 时已到,要当机立断;时未到,守时待命才是合理的因应。(不要认为拖就是不好的。真正的推拖,是推来推去,推给最合适的人。) 三画卦的意义,就是为人类在天地之间做了明确的定位。(周武王说人为万物之灵。) 变化后面那个不变的常则,就是自然规律。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变与不变是同时存在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外圆内方的人才是可贵的。能妥协却不能放弃立场,才叫圆通。) 从拔河的过程,我们明白了做事有三点最重要一是方向二是定位三是行动。 到底怎样变?提出三个原则:一是权不离经,二是权不损人,三是权不多用。 上面看你顺眼,你就表现得好;上面看你不顺眼,你再好也是不行的。 当你得到机会,当你受到上面的提拔,当你得到很多人的赏识,你要特别小心,不能表现过度。 宇宙一切都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人的命运也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 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你才会成熟。 西方人的信仰只要宗教为止,我们的信仰比宗教更高,叫做道。 有例行就有例外。 人应该有所畏惧,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放纵自己,为所欲为。 任何事情,你用得合理,它都有价值。 算命是说你算算看,我听听看,如果对我有利的,我就尽量去达成;如果对我无利的,那我尽量去避免。这才是《易经》告诉我们的趋吉避凶的道理。 易经给我们的启示:不要只看眼前,要知道未来的变化。 我们很习惯于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上级的领导。我们中国人不会去跟上级领导抢功劳。 一个人如果做到没有人把他当做对手,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价值。 什么叫本事?就是你有能力,还要加上你表现得让人家很欢迎你,很接受你,对你心服口服。 西方人是专门讲能力的。中国人不讲能力,不是不重视能力,而是讲一种比能力还深一层的东西,叫做本事。 人没有名,人没有赚到钱,自我报废的机会比较小;人有名,人有钱,人有势,这个人就快要自我爆破了。 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先安静下来,了解了解当地的状况,了解了解领导的个性,然后再熟悉一下环境,跟其他人打打交道,等到大家都支持你,你才放心地表现。如果你没有把握大家会支持你,最好不要表现,否则稳定出丑。

三玄四书五经六艺是哪些

三玄:《庄子》、《老子》、《周易》;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三玄1、《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著作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2、《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3、《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_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二、四书1、《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2、《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_《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3、《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4、《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_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活动。三、五经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2、《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3、《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4、《周易》(已介绍)5、《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_《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公羊传》与《谷梁传》是为解春秋之笔法,释《麟经》之精妙,但于《麟经》并无后续纪年。《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孔子所著《麟经》之续,同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故与《麟经》并列。《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四、六艺1、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2、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_、大武等古乐。3、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4、御驾驶马车的技术。5、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艺

易经讲的主要是什么内容?

《易经》中只有古经部分的内容是周代的,传的部分则是春秋时代学者试图解释《周易》古经的作品,两者不能混淆。古经部分内容的主体是卦画,是符号。其中文字的部分则是这些符号的属性。比如,卦名是该卦画的名字,卦辞则是该卦画总体加象征,爻辞则是该卦画中每一爻的意义和象征。所以,《周易》古经部分的内容其实就是六十四符卦画,《周易》讲什么也就归结为六十四分别代表什么意义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的是内部哪部...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

古人所说的六种技艺分别是哪六艺?而文学中的“六艺”又是那几部书?

古人所说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文学中的“六艺”指《诗经》、《尚书》、《礼记》、《乐书》、《易经》、《春秋》等六经。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3、《乐书》

乐书是指《史记》中的《礼记·乐记》,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但是很可惜其中有部分内容已经散失。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史记·乐书》乃是后人从中补充进来的。

虽然前后内容有所不同,但是音乐思想与司马迁还是比较符合。《史记·乐书》深入地阐述了“礼”、“乐”的区别以及二者的社会功能。

4、《易经》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5、《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