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奇山,诸葛亮最后一计骗了世人两千年
六出祁山是什么意思
六出祁山的意思是:三国蜀汉诸葛亮攻魏的战事。六出祁山的拼音是liùchūqíshān,出自《三国演义》:“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相传在公元228-234年,诸葛亮六次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攻击曹魏,第一次因马谡战败而退兵,后五次因供给不继等原因不果。实际上,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仅两次。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诸葛亮生前留下的哪五个字,骗了世人两千年?
诸葛亮的一生不是“传奇”二字可以简单概括,早年隐居乡间,以耕种维持生计,期间还娶了个黄发、黑肤的丑女为妻,刘备闻其名而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作《隆中对》,自此全力辅佐蜀汉打天下。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世人称赞,以至人人都说“得孔明者得天下”。当年多少人被诸葛亮的才华活活气死,公元234年六出祁山,病死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现存墓上建筑多为明清两代建造,唯有四周古树自古相伴。据说此处只是衣冠冢,诸葛亮真身是否在此,千百年无人敢一探究竟。明朝是曾有传说发现诸葛亮墓。
明朝也有个被比作诸葛武侯的人。甚至连朱元璋也称赞他,他就是明朝开国元勋,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的神童。
百姓们都认为这个是孔明转世,并且民间广泛流传写的这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的说法。这句话传到了耳中,可是却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诸葛亮不过三分天下,自己却能一统天下!所以对诸葛亮很不服气。因此要挖诸葛亮的坟,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
之后,一行人在去诸葛亮墓的途中穿过一高大的牌楼看到一座巨碑,上面赫然写着:吾到无人到。看到之后哈哈大笑说:“可惜卧龙山人好书法,奈何料事有差,终究低吾一等。”
心生得意之后便让随从将此碑砸碎。又带着一群人继续前行,说来也怪,他们在前面竟然又遇到一个一模一样的石碑,然而当看到这五个大字时,直接跪下磕头了,还一直求饶。
原来,石碑上竟赫然写着“只有伯温到”五个大字!之后惊吓的原路返回,并且重新把石碑修好,再也不敢闯入此地半步,也没有把诸葛亮墓之地告诉世人。诸葛亮的真正陵墓所就成为一个谜。诸葛亮利用了自己的机智,骗了世人近两千年,至今无人能解。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现在的哪里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现在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因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当时魏蜀必争之地。诸葛亮与祁山自从诸葛亮从卧龙岗“下山”跟随刘备之后,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对时局的出色把握,一路带领蜀汉政权高歌猛进,历经多次战斗之后,终于获取了和曹魏、东吴三足鼎立的资格。在诸葛亮眼中,若想匡扶汉室,曹魏必须铲除,所以,在蜀汉政权得到确立后。他便开始组织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而几乎每一次出兵,他都必经祁山,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曾六出祁山。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历史上称诸葛亮“六出祁山”,但真正出兵攻打祁山,其实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北伐初期,当时,魏国的第二位皇帝曹丕之子曹叡刚刚继位。诸葛亮深知,曹丕虽然昏庸,但其手段绝不亚于其父曹操,所以在曹丕在位期间,一向稳重的诸葛亮并未进行大规模北伐。但现在却不同了,曹叡刚继位,曹魏政局不稳,正是伐魏的大好时机,于是,诸葛亮迅速组织蜀汉军出击,攻打祁山,以期获得先机。第二次攻打祁山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这一次北伐耗尽了诸葛亮的心血,最后,诸葛亮也命陨于此。三国谋士诸葛亮最后一计是什么?
诸葛亮的最后一个计谋时间,就是他最后一次出祁山之时,于五丈原之处,不幸死在战场上,这也就是所谓的“星落五丈原”,从这个称呼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世人对着诸葛亮去世的莫大遗憾,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攸攸苍天,曷我其极!”更是代表着诸葛亮内心极大的失望,而这正是心中的不甘与不放心,他用上了人生中最后一个计谋-假死!非不得已,诸葛亮也不会使用到如此计谋,毕竟,当你知道自己死期将近,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凉,而且,如今大军压境,战况均势焦灼,冒然宣布三军统帅将死,那必定军心大乱,从此一败涂地,为此,假死成为了最后一招对抗司马懿的攻心之计。诸葛亮猜对了局势的发展,也猜对了司马懿的多疑,为蜀军挽回了溃败的危机,但是,他一定是不希望以这种方式离开这个人间,他还有他未完成的大业,那梦中的恢复正统,给天下人民一个回归正道的机会。如此计谋,如此的不甘心的放下了自己的一生,诸葛亮就算身死,也把后事安排得妥妥当当,一切的事情都在他掌控之中,然后就是任命蒋琬负责内政,姜维负责接受他的一生传承,并接管军事权力,继续完成北伐事业,而对于魏延,诸葛亮早年就有劝说刘备下达砍杀之心,因为,以诸葛亮多年以来的经验判断,自能分辨谁人心中是否有反骨,魏延恰恰正是有此心态之人,虽然,蜀国人才凋零不得不用,但为了避免自己身死之后多出事端,诸葛亮不得不下令马岱,杨仪和费祎互相配合,终于在魏延反叛之时完成砍草除根之计。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
一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正史中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 先引凌云雕龙关于祁山、岐山地理位置的片段:“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更胜于漫漫途遥.”
六出祁山
一出祁山 228年,诸葛亮47岁 收姜维 马谡失街亭 二出岐山228年 遇到郝昭守陈仓,无法突进。退兵时斩魏国勇将王双 三出岐山229年,诸葛亮48岁 东吴孙权称帝。郝昭病重,诸葛出兵,写信气死郝昭,占领阴平、武都,遇到一个月大雨,与司马懿相持后退兵。张苞摔落悬崖而死。 四出祁山230年,诸葛亮49岁 司马懿、曹真、郭淮三路大军伐蜀。 五处祁山231年,诸葛亮50岁 遇司马懿坚守城池。蜀汉兵多粮少,想要速战而不得。李严督粮逾期,放谣言说丞相要自立,于是刘禅下诏招孔明回成都,于退兵途中杀张郃。 六出祁山234年,诸葛亮53岁 孔明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分兵屯田,准备打持久战。同时与东吴约定一道攻魏。五月吴国出兵,大败退兵。诸葛亮积劳成疾,命丧五丈原。临终留计斩杀魏延。 出师未捷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