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占卜,马王堆周易

嫦娥化蟾的故事是哪个朝代的?

《嫦娥化蟾》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二、译文: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偷盗了王母的长生不老药服下,奔向月亮。将要去往,用铜钱向有黄(人名)占卜,有黄占卜它(这件事),说:“是吉象,翩翩归去的女子,一个人将要向西而行,当碰到天气晦暗的时候,不要惊恐不要慌张,度过这之后将一路顺风。”三、出处:

张衡所作的《灵宪》一书中。

四、意义:

据说嫦娥变成蟾蜍后,在月宫中终日捣制不死之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以至于李商隐曾写诗为嫦娥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其实用蟾蜍比作月亮还可以追溯的更早,从上古神话对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蟾蜍的形象。比如从各地汉墓中出土的壁画、砖画和织物上,我们都可以找到到华夏民族最早的祖先伏羲和女娲的画像。画像中,伏羲持曲尺手捧太阳,太阳里有一只金乌,女娲持圆规手捧月亮,月亮里有一只蟾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半部“日月图”,太阳中有一只金鸟,月亮中就有一只蟾蜍。主要表现了阴阳的调和与平衡。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哪些帛书?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10多种帛书,共20余万字,黑墨书写,字体为小篆和隶书,是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的作品。

这些帛书包括《老子》抄本两部,《老子甲本》为汉高祖时的抄本,《老子乙本》为汉惠帝时的抄本。每部分上下篇,次序恰与传世的本子相反。今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老子》又名《道德经》;而新发现的帛书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另有《战国策》一部,约1.2万字,大部分内容是今本没有涉及的。还有《周易》,也比今本多4000多字,而且六十四卦与今本不同。帛书中有整部佚书,被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28篇,是记载战国时期苏秦、苏代等人的言行,约1.1万字,大都不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为校证有关苏秦史料,提供了大量新的历史资料。

有关科学方面的《五星占》,用整幅丝帛抄写而成,约有8000字,前半部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77年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它反映汉代天文学已达到的水平。

解说马王堆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境内,临浏阳河,为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利苍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经发掘,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和极具科学、史料和研究价值的众多随葬品,成为197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和世界重要的考古发现而闻名。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内辟有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分为墓葬出土文物陈列和墓坑遗址陈列二大部分。墓址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相传为五代时期之楚国君王马殷及其家族墓葬,故名“马王堆”。大土堆东、西方向各突起一个土冢,二冢相距二十多米,顶部均平圆而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之为“马鞍堆”。出土文物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别是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份,成了千年女湿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女尸从最早发掘的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为利苍的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左右,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此后将此类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尸体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期向游客开放,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计的游客。漆器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由四川生产的。帛画一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汉初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们认为这幅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马王堆帛书在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

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六艺类、诸子类的有哪些?

依《汉书·艺文志》分类,在这些马王堆汉墓的帛书之中,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老子》乙本、《九主图》、《黄帝书》。其中,甲、乙本《老子》为所见最古的本子。

甲玄经是什么书

甲玄经是一本古代的占卜书籍,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的时候,内容涵盖了农业、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甲玄经的名称来源于其中所使用的甲骨文和玄符符号,也因此被称为“甲骨玄符”。甲玄经以其独特的符号和文字形式为一种占卜方式,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占卜术和预测工具之一。它包含了一些神秘而深奥的信息,往往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理解和解释。尤其在汉朝时期,甲玄经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吉凶、治病、开运等方面。甲玄经中的符号和文字非常复杂,难以理解,因此需要专门的人来破译其中的含义。例如,在1975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份《甲骨太玄经》,其中记载了大量神秘的符号和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至今,甲玄经仍然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占卜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黄帝为什么是土德

来自于《史记·五帝本纪》:“(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司马贞索隐:“炎帝火,黄帝以土代之。”

土德,五德之一。五德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学关于德性的概念。阴阳家、儒家、兵家解释不同。阴阳家指土、木、金、火、水五行之德。战国晚期阴阳家主要代表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观念说明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变化。这种说法为秦始皇所推崇,并为西汉董仲舒所继承。

土德详释:

1、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会王朝命运,谓土胜者为得土德。

2、大地的功德。

3、用称帝后的功德。

扩展资料:

《五帝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是《史记》的第一篇,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的事迹。

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土德

百度百科-五帝本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