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由哪些组成的,周易内容包括什么两部分
易经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易经由两部分组成:“经”、“传”. “经”是由“卦”、“爻”以及说明卦的“卦辞”,说明爻的“爻辞”构成. “传”也称“十翼”,它包括“象”上下;“彖”上下;“系词”上下;“文言”;“杂卦”;“说卦”;“序卦”十篇.
周易分为哪两个部分
经、传《周易》这部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是一部信息预测学书籍,分上下两经。《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有《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文章构成。
《周易》分为哪两个部分?
《周易》又称《易经》,或《易》,是儒家重要著作之一。它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包括《上经》三十卦和《下经》三十四卦,是用于占卜的。卦是由爻组成的。“——”代表阳爻,“一一”代表阴爻。每一卦由三爻组成,演成八卦。八卦再相重叠,就成为六十四卦。在古人心中,八卦代表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事物,是世界的本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万物都是由此产生和构成的。因此,由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就成了巫师占卜的最佳法宝。爻、卦又各有一定的说明文字,称为爻辞、卦辞。为了对阴阳二爻及六十四卦进行一定的说明,使卜筮者能够根据说明文字推断占卜所得的卦象是吉是凶,因此可能是周朝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做了爻辞和卦辞。《传》又称《十翼》,是对《经》的解说,包括《彖上》、《彖下》、《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共七项十篇。这十篇文字,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而是战国末期至秦汉间的儒生为解释《经》而作的。这些解说有时也会违背《周易》古经的原意,但是在解说中却提出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就其思想的深度而言,可以说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传》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的影响甚巨,后世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都曾从中汲取精髓。周易的结构
很多人拿起《周易》,就被书中晦涩难懂的古文、莫名其妙的符号、卦名、爻辞给整蒙了。翻上三两页或者研读三五天,就放弃了。下面我们来梳理下《周易》的基本结构:《周易》全文分为《易经》与《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有上、下二篇;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的卦画、卦名、卦辞及爻题、爻辞。《易传》即称“十翼”。是孔子晚年对《易经》的解释和哲理性阐述,由孔门后人编纂而成。所以跟《论语》一样,里面有很多“子曰”。一、基本概念。经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基本的三爻(yáo)卦;《经》是《周易》的原文部分,全文不到五千字,文字简洁精炼,只有六十四卦的基础内容。二、卦的结构卦画:以阴阳爻表示,六个阳爻组成的乾卦,六根阴爻组成的坤卦等;卦名:每一卦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如:屯、、蒙、未济等;卦辞:对卦的整体解释判断。如:《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爻题:对每一爻位置的命名。在《易经》里以“六”表示阴爻,以“九”表示阳爻,由下至上分别以“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六根爻的位置。如:巽卦的“初六、九二、九三、六四、九五、上九”,这里要注意的是顺序一定不能错;爻辞:紧随爻题之后,对每一爻的解释和阐述。三、经的结构《易经》分上、下两部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易传》中的《序卦传》就是专门解释卦序排列的内在联系的文字。为了方便记忆,后人编的有一首诗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易传 《传》是解释说明《经》的。这个在古代很常见,比如:《春秋》是经,它有三传分别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易传》解释了《易经》中蕴含的哲理、思想、观念以及来龙去脉。一共十个部分的内容,人称“十翼”,也就是十个翅膀。分别是:《彖》上下、《象》大小、《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彖传》:tuàn,会意字,从彑从豕。本意是猪的吻部包住牙齿,表示包含、包括;引申为小结、总括之辞。是对相应的卦的卦名、卦德、卦象、卦义进行概括。随上下两经分为上下两部分。《象传》:分为《大象传》、《小象传》两部。其中《大象传》是根据八卦的取象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及其含义,比如《离》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小象传》是采用爻位取义来解释爻象,每一爻都有,比如《兑》初九,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彖传》上下两部、《象传》大小两部是穿插进入经文部分的,以方便对照解读。《文言传》:仅对《乾》、《坤》两卦及各爻进行解释。《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也就明白了阴阳两种力量是如何决定事物变化的,天地的秩序又是任何影响人事的。《系辞传》:孔颖达疏:“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可以理解为《周易》大义的通论、总论,学习《周易》一般从《系辞传》入手,它分为上下两篇。主要是讲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是卜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认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荡”、“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提出“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宇宙衍生观。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发展前途。同时又承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永恒性。《系辞传》中还阐释八卦的来源、占筮的方法、圣人四道、乾坤的德性和功用等等。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作用。提出的太极、两仪、道、器、神、意、象等概念,纳入哲学范畴被后人广泛运用。文中揲蓍求卦法也成为数术学的重要依据。《说卦传》:是专为说明卦象而写的。对八经卦进行解释,详细阐述了八卦的万物类象、德行等内容。《序卦传》:是对《周易》六十四卦推衍关系的说明。依据卦名含义把六十四卦看做是因果关系的序列,诠释卦序排列的内在联系。《杂卦传》:韩康伯注:“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就是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组,一正一反,用简短的文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传》是互相补充印证的关系。如果想学好《周易》,一定要看看《左传》,一是里面记载了很多断卦实例,二是二者相隔年代相对要近,更接近《周易》原貌原意。清朝王洪绪在《卜筮正宗》的序言里就讲过:“自古卜筮之说,莫神于《左氏春秋》”。 《左传》的文字简明利落,言简意赅,小故事也很有意思。给人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的感觉,直接用具体史实来说明或补正经文。不像《史记》把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 想读《左传》的朋友,推荐影印本的《春秋左传正义》,刚开始时会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末尾的时候会豁然开朗。如果想看科学分析,可看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繁体竖排,但有标点,阅读会顺畅些。 而读《左传》要先了解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读《史记》,不可不读三家注本,辅以《史记评议》最佳,之后可以读《资治通鉴》。《周易》的 经和传各包括几部分和什么内容
七落43921:你好。【周】者,周人也;【易】者,变易,简易,不易也,周人所作之《易》也。《周易》,乃群经之首。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有时成为《易经》或《古经》,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易经》部分分六十四卦。【《传》】是孔老夫子对《经》的解释说明,又称《易传》。《易传》分为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翼”即副翼经文之意。十翼:卦象传(上、下)、彖象传(上、下)、爻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篇、序卦篇、杂卦篇。
周易讲的是什么内容?
《周易》讲了如下:
第一,宇宙是从无到有的,这个无却又不是一个绝对的无,所以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空非有、非非空非非有的世界。后世的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初步描绘出《周易》的宇宙生成论。
第二,万物之间皆有联系,宇宙是全息的。
第三,宇宙从创生开始,就处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也就是说宇宙是永动的。反过来说,宇宙中分布的所有时空点又都是绝对静止的,是我们的认知把这些时空点串连起来,所以宇宙才表现为永动。
第四,宇宙和宇宙中万事万物永不停歇的变化有它自身的规律。比如物极必反,比如阴阳互根,比如有阳必有阴、有生必有死、有利必有弊。生活当中,有所得就必有所失,此刻的好事未必是他时的好事,对甲有利的事未必对乙有利,等等。所以勿求完美,因为完美是毁灭前最后一道绚丽的光焰。
第五,宇宙以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采用一种旋转方式,无论是球形、弧形,还是螺旋形,都是一种旋转,并在旋转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周易》由两部分组成: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
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
《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