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五行之气,查属鼠人2023年的运势
五行德运与天人感应是什么?
早在战国时期,齐鲁地区就出现了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学派。它是吸收和综合了远古流传的阴阳变化和五行运转这两支不同系统的地区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五行学说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称为五行。它们之间,“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昭明文选》卷六《魏都赋》注引《七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卷七四《孟子苟卿列传》)《吕氏春秋》在阐述上古历史发展的进程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姨(即蚯蚓)大蝼(大蝼蛄)。黄帝曰:“土气胜。”土色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人。代火者必将水,天且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应同》)
这个五德:土、木、金、火、水相克代的序列无疑便就是沿用驺衍五德终始的理论。秦始皇代周,周得火德。按照从所不胜的原则,秦自然便得水德。根据这种德运推移理论,于是秦采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法治设施。夏以建寅之月(十三月)为岁首,殷以建丑之月(十二月)为岁首,周以建子之月(十一月)为岁首,秦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水德尚黑,故秦的衣服、旄旌、节旗皆用黑色。黑终数六,故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河名日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又水主阴,阴主刑杀,故尚刑法,认为“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人者不赦”。
汉兴,刘邦曾向人询问秦时祠何帝?回答是白、青璜、赤四帝。刘邦说,我听说天有五帝,何以为四?谁也无法回答。刘邦若有所悟说:我知之矣!这是待我而具五数也。于是立黑帝祠,命名北峙。刘邦把北畦待我而起,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故袭用秦的正朔服色。孝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以终始五德上书,谓汉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并且预言将有黄龙见的瑞应。丞相张苍反对。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张苍主张以河决金堤为符,证明汉乃水德之时。讨论没有结果,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结论。
汉武帝太初元年夏(前104),落下闳创新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武帝乃改元“太初”,恢复夏历的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官更印章以五字,如丞相的印章则称“丞相之印章”五字,正式承认汉据土德。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本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统。”(《汉书》卷二五下《郊祀志》)所谓“以母传子”,就是反驺衍的“从所不胜”,取五行相生之意。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士生金、金生水,往复循环。按照这种理论,伏羲以木德王,木生火,故神农以火德王;火生土,故黄帝以士德王;土生金,故少吴以金德王;金生水,故颛顼以水德王;水生木,故帝喾以木德王休又生火,故帝尧以火德王伙又生土,故帝舜以土德王;土又生金,故夏以金德王;金又生水,故商以水德王林又生木,故周以木德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正式采纳了刘向的意见,以为汉得火德,色上赤。周得本德,以汉直接承周而得火德。然而中间还隔着一个秦,又如何进行解释呢?刘向于是编造出正闯的理论:以为“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就是说,伏羲以木德王,继之者为共工氏,“虽有水德,在木、火之间,非其次序,故霸而不王”。只有神农以火德王,才是五德运行的正当次序。准此,秦的地位正如共工。周得木德,秦代周,以水德,也不是五德相生的正当运行,所以说也只是闰位。(《资治通鉴》卷六九,胡注引孟康日润者,偏也,不正也。从此以后,五德相生,往复运行和偏闰的说法,长期为后来的王朝所承用。北周字文觉代西魏,即天王位,“以木德承魏水,行夏之时;服色尚黑,随水行也”。隋文帝推运得火德,故色上赤。唐高祖认为得土德,色上黄。德运的如此深人人心,故久病不愈的唐武宗李瀍,终于自认为在“王气胜君名”这条戒律里找到了原因。当年汉光武把治水的“洛”字改写成了“雒”,“洛”从水而东汉以火德王。水火不相容,所以必须改去水旁,使兔相胜之厄。唐德土而武宗名瀍,“瀍”亦水旁。土胜水,正犯了“王气胜君名”的大忌讳,他相信这就是久病难愈的真正原因。于是他便改名为“炎”,炎从火,火生土,这就可以变成以君名生王气,病也就可不治而愈了。这当然只是,决无益于病体。会昌六年三月,下诏改名后没有几天武宗也就一命呜呼了。金朝曾为本朝是金德还是土德争得十分热闹,结果认为得运为土.堂而皇之地撰成了《大金德运说》一书。《四库提要》的作者驳斥它说:“五德之运,不见《六经》,惟《家语》始有之,而其书出于王肃伪撰,不可据为典要。后代泥于其说,多侈陈五行传序之由,而牵合迁就,附合支离,亦终无一当。仰蒙我皇上折衷垂训,斥妄祛疑,本宅中大之隆规,破谶纬休祥之谬说,阐发明切,立千古不易之定论。”(《史部·政书类》(二)乾隆的这一见解的确是远超过了他的同侪们。
神道设教的核心便是天命论。无论是感生说、五运终始等,都是要证明皇帝的地位是授受于天,常人是不应该非分觊觎,也是不可能僭分夺取的。感生说无法验之于常识,五运始终也涉于幽玄。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确立了天人感应学说,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的天时、地理、与物种的灾祸变异来进行附会,其欺骗性就大得多了。
孔子和孟子,都很少谈到天。孔子不语神怪。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他心目中的天,似乎只是自然运行的载体。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他对鬼神基本上是恃否定态度的。孟子则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他认为人心即天理,又以“人归”来验证舜之得天下为“天与”。并且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从民心上来体认天,这正是孟子思想的进步与可贵的地方。汉儒在这方面已与孔子、孟子有了很大的不同。董仲舒就是在儒的基础上,吸收了骏衍的符应说及其他学说,发展成著名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代表人物。他的特点就是把儒学神学化。
在他上汉武帝的《天人三策》里,董仲舒除了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更化、崇儒,并以儒道来推行教化等一系列措施外,还全面地阐发了天与人之间的感应关系。他引《春秋》为证,说:“臣谨按,《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人之生理、气质、情性,都是化天之理数而成,与天道是相对应的。“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不过,能够同天直接联系的人只能是皇帝一个人,因为只有他才是受天之命来代天执行覆养万民的。所以说天人感应的“人”,“实质所指即是统治世间的天子’(《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册,第108页)。“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灭,必有灾异。这种祯祥灾异,就是天人之间感应的具体显现。董仲舒提出受天明命的君王必须勉强行道,道,也就是天道,即“所由适于治之路”,仁义礼乐皆其工具。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人主有道,天瑞应诚而至;人主失德,则“邪气积于下,怨恶蓄于上。上下不和测阴阳缪(古戾字)而妖孽生”,此灾异所缘而起者。它们皆是“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坝,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汉书·天文志》)所以,“天子为善一日,天立应以善,为恶一日,立应以恶”(《资治通鉴》卷五二胡注引《易纬稽览·中军传》郑玄注)。“善不妄来,灾不空发。王者心有所想,虽未形颜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阴阳为其变度。”(《资治通鉴》卷五六)天人感应说把所有天灾、星变、物种变易都准确地与人事对应起来。如:
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
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好攻战、轻百姓、饰城廓、侵边境,则金不从革;简宗庙、不待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汉书·五行志上》)
地震则是由于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所产生。太阳是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如果君德衰微,阴道强盛,侵蔽阳明,则应为日蚀。(《汉书·孔光传》)如果妇顺不修,阴事不得,皇后有失德之举,则会发生月蚀。又“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腌昧亡光,各有云为:其于东方作日初出时,阴云邪气起者,法为牵于女谒,有所畏难。日出后为近臣乱政,日中为大臣欺诬,日且人为妻妾役使所营。”(《汉书·李寻传》)“阳之专气为霰,阴之专气为雹。盛阳之气在雨水,则温暖而为雨,阴气薄而胁之不相人,则搏而为雹也。盛阴之气在雨水,则凝滞而为雪,阳气薄而胁之相人,则消散而下,因水而为霰。”(《资治通鉴》卷十五胡注引《大戴礼》引孔会子云)所有阴阳不调,都和人君的行事相对应。据翼奉的说法,这种天人间的感应,其验效甚至如人之病生于内脏,而病象则显于外表、行动之中一样,迅速准确。灾异就是天对人君的警告。“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援神契》曰:行有点缺,气逆干天,情感变出,以戒人也。”(《白虎通》卷六《灾变》)谷永形容皇天降灾异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畏惧敬改,则祸销福降;忽然简易,则咎罚不除”(《汉书-谷永传》)。
在所有这些灾异中,日蚀和星变是皇天对人君最严重的警告。汉时的皇帝,遇到发生日蚀,都要战战兢兢,发布诏书,引咎自责,并采取一些轻摇薄赋等惠民的措施。汉文帝即位的第二年,日蚀,他亲布诏书,曰:
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入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朕获保宗庙,以徽纱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匀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摇费以便民。联既不能远德,故悯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本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从这封诏书里,可以窥见当时对这种天人感应说的虔诚,也可以了解到这一学说对皇帝本人,确实存在某种制约的作用。星变也是让皇帝恐惧的灾象。古人把彗星分为孛、彗长三类。李星光芒短,其光四出;彗星则光芒参参如扫帚;长星的尾巴很长,三丈二丈无常。其实都是彗星离日远近不同时的形态。“大法:孛、彗星多为除旧布新,长星多为兵革事。”(《资治通鉴》卷十四胡注引文颖日)《孝经内记》云:“彗出北斗,兵大起;彗在三台,臣害君;彗在太微,君害臣;彗在天狱,诸侯作乱。所指,其处大恶。彗在日旁,子欲杀父。”(《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孛为恶气所生,灾又更甚于彗。太白经天,也是大灾祸降临的先兆。太白即金星。《汉书·天文志》说:“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所谓“经天”,“谓出东人西,出西人东也。太白阴星,出东当伏东,出西当伏西。过午则经天。”刘向《五纪论》云:“太白少阴,弱不得专行,故以巳、未为界,不得经天而行,经天则昼见,其占为兵丧,为不臣,为更王,强国弱,小国强。”(《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胡注引)古代天文书谓五星之精为妖:岁星流为苍彗、荧惑,填星散为赤彗、黄彗,太白、辰星变为白彗、黑彗。(《资治通鉴》卷三胡注)
对于皇天示警的灾异,皇帝通常采取下诏罪己,号召官员直言过失,停止某些烦民劳费的项目或设施,颁行某些宽恤的政策,决狱虑囚,避正殿,减常膳,撤乐,进行祈祷等方式,以为应答。应该承认,这种灾谴理论尽管纯出于附会,但在实际生活中,它的确是有很大影响的。唐太宗就曾对侍臣们说过:“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鉴临,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一般的君主,都因的支配,在所谓天谴面前,无论是“应之以实”,采行某些宽省民团的措施,或者是“侧身修德”,克制一下生活的淫奢,都应该说是一件好事。畏天修德是人君的必有品德。富弼称“人君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去乱亡无几矣”;所谓“畏天者昌,天亡”。就是习以为常而不思儆戒的意思。
历史上皇帝对于天谴的儆示还有一种很妙的应付办法。这种办法既不是应之以实;也不是应之以“文”——即多少表示引咎自责,而是移祸于人以资搪塞。秦朝廷祝官中有秘祝一职,“即有灾祥,辄移过于下”。应劭曰:“秘视之官,移过于下,国家讳之,故日秘也。”(《资治通鉴》卷十五胡注)汉文帝究竟不失为一个开明的皇帝,他下诏说:“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由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秘视移灾的把戏,古已有之。楚昭王、宋景公都不忍移灾于卿佐,说:“移腹心之疾,置于股肱,何益也。”(《资治通鉴》卷三三臣光日)对于天谴,可以倭过于臣下,且正式定为制度,真是“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文帝以后,这一作法实际上仍然沿行。汉宣帝五风四年,日蚀,驺马猥佐(官名)上书,导至日蚀的是杨泽骄奢,不思悔过。挥被腰斩以应谴。哀帝建平二年,宫廷中有大声如钟呜,扬雄、李寻皆认为是鼓妖作祟,宜退御史、丞相以应天变。明帝永明十三年,日蚀,三公皆免冠自劾。安帝永初元年,太尉徐防以灾异寇贼策免,司空尹勤以水雨漂流策免从此开以灾异策免三公之例。直到魏文帝曹丕时,始有诏:“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于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当时的灾异,实际上已成朝臣打击对手,争夺宰相大权的手段。这种现象一直不绝于后世。前泰的越厉王荷生,杀皇后梁氏、太傅毛贵、车骑将军梁楞、仆射梁安、司空工堕以应天象。北齐世祖高湛因彗星见,乃避位传太子,自号太上皇帝。隋。唐以后,这类的事才比较少见。
和灾谴相对的便是祥瑞。祥,福也;瑞,符信也。《白虎通》说:“天下太平府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皇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体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则嘉禾生,蓂荚起,柜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则景星见,五纬顺轨。德至草木,则未草生,木连理。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乌下。德至山陵,则景云出,芝实茂,陵出黑丹,阜出萋莆,山出器车,泽出神鼎。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醴泉涌,河出龙,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钟律调,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贡。”唐时,祥瑞的种类列在礼官者,据《仪制令》:大瑞计六十四种,如景星、庆云之类。上瑞三十八种,如白猿、赤兔之类。中瑞三十二种,如苍乌、朱雁之类。下瑞十四种,如嘉禾、芝草、连理木之类。(《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胡注引)隋文帝既书俄纬,又好机样小数。“初,帝受周禅,恐民心未服,故多称符瑞以耀之,其伪造而献者,不可胜计。”(《资治通鉴》卷一七九)皇帝喜好它,因为它可以增加资本,满足虚荣心理。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者。官僚们自然竞相投其所好,以讨好悻进。因此,献祥瑞是希悻进的官僚们上下争先的谄媚手段,而正派人是不屑为的。孔安国说得好:“草木之秀异,禽兽之珍奇,云物之变动,无时无之。系时好与不好耳!以为祥瑞,注意多有,虽元狩之麟,神爵之凤,尚可力致,况其他乎?惟上之人油然无欲于此;苟欲之,则四面而至矣!”涨翰《松窗梦语》卷五引)历史上也有一些有见识的君主,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唐太宗就曾指出:“朕每见诸方表奏符瑞,惭俱增深。且安危在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若时主肆虐,嘉贶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庶征不能致其恶。以此言之,未为可恃。”又说:“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唐会要》卷二八《祥瑞上》)他把百姓家给人足为样,得贤修治为瑞,不为虚荣所逐,确是很难得的。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建筑在简单比类与附会上,实流于巫术。但它却长期流传在中国和思想史领域,即使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大思想家如顾炎武,仍相信人事足以感天,并且把这种感应与孟子的“气壹则动志”联系起来。(《日知录》卷三十《人事感天》)“素不言祥瑞”的清雍正帝,却又相信“天人感应,捷如影响”。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产生的实际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灾异发生的种种牵强的类比和解释,无疑是一种,但它一方面往往成为朝廷政争的借口;另一方面也构成神力的制约。在某种情况下,对当时的是产生相当影响的。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读书笔记]
(一)五行的由来: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我国古代思想家用这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中国传统命理学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天道的规律,地道的运转,人与人的万事万物多是由五行的原理来定的。如唐星相家、袁守城,他能推算出天气某时有云,某时开雷,某时下雨,雨数几点几分。道家内家功,练气,以五行的原理来养生。天地人三才,做事的原则都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等,作于规律。所以古曰,五行通天地,八卦定乾坤。 五行之前,先生什么,诸书都没有说清,只有连山易中有大体说到。再早只有水,水中有昆虫,经过太阳之火的铸练,时间久了,就变成土地。比如,鸡蛋内是水,经过母鸡的孵化,有了温度,就变成了小鸡,小鸡就是动物土也。土能生万物,就生出草木植物,有了草木植物死后就有矿物质,比如煤矿就是木质变的,故曰地生金。地中时间过久了就会变生金属矿物质,金属矿物质存有很多的热量,时间久会变成火。比如火山爆发就是明显的例子,只能有了五种元素,他的循环变化无穷无尽也。有了五种植物后,就变成动物。动物是昆虫开始,后变有足动物,再变飞禽,五行大概就是这样的衍变而来的,有的高山还有发现水中动物,珠穆玛拉峰发现乌龟壳。有的山上石头,多是水中的沙石结成,尽之还有蚌壳等等。 由此可见先生有水,水生土,土生木,木生金,金生火。多是有克而生衍的,也就是有了矛盾和压力,才有了新的发明。 (二)、万物起源: 五行大义曰: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八风六律为纲纪。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资用。人有五常以表德。实资五气,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铸万物。意思是说,五行就是源于大自然中的五种气体,以阴阳为根本。以阴阳之气变化出春夏秋冬四季之气。依靠天上所显示出的五种季节天象,春天木、夏天火、秋天金、冬天水,每季后一个月属土,五种气的滋生万物。在地上形成八风六律的纲纪。八风者,坎为大刚风、乾为折风,艮为凶风、震为婴儿风、巽为弱风、离为大弱风、坤为谋风,从而便形成了造化的根源。地上得此五气者,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也。五行就是五种材料与之相对应,万物依靠它孕育,产生和变化,各种生灵与其在感通,人体得了五气就是五藏之气也,而起还有五种性格仁、义、礼、智、信在社会上称之五德,官员也依据五行的性质分为五种事,就是社会也,都与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五行学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学的发展,这两种学说的物质构成理论都被否定。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国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味咸,炎上味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克相生的思想,且己把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上,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所说的可知,西周末年的“五材说”还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已经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五行说至此已经臻于完善。 、五行与中医 中医理论把人体分成阴阳两大类之气,十二经胫胳的气血循行,以五脏六府的五行之气。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五脏生理活动特点,如脾为生化之源,土可生化万物,故脾属“土”。肾属(水)肺属(金),肝属(木),心属(火)。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对脏腑的关系。五脏的病变以及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说明。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 (四)、史籍见载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五行说,六经论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的认识,为现存最早的有关五行学说文献记载。认为“水代表具有润下功能的事物;火,代表具有炎上功能的事物;木,代表具有曲直(蔬泄)功能的事物;金,代表具有从革(肃杀)功能的事物;土,代表具有稼穑(滋生)功能的事物。反之,具有润下功能的都可称之为“水”。具有炎上功能的都可称为“火”,具有曲直功能的可称为“木”,具有从革功能仍可称为“金”,具有稼穑功能的都可称为“土”。以之作为分类归纳繁杂客观事物的标准。 (《吕氏春秋》五行说: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十二纪》是以五行表述世界体系的学说。《易经》一书专道阴阳,不谈“五行”,后世用“五行”,“纳甲”等解释《易经》者,大抵以《吕氏春秋》为思想基础开始的。 (京房氏五行说:西汉京房以五行解释《易经》的学说。《系辞》,《说卦》虽讲天地之数,以五为贵,但真正以五行解易者始于京氏。《京氏易传》“生克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其说有三,1、是五星配卦。五星者,镇星属土,金星为太白,太阴为水星,岁星为木星,萤惑为火星。六十四按八宫卦次序,各配以土、金、水、木、火五星,周而复始。2、五行爻位。以五行配八宫卦和卦中各爻。认为:“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其法以爻配地支,再配五行,以此解说《易经》。3、卦爻五行生克以八宫卦为母,以其爻位为子,按五行关系,确定母子之间的相生或相克。 ④郑氏五行说:又称“五行生成说”。东汉郑玄以五行解释《易经》筮法及象数的学说。本于刘歆《三统历》五行数说,京房五行爻位说《礼记·月令》五行四季说,《太玄》五行配时说等,认为水、火、土、金、木五行之数分别为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前者为生数,后者为成数,并以此解释《周易·系辞》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及《易经》义理也。 五行生成说是五行相生和卦气相结合的产物。其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天之五数与地之五数,“二五阴阳之合”说明万物的形成。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相一致,后者源于前者。以五行相生为核心,通过易学形式,构造一个具有数的规定性的时空模式。 (五)、五行特性及生克关系 金、木、水、火、土五行各自具有独特的性质,相互之间或促进,助长和滋生,或仰制和制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行相生和相克”。在它们的生克制化中自然与人类世界维持着平衡不断发展。 五行特性: (一)金的特性:金主义。金曰“从革”,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度,变革,杀的特性。金其性刚,其性烈。 (二)木的特性,木主仁。木曰“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纳水土之气,可生长发育,故木又具有生发向上修长的柔和,仁慈之性。木直性和也。 (三)水的特性:水主智。水曰“润下”,润者,湿润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润向下,钻研掩的特性。水:其性聪,其情善。 (四)火的特性:火主礼。火曰:“炎上”,炎者,热也;上者,向上也,故火有发热温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驱寒保湿之功,锻炼金属之能。火:其性急,其情恭。 (五)土的特性:土主信。土曰“稼穑”,播种为稼,收获为穑,土具有载物,生化藏纳之能,故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具贡献厚重之性。土:其性重,其情厚。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为源头。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以众胜寡:故水胜火,因火遇水便熄灭。 以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以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克锯树木。 以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木根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以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土能防水。 古人认为宇宙间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原理构成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像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 ⑤五行次序与归类,旺相、休囚、死、天干地支的属性等等……
阴阳五行八卦
怎样理解阴阳五行 八卦 阴阳五行与八卦学说 (一)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的产生、概论与相互关系研究 阴阳五行和八卦起源于我国古代,具有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例如,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又如八卦以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矛盾来反映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被用于天文、养生、数学、军事等诸多领域,16世纪传入欧洲后,曾给国外科学的发展以启迪,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它,拓宽其应用领域,以取得更大的效益。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也渗有唯心主义思想,甚至是封建的,如占卜问卦、预测吉凶等等。 1、阴阳:相传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浑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浑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后来古人根据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的事实,逐步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积极、肯定的、善意的、热情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带有下沉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冷淡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总结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学说以解析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它应用到自然界、人类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理论。 2、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黄帝内经>巧妙地把阴阳和五行结合到一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五行理论,并以此指导医学实践和疾病防治。古人认为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发生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古代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的。 3、八卦:它最早见载于<周易>,相传为伏羲所创,八卦的产生,正如周易・系辞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思是说,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宇宙处于一种无边无际的元气状态(即太极),天地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太极的演化是元气的分离,清阳者上升为天,浊重者下沉为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即两仪)分成四象,四象是指在两仪一奇一偶的基础上复生一奇一偶,四象之上再生一奇一偶就产生第三爻,以阴阳三爻错综排列得八种卦形,叫做八卦。八卦相重生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多,人们以此可断吉凶,趋吉避凶就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八卦在创作之初就与天文历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八卦的四象表示四季。春夏秋冬分别以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代之。历史上曾有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用来纪日的记载,八卦本身也可以进行排序,并组成八卦图,用以表示方位,掸促赶......>> 怎么学习阴阳五行八卦 怎样学?真正的学问,都是通过生命体验而获得的。要学习阴阳五行八卦,也同样需要你把浮己作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去体验。 比如,你先从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把阴阳作为我们生命的一个元素来考察,然后,在阴阳之间来安置五行,即在日月之间来安排金木水火土,古人所谓“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如此一来,在你的生命体验之中,你自然会得到一个大体轮廓,即把代表阳的“乾”卦的三爻分别安置在天上地下与人中;再由人中之那一点展开,得到人的头颅躯体与四肢,构成一个五星形状的人体轮廓;然后继续把五脏四肢百骸相联系,再与一年四季与东南西北四方相联系,形成“春季东方木,夏季南方火,长夏中央土,秋季西方金,冬季北方水”的事物在时空中运行的整体图,让五行在阴阳中运转起来;最后再按照五行分别对应的心理、生理、生命的性德,事物的属性,如此一一展开,这样一来,你学习的东西就成为学问充实了你的生命。到最后,你再把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阴阳贯串与一切现象,如此,你便会达到空前的高度,从而领悟大自然的奥妙。 在学习过程中,你一定要注意研究古圣先贤的理论,如《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甚至儒佛道以及其他宗教的经典,一一学习,你就会无所不通。 当然,生命有限,如果你有过人的天赋,或者你与佛教有缘,能够从“心”上下手,直接从佛教经典下手,去认识宇宙人生真相,从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将这种智慧与爱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这样的生命就会更加精彩了! 阴阳五行八卦中一些难解字的读音怎么读? 八卦: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离lí、艮gèn、兑duì。亦称经卦、单卦、三爻卦、小成之卦,由阳爻“―”、阴爻“- -”排列而成,是由三个爻自下而上排列而成的记号。有的人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将两个单卦上下组合,即为六十四卦中的一卦,称重卦。 八卦五行属性的理解 10分 对于八卦的理解不能拘泥于他的字意,八卦是一种变化的演示,根据先天八卦的顺序: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先天八卦演示的是世界出现后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乾为天、兑为泽)天地相离山泽相同类似于造山运动产生金,(离为火、震为雷)雷火想射产生火,(巽为风,坎为水)风雨滋润大地产木,(艮为山,坤为土)造山运动停止产生土世界平稳了。五行之气不要拘泥于字面意思,功五中属性不一样的气。气基本贯穿中国所有玄学。金属性的气向内,火向外,水向下,木向上,土平向。 五行八卦是什么意思?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 阴阳学说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相反成的矛盾的两方面,分别可以归纳为阴和阳。比如: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叶之正面为阳,叶之背面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而月亮又称作太阴。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生生不息的,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中,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个哲理还是很深刻的。 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徽、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占卜和命相学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活动。古代生产力低下,对个人命运就更难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学就利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一个人的命运。所谓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出生的年、月、日、时。先秦时期,人们只用天干地支来记日,但是后来,年月日时都可以用天干地支来记了。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戊、亥。二者顺序配合可以产生六十个单位,叫六十甲子。那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用天干、地支配合来表示,正好有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酋属金,亥、子属水,辰、戊、丑、未属土。这样以来,根据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认为必须五行俱全,命运才会兴旺。这就是所谓的占卜。 八卦之学说为古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浑沌时期。‘两仪’就是天和地,如‘八卦’土中的阴阳鱼,白色的为阳,黑色的为阴,古人将阴阳鱼比作太阳、月亮、地球,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地球为阴,阴阳相互环抱,表示阴阳交合,古人以四象来象征四方,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实际上是阴阳相重,阴阳相合而成。八卦分为“天体运行八卦图”和“人体运行八卦图”。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至今依然无法确定人体的内涵和界面。‘人体八卦’其意就是反映人体的八卦体象和八卦在人体诊断中的应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天观问题。人体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一个把‘八卦’,各部又都充满着小‘八卦’全息,,无论眼、脐、耳、手、足、腹、舌、脉等都存在着‘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过‘八卦’体现了人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人体又是一个大太极,而各部位又都存在着小太极,大脑及五脏都存在着太极两仪,人体是一个大阴阳合物体,而其它各部又都是小阴阳合抱体。“人体运行八卦图”反映了人与天地宇宙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人离不开宇宙所赋予的自然环境,而宇宙间的运动变化又折射在人体身上,宇宙与人体在各自运动过程中具有相互感应的效应,通过八卦反......>> 怎么学习阴阳五行八卦 什么是五行阴阳八卦 简而言之,由河图洛书推出先天八卦,又文王把八卦赋予人性化,天地生出三男三女,天地六子授生之后,就成了后天八卦,通过五行水木火土金的属性变化来涵盖万事万物的变化,先天八卦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后天八卦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五行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饥,土生金,金生水,五行适用于后天八卦,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四方之中为土,东南西北又为四正,天干在八卦中的位置是,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土,地支在八卦中的位置是,子为水为北方,丑为土,北偏东,寅为木,东偏北,丑寅为东北,卯为木表示正东方, 想学阴阳五行八卦,这些需要看哪些书,请前辈赐教 现在的关于这些东西的书和理论很多,但由于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发展到今天,所以在历史上产生的流派很多,还有许多打着周易的旗号骗人的派别。以我本人的经验来看,虽然各家各派的理论虽多,但很少有相同的,许多易学名家往往研究自成一门,所以给初学者造成了许多的困难,有种越学越迷惑的感觉。但学易本身就是个需要极大毅力的事情,没有几年的苦功算不得入易学之门,所以尽量建议你在未入易学之门的时候,尽量选取一些易学名家的书来看,先从最最基本的概念常定义开始了解,了解之后需要记熟。然后再去思考和理解,看更高层次的书,在保证自己看得懂的同时也要多比较各家易学的异同,辩证性的吸收学习。当然,易学确实是一件很博大精深的学问,除了刻苦,还需要灵活的头脑,不像现在学科类别中的任何一门有确切的规律可循,周易更多的是需要个人的悟力,如同佛家开悟一样,需要时机和功夫。祝你学易成功 阴阳五行八卦中一些难解字的读音怎么读? 八卦: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离lí、艮gèn、兑duì。亦称经卦、单卦、三爻卦、小成之卦,由阳爻yáo“―”、阴爻yáo“- -”排列而成,是由三个爻yáo自上而下排列而成的记号。有的人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望采纳风水之气的运行原理
在风水学中,“藏风聚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此文章着重讲些关于“气”的知识,以期爱好风水的朋友们交流进步。一、风水中的“气”理气派以“理”论“气”,重在“理”,关键在“气”。那么什么是气呢?风水学中的“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色、无味的物质。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来讲,“气”是一种类似“场”和“波”的物质,即“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气可以生发万物,也可消杀万物,是构成世界万物之本源”。二、气的分类风水中的气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内部之气,它行于大地中,藏储于物体中;另一种是外部之气,它广布于建筑空间中,无色无形。后者是前者的外在体现,并且作用于阳宅风水的气也主要是后者。第一种内部之气,也可通过外形得以判断知晓,“形者气之著,气者形之征;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形法看风水,就是通过山川、建筑的形状特征加以辩别其内气的吉凶状况。形法选穴,通过审龙、观砂、察水、点穴等手段,无外乎是在通过这些形,来观其内之气。有了外在的吉形,便有内在的吉气。因为万物由气而生,山川也是一样,正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是构成山川等物质形态的内因。“龙”是天地之气运行的载体,“水”是衡量气止的标准,“砂”是护气使之不飘散的条件。内气外泄便产生了第二种气,这种气与生活在其环境中的人之气相互作用,便会出现吉凶不同的效果,亦即风水之吉凶。三、气的吉凶气有好坏之分,界定风水好坏的标尺则是环境,所谓的环境包括建筑物外形、方向、位置等,而风水学所研究的正是如何创建出一个可以营造吉祥气场的环境。人类长期处于一个好的环境里,就可以秉承吉祥之气,精神舒畅、身体健康、运势顺遂、思路敏捷。反之则百病缠身、神志萎靡、财运不济、夫妻失和等等。简单来说,气宜缓宜曲、忌直忌冲。例如阳宅风水常用的屏风或影壁墙,就是典型的改变建筑形状的方法,利用屏风或影壁墙挡在气直冲之处,使气趋于平缓迂回的进入建筑之内,凶煞之气则转变为吉气。四、气的运行原理(1)无形原理气无形状,无大小,不可见,难以测量。气之形态的表现形式是“场”,气是有能量效应的虚物质。(2)流动原理气有流动性,像水及气体一样,由能量较高处向较低处聚汇,由压力大的部位向压力小的部位渗透、扩散或者穿透,遇水则会停留聚集,遇风吹则散失。(3)容器原理因气为无限、无形,且具有流动性,故要使其集聚,必须造就理想的封闭空间,将气置于封闭的容器之中,这样オ能达到“纳气”“聚气”之效。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犯请告知道在圣传,修在己;德自人积,福自生。修之于心,行之于身;懂得择吉避凶,万事自然成。人为什么会生气生气是什么生理原理,对身
百度百科:生气的实质意义是“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是人类最愚笨的一种行为。经常生气是百病之源。从中医角度来看,生气至少有以下10大害处:伤脑:气愤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溢血。伤神: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伤肤:经常生闷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伤内分泌:生闷气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伤肺:生气时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伤肝:人处于气愤愁闷状态时,可致肝气不畅、肝胆不和、肝部疼痛。伤肾:经常生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伤胃: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伤乳房:也称之为乳癖,中医认为多因情志内伤,肝郁痰凝,痰瘀互结乳房所致,也因冲任失调,气滞痰凝所致。生气的反义词:高兴、兴奋、开心、快乐、愉快生气的近义词:气愤、愤慨、愤怒、负气气是大初之清气,化而生乎天地万物者,乃万物之源。生气即太初清气的形态之—,郭璞《葬经》;“葬者,乘生气也。”注云:“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一气化而生阴阳,折而为五行,故亦名阴阳之气、五行之气。《葬经》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因其行乎地中,其形不见,故又名内气。风水家认为内气行则万物发生,内气聚如山川融结,故土为气之外体,水为气外形,是以山水之势行,即气脉之行,山水之势止,即气脉之止。山水之奇秀明丽者,乃地中吉气即生气所融结。《葬经》所谓“内气横形,外气止生”即指此意。风水家又认为,人与父母之身体,皆为生气凝聚而成,子嗣为父母所生,体气有相通之处。父母亡后,葬之于灵气聚钟之地.则父母之形体不仅不腐,反可受气,父母之本骸得气,其遗留之体—一子嗣则以体气相通之故而能感受生旺之真气。《葬经》云:“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注曰:“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葬于融合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修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自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因此所谓葬事,即以父母之体葬于山川灵秀一 生气凝聚之所.以期己身及子嗣感应其生气受福。是以风水之事,举凡寻龙脉、察形势、觅星峰、辩水源、测方位、定穴场、倒仗放棺究深浅,诸如此类,其最终日的,即是求乘生气。
八字,八字地支 寅巳巳申 能说明什么
寅巳申相刑在地支相刑中是最为复杂的,令不少学易者始终难以驾驭。由于复杂、多变,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解难分之疑。有淡少人还在认为,只在寅巳申三字全者,就以相刑论;还有的人,由于受一些古书的影响,见刑则灾的模糊观念尚存。寅巳申相刑,并不是三字全者就以刑论,若是如此,寅巳申相刑配上天干,其不同的组合,就有一百二十五种之多。但是,这么多的寅巳申相刑是不是都会给命局带来影响呢?我们已经再三强调,“刑”,只不过是地支五行之气,在流转中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方式,从而使地支五行之气发生质与量的变化,那就必须要求有一定的条件。这也和世上的一切事物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相互作用,完成其转化。但古今一些书籍中,对寅巳申三刑却无明确的条件规定,有的含而不露,有的含混不清,有的甚至见寅巳申三字全者便以刑论,令学者摸不清头绪,不知所以然。邵老师在他所著的《剖析》一书中,才首次披露了寅巳申相刑的具体意义的实质,邵老师曾阐述说;“如寅巳申相刑火旺便刑申金,巳申相刑,有相生,相克,相合之意。”地支五行之气是以相“刑”的方式而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如寅巳申相刑火旺则刑去申金,只有火的五行存在;巳申相刑土旺生金,则刑去寅木,只有金之五行存在;巳申相刑水旺,申便不冲寅木,则有水木两种五行存在,这种“质”与“量”的变化也必定感应天干,令天干五行发生旺衰的变化。如;甲木以寅木为禄根,庚金以申金为禄根,寅巳相刑火旺则刑去申金,庚金则会失去强根而变弱,从而便完成了地支五行之气与天干五行之气的相互流转,此即天地感应。由于岁、运的变化。天地五行之气,便不停地发生变化,不停地流转,令命局五行的平衡状态也随之变化,从而便预示着人的吉凶祸福,此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之说。这就是地支刑、冲、合、害的真正实质。1、寅巳相刑的具体条件:《滴天髓》一书中,“称寅刑巳为寅木生巳火之意”。相刑的条件和寅午半合火局的条件一样,寅巳两支必须有一支天干透火。如;丙寅与己巳或丁巳与戊寅,这样寅巳相刑才能够成立,寅巳相刑而火旺,便要刑去申金。2、巳申相刑的条件;(1)相生之意;巳为金之长生,申乃为金之禄刃,巳申相刑乃为土旺而生金。即巳与申相刑时,其中有一支天干必须透土。如;戊申与巳或己巳与申。同时,其它天干必须有庚金或辛金透出,才能以土旺生金论。这时,金旺便刑去寅木。(2)相克之意;一般是指在构成寅巳相刑有基础上,因寅巳已完全化火,巳再与申相刑即火旺而刑去申金。(3)相合之意巳申合化水,乃地支之一,故巳申相刑为水旺,巳申相刑,两支中必须有一支透水,(癸巳与申、壬申与巳)才可论水旺而生寅木。在构成寅巳申相刑的条件下,若巳申相刑以水旺论,此时,寅就不冲申,申也不冲寅了。3、寅申相刑;寅申相刑实为相冲,寅木旺可冲去申,申金旺可冲去寅木。但我们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寅巳申相刑,并不是循环相刑,无休无止的。当寅巳申三支全见,首先要看寅巳相刑,构没构成寅巳相刑火旺的条件,如果构成了条件,便以火旺论,那么,寅木就刑去申金;如果不符合条件,就看巳申相刑,巳申相刑,若符合土旺而生金的条件,便以土旺生金论,申金便刑去寅木。若巳申相刑符合巳申相合的条件,则水旺,申就不冲寅。寅也不冲申,如果,以上的条件都不具备,寅巳申相刑。就不以刑论。如若寅巳申相刑,只有两支相见,如;寅巳相见,也以刑论,如果符合相刑条件,便以寅巳相刑火旺论(同寅午半合局);如果,巳申相见,符合地支的条件,则以合化水论;如果寅申相见,符合地支相冲的条件,则经相冲论。只有我们准确掌握了寅巳申相刑的条件,才能够把握准相刑后五行转化的情况,推断出天干五行发生的旺衰变化,以评定命局五行平衡的状态而定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