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流水木马,诸葛亮流马怎么打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真的存在吗?原理是什么?为何它会自己走
木牛流马是真的存在的。原理就是原理。
动力: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扩展资料:
关于木牛流马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
是一种山路上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车。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
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木牛流马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到底是干什么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诸葛亮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首先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不容怀疑,木牛流马的确是存在的,这是有史可据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而《三国志·后主传》也曾记载: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但是《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神乎其神的描述却不完全可信。
《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的描述是这样的: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这到底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方腹曲头:身体程方形,头部程曲形。 木牛流马的主要用途是运输粮食,因此,“方腹”就是承载粮食物资的容器,头部更像是装饰,或者是能够控制方向的机关。
一脚四足:木牛流马有四条腿,每条腿上都有一只脚。 为什么是“脚”而不是蹄呢?因为“脚面”的抓地面积比“牛蹄”更大,不易倒塌,符合力学原理。
头入领中:“领”就是脖子,木牛流马的头缩在脖子中。 木牛流马还有脖子???我认为脖子就是方形的身体,所为“头入领中”,表示了“头”和“身体”几乎是无缝相连的。
垂着牛舌:木牛流马的舌头垂直向下。 牛舌很可能是一个止动装置,就像是自行车的保险叉一样。
载多而行少:装的多,但跑的慢。
宜可大用不可小使:适合大批量的物资运输,如果仅仅运送几担粮食没必要使用。
特行者数十里:满载货物之后,大约能够行驶数十里路。
转者牛足:牛足可以转动,这个“转动”应该是指牛足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而进行“变向”运动,就像自行车的车轮可以向左右摇晃变换方向。
覆者为牛背:牛背上有个盖子。
曲者为牛肋:有类似“肋骨”的条状物体对牛腹进行保护。
牛仰双辕:木牛流马在呈站立状时,是一个头部比尾部高的状态。双辕是指马车前左右两边架马的两根直木,在我看来,木牛流马身上的“双辕”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像是两根推车用的杆子,就好比车把手。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六尺差不多1.45m,古代的尺比较小,一尺约600px。 也就是说,木牛流马前后四足各向前迈一步(四足各迈一步一共四步)的距离是1.45米,如果说迈出四步的时间大约在1秒左右,那么木牛流马每分钟行驶87m,每小时行驶5220m。
载一岁粮:“岁”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365天,并不是一个重量单位,在这里的“一岁粮”,指的应该是365斤粮食。 但是三国文化专家郭清华老师说“一岁粮”指的是600斤粮食,至于他怎么得出来的结果,我就不知道了。
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流马是需要人来操纵的,并不是一个全自动的机械。
以上便是我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所解读出的木牛流马的大致情况。
我不敢确定木牛流马是什么东西,因为武侯的智慧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揣测的,所以我把锅,交给专家们来背……
历史学家李约瑟老先生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有一个牛头作为装饰的独轮车。《中国通史简编》的作者范文澜老先生也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有四只脚作为支撑的人力独轮车。
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木牛流马的每只脚上都有一个能够转向的小轮子,使其在平地上能够更加快去的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是不是对木牛流马有些失望?三国时期的运输车都是两轮驱动的,而诸葛亮能够制造出“大轮负责驱动,四个小轮负责支撑和辅助移动”的木牛流马,已经是超越时代的进步了。
而且木牛流马的意义在于降低了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过往在栈道上运输粮草,全靠人力背负粮草,比如一伐前后魏延提出子午谷时说“精兵五千,负粮五千”,而诸葛亮四伐五伐,分别使用了木牛和流马,因为带了轮子,所以说是“人不大劳”。
诸葛亮临死发明什么秘密武器,竟拯救了10万蜀军,现被广泛应用?
诸葛亮是发明一种运输工具,这样派兵出去的话就方便的多了,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也忘了干兴趣可以去专门的途径找找。诸葛亮木牛流马的故事是什么,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永动机?
诸葛亮发明了肚子里能藏人的木头马将其丢弃在战场上,敌人以为是战利品,就拿回了城,结果夜晚趁敌人不备的时候打开城门,放诸葛亮军队进来战胜了对方,而且木牛流马不是永动机,它是底下有轮子的,只可以被人推着走,不可以自己走木牛流马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诸葛亮发明的主要原因是啥?
三国时期的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是为了运输粮草而发明的运输工具。可是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它的运行原理是什么?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木牛流马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分为“木牛”和“流马”两种。从使用时间来看,很可能先有木牛,而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失传的《诸葛亮集》中的一段记载,描绘了木牛的形状和流马的部分尺寸,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南北朝时期,据说祖冲之造出了木牛流马。
《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他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但是这一记载揭示出三国时期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经很常见,所以木牛流马应该是运用齿轮制作的自动机器。
史料记载,当年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地方,就是今天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黄沙镇。根据当地老人的描述,就是木头做的马头,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的身体,再组装上马腿,肚子中间安上齿轮。木马的后面有一个扳手,操作的时候压一下走一步。
但是北宋的陈师道有一段关于木牛流马的文字记载,“蜀中有小推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宋代的高承也在《事物纪原》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这样的记载似乎木牛流马就是独轮小推车。然而宋代的记载离三国时期也有两三百年,可信度有待商榷。
后来旅澳学者康弘对木牛流马有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木牛流马是齿轮组传动的绞盘索道系统。因为在云贵川的深山里,同类系统还被使用着。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科技水平来说,要制造出翻山越岭的自动机械,也存在质疑。
无论如何,木牛流马的存在不容置疑,是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至于真实面貌,还是众说纷纭。
为何诸葛亮一死,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就不再使用?考古专家怎么说?_百度...
诸葛亮去世后,木牛流马依然在被使用。只不过,越到后世,得知这种技术的人越是藏私不肯外传,最终导致木牛流马的失传。
《南史·祖冲之传》里,祖冲之就见过木牛流马:“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并且,祖冲之还根据木牛流马设计出了其他应用齿轮原理的机械运行工具。
这足以说明,至少在南北朝的南朝时,木牛流马仍旧被使用。
但可惜的是,后世得知这种技术的人极为敝帚自珍,丝毫都不肯外传。包括祖冲之本人。祖冲之设计制造的很多机械,后来也失传了。为什么失传?
祖冲之自著的典献中,都不肯详细描述其制造机械的原理,只是大致说说。至于图纸,更是想都别想,祖冲之这个鸡贼老祖极少留图纸。很多东西,祖老先生只留实物,他造的东西在多个文献上都有记载,但都是草草描述,顶多配一副不太细致的概图,其余的精妙之处,祖老先生全都吞在肚子里。
你想,祖冲之这样的大科学家都这么藏私,他学会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制造方法后都不肯外传,更何况其他人呢?南宋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也略提到在当时的沔南地区,民间出现根据诸葛亮木牛流马制造出的机械,这是正统文献上最后一次提及真实的木牛流马。再之后,木牛流马应该就彻底失传了。
所以,其实诸葛亮过世以后,他所造的木牛流马依然为人所用,只不过由于这个技术十分有价值,导致知之者都不肯外传,全部藏私藏私藏私藏私,一直藏到绝迹。所以,至宋时,就已很少见木牛流马的真实面貌。如高承《事物纪原》,又或《后山丛谈》《稗史类编》,都认为木牛流马只是“江州车”(独轮车)。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文人废物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轻视古传珍宝;另一方面,这些只知道坐在家里的斯文败类们有什么见识?一辈子没出过胡同,也导致了讹传散播。
如果没有范文穆公那样的贤良,恐怕到不了宋代,人们就已不知道木牛流马为何物了。
诸葛亮的故事里,"木牛流马”的传说可谓谜一般的存在,抛开《三国演义》的"演义"成份,可信度高的《三国志》、《诸葛亮集》均有描述,可见其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自诸葛亮后却没有一人能详述,更无一书详载,后世虽有人言其复制诸葛"木牛流马”,但其距诸葛亮所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否一致,无人能说清楚,仅可作爱好者一家之言。
"木牛流马"实际上是两个东西。
据《诸葛亮集》记载, 木牛出现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期, 同期出现的还有八阵图与诸葛连弩,此三项可谓当世之时的高 科技 。
木牛是一种怎样的物件?文献仅对其制造之法简要文字描述,如何使用没有说明,也没有设计、制造图纸留存下来。
文献描述"木牛"文字很抽象,这样的抽象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同一人,随研究时间增加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专家们推测“木牛”可能是一种经过改良的独轮车,而所谓“一脚四足”,就是一个轮子、四根支腿,行进时用一个轮子和人为支点,轮子分担巨大重量,驻停时通过四根支撑不致倾覆,如此便可在崎岖山路轻松行进。
央视 探索 频道曾做过一期节日节绍木牛流马,其中一个观点就是"木牛"实则是一种流行与川蜀地区的独轮小车,这与专门们的推断不谋而合。
"流马"又为何物?
"流马"出现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与木牛一样,"流马"文献史载亦不详,对其制造之法仅有简要文字描述,同样没有使用说明书与设计、制造图。
不过与木牛相比,"流马"介绍的文字更加细致,不仅有各零件尺寸大小,而且明确说明多孔,且孔径较大,这说明“流马”或许是由接榫组装的
其不称“木马”而称“流马”,推测应与水有关,应为一种可在水上滑行使用之物。水中之物不称舟船,称之为陆用之物马,说明陆上也可用。
基于这样的推论,专家推证,“流马”很可能是一种可拆卸组装的水陆两栖运输工具。
结论: 1、“木牛”、“流马”的发明创意属于诸葛亮。 2、“木牛”丶“流马”是两种运输工具,一个陆用,一个水陆两用。 3、“木牛”、“流马”军队曾用于运粮草,因此,“木牛”“流马”肯定曾存于世,不是传说。
4、此两种物件,现在很可能老百姓还在用,只不过叫了另外一个、或两个名字,不叫"木牛"、"流马"了。
参考资料
关于"木牛流马"您怎么看?
北宋的陈师道有文字表述过,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后如车,四人推载十石,木牛流马也,宋代的高承写的《事物记原》里面也有表述,小车有前辕为木牛,独轮车推者为流马,从这两者的描述来看,其实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的前世。
蜀中是什么地方,自然是四川盆地了,诸葛亮当时辅佐蜀军出蜀北伐,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就是后勤补给要先动,需要足够的后勤保障,才能让大军无后顾之忧的去打仗,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粮草跟不上军队的进度,最终导致延误战机甚至导致兵败,诸葛亮怎么可能不懂这些。
古时候还有一种形容四川出来的路程艰辛,这就是叫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说明了虽然四川盆地是粮仓,但是周边被险峻地理阻挡,想要出去非常的困难,更不用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粮草运输更是难上加难,路途险峻不好走,马车不好前行,最终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运送粮草。
那种狭小崎岖坎坷的山路,在古代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基本上只能因地理条件修路,所以道路狭小崎岖不平,不适合马车运送,最终发明了适合在狭小崎岖山路上行走运输的工具,独轮平衡车就非常适合这种路况行走运输,其实就是一种运输的车子,至少在 历史 上很多都有记载这种东西。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神话这种东西,特别是电视剧里面的一些,拍成不用人力,用木头做的自己可以行走运输的工具,说实话这种根本不可能存在,应该是比较实用方便的车子,当然是需要外力作用才能移动,大路上使用马车拉,小路上马车行动不方便,所以使用专门适合行走崎岖山路比较省力的工具,车子其实是最省力还能多拉的运输工具。
当然不只是说只有轮子的推车,而是应该还涉及到一些手摇支撑整个车子通过轮子无法上去的台阶的设计,当然不可能是只有轮子的人力推车,但是祖冲之在后来仿制木牛流马的时候,也只是说了一些大致的结构,但是并没有完全的表达阐述出来木牛流马的完整样子和结构以及制作工艺,所以现在的人也只是推测,并不是说绝对。
在近现代的考古发现中,通过一些 历史 文献记载去分析,也是得出来了一个结论,所谓的木牛流马其实就是人力推车,只是设计的比较合适山路狭小路段行走运输用的车子,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神奇,但是应该使用了一些机械原理在里面,至少现在来看是这样,但是当时的技术来说,已经算是很神奇和高档了,古人的智慧和能力的确非同一般。
小说中的木牛流马形象是传说加作者想象出来的。当年,真实的木牛流马是车舟一类的运输工具。木牛是用牛马拉的车,流马是小船。
略懂物理知识的人就明白,做功就需要动力,传说中的木牛流马动力何来?运输工具用轮承载是最理想形式,象动物一样用腿承重的话是低效率高耗能的。黄帝时期就发明了指南车,古人不傻,诸葛亮绝不会做成用腿承重的运输工具。
现在有人模仿出了电视剧中的木牛流马。玩玩可以,但用来运粮的话,累死人不商量!
诸葛亮发明也是诸葛亮自己做的,所以诸葛亮一死木牛流马就失传了。
从史料来分析木牛流马并不是牛型或马型的车子,而是四轮车和两轮车,木牛流马是按照四川汉中崎岖山路的地方而设计出来的,应该是加了齿轮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