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先帝,算命说今年会死
诸葛亮为何在《出师表》中多次提到‘先帝’
多次提到先帝,是因为引先帝所说的话更能说服刘禅,同时也希望刘禅能继承先帝遗志.诸葛之周到:顾其主面,又表臣心.突显出诸葛亮的高明.
世人因为诸葛亮的哪个生前的最后一计,被骗了2000年?
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诸葛亮又开始辅佐后主刘禅,为蜀汉之基业呕心沥血。奈何天命已定,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最终病逝于五丈原,未能完成刘备匡扶汉室之遗愿。但是,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对得起苍天和已经死去的刘备,下对得起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
作为不世出的奇才,诸葛亮早就算出了自己的归天之日,但他曾想通过七星灯续命之法术,以求逆天改命。奈何天命难违,最终续命失败,他不得不屈从与上天的安排。古人最怕两件事,一是,生前遭人唾骂;二是,死后墓地被盗,大神诸葛亮也不例外。毕竟大神就是大神,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坟墓被盗墓贼找到,诸葛亮临时之前给皇帝刘禅写了一密信,信的内容大概是这么说的:“阿斗啊,我昨晚夜观天象,得知命不久矣,以前你很听话,我也没有求过你什么事。现在我快挂了,只希望你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在我死后找四位身强力壮的士兵,抬着放有我尸体的棺材一直往南走,绳子所断之处,就把我就地安葬,棺材中不需要带任何的陪葬品。”
诸葛亮
阿斗接到诸葛亮的密信后,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诸葛亮为何要这么安排,作为一国的丞相,本应予以厚葬。虽然蜀国不太富裕,但为丞相搞一些顶级陪葬品还是易如反掌的。阿斗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对丞相诸葛亮唯命是从,这次虽然不解诸葛亮之用以,但他还是照做了。
公元234年10月8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杨仪等人秘密把诸葛亮的尸身运到都城成都。阿斗为了表示对丞相的尊敬,自己亲自挑选了几条耐磨的绳子,挑选了四名强壮的士兵,让他们用绳子绑着棍棒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向南出发了。
由于棺材太重,加上山路崎岖不堪,这四名向南走了三天三夜,发现绳子丝毫没有断裂的迹象,顿时四人全部懵逼了,如此下去肯定会被活活累死。其中一人就说到:“反正现在就我们四人,不如把丞相的棺材埋在这里算了,肯定不会有人知道。”此话一出,另外三人全部表示同意,就随便找了一块空地,把盛放着诸葛亮尸身的棺材就地埋葬了。
回到成都后,四人就向皇帝阿斗复命,说他们是在绳断后才埋葬了丞相诸葛亮。阿斗非常纳闷,自己亲自挑选的绳子,怎么会如此不堪?内心表示极度的怀疑,就把这几个人抓起来亲自严刑审讯。因承受不住酷刑,四人终于说出了实情,阿斗差点气爆了,立马斩了这四人。
由于生气失去了理智,阿斗忘记问诸葛亮埋葬的地点,现在这四个当事人全都斩了,天下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真正的墓地在哪里,上千年一直没有人能够找到。后来,为了祭拜诸葛亮,阿斗命人在勉县定军山脚下建了一座衣冠冢,也就是现在的武侯墓。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不想死后被盗墓贼打扰,故进行了这么一个天衣无缝的安排,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为何说自己“卑鄙”?
先帝开创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一分为三,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陛下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弘扬有志之士的气概,不应过分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他们的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的奖惩,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实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端正,通晓军事,在从前试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诸葛亮生前最后一个计谋,为何会骗了世人近两千年?
纵观史上一生充满传奇的人物,他们的死亡都伴随着许多疑点或者谜题。比如难解的遗言、神秘的墓葬方式、蹊跷的死亡方式,奇葩的陪葬品等等……这一部分原因出于后人对历史名人的想象,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名流对生死的态度独树一帜,非平常人能够相比。在三国之中,有三位知名的密葬拥护者,都下令不要在自己的墓葬之中放入大量珠宝陪葬。这都是因为当时盗墓之风实在猖獗,众人皆是冲着墓葬之中的钱财而去。曹操出殡当日,用72口棺材掩人耳目,司马懿密葬连妻妾都不允许合葬,命令后人种树铺草,就是不可以立碑。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就是诸葛亮的遗嘱了,他命令四个人抬着棺材一直走,其实这就是他密葬的高明之处。诸葛亮死时家中除了几亩薄田并没有多少财富,他连生的时候都对这些没有多大兴趣,何况是死后。他在死前留下遗愿,希望幼主能为他安排四个士兵,扛着他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一直等到绳子断了再下葬。而对外所立、供人祭祀的坟墓,不过是他叫刘禅安置的一处衣冠冢而已。诸葛亮叮嘱刘禅,衣冠冢就立在定军山,依山而建、不用耗费人力。只要挖出一个可以放下棺材的坑,埋进一些他平日里穿的衣服就可以了。蜀国对诸葛亮有多看中,他若是这般草草下葬,刘禅多少有些犹豫。而诸葛亮态度坚定,他便也顺着诸葛亮的意思叫了四个人过来。这四个人抬着一个装着死人的棺材,朝着一个毫无目标的方向,还要一直抬到绳子断为止。其实对于这四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且不说这古代路不好走,口粮又不可能带上多少。就是每天大半夜露宿在野地里,对着一口棺材,正常人也受不了。所以这四个人很可能在半路就合计好将诸葛亮给埋了。因为回去之后刘禅肯定要追问他们几个葬在哪里,他们心中有愧答不上来,所以干脆就直接逃跑不再回去,找个地方隐姓埋名,守着秘密过完下半生,那么诸葛亮的墓地就像他们的行踪一样永远成为一个谜。退一万步说,如果他们回去了,对于这件性命攸关的事情他们也只会撒谎应付,刘禅会因为他们事情没有办好而责罚他们,将四人灭口,如此,知晓诸葛亮墓地的人就全部消失了。先帝发现诸葛亮的什么
先帝刘备发现诸葛亮野心勃勃,有篡位嫌疑。所以在白帝城病危时特地托孤于诸葛亮。名义上是把儿子刘禅托孤于他,而暗地里是提醒,警告诸葛亮不能干不仁不义篡位之事。诸葛亮听后心里也明白了先帝之意,所以到死都不敢越君臣之别,死心踏地辅佐刘禅。
《出师表》中一至五自然段中诸葛亮六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1、以先帝为榜样,效法先帝,礼贤下士,厚待人才。2、勉励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完成统一大业。3、表现诸葛亮的忠诚,符合臣子的身份,避免教训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