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智商有多高,美国人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一直以智谋名扬天下,他的智谋究竟有多么高?
可以说诸葛亮的智商是非常高的,因为每一次他的帮助刘备都会获胜。
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
军事家也是有分战略家还是战术家的,诸葛亮确实是一名杰出的战略家,但在是战术却有所缺陷,虽然《三国演义》有神化诸葛亮的味道,但是他也绝不是庸才。
战略家与战术家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战略家,什么是战术家,虽然都是军事家,但是这两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战略家,是一个宏观概念,是基于战争,对整个战场的布局、战争的结果以及带来的后续问题作出一系列的安排和预测。作为一名战略家,要知道战争的目标,要怎么打这场战,这场战争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包托战争中会发生怎么样的突发情况,又应该怎么处置这些情况。而战术与之不同,是一场战争的具体指导,包托了怎么样激起士兵的斗士,怎么样与敌军进行实际上的心理、兵器战争,对于进军、防备应该做出怎么样的排兵列阵,也包括设置什么陷阱给敌人等等一系列实际操作指导。
诸葛亮是战略家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隆中对”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战略计划,先夺荆州,再取西川 ,以益州为中心,化荆州、汉中为箭锋,待时机成熟,可消曹魏东吴,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如他所愿,可惜关羽在荆州之时,因自负而过早出兵魏国,与东吴又强势,造成关羽死荆州失的局面,把诸葛亮的战略安排打破了。诸葛亮北伐有很多的原因,他不得不出兵,所选时机也是非常好的,曹魏正值政权交替的时候,只是诸葛亮并非杰出的战术家,他以战略家的目光发现,蜀汉不北伐没有长久的生路,但是战术上失败,甚至于他手下也没有杰出的战术家,才致蜀汉北伐失败。
《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内务能力好,军事才能也好,然人无完人,战术差一点并不代表他就是庸才,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军事天才,这样的战略计划也非常人所能及,对不?
诸葛亮的智商是多少
其实诸葛亮只是被三国演义弄得有点神化了,他其实只能算是个忠臣。智商当然不算低啦,但也就比平常人高那么一点点````````而已诸葛亮到底是天才军师,还是一代名相?
我觉得严格的来说,诸葛亮应该算是一代名相,在治国这一方面,诸葛亮确实是非常有一手,而且在这一方面,诸葛亮也算是行家。但至于说行兵打仗,那确实不算是诸葛亮的特长,或者换句话来说,诸葛亮的治世才能是要高于他的领军能力的。《三国志》对诸葛亮是如此评价的: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应该算是比较权威的一本三国题材的史书了,既然连这本史书都是如此评价诸葛亮的,那我相信带兵打仗也确实不是诸葛亮的长处,当然也不能说诸葛亮在带兵打仗这一方面一无是处,只不过和三国时期其他一些优秀的谋士比起来,要略微的差一些。可以这么说,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全才,也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天才,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发明创造还是挺多的,比如说诸葛亮发明了木流牛马,发明了孔明灯,发明了诸葛连弩等等,从这些发明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而且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治世大才,要不然当初刘备也不会三顾茅庐的去请诸葛亮出山。其实诸葛亮更多的才能还是在后勤管理以及治理郭嘉方面,刘备在世的时候,很多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实和诸葛亮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只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出谋划策,而是帮助刘备筹措粮草,帮助刘备管理大后方。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也是慢慢的接触到了蜀汉的核心层,此时诸葛亮的才能也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存在,所以蜀汉集团才能够呈三足鼎立之势。诸葛亮聪明吗24?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呼风唤雨的"神人".但我觉得诸葛亮并不聪明. 首先,诸葛亮的不聪明表现在他的不会用人上.他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宰相兼军师,每天陷于具体事务中,事情不论大小轻重,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假如是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决不会这样做.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诸葛亮五十三岁病死与他事必亲躬、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是聪明的吗? 诸葛亮是聪明,但没小说写得那么邪乎,鲁迅不是说了吗,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很多事件其实都是罗贯中给诸葛亮吹出来的,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什么的.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内政管理上很有一套,而且有很强的战略眼光,但军事指挥比不上曹操、陆逊,甚至可以说比不上司马懿。不聪明,聪明的话就投靠曹操了,直接统一天下了,哪还有司马昭的事了。哪里聪明了,简直是蠢,翻遍史书,就从未见过如此愚钝之人。27岁出山,放弃了稳定安逸的前途,不去投奔“尊奉”天子一统中原的曹操,哪怕好友如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皆已如此;不去投奔三世而治虎踞江东的孙权,哪怕亲哥哥诸葛子瑜在那边混的风声水起,更有东吴头号名臣张子布的举荐。最后居然选择了一个漂泊大半生几无立锥之地的客将!偶尔糊涂就算了,鸟择良木而栖,何况三国乱世,为情为势所迫放弃初衷也不丢人,田国让、陈元龙、徐元直、黄公衡,哪个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哪个又不与昭烈帝互相倾心?最后还不是在曹老板手下乖乖打工?我们的诸葛丞相倒好,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用半辈子的鞠躬尽瘁去践行当初的诺言。
诸葛亮的智商有多高.?
刘禅承续大统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按照两汉社会的“孝”风,这无非是叫刘禅与诸葛亮共处,凡事让着几分,似乎诸葛亮亦当仁不让,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闻讯,宽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孰真孰假,难道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千秋凛然的《前出师表》吧。在这封表中,诸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难道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诸葛亮大举北伐之时,正是刘禅青春韶华之际,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其以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皇帝。可是,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根据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后者死后才逐渐地显露出来的。史称: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有人又提出“立庙于成都”,“后主不从”。但提出者坚持,刘禅只好让步。试想: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亦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