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平易经,易经中的惊人规律
道教的创始人?(道教人进)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和道教没有关系 所以道教的创始人不能说是老子 道家和道教有联系 但是道教是篡改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宗教
真正聪明的人都在装笨---《易经真的很容易》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曾仕强曾老说的。我记得曾经看到过曾老说的一个故事: 说一个人碰到一个地狱的人瘦骨嶙峋,地狱的人说地狱挨饿没有饭吃。于是这个人就去地狱一看,大家都你争我抢,生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饭,但是勺子太长,粥很难喂到自己的嘴里,就算勉强吃到了,也只能是饿不死,所以每个人都瘦的皮包骨头。 但是这个人后来又跑到了天堂,一看天堂也是很多人同样围坐在一起吃饭,勺子柄一样也是很长很长,但是天堂的人都是你喂我吃,我喂你吃,所以个个都很开心,都能吃到。每个人都精神饱满。 所以看到了吗?这就是智慧。 智慧的人就是聪明到会装笨的人,你聪明到被人家一看你就是很聪明的人,他其实完全不聪明,那只是精明。聪明外露其实是最吃亏的人。 “一个真的有智慧的人,他不太容易为大多数人所了解,这是必然,一个高明的策略,不太容易争取到所有人的支持!因此,聪明才智越高的人越需要忍耐,饱受攻击。因为一般人看不懂。” 所以聪明的人重视眼前,只在乎利益;而智慧的人却能预见未来,因为成就别人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 所以说到底: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一种境界。孔子有大智慧,所以明白真正的善良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需要推动整个社会的每个人去行善,或者去影响每个人都去行善事,这才是大智慧。 想想我们生活中,其实那些个聪明的人获得很累,表面上透着精明,其实却很糊涂,而智慧的人活的就很潇洒,表面上看着傻傻的,糊涂人,实际上确实真智慧,会从大局的角度考虑。 聪明多为天生,不可强求;智慧是后天养成,得靠慢慢积淀。聪明如果不能上升为智慧,这种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难以成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此,聪明需要提升为智慧。如何提升为智慧呢?这里给出的建议就是:广博地学习,深刻地思考发问。建议多读几遍曾老的《易经真的很容易》。
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还是老子?
道教的创始人是张天师,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张道陵天师,创建了五斗米教,后来被敕封为天师道,也称为正一天师道教。而老子则是被道教奉为道祖而供养的。易经真的很容易在哪个app看
如果是手机用爱读掌阅。如果是电脑用当当网。读过《易经真的很容易》,《易经》真的很容易!《易经》,一部古老的传世经典,高度浓缩的人类智慧,因其深奥隐晦的辞句很难理解,令许多人虽有高度的热忱研究学习一番,最终也只能望“经”兴叹,半途而废;今天,我们终于可以不再为此心生遗憾,因为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即将为我们揭开《易经》神秘的面纱,让人一看便懂,一学即会。更值得推崇的是,本书明确指出《易经》绝对不是!这也完全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大众对于《易经》这部经典的,展现出《易经》的本来面目。书中从易经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入手,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全面阐释易经的基础知识,由浅入深的告诉读者如何利用易经的道理做到天人合一,怎样精确定位?怎样预测未来的变化?怎样趋吉避凶?易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如此等一系列的问题,作者都给予了贴切的解答和中肯的建议;真正将易经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看后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传说是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创始人。
道的思想起源于轩辕黄帝,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道家与道教是有区别的。
拓展资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参考资料
张道陵_百度百科
后汉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后汉书·卓茂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后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
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
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嚜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
”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
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
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 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
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
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摘自《后汉书·卓茂传》)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今我畏吏,是以遗之 遗:赠送 C。
汝为敝人矣 敝:穷困 D。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淳:敦厚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
①苟如此,律何故禁之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①今我以礼教汝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
①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卓茂心地善良,有人把他的马认成了自己的马,卓茂明知对方认错了却不辩解,而是让那人把马牵走了。 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登府送马,并向卓茂诚恳道歉。
B。卓茂办案严谨,在处理亭长收受别人的米肉这件案子时,为了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他不仅与送米肉者详细交谈,还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从而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判断。
C。卓茂认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是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在自愿的前提下,乡邻之间,吏民之间表达馈赠之礼是合乎礼仪的,不应随便把“受礼”提到“违法”的高度。
D。 卓茂关于律法与人情的训导,合情合法,被密县的吏民普遍接受。
在他的治理下,密县社会风气正,治安好,卓茂因此受到朝廷嘉奖,皇帝赞扬他所做的事是别人做不到的。 19。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4分) 译文: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
且归念之!(3分) 译文: 答案: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
该项中的“敝”,意思应为“见识浅陋”。原文“汝为敝人矣”意思是“你是个见识浅陋的人啊” 。
17。【答案】C 【解析】A。
副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条件,才 。 B。
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 C。
介词,用。D。
动词,做当作、作为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
B项“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是对“辟左右问之”的误解,正确的意思是让身边的属员回避。“辟”,屏退,让……回避。
19。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20。
(1)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他办而送给他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 【评分标准】4分 “为”“为”“将”的意思,根据文意译为“是……还是……抑或是……”的选择问句式1分,求(所要)、嘱(嘱托、嘱咐)、以(认为)、遗(赠送)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2)在这道门之内(在衙门之内),小的事情可以判罪,大的事情可以杀头。
你暂。
2. 古文翻译《后汉书》第五十四卷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3. 贾逵传后汉书文言文答案后汉书.贾逵传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九世祖贾谊,汉文帝时做过梁王的老师。曾祖父贾光,做过常山太守,汉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洛阳迁去。
父亲贾徽,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还学习《国语》、《周官》,又向涂恽学习古文《尚书》,向谢曼卿学习《毛诗》,著有《左氏条例》二十一篇。贾逵完全继承父亲的学业,二十岁时能读《左氏传》和《五经》本文,用《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虽然是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学说。
从儿童时起,就常在太学,不了解外面的事务。 贾逵身长八尺二寸,一些儒生取笑他说:“问事不休贾长头。”
意思是说贾逵个头很高,但对外面情况不了解,喜欢问这问那。他性格快活,平易,很聪明,喜思考,与众不同,很大方。
他特别对《左氏传》、《国语》有研究,写有这两部书的《解诂》五十一篇,永平年间,上疏献给皇帝。显宗很重视,令人将它抄写一份藏在秘馆里面。
当时有神雀飞到宫殿官府,头上羽毛有五彩之色,皇帝很觉奇怪,问临邑侯刘复是什么原故,刘复答不上来,推荐贾逵说他知识很渊博,皇帝于是召见贾逵,问他是什么原故,贾逵答道:“从前周武王完成父亲的基业,凤凰出现在岐山,汉宣帝威信很高,戎狄归顺,神雀也连续出现过,这是胡人将降顺的预兆哩。”皇帝命令兰台史官拿出笔札,叫贾逵写一篇《神雀赋》,并拜贾逵为郎,与班固一道任校秘书,留在皇帝身边备咨询。
肃宗即位,推崇儒家学术,特别喜欢《古文尚书》、《左氏传》。 建初元年(76),诏进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学。
皇帝赞赏贾逵的讲法,要他发挥《左氏传》的大义比公羊、谷梁二传见长的地方。贾逵于是逐条奏明道:“臣谨挑选出《左氏传》三十事特别著名的地方,都是宣扬君为臣纲的正义,父为子纲的道理。
其余十分之七八与《公羊传》相同,有的文字简略,小有差异,无伤大体。至如写到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等人,《左氏》深刻发挥君臣的大义,《公羊》多认为是通权达变,这就相差很确定,但是冤抑太久,不能分清是非。
“臣在永平年间曾经上书谈到《左氏传》中某些与图谶相合的地方,先帝没有遗弃刍荛之言,采纳了臣的话,由臣写出详细的讲解,藏在秘书处。 建平年间,侍中刘歆想立《左氏传》,但他不先摆出大义,而轻易地交给太常,自以为理由充足,能够挫败那些儒生,可儒生们内心不服,联合起来抵制。
孝哀皇帝又迎合众人心理,所以刘歆做河内太守。从此大家攻击《左氏》,成为众矢之的。
到了光武皇帝,有独特的见地,兴立《左氏》、《谷梁》两家,恰巧两家先师不通晓图谶之学,所以半途而废了。臣下认为凡是保存先王之道的书籍,要害在于安上理民。
现在《左氏》推崇君父之道,卑视臣子,这是强干弱枝,劝痒戒恶,道理极为明白切当,直接顺理成章。况且三代时不同事物,随时有所增减,所在先帝广泛观察各种学说,采取各家之长。
例如《易经》有了施、孟两家,又立梁丘氏;《尚书》有了欧阳一家,又有大小夏侯,现在三传各不相同,也是这个道理。又《五经》各家都不能用图谶来证明刘氏是尧帝的后代,而《左氏》独有明文能够说明。
《五经》家都说颛顼代替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但《左氏》却以为少昊代替黄帝,就是图谶所讲的帝宣。
如果尧不得为火,那么汉就不得为赤,它所发明的见解,很能补充一些道理。“陛下通晓天然的聪明,建大圣的根本,更改年号,修正历法,为万代做出典范,因此,麟凤百数呈说,好兆头多次出现,陛下仍然早晚勤勉,钻研《六艺》,对细微之处,也无不审理核实。
如果再留心一些废弃的学问,增广一些见闻,那就没有什么遗失的了'。”书奏上去,皇帝十分嘉奖,赏赐布五百匹,衣一套,命令贾逵自己挑选《公羊》学派的严、颜诸生有高才的二十人,以《左氏传》作教材,给予竹简和纸写的经传各一通。
贾逵的母亲经常有病,皇帝想加赐一些财物,因为校书例多,特地拿了钱二十万,派颍阳侯马防送去。对马防说:“贾逵的母亲病了,他与外界没有什么交往,再穷困就会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那样做饿鬼了。”
贾逵多次给皇帝讲《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的诂训相呼应,皇帝下诏书命他著《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贾逵集中写了三卷,帝认为很好。
又叫他写《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提升贾逵作卫士令。
八年(96),下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学习《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从此四经便流行于世。都封贾逵所选弟子和门生作千乘王国郎,早晚在黄门署学习,学者都很羡慕。
和帝即位, 永元三年(91),任命贾逵作左中郎将。 八年(96),又作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管秘书近署,很被信用。
贾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多万字,又作诗、谏、书、连珠、酒令共九篇。学者很崇拜他,后代称他为通儒。
但是他为人不大注意小节,当代对此有些讥讽,所以没有做成大官。 永元十三年(101)死去,时年七十二岁。
朝廷怜悯他,封他两个儿子作太子舍人。
4. 文言文阅读 《后汉书》卷二十一李忠传#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也。父为高密都尉。忠元始中以父任为郎,署中数十人,而忠独以好礼修整称。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郡中咸敬信之。 更始立,使使者行郡国,即拜忠都尉官。忠遂与任光同奉世祖,以为右大将军,封武固侯。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因从攻下属县。至苦陉,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即以所乘大骊马及绣被衣物赐之。 进围巨鹿,未下,王郎遣将攻信都,信都大姓马宠等开城内之,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而令亲属招呼忠。时,宠弟从忠为校尉,忠即时召见,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杀之。诸将皆惊曰:“家属在人手中,杀其弟,何猛也!”忠曰:“若纵贼不诛,则二心也。”世祖闻而美之,谓忠曰:“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也。父为高密都尉。忠元始中以父任为郎,署中数十人,而忠独以好礼修整称。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郡中咸敬信之。
更始立,使使者行郡国,即拜忠都尉官。忠遂与任光同奉世祖,以为右大将军,封武固侯。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因从攻下属县。至苦陉,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即以所乘大骊马及绣被衣物赐之。
进围巨鹿,未下,王郎遣将攻信都,信都大姓马宠等开城内之,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而令亲属招呼忠。时,宠弟从忠为校尉,忠即时召见,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杀之。诸将皆惊曰:“家属在人手中,杀其弟,何猛也!”忠曰:“若纵贼不诛,则二心也。”世祖闻而美之,谓忠曰:“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忠曰:“蒙明公大恩,思得效命,诚不敢内顾宗亲。”世祖乃使任光将兵救信都,光兵于道散降王郎,无功而还。会更始遣将攻破信都,忠家属得全。世祖因使忠还,行太守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杀数百人。及任光归郡,忠乃还复为都尉。建武二年,更封中水侯,食邑三千户。其年,征拜五官中郎将,从平宠萌,董宪等。
六年,迁丹阳太守。是时,海内新定,南方海滨江淮,多拥兵据土。忠到郡,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旬月皆平。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垦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占著者五万馀口。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病去官,征诣京师。十九年,卒。
子威嗣。威卒,子纯嗣,永平九年,坐母杀纯叔父。国除。永初七年,邓太后复封纯琴亭侯。纯卒,子广嗣。
万修字君游,扶风茂陵人也。更始时,为信都令,与太守任光、都尉李忠共城守,迎世祖,拜为偏将军,封造义侯。及破邯郸,拜右将军,从平河北。建武二年,更封槐里侯。与扬化将军坚镡俱击南阳,未克而病,卒于军。
子普嗣,徙封泫氏侯。普卒,子亲嗣,徙封扶柳侯。亲卒,无子,国除。永初七年,邓太后绍封修曾孙丰为曲平亭侯。丰卒,子炽嗣。永建元年,炽卒,无子,国除。延熹二年,桓帝绍封修玄孙恭为门德亭侯。
5. 郭伋守信文言文【原文】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竹马:骑在儿童胯下的竹竿.野亭:郊野外的亭子.期(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期(须期乃入):约定的期限讫:完毕及:等到【译文】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路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从远方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把他送到城外,问“使君您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这句话意思为:“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今陛下奈何…乎”,译为“现在陛下为什么…呢”,为一个完整句,故排除AB,“…者,非…”,判.断句,固定句式,故选C(2)C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3)D根据文本后三行,唐高宗“止赙物而已”,可见此项“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等内容理解错误.(4)①“饵”,动词服用;“大渐”, 病重;“显戮”,公开杀.译为: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或: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或:让)夷狄取笑. ②“诿”,通“委”,委托;“烦费”, 麻烦浪费;“诏赐”, 下诏赏赐;“一罢”,一概(全都)推掉.译为: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 答案:(1)C(2)C(3)D (4)①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②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参考译文: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刚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来上千细绢作为治丧的财物,处俊辞让不接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绩任浿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惶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东西,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退去,大家都认为他有胆略.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让)夷狄取笑,所以这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传位事就此作罢.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没有听从.裴炎为此禀告皇帝:“处俊病危时,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益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有诏书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治丧之物.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