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在道教道法中,天人关系为“天人感应”,认为宇宙和人是相互交通的,由精气沟通天人之间的联系。道行高深的道士能够通过自身的修为、法术感应天道,从而祈晴祷雨,利人济物。内丹学中,认为天人一气相通,可以“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结就灵丹,点化阳神,进而炼神还虚,与道合真,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通为一,是最为究竟的“天人合一”。
三才之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人合一
《周易》中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
“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即指天人协调一致。这是《周易》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月令图式的基调。古代的地理思想以此为据,也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学”。天人是相通的,不仅生物界有循环、有新陈代谢,而且大自然、地球表层也有循环和新陈代谢。人体内的小循环是自然界大循环的缩影。大自然的地理环境是“若阴、阳之气,则循环无方,聚散相求,絪蕴相揉,盖相兼相制……屈伸无方,则运行不息。”大自然的地理环境也是有生命的。
易学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什么?
易学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简称“天”)有着深刻的统一性,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人的道德、养生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生活,都应当与天相应相通。《文言传·乾》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里所说的“鬼神”,与《系辞上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中的鬼神同义,指气往来屈伸之运化。按照《周易》,人的品德、意志和实践都必须在遵从天地之道,与天运相合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达于理想之境。所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系辞下传》),就是要人们认识天地,参赞天地,成就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亦即后来道教所说:“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只要人掌握了自然法则,就可以改变自然所给予的东西,创造出奇迹。中国文化中的所谓养生,决不是一个单纯生理学的、医学的或自然科学的概念,也决不仅仅是为了健康长寿。养生同时就包含着道德以至治世。在易学和中国哲学看来,养生、修德、治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且就是同一过程。因此,天人合一既是易学哲学的理论,也是极为重要的养生理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天人合一的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其中,人天同构是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则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总之,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天人关系的经典命题。天人关系,是哲人所必然要面对、要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其关键在于对“天”的理解。在原始社会人的智慧尚未开化的阶段,华夏先民将“天”视为有意志的神灵,原始巫术的基本意义就是进行天人之间的沟通,《易经》中所载伏羲发明八卦,其意图就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人合一”的命题建立在天人相通的基础上。发展到东周时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巫术的作用已经淡化,这时人们的关注重心已经由“天”转向人,“天”的神话色彩也开始消退,开始转向自然和人伦意义的一面。天人合一最简单的解释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
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释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