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运行路线,阳气运行规律
「专家讲座」中医学的养生智慧
【专家讲座】
中医学的 养生 智慧
任琳贤
中医学是古人同大自然艰苦搏斗以求生存的产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 养生 智慧。随着现代 社会 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有些行为违背中医理论,是对身体的极大摧残。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主委陈明为大家解读以下耗伤身体的行为。
冷饮甜辣,痰湿内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鱼大肉、烧烤火锅、饮料啤酒、冰淇淋甜点成了餐桌常客,但在中医看来,这种贪食生冷、甜辣的饮食习惯是很不 健康 的。首先,生冷、冰镇食品最容易损伤阳气,尤其是脾胃的阳气,导致无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久之人体会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肌肉无力、思维迟钝。其次,大量食用甜食会造成内生火热、痰湿内蕴及肥胖、内分泌失调等诸多问题。很多人会有误区,认为吃了辣椒、羊肉、火锅再喝点儿冰镇饮料,热的凉的不就中和了。事实上,食物进入身体后所产生的作用对各个脏腑经脉的亲和力不同,热性食物与凉性食物各有归经,各走其道,其寒热之性并不能很好地中和抵消,而是各自为营地诱发各类疾病。推荐大家保持一个比较符合国人肠胃消化特点的饮食习惯:以米面为主,蔬菜为辅,适量摄入肉、蛋、奶及各种水果,做饭少油限盐,清淡为主,少吃生冷食品。
工作紧张,阳气耗散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这是很多成年人的生活常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人体的发动机——“阳气”也必然处于亢奋状态。清醒状态下,阳气的运行分布是偏于体表的,这种外露弛张的状态维持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阳气过度耗散,呈现出一种虚损状态,昏沉、反应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频繁感冒等问题接踵而来。因此,平时工作学习要有张有弛,紧张工作后需进行适度身心放松,可以适量做有氧运动,比如瑜伽、慢跑、游泳等。如果没有时间及运动条件,听听相声、放段音乐,让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也是很好的休息。
经常熬夜,阳不归根
人体有一种很重要的阳气,叫“卫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抵抗力。它是人体的“小卫兵”,随昼夜晨昏变化,按规定路线在人体经脉中“按点儿”运行。笼统地说,人在白天清醒时,卫气在阳经值班,时刻保持警惕以抵御外来邪气;到了晚上,卫气也随着人们睡眠开始交接到阴经进入低耗能的“待机充电”状态,来为白天上岗工作养精蓄锐。现在,很多人手机不离手,还经常熬夜,使得阳经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阳气耗散,久而久之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所以,大家应充分遵循“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的生理特点按时起居,尽量做到晚上10点前睡觉,工作学习忙的话可稍稍延后到11点,成年人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未成年人根据年龄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中午可通过午休,让阳气打个小盹儿。
思虑繁复,气血受损
人体气机运行遵循其自身周行规律,也受活动及精神状态影响。思虑繁复、欲望过多,这些都会导致阳气烦劳弛张,易产生内火,火热邪气一方面导致阳气进一步外散,另一方面也会灼伤阴津,造成人体阴阳两虚。《黄帝内经》描述较为理想的 养生 状态应该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只有当我们的内心没有过多欲望和担忧时,气机运转才能真正遵循其规律,保持气血津液充斥盈满的状态。建议大家每天在烦劳的工作学习后,抽出一部分时间放空静坐,以涵养阳气、濡养津液。
阳气失调,人造伤寒
一般人们认为秋冬是感冒高发季节,可临床发现,夏天、伏暑天看感冒的人最多。因为,夏天人为的食寒饮冷、吹空调很容易会“人造伤寒”。《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这两个季节天地自然都处于一种阳气旺盛、外露浮越的状态。人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人体有限的阳气多数都跑到外部肌表,处于一种耗散状态,内部阳气相对不足。因此,春夏季节,我们更应注重维护保养阳气,不管是吹冷气还是喝冷饮、吃生冷食物都要节制,食用生冷食物时,可搭配温热辛散的食材,如生姜、花椒、孜然、芥末等。
运动不当,损津伤心
现代人对身材要求高,女士以瘦为美,男士追求肌肉饱满。所以有人为在短期内迅速减重而进行超过自身负荷的高强度运动,导致身体多处拉伤、扭伤、挫伤。中医认为,适量运动可鼓动身体内气血运行,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气血运行通畅能很好地濡养筋骨脉络,达到 养生 目的。但运动讲究得当,否则得不偿失。怎么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主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运动过程中不宜过量出汗,最好不要“汗出如洗”。大量汗出后,人体阳气过度亢奋外发,容易感受风寒,同时由于汗液生成需要阴津、阳气及心气相互作用,过量出汗不仅耗伤阳气、折损津液,也容易损伤心气。二是运动后如果出现关节、肌肉疼痛或酸软无力,吃饭没有胃口,晚上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且经1天休息还无法缓解,就预示着运动强度过大,需及时调整。从中医角度讲,推荐八段锦、五行掌、太极拳等功法,这些是比较柔和且符合东方人身体结构特点的锻炼方式,大家可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学习。
产后受寒,邪风入侵
中医认为,女子三七到四七(21-28岁)、男子三八到四八(24-32岁)期间,机体阴阳充沛平和,是适合生育的最佳时期。但很多年轻人要等工作稳定、有车有房,各方面条件成熟才要孩子,双方往往都35岁以上了,此时生育能力开始走下坡路,导致受孕困难。另外,妇女生产后百节空虚,极易招受贼风虚邪,故产后讲究避风忌寒。现在医院手术室全年都是冷气控温,手术过程中产妇不可避免地会感受风寒邪气。很多年轻产妇产后不久就食寒饮冷,吹冷气,过不了几个月就会觉得身体“钻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和饮食习惯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客观存在着体质差异。因此,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人产后喝凉水、吃冷食等生活习惯,注意避风休息。同时,遵循生理规律,在合适的年龄孕育。
阴阳失衡,滋养流弊
现代人对 健康 很重视,希望通过早期预防保健来维持 健康 的体魄。为迎合这种消费心理,很多养阴药被贴上了“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标签。实际上,人体最自然 健康 的状态是阴阳在一定水平内保持相对平衡,即所谓的“阴平阳秘”。这就像植物的生长既需要阳光照射,也需要充足水分。因此,不进行辨证而单纯通过滋阴养阴的方法追求保健 养生 的思想不符合中医理论,大家要客观认识。
滥用西药,伤伐正气
抗生素的发现与运用快速解决了临床上大量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的各类疾病,但也造成了为追求疗效与速度而滥用、过量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很多老百姓家里都储备了青霉素类、头孢类药品,喉咙疼吃一片、感冒了吃一片……从中医角度看,绝大多数抗生素性质偏寒凉,过量使用会伤伐人体正气。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感冒输很多抗生素吊瓶后,患者往往伴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怕冷等症状,这是人体正气被大量寒凉抗生素“误伤”的结果。因此,大家应慎用抗生素。
阴气和阳气
是阴虚和阳虚吗?这个分很多种,心阴虚心阳虚
阳明,太阳,少阳三经究竟哪条经的阳气最多
1/指十二条经络: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太阴脾,手太阴肺,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手厥阴心。2;首先分清阴阳,太阳指含阳气最多的(太者比大还要多一点),阳明含量阳气居中比太阳少,少阳含阳气最少(少者小也);厥阴阴气最极(厥者极也尽也),少阴阴气居中,太阴阴气最少。3,可以配合十二经络的循经路线去记忆,这里的阴阳标准是结合人体各经络接受太阳照射面的多少,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在人体背部至腿外侧为人体中接受阳光最多的地方。气分阴阳,何谓阴气?何谓阳气?
阴气与阳气均是一身之精所化一身之气的一部分,都属于气的范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中阳气的基本涵义是:①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与阴气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相对待;②有时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与阴气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相对待;③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与阴气主要指寒凉之气相对待。阴气的基本涵义是:①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与阳气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得气相对待;②有时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与阳气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相对待;③在自然界主要指寒凉之气,与阳气主要指温热之气相对待。气对机体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由单位时间内流经该处的能量即能流维持的,生理状态下能流越大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越强,但在病理状态下,能流大未必功能强。借以区分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这种能流无形质而相对运动)阳的属性,具有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我们将单位时间内流过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能量即能流称为阳气,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性部分,因有形质而相对静止为阴的属性。阴气与阳气的关系是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阴气与阳气的对立制约,可阐释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互制性病理变化,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等。 气,在人体内有正气,客气,邪气之名。正气有阳气和阴气之分;客气就是邪气;邪气有阳邪和阴邪之别。阳气是指津液,阴气是指血液。在人体内循行通畅的水液叫做正气,在人体内循行受阻发生郁结,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的水液叫做邪气。邪气有因热壅而发生水津郁结的叫做阳邪,有因寒凝而发生水液郁结的叫做阴邪。如表部水湿郁滞,则头晕咽痛或恶寒头痛;半表半里部水湿郁滞则胸胁烦满或心悸怔怅里部水湿郁滞则腹胀、大便硬或腹满、大便溏。一天中什么时间为阳气上升时间
上午7—9时。
上午7—9时,胃经当令。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此时,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此时吃饭最易消化,应进食早餐,早餐宜食五谷类主食,不宜荤腥。
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30分钟再吃早餐最为适宜,早餐应该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粥、热豆花、热豆浆和芝麻糊等,再配着少量蔬菜、面包、水果等,它对我们营养的来源、体力、精力的供输十分重要。让我们有充沛的活力,来应付一整天的工作。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十二时辰中医养生法,就是按照太阳运转的节律来养生。这种理论源自子午流注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
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采用合适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什么时辰该做什么事?这张《十二时辰养生表》送给你
养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养生,其实就是在养阳气。下面我们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生活中可以升养阳气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太阳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地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天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
太,盛大、洪大的意思。太阳就是天地间最大的阳气来源。所以善加利用阳光是排寒气的窍门,借天地宇宙之力驱除自身的病。
二、早晨
早晨是阳气升发的时候,万物随着太阳升起开始苏醒。早睡可补肾阴,早起晨练可补肾阳。所以身体不大好的人,万不可跟着别人锻炼,更不可晚上锻炼,白白损耗阳气。
当然,若你掌握了一些道家的静功,那些功法只要身体允许随时可以练。
前面指的锻炼是指我们平时接触的那种锻炼方法—有氧运动。那种运动损耗很大,运动之后要及时培补。并且早晨的太阳光是非常纯净自然的,对体弱的人尤其适合。
三、睡眠
道医讲人养生要睡子午觉,从子午流注来看,子时和午时是胆经和心经运行活跃的时间,也是培补正气,阳气的最佳时间。子时就是23点到1点,午时就是11点到1点。
我们大家可能都有体会,早上起来精神最好,上了一上午的班,到中午精神就开始有些疲惫了,这个时候休息一回打个小盹,20分钟到30分钟即可,睡不着也行,就可以培补身体。
四、夏天
道医讲“冬病夏治”,中午是一天里阳气最盛的时候,夏天则是一年四季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有的人一到夏天就要躲避太阳,说晒太阳要流汗,很不舒服。岂不知,流汗是宝啊。尤其对身体积寒很深的人来说,夏天简直是我们的黄金季节。
夏天属火,对应五脏属心。夏天每个人心火都盛,这个时候不用运动也会流汗,而这个汗都是心火逼出来的,排毒的作用最大(这里的毒泛指一切外邪,包括寒)。
对于体寒的人来说,夏天也会非常难受,因为体内心火复苏,开始推动寒气向外走。
所以夏天晒太阳是最好最便捷和天然的方法,若你想排寒气,每天利用工作学习之余晒晒太阳,时间因人而异。
这个方法外借太阳之力,内借心火之力,但是每个人心火有限,若觉力不从心,则需要休息了,切忌心急。
还有的人说晒太阳要得皮肤病,其实皮肤病也是排毒的表现。是你的经络不通,毒素不能随正常渠道排出,为了不伤及内脏,只好从皮肤出来。
聪明的朋友们可能想到了,夏天可以借心火之力排寒,那我能不能培补心火使得排寒气更快呢?老话大家都听过“冬吃萝卜夏吃姜”,早晨起来,切两三片生姜,加红枣三五个,捏破用水来煮,如果你体质很寒还可以加红糖(体质很热则不适宜)。
正如前面所说,早晨阳气升发,早晨喝姜枣茶帮助身体提升阳气。
但是下午就不要喝了,从中午开始一天的阳气开始往下走,至日落完全消失。老话也讲“晚上吃姜,如饮砒霜”,当然若你感了风寒需要喝姜汤发汗则不受此限,吃姜培补身体的人则要注意。
想排寒气的人要注意避寒,尤其是空调为害甚大。你在外面晒了太阳本来要出汗的,一进到屋里空调一吹,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马上转去防寒,本来要排出来的寒气又被逼了回去,这个时候如果吹了空调,寒气反而会走得更深。
五、寒气向外走的渠道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明明外面很热,却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很凉,明明没有风吹却觉得凉嗖嗖的。不要怕,这就是排寒气的表现,另外还有几个排寒气的渠道,都是大家熟悉的,打喷嚏,打嗝,流汗,大小二便……
不要小看这些生理现象,都是人护卫自身的法宝,比任何灵丹妙药都要好。其实吃药也无非是辅助身体排病,排病的是身体而不是药。
留心观察一下自己,你有多久没有打嗝了?
六、艾灸
有些人寒气累积了十几年,厚厚的垒在背部。夏天外边的太阳晒不进,里面的心火顶不出。这种体质叫做“冰包火”,这个时候就要再艾灸。
艾灸是通过给身体一定部位强制性的输入热能,临时提高人体局部温度,从而使人体局部增强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达到疗养局部影响全身的作用。把气血灸活了,再借助天时与自身之力,则寒气可排。
七、功法
道医讲督脉乃诸阳之海,意思是人身体的阳气的通道在督脉,督脉运行的地方就是脊柱这一条。所以锻炼督脉是我们培补阳气的最佳方法。
中国自古就有很多养生排病的方法,比如站桩、正坐、金鸡独立、撞丹田等这些都是适合体弱之人的锻炼方法,练的时候最好能心神合一,则只补不损,借心灵之力无损身体。
这些都是适合体弱之人的锻炼方法,练的时候最好能心神合一,则只补不损,借心灵之力无损身体。
若你的体质有了增强,或者本身体质不弱。想寻找更刚猛的功法强身健体,其实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俯拾皆是。
八、心灵的阳光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那么我们自己身体里有没有太阳呢?有的,就是自信心。为什么我们说人要挺直脊梁呢,现在大家知道了,脊梁就是督脉,脊梁挺的直就是一身正气的表现。
希望有缘人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阳光,找回自我,重拾自信。
九、睡觉补阳气
如果您经常感到手脚冰凉、腰背发冷,这是由于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门,如果肾阳虚衰,温煦人体的功能下降,就会出现以上症状。教你两招让你阳气十足。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说到底,睡眠是补肾良药!人们在劳动、工作、学习中消耗的大量能量,除了靠饮食来补偿外,还需要靠睡眠来补偿。古人有“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的说法,意思就是安稳地睡个好觉胜过服补药。
一个人假若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好,往往会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涣散、头痛、眩晕、肌肉酸痛,甚感疲劳。一个人如果长期缺乏睡眠,处于过度劳倦的状态中,机体就会产生耗气伤血的病理变化,损及五脏。
心劳则血损、肝劳则神损、脾劳则食损、肺劳则气损、肾劳则精损,进而为许多疾病埋下祸根。
如果每天子时(相当于晚上11点—次日凌晨1点)前不睡觉,看病时很多老中医就会说:“不给你治了。”其实不是不给治,而是治不好了。
长年熬夜的人,无论男女,直接伤肝,日久伤肾,逐步造成身体气血双亏,每天照镜子时会觉得脸色灰土一片。
这时候就是天天营养品,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能挽回睡眠不足或者睡眠不好带来的伤害。
因此,早起没关系,但晚睡绝对不行。许多精神不振的人,多有晚睡的习惯,这往往容易伤肝伤精伤胆。这样的人,眼睛往往也不好使,心情多抑郁,快乐的时候不多(肺气也受影响,长期得不到有效宣发的原因)。
还有的人认为晚上睡得晚了,白天可以补回来,其实根本补不回来,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够,即使感觉补过来了,其实身体气血已经损伤大半了。
两种睡觉姿势有补肾奇效
1、还阳卧
练习时,首先熟练还阳卧功法,可在每天晚上入睡前练习。
方法:身体自然平躺仰卧,胯关节放松,两腿弯曲,小腿向内收,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正对着会阴处,两手心放于小腹处,掌心向着腹部。
摆好姿势后,微闭眼,心中默念「虚」字,以鼻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腰;以嘴呼气,意想体内的邪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每晚睡前练习半小时。
2、混元卧
还阳卧练习一个月后,再高层次的练法是混元卧。姿势依旧为仰卧,两脚心相对,两手十指交叉放在头顶的百会穴处。
这个姿势既能补肾气又可放松头部,对失眠、神经衰弱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练习还阳卧、混元卧,可很快使阳气充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