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两个部分,易经分为几个部分

周易到底讲的是什么

周易》讲的是“变化”!《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最古老的智慧,儒道两家都从中受到启发。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的“人类思维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世界几个重要民族都出现了人类的精神导师,比如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周易》的产生远远早于“人类的轴心时代”,《周易》是人类最古老智慧之一。《周易》包括两部分《易经》和《易传》。(据说伏羲作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周”和“易”的意义。“周”周朝,《周易》产生于周朝。周遍,《周易》无所不包,广大悉备。周转,《周易》周而复始,循环返复。"易”简易,“大道至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变易,变化的宇宙,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不易,一切不断变化的“现象”是永恒不变的。现象在变,规律不变。《周易》的系统,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符号系统是:阴爻,阳爻。爻也有者,效天下之动者。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八卦:乾三连(天),坤六断(地);震仰盂(雷),艮覆碗(山);离中虚(火),坎中满(水);兑上缺(泽),巽下断(风)。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文字系统:爻辞,卦辞,卦名。举例:乾卦是卦名。元亨利贞是卦辞。“潜龙勿用,现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是爻辞。《周易》的思想。忧患意识。中华文明是个农业文明,春耕秋收要靠天吃饭,因此这个民族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直到近代我们的国歌还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刚健进取,宽厚包容的精神。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来自《周易》,这个校训就诠释了“刚健进取,宽厚包容”的精神!乾德是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坤德是胸襟开阔博大,胸怀万物,兼容并包。变革的精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阴阳交替,变化不息。乾卦中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世界永远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我们也要跟随世界的变化,掌握规律,积极适应变化。中国俗语“树挪死,人挪活”“三十年河东,

易经分为哪几个部分?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

周易分为哪两大部分?八卦有哪些卦名?分别是什么?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易经包括哪些部分:《经》和《传》两部分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术原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爻的名称叫做爻题,爻题组成了爻辞,共64×6=384爻题。对应也有384条爻辞,其中乾坤两卦的[用九]·[用六]不是说明爻的,故不算爻辞。 爻辞就是说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文辞,如坤卦第一爻[初六]的文辞:[履霜,坚冰至].就是一条爻辞。 爻题就是说明爻在卦中的位置和阴阳性质的。如坤卦中的[初六]·[六二]等都是爻题,其中“初”表示爻的位置是六爻中的第一爻,其位置在六个爻的最下方。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阴(--)、阳(—)。《经》文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依次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据内容的时间先后或逻辑层次安排。卦爻辞中又分筮辞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的内容和占筮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非筮辞在全书中分量较少,但在表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方面则很重要。 2、《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着,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着,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周易的结构

很多人拿起《周易》,就被书中晦涩难懂的古文、莫名其妙的符号、卦名、爻辞给整蒙了。翻上三两页或者研读三五天,就放弃了。下面我们来梳理下《周易》的基本结构:《周易》全文分为《易经》与《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有上、下二篇;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的卦画、卦名、卦辞及爻题、爻辞。《易传》即称“十翼”。是孔子晚年对《易经》的解释和哲理性阐述,由孔门后人编纂而成。所以跟《论语》一样,里面有很多“子曰”。一、基本概念。经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基本的三爻(yáo)卦;《经》是《周易》的原文部分,全文不到五千字,文字简洁精炼,只有六十四卦的基础内容。二、卦的结构卦画:以阴阳爻表示,六个阳爻组成的乾卦,六根阴爻组成的坤卦等;卦名:每一卦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如:屯、、蒙、未济等;卦辞:对卦的整体解释判断。如:《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爻题:对每一爻位置的命名。在《易经》里以“六”表示阴爻,以“九”表示阳爻,由下至上分别以“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六根爻的位置。如:巽卦的“初六、九二、九三、六四、九五、上九”,这里要注意的是顺序一定不能错;爻辞:紧随爻题之后,对每一爻的解释和阐述。三、经的结构《易经》分上、下两部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易传》中的《序卦传》就是专门解释卦序排列的内在联系的文字。为了方便记忆,后人编的有一首诗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易传 《传》是解释说明《经》的。这个在古代很常见,比如:《春秋》是经,它有三传分别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易传》解释了《易经》中蕴含的哲理、思想、观念以及来龙去脉。一共十个部分的内容,人称“十翼”,也就是十个翅膀。分别是:《彖》上下、《象》大小、《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彖传》:tuàn,会意字,从彑从豕。本意是猪的吻部包住牙齿,表示包含、包括;引申为小结、总括之辞。是对相应的卦的卦名、卦德、卦象、卦义进行概括。随上下两经分为上下两部分。《象传》:分为《大象传》、《小象传》两部。其中《大象传》是根据八卦的取象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及其含义,比如《离》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小象传》是采用爻位取义来解释爻象,每一爻都有,比如《兑》初九,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彖传》上下两部、《象传》大小两部是穿插进入经文部分的,以方便对照解读。《文言传》:仅对《乾》、《坤》两卦及各爻进行解释。《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也就明白了阴阳两种力量是如何决定事物变化的,天地的秩序又是任何影响人事的。《系辞传》:孔颖达疏:“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可以理解为《周易》大义的通论、总论,学习《周易》一般从《系辞传》入手,它分为上下两篇。主要是讲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是卜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认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荡”、“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提出“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宇宙衍生观。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发展前途。同时又承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永恒性。《系辞传》中还阐释八卦的来源、占筮的方法、圣人四道、乾坤的德性和功用等等。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作用。提出的太极、两仪、道、器、神、意、象等概念,纳入哲学范畴被后人广泛运用。文中揲蓍求卦法也成为数术学的重要依据。《说卦传》:是专为说明卦象而写的。对八经卦进行解释,详细阐述了八卦的万物类象、德行等内容。《序卦传》:是对《周易》六十四卦推衍关系的说明。依据卦名含义把六十四卦看做是因果关系的序列,诠释卦序排列的内在联系。《杂卦传》:韩康伯注:“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就是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组,一正一反,用简短的文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传》是互相补充印证的关系。如果想学好《周易》,一定要看看《左传》,一是里面记载了很多断卦实例,二是二者相隔年代相对要近,更接近《周易》原貌原意。清朝王洪绪在《卜筮正宗》的序言里就讲过:“自古卜筮之说,莫神于《左氏春秋》”。 《左传》的文字简明利落,言简意赅,小故事也很有意思。给人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的感觉,直接用具体史实来说明或补正经文。不像《史记》把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 想读《左传》的朋友,推荐影印本的《春秋左传正义》,刚开始时会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末尾的时候会豁然开朗。如果想看科学分析,可看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繁体竖排,但有标点,阅读会顺畅些。 而读《左传》要先了解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读《史记》,不可不读三家注本,辅以《史记评议》最佳,之后可以读《资治通鉴》。

易经分为哪两个部分?

易经 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