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星日常,双子星现象

双子星公主中,连音和法音的资料

法音(花音)和莲音先后成为:最不像公主的公主,闪亮公主,命运公主,恒久太阳公主,宇宙公主;粤语版:太阳公主,命运公主,永恒公主,环球公主。 莲音 「大陆译:菲菲;粤译:莲伊恩;英译:Rein。」 声优:日本→后藤邑子/→杨凯凯/→莎拉/大陆→贾丽娜 相貌:一头水蓝色的长发,通常额前的刘海及疏落耳旁的细发微卷,其余随意垂下带着盈透的清亮色泽 温文尔雅嘚丶莲音,温柔清纯的蓝色。常扣一顶大大的同色帽子,穿着精致落落大方的小礼服。前额柔顺的刘海及耳旁落的细发常大把洒落在肩胛上。变身后头别一枚精致的公主冠,长发卷曲,刘海儿轻轻顺顺地搭在额前,其余全用高冠束起,松松散落下的水色长发错落有致。清新的水蓝色长发衬着一身缀着蕾丝的哥特式公主礼服显得温柔优雅。 性格介绍:喜欢打扮莲音属于淡淡的平静水蓝色,温柔又不失天真和善良,太阳国的半调子公主之一,喜欢帮助他人、安慰他人,这就是她。有点花痴。是个善解人意的美丽公主。她内心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伤害他人,以微笑面对他人。莲音的性格勇敢、虽然看起来文文弱弱,但在关键时候总是挺身而出保护大家,而且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变成大胆的行动派,在危险时会镇定果断的作出决定。 (CP)配对: 布莱德 代表色:水蓝色(优雅) 主要负责将不可思议星球的中心“太阳光环”的力输送到各国,让大地得到光辉。 法音(花音) 「大陆译:芳芳;粤译:法伊恩;英译:Fine。」 声优:日本→小岛めぐみ/→雷碧文/→吴梅/大陆→刘海霞 相貌:赤红色的短发,斜斜的刘海显得很可爱,常常扣一顶松软的大帽子穿细致宽松落落大方的小礼服。赤红色单纯透亮的美丽眸子,顺着阳光的角度就能看见其中的纯粹。米白色的皮肤细腻柔软。前额柔顺的刘海及耳旁疏落的细发常常大把洒落在肩胛上柔软的赤色扎成两个辫子。变身后头别一枚精致的公主冠,短发重重卷曲起来,唯有前额留着可爱的刘海。松软散落下来的鬈发衬着一身 甜美可人嘚丶法音缀着蕾丝花边的哥特风格的公主礼服显得愈发甜美可爱。 性格介绍:喜爱运动,100%的贪吃。不论在动画或者漫画中,法音喜欢的对象都是希尔杜。胆小、贪吃。顽皮中带有孩子气,运动很棒,是个活力满满,精神壮佳的公主。单纯,可爱而大方,天真而活泼。太阳之国的半调子公主之一,最喜欢好吃的东西,但有时既可爱又不失温柔。具有行动力,是依照本能和感觉毫不犹豫前进的类型。但有的时候相比姐姐莲音做事有点冲动,但这也是她的可爱。和莲音一样为别人着想 。 (CP)配对:希尔度 代表色:赤红色(甜美)

音乐双子星是什么意思

歌曲。双子星,是由歌手reborn组合演唱的歌曲,所属的专辑是《2010年中国·墨江国际双胞胎节主题曲》Reborn,1984年3月14日出生在,中国内地双胞女子演唱组合、演员,由马剑琴和马剑棋组成。2006年组合正式成立,并参加了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比赛,取得杭州唱区冠军,并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第八名。

双子星云手机成游戏圈新宠?品牌两周年发布新UI,再创行业里程碑_百度知 ...

双子星云手机成游戏圈新宠?品牌两周年发布新UI,再创行业里程碑 2023年6月,知名云手机服务商双子星在品牌成立两周年之际发布全新客户端UI,旨在减轻用户使用负担的同时增加产品交互性,这是双子星成立两周年以来又一大行业自主创新,也宣告了双子星踏上品牌发展新征程。 作为最早涉足ARM云服务领域,也是至今ARM边缘云最大规模投入商用的企业之一,深圳市算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23年正式推出双子星云手机品牌,从品牌蛰伏期到不断地突破和创新,再到获超亿元天使轮融资,双子星逐渐坐稳云手机服务商头把交椅。 那么双子星云手机为何能够在短期内吸引大量用户,又为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品牌弯道超车呢? 产品性能深度匹配用户刚需 简单理解,云手机就是在云端运行应用服务和数据的手机,真正突破硬件限制,做到全天候不断线、不断电,以此可以实现APP智能托管、高效搭建云游戏以及安全办公等多元化功能。 基于云手机的“特异性”,从面世开始,游戏圈内便掀起了一波用云手机进行高效游戏的热潮,而随着产品功能的更新迭代,云手机逐渐发挥了更为广泛的使用价值。 云端运行所有应用 突破硬件限制 低配手机也能玩3A大作 众所周知,要想玩高质量的大型游戏,高配置的硬件条件是刚需,拿《原神》来说,官方说明中推荐的安卓机至少是骁龙845或麒麟810以上的配置,要想拥有极致的流畅体验,那就要往更高的版本上去冲一冲。 云手机能很好地打破这种硬件决定体验的僵局,不换高配置的手机照样能畅玩游戏大作。 就算你的手机是骁龙625或者麒麟710,在双子星云手机内也可以直接玩《原神》,且下载的游戏不占手机内存,游戏过程不耗费本地流量,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不仅是游戏,无论使用云手机干什么,都不会占本地手机运存或内存,与本地手机硬件互不影响,毕竟这一切都在云端完成。 7*24小时不间断游戏挂机 不肝也能轻松升级 手游爱好者们在没有充分时间完成游戏任务时往往会选择挂机,比如在玩《部落冲突》这类纯靠肝才能升级的策略类游戏时,玩家需要外出去处理一件紧急事项,但又不想停止游戏任务,选择挂机又耗费流量和电量,游戏容易掉线不说,长久运行手机还会发热发烫。 但在双子星云手机内能实现7*24小时的不间断挂机,持续为你做任务,挣金币、升级建筑和等级,游戏期间即使退出云手机或APP,甚至将手机息屏,游戏也仍会在云端运行,玩家可以放心去做别的事情,还不影响游戏进度。 除了一些外部突发情况需要处理,如果在游戏过程中收到本地微信或其他平台的好友信息,玩家可以放心切换到微信中去回复消息,停留再久云手机也不会杀掉游戏进程,玩家回复完消息就能回到云手机中直接继续游戏。 IOS也能玩安卓游戏 免费实现应用双开或多开 国内云手机搭载的都是安卓系统,但也不影响苹果用户使用,也就是说使用苹果手机下载双子星云手机APP后,在云手机内就能下载自己想玩的安卓游戏了。 此外,不能应用双开也一直是ios用户的一大痛点,如今只需要在双子星云手机APP内获取多部云手机,在每个云手机内安装上自己需要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同一平台多个账号的运行,再也不用费心思越狱或者花钱买那些不安全的插件了。 其实许多用户都会有运营大量账号的需求,传统的做法就是花费高昂的价格购置多部手机,一个手机登录一个或两个账号,等到要使用特定账号时又要花时间去找到对应的手机,这样其实很麻烦还不划算。 但是云手机不一样,比如在双子星云手机APP内,一个人可以操控高达200台云手机,每个云手机内都可以下载各种应用,这样就不用再额外花高价去买好几十部手机了,一台手机就能轻松满足几百个账号的运营! 本地桌面一键直达云机内应用 扫除冗余的操作障碍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云手机开展日常应用服务,双子星开发出从桌面一键直达云手机的特别功能。 比如用户可将云手机内的微信添加到桌面,这样会在手机桌面生成一个微信快捷方式,当这个微信有消息提示时,用户可以直接点击桌面微信图标一键回到云手机微信聊天页面中回复别人的消息,不用再打开APP和云手机了。 实现生活、办公信息数据分离 重要文件再也不会丢了 手机作为人手不离的生活工具,个人生活和因公产生的图片、音视频、文件等都混杂在一部手机里,需要使用某个办公文件时得挨个文件夹去查找,还可能在清理手机时一不小心把重要文件清理掉,对工作造成恶劣影响。 而使用云手机就能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安全梳理。 用户可以使用本地手机进行生活照片、音视频、应用的存储或运行,使用云手机进行工作微信沟通、公司文件数据传输等办公事项,当需要找到一段微信聊天记录、一份做好的办公PPT时,直接登录云手机,打开工作微信或工作文件夹,就一目了然了。 这些信息都存储在云端,用户再怎么清理本地手机,也不会把云手机内重要工作数据清理掉。 云手机能够实现与手机相差无几的功能应用,所以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使用云手机进行日常上网、刷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等都没问题,重要的是这些服务都不会耗费手机内存和硬件配置,甚至不用再频繁换手机。 创新驱动双子星差异化发展 市场教育的深入以及用户规模的扩大,加速了云手机产品的更新迭代,对比近年来崛起的云手机品牌,双子星在洞察用户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方面,具备更加成熟的行业经验。 1、精准提升产品运行稳定性 云手机的技术原理就是依托ARM+安卓云原生技术,最终为用户在云端提供的一个个安卓实例。用户可以通过视频流的方式,远程实时控制云手机,最终实现安卓原生APP及手游的云端运行。 双子星云手机使用的是业界主流的ARM SoC阵列式高性能服务器,配合全国多个城市多对多模式的机房布局,双子星云手机的运行流畅度获得业内一致的高度认可。 前面提到,云手机是依托公有云和ARM虚拟化技术,最终为用户在云端提供的一个个安卓实例,类比实体手机安卓系统的更新换代,云手机也需要高版本安卓系统加持,才能提升云手机整体性能并保证产品运行的稳定性。 目前,大部分云手机搭载的是安卓7.0左右的系统,而双子星云手机已更新到安卓10.0版本,这是双子星继自主研发ARM阵列服务器后又一大超前行业技术创新。 配合安卓10.0、旗舰级电竞芯片以及12G+256G的超旗舰内存组合,双子星云手机可实现低延时畅玩王者荣耀、QQ飞车等即时竞技游戏,已经可以做到媲美实体手机。 2、打造产品功能多元化 不同于其他云手机产品的功能模块单一性,基于游戏类用户的需求,双子星云手机在APP内设置了云游戏试玩板块,无需下载就能即点即玩,用户可随时进行若干新游试玩,这也为企业快速发展云游戏打开了通道。 前文中我们讲到云手机可以实现用户数据的公私隔离,对于资源繁多的用户来说,更大的云手机存储空间是刚需。 为此,双子星云手机APP内置了云盘,用户既可以把云手机里的文件上传到云盘里,也能选择把本地手机里的文件上传到云盘里,相当于多了一个额外的免费存储工具,且云盘也是基于云端存在,这样既解决了内存不足的问题,也不用担心数据丢失。 3、增加细节服务 让操作更灵活 解决了用户的系列核心需求,如何提升产品的良好体验感,也是品牌必修课。 双子星在这一方面也做了不同的尝试。 为了进一步缩减用户的使用壁垒和成本,双子星云手机支持在桌面生成云机内应用的快捷方式,用户可以从本机桌面一键直达云手机内的应用。 双子星云手机还提供拟手机化操作细节,比如设置重启、恢复出厂设置、独立的音量调控键、清晰度选择按钮等服务,甚至还能通过修改云机参数一键同步本地手机参数,做到与本地手机高效互通,新版本中还添加了一键换机、云机摄像头等扩展服务,这些都是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功能。 最后说回价格,双子星云手机的功能性是远超同类产品的,而在仅能实现同等基础功能的情况下,其他云手机品牌不同类型的套餐价格也要普遍比双子星云手机贵,可以说双子星是真正做到了“加量不加价”。 结语 双子星的创新,不仅是为个体品牌发展所做的探索,也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这个尚在发展初期的云手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定义了行业新标准,推动着云手机产业到达一个全新高度。 当前国内已有包括双子星在内的数十家相对知名云手机品牌,不少小品牌也在摩拳擦掌,我们可以预见一个热闹非凡的赛道诞生,对于双子星来说,当市场越来越成熟,人们加深对云手机的认知,积蓄已久的产品优势以及创新力就是对竞争最好的回击,也更有可能在未来的云手机市场里站住跟脚。 据了解,双子星云手机将针对不同用户人群的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服务,如实现多屏打通、三端互通、接入VR等多元化云机服务,赋能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为人们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云上生活”。

什么是双子星

物理学上是指两颗质量极其接近的星体,由于它们的万有引力十分接近,所以彼此吸引对方,互相绕着对方旋转不分离。成为双子星。在日常生活中指亲密无间,合作出色的搭档角色。体育在体育比赛中(一般是球类运动),在同一支队伍中有两名特别出色的球员,这两名球员被称为双子星,比喻两人缺一不可,更体现出球类运动的合作精神.比较著名的被称为双子星的比如NBA俄克拉荷马雷霆队的凯文杜兰特和维斯布鲁克,08年掘金队的安东尼和艾佛森,尤文图斯队曾经的因扎吉和皮耶罗,米兰队曾经的舍普琴科和卡卡,曾经利物浦队的杰拉德和欧文,曾经曼联队的鲁尼和C罗等,皇家马德里的劳尔和莫伦特斯。望采纳

一家五口,三个孩子,林志颖到底会有多幸福呢?

10000-20000元

全世界望远镜见证双子星合并什么时候发生同时说明了什么?

距离3位引力波科学家捧得2023诺贝尔物理学奖刚刚过去十几天,一场声势浩大又神秘兮兮的发布会再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引力波探测已经日常化的今天,是什么大新闻能惹出这么大的动静呢?答案于昨晚揭晓了。

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10点,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新闻发布会在华府全国新闻俱乐部(National Press Club)召开,LIGO执行主任大卫·莱兹(David Reitze)宣布,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于2023年8月17日首次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引力波事件!由两个质量分别为1.15和1.6个太阳质量的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根据探测日期确定编号为GW170817,距离我们1.3亿光年。此外,在全世界众多天文学家及探测设备的协同努力之下,还发现了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

2023年初,大卫·莱兹曾站在这同一个地方,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那时候我们说,多信使天文学新纪元即将开启。在这一次GW170817的探测中,人类首次同时探测到了引力波及其电磁对应体,这可以被视作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学纪元真正意义上的开端,在天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双中子星合并通常被认为是伽马射线暴的一类产生源,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观测现象,所以综合引力波、电磁波等多个方式的观测,我们能够对中子星这一充满谜团的天体做出更为详细的了解。

图1:人类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以及相对应的电磁信号。

图2: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和之前黑洞产生的引力波信号持续时间比较图,此次双中子星持续了大约100秒,这里只是展示了50多秒。

图3:可以看出LIGO引力波信号结束的时间和伽玛暴的开始时间相差了大约2秒钟。

正如我们第一次直接探测到黑洞引力波一样,此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引力波也完全是一个意外,而且来得有点早。此前,科学家们根据对双中子星的了解和LIGO探测灵敏度的分析比较,估计至少要等到aLIGO进一步升级、达到预期灵敏度之后,LIGO/VIRGO才有可能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差不多至少要等到2023年。人类提前两年成功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算得上是一个美好的惊喜了。如果究其原因,除了探测到的这一系统距离我们比较近之外,多方面联合协作是促成此次成功探测的重要因素。

1、全球协作,锁定目标

GW170817的探测过程振奋人心、值得一表,比国际刑警跨洲追捕逃犯还要精彩。

2023年8月17日,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天文学家们获得了一个消息,LIGO和Virgo探测器探测到了一个持续时间为100秒左右的新引力波信号,其形式与两个中子星的并合相一致。在该引力波信号到达后大约1.7秒,NASA费米卫星搭载的伽玛暴监测器(GBM)和欧洲INTEGRAL望远镜搭载的SPI-ACS探测器均探测到了一个暗弱的短时标伽马射线暴,并将其命名为GRB170817A。由于二者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被认为与引力波事件成协(“成协”指两种现象是相关的)。

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全世界各地的望远镜就开始了忙碌的观测。在不到11个小时之内,位于智利的Swope超新星巡天(SSS)望远镜首先在星系NGC4993中观测到了明亮的光学源,初步确认为其光学对应体,编号为AT2023gfo/SSS17a。在此之后,其他几个团队分别独立探测到了该光学源,从而加以确认。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之内,天文学家动用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些望远镜,比如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Chandra X-ray Telescope),哈勃空间望远镜,位于智利、口径达到8.4米的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还有亚毫米波段灵敏度最高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阵ALMA等等,对该区域开展了紧锣密鼓的观测。这些观测对这一灾变性事件提供了从并合前约100秒到并合后数星期的全面描述,最终证实了科学家的很多猜想:NGC4993星系中的两个中子星并合,产生了引力波、短伽玛暴暴和千新星。

图4:(左)欧南台几个不同望远镜看到引力波源对应的光学图像。(右)哈勃望远镜在不同时间观测到的图像。

此次探测堪称全球协作的一次完美体现,不过,就像大卫·莱兹在发布会上所说,NASA费米卫星伽玛暴信号的探测使得此次LIGO探测大放光彩。尽管引力波信号先于伽马射线信号产生,但有趣的是,NASA费米卫星发送的探测信号要早于LIGO团队的信号。原因在于,NASA费米卫星的伽玛暴监视器在探测到伽玛暴信号GRB170817A之后,自动向GCN系统发送了相关警报。然而,LIGO的自动数据分析就耗时约6分钟——科学家们先是在LIGO汉福德观测站几乎同一时刻的数据中,找到了一个引力波事件候选体GW170817,发现此引力波早于GRB170817A两秒发生,LIGO-Virgo快速响应团队随后手动检查了数据,才向其签订合作协议的组织发布了警报。之后,科学家又进一步在欧洲INTEGRAL卫星的观测数据中确认了伽玛暴信号的存在。本来平淡无奇的伽玛暴信号,因为与一个很强的引力波候选体同时存在,一下子引起了整个天文界的观测兴趣,此天区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观测对象。

在9月底的第四次引力波发布会上,姗姗来迟的VIRGO已使得LIGO探测器的空间定位范围从1160平方度收缩到100平方度,二者协同合作,将空间位置的精确性大大提升。如果进一步利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对所有可能参数进行估算,空间定位将进一步缩减至60平方度。这样一来,空间定位就足足提高了将近20倍。在这次的双中子星事件中,三个探测器最终将产生源定位于一个28平方度的范围之内。正因空间定位准确性大大提高,电磁波段所探测到的空间确认才成为了可能。

图5:目前探测到的5次引力波空间定位比较图,黄色是最新的引力波GW170817确定的引力波源所在的区域。

联合观测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快速反应。无论是费米观测到的伽玛暴,还是LIGO/VIRGO看到的引力波,持续时间都非常短暂,所以需要其它天文台和观测者立即对于可能区域进行后续的追踪观测,这就需要某个系统即时通知可能的位置信息。

对于伽玛暴而言,在上世纪末BeppoSAX卫星在轨工作期间,网络已经兴起,NASA建立了一个伽玛射线暴协调网络(Gamma-ray Coordinates Network, GCN)的邮件系统;一旦某个卫星探测到伽玛暴信号,将会以最快速度把伽玛暴的位置信息发送到此系统中,凡是订阅了该邮件系统的人都能够即时收到提示,以便开展可能的观测。此次费米观测正是利用此系统,将观测信息以最快的速度通知给了全球的很多组织,随后才有众多望远镜纷纷加入观测。当然,对于LIGO/VIRGO组织而言,为了保证其可能的后续观测,他们与全球近70个观测组织(中国有将近10个组织)签订了备忘录合同,一旦引力波信号被探测到,也会通过其特有的渠道传递相关信息。

2、比双黑洞合并更美的双中子星合并

正如发布会提到的,这次探测到的引力波是由双中子星合并而产生,之前公布的4例引力波事件都是由双黑洞所产生。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双中子星合并会产生电磁波辐射,而对于黑洞而言,我们通常认为不会产生,这一点也得到了观测上的验证。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差别呢?通常而言,按照天体物理辐射的理论要求,要产生电磁辐射,天体周围必须要有气体的存在。对于黑洞系统而言,尽管在最初产生时,黑洞周围可能有很多气体,然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当中,如果没有更多气体来源的话,在黑洞合并的最后阶段,气体已消耗完毕,所以无法产生电磁辐射,只能产生扰动时空的引力波——就像科学家前4次探测到的那样。

在双中子星合并之前,周围的气体很可能也已消耗完毕。然而,合并过程当中会有部分物质以接近光速或远低于光速的速度被抛射出去,从而产生我们看到的各种电磁现象——短时标伽马射线暴(简称伽玛暴)、伽玛暴余辉和千新星。接近光速运动的物质产生了费米卫星看到的伽玛暴,而低速运动的物质产生了千新星,被很多的光学/红外望远镜捕捉到。

等等,短时标伽马射线暴、伽玛暴余辉和千新星都是什么?让我们一一说来。

简单来说,伽玛暴是天空中某一个方向伽马射线辐射突然增亮的现象,可以说是宇宙间自大爆炸之后最为剧烈的天体爆发现象。20世纪90年代初,康普顿伽马射线天文台在观测到上千个伽玛暴之后做了一个简单统计,按照它们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爆发时间长于2秒的长时标伽玛暴,另一类是爆发时标短于2秒的短时标伽玛暴。后经深入研究发现,这两种伽玛暴的产生起源完全不同。

根据目前的理解,无论是大质量恒星坍缩形成的长时标伽玛暴,还是双致密星产生的短时标伽玛暴,尽管中心天体会有差别(或者是黑洞,或者是转动极快的磁星),伽玛暴的产生机制以及之后的演化都可以用一个被称为“火球”模型(fireball model)的理论来解释。在这个理论中,中心天体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相对持续的极端相对论喷流,这就意味着,这些喷出物质会以接近光速速度,沿着天体的转轴方向向外运动。因为喷射出去的物质之间存在着速度上的微小差别,导致它们彼此发生碰撞,将自身运动的动能转化为气体粒子的热能,而后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我们所看到的高能辐射,也就是早期的伽马射线,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我们所看到的伽玛暴。大质量恒星产生的喷流时间长,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喷流时间短,从而导致了我们观测上的差别。

这些星体周围存在着星际气体介质,喷流物质在停止相互碰撞之后会继续向外运动,与周围的气体介质发生相互作用,把自身运动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星际气体,星际气体被加热从而产生较强的辐射,这就是所谓的伽玛暴余辉。它的能谱(energy spectrum)波段会从X射线一直延伸到射电波段。在一定程度上,余辉的强弱与周围星际气体的密度相关,密度更高,余辉也就更亮。

此次与引力波相关的伽玛暴属于短时标伽玛暴,因为费米卫星观测到的爆发时标为0.7秒。除此之外,无论是引力波的结果还是电磁波的观测拟合结果,也都和双中子星合并的预期相一致。例如,引力波波形的拟合告诉了我们中子星的质量,与中子星的质量范围一致。

在双中子星合并的过程当中,有大约1/1000到1/100左右太阳质量的物质沿各个方向被抛射出去,形状近似于一个球体。这些抛射出去的物质通过快中子俘获过程产生大量的重元素。这些元素很不稳定,能够快速衰变,产生辐射加热抛射物,从而使其发出明亮的可见光以及近红外辐射,其亮度通常会达到千倍的新星级别,故被称为“千新星”。因为这个千新星距离地球很近,所以非常明亮,是之前探测到的短时标伽玛暴距离的十分之一。

图6:双中子星旋近,最终合并产生千新星的过程。

因为产生引力波的天体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观测到的引力波形会存在较大差别。中子星的质量相较于黑洞要小很多,合并过程中对于时空的扰动变形程度更弱,所以,在目前探测器灵敏度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只可能探测到比较临近的引力波信号。这次的引力波源距离我们1.3亿光年,是目前探测到的所有引力波源中最近的一例。通过波形的拟合,科学家们确定了两个中子星的质量分别大约是1.15和1.6个太阳质量,合并后的天体质量约为2.74个太阳质量,抛射出去的仅有0.01个太阳质量。

3、已解之惑与未解之谜

此前,无论是对于中子星本身,还是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伽玛暴,我们还有很多的疑难问题有待解答。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产生的是转速更快的中子星还是黑洞?有多少物质会在爆发中被抛射出去?喷流的机制和喷流的夹角是怎样的?我们都还不能确定。

此外,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于中子星内部的组成和结构仍不是特别清楚。而当两个中子星互相靠近但未合并之时,两个中子星会被彼此的潮汐力拉扯严重变形,从而最终影响旋近的速度,也会影响产生的引力波波形。所以,科学家们希望,引力波和电磁波的联合观测能够对这些问题提供一部分珍贵的答案。

遗憾的是,受限于目前引力波探测设备的灵敏度,引力波信号曲线并不是很好,所以对于有关内部结构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答。但是,对于部分合并之后抛出了多少物质的问题,我们已经初步有了答案。值得骄傲的是,这一答案是由一部参与观测的中国望远镜给出的。(答案后文马上揭晓)

双中子星合并之后是产生了中子星,还是产生了黑洞?现在依然无法确定。因为通过引力波波形的拟合,合并后的质量约为2.74太阳质量。从理论上说,如果一个天体的质量超过3个太阳质量,通常会被认为是黑洞。而中子星的最大允许值并不明确,如果中子星的内部由中子构成,综合考虑状态方程和转速,要想达到2.74个太阳质量不太可能。然而如果内部由其他的奇异物质(比如夸克)构成的话,在一定条件下,这个质量的天体就有一定可能性,此时这一天体应该被称为“夸克星”。不过,目前所有观测都没能给出中子星和黑洞的临界质量,当然也没能给出夸克星存在的证据。从观测的角度而言,我们观测到的最重的中子星大约是2个太阳质量,最小质量的黑洞质量是5个太阳质量;在这两者之间,一片空白,还未发现任何致密天体的质量属于这个范围。所以,对于此次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2.74个太阳质量的天体,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什么,但是这一发现填补了黑洞和中子星之间的空白,为日后更多的天文发现掀起了帷幕的一角。

图7:目前所探测到的黑洞和中子星质量分布图,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空白,此次探测是第一个填进此空白区域的天体。

尽管科学家们没有看到中子星内部信息,也不知道最终的合并物是什么,但众多后续电磁观测还是告诉我们了一些之前不太确定的信息,比如甚大望远镜(VLT)的光谱观测确认了重金属(比如我们熟知的金银等元素)的来源,大多数就是在中子星合并的过程当中产生的。

图8:元素起源表。黄色代表了并合中子星所产生的元素,我们常见的金银就是通过此过程产生的。

之前科学家曾在短时标伽玛暴中探测到了3起疑似千新星事例,但只不过是在余辉的光变曲线当中看到了几个数据点而已。因为此次由于距离很近,而且伽玛暴余辉很弱,所以完全确认了千新星的存在。另外,通过对于其光变曲线演化的拟合可以推断,大约有百分之一的物质在合并过程中被抛射出去。

除此之外,电磁信号和引力波信号的结合对于天文学理论本身有何促进意义呢?一方面,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两个信号到达的时间差,来检验爱因斯坦的弱等效原理,这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其它引力理论的基石,爱因斯坦的理论再一次通过了检验。

另外,引力波信号和电磁信号相结合,可以对宇宙学的一些最基本参数做出限制,比如用来描述宇宙膨胀快慢的哈勃常数。通过引力波的振幅比对可以推断出系统到我们的光度距离,通过电磁波段的光谱分析,我们便可以知道这一系统的红移;在给定两者的情况之下,我们便能够推算出哈勃常数的数值了:

相较于来自普朗克卫星的数值:

很明显,引力波给出的数值误差很大。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探测精度的提高(除LIGO/VIRGO之外,日本臂长为3公里KAGRA探测器也开始测试,LIGO-India以及很多的第三代引力波探测器在计划之中)以及探测到的引力波源数目的增多,这个误差很快将得到改进。

此次引力波现象发生在南天的长蛇座,北天的望远镜很难看到,所以中国的大多数望远镜没能进行观测,比如刚刚建成的FAST以及很多光学望远镜(云南丽江的2.4米望远镜和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2.16米光学望远镜等)。

不过幸运的是,中国有两台望远镜参与了此次观测,一个是位于南极Dome A的50厘米的南极光学巡天望远镜(AST3),项目的负责人是紫金山天文台的王力帆研究员。在引力波源信息发布的约一天后,AST3望远镜开展了对于这个目标源的观测。而当时南极的冬天也刚刚过去,目标天体的地平高度较低,受于太阳的限制,每天差不多有2个小时左右的观测时间。此望远镜最终进行了10天的观测,最终得到了目标天体的光变曲线,与巨新星理论预测高度吻合。

另外一个参与观测的是硬X射线调制空间望远镜(又名慧眼)。在观测消息发布时,事件刚好在其观测范围之内,不过很遗憾的是,尽管慧眼是此能段内灵敏度最高的观测设备,但是未能在0.2-5 MeV的能段内探测到任何电磁信号,这很可能与此伽玛暴并非完全正对我们有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同时探测到引力波及其电磁对应体,将成为引力波天文学上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此次探测为我们解答了一些疑惑,同时也提出了更多问题,与历史上所有天文发现一样,是人类好奇心的胜利与新起点。在多信使引力波天文学时代的帷幕由此拉开之后,我们相信,在人类团结协作的力量之下,更多的宇宙奥秘将被一一揭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