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生辰八字,刘邦的真实生辰八字

我想知道历史上历代帝王的出生日期

百度百科里都有,你可以看下

秦始皇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秦国用的是颛顼历,以每一年的十月为岁首。按照现在的历法,是在公历十月,具体几号不详。

皇帝名有一个叫什么yang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南统北的王朝建立者。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胸怀大志而改名。朱通诛,元即元朝,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合起来意思就是诛元朝的玉器。皇太极清朝开国皇帝。少数民族政权,全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秦始皇的生日

私以为,秦始皇是狮子座

萧皇后“母仪天下,命带桃花”是否真实

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女子不计其数,然而能像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却是寥寥无几。她自13岁做了晋王妃后,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历经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后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历尽千般沧桑,尽展万种风流,道不尽的艰辛,说不完的荣耀。 萧氏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天保二十年二月十九日卯时出生于后梁国都江陵。当时著名 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 萧氏刚满九岁入隋宫,在宫中读书、作文、绘画、弹筝、唱歌、跳舞等。 在开皇13年,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商议决定,为其儿子杨广和萧氏女完成了婚事。杨广这年是25岁,新娘才刚满13岁。以现在的习惯看来13岁的新娘实在太小了,但在古代,十三四岁出嫁的女子是很普遍的。 杨广得到如花似玉的萧氏女,千般爱怜,万般情怀,也抱着无穷的希望,因为替他们合婚的人袁天纲曾经私下向杨广透露说:“萧女命中注定要入主中宫,母仪天下。”杨广想,萧氏女既然要母仪天下,那么他这个做丈夫的不就是一朝天子了吗?杨广是个野心勃勃的人,虽然他此时不是太子,但他仍然觉得希望就在前方。 但是,要想当皇上,必先当太子。因为有了萧妃这颗希望之星,杨广开始有计划地与大哥杨勇展开储位之争。杨勇是太子,却因冷落了正房而宠爱偏房,引起了大权在握、正在严治后宫的母亲——独孤皇后的不高兴,并对杨勇有了不好的看法。杨广非常聪明,看出了其中的奥秘,立即乘虚而入,故意在母亲面前极力装出一副仁孝正派、言听计从的样子,还有意做出疏远萧妃不恋男女之情、专心政务的姿态;而聪明识体的萧妃也一本正经地与他配合,假戏真唱,还不时到独孤皇后那里哭哭啼啼,说杨广只顾政务冷落了自己。他们夫妻一唱一和整整演了7年的“苦情戏”,终于使得独孤皇后下决心,废除了杨勇太子之位,把杨广推上了太子宝座。 杨广登太子位一年后,铁腕治后宫的独孤皇后因病去世。这个独孤皇后是位标准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崇尚者,她不许自己的丈夫纳妾。她死后没有了约束的隋文帝开始沉溺于酒色,无心管理朝政,把行政大权托付给了太子杨广。事实上,从仁寿二年以后,太子杨广就开始掌有皇帝之权,行使皇上的权力了。 杨坚到底年老,经不起声色折腾,不久染病在床,杨广趁机调戏父亲的宠妃、风华绝代的宣华夫人,杨坚听说后哀叹道:“畜生何足托大事,独孤误我!”隋文帝要废杨广,结果被杨广用毒药害死。不久,杨广即位,即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隋炀帝。短短十几年间,杨广便将其父杨坚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大隋帝国折腾得摇摇欲坠。 萧妃随着杨广水涨船高自然升为了皇后,印证了袁天纲说她将“母仪天下”的预言,这时杨广36岁,萧皇后才24岁。隋炀帝觊觎已久的皇位终于到手,至高无上,再也没有谁能约束他了,因此就彻底露出他贪欢好色的面目来。 为了饱览江南秀色,隋炀帝下令凿通了连及苏杭的大运河,然后带领萧皇后及众多佳丽浩浩荡荡游江都。隋炀帝下江南时,运河中舢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骑兵沿岸护卫,旌旗蔽野;龙船摇橹拉纤的都是年轻的宫女,柳腰款摆,姿态曼妙,让隋炀帝大饱眼福,谓之“秀色可餐”;而宫女们梳妆洗下的脂粉流满了运河,香气数月都没散尽。 然而,这种艳丽奢侈的享受,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引得民愤四起。因而,大业十二年秋天,隋炀帝准备偕萧皇后第三次游江都时,众大臣苦苦劝谏:“若再纵情游乐,天下恐生变故!”隋炀帝不以为然地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年过半百不为天。”他觉得只需自己享尽了繁华,即使国破人亡也不足惜。 隋炀帝还下诏广征天下美女,更选三千童贞女子轮番入阁值夜,隋炀帝任意寝宿,真可谓是日日做新郎,夜夜入洞房,把一切军国大事全忘了。萧皇后对此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作了一篇《述志赋》,婉转地劝规皇夫有所节制,注意身体,用心国政,然而一点效果也没有。 萧皇后后来也明智了,顺着他,因为位极至尊的皇帝反正也管不了,不去惹他反而保全了自己。正因为萧皇后的忍让,所以隋炀帝对她一直还十分礼敬,自己享乐也不忘了萧皇后。 隋炀帝风流万种,萧皇后却寂寞度日。这时萧皇后方才30来岁,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她的心却空荡荡的,非常压抑。 不久,海山殿的护卫校尉宇文化及年轻英俊、魁梧的身影深深映入了她的眼帘,也逐渐激荡她孤寂的心底,于是她无所顾忌,不时对他递送秋波,施以恩爱。 宇文化及其实也早就被这位美丽而孤独的皇后迷住了,但碍于她高贵的身份,不敢轻举妄动。一个风狂雨骤的夜晚,宫女们都已歇息,因心情烦躁而不能入眠的萧皇后起身踱步来到大厅,正好遇上值夜的宇文化及,四目相撞,如干柴遇到烈火,两人心通曲款,自此后便常常幽会。 好景不长,天下大乱。太原留守李渊举兵攻下长安,宇文化及与其兄长宇文智及在扬州起兵造反,率兵进入离宫,隋炀帝在寝殿被缢杀,那年他刚满50岁,这就是昏庸无道之君的悲惨下场。这时宇文化及已经升为右屯卫将军了,好几年不曾单独与萧皇后相处相欢,他迅速杀死隋炀帝,也是出于迫不及待地想与萧皇后重续旧好。但是,萧皇后万万没有想到,也不会想到,领兵作乱、杀死皇夫的是自己昔日的情人。她责备宇文化及恩将仇报,愤怒地要求他为隋炀帝按天子之制举行葬礼。宇文化及满足了她的要求,在一切妥当之后,萧皇后无可奈何地成了宇文化及的偏房。宇文化及得到了萧皇后,竟然忘了扩张。这时,在中原一带起兵的窦建德,快速增长,其兵马长驱直入,节节胜利,直逼江都。宇文化及抵挡不住,连连败退,最后带着萧皇后退守魏县,急忙自立为许帝,萧皇后被封为淑妃。但很快,魏县又被攻破,他们仓皇退往聊城,窦建德率军紧追,最后攻下聊城,杀死了宇文化及。 窦建德俘获了萧皇后。萧皇后的美艳姿容和高贵气质以及温柔情怀立即把取得暂时胜利的窦建德迷住了,窦建德立即收她为妾,纵情于声色之娱,把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几乎忘到了九霄云外。 窦建德的原配妻子曹氏醋意颇重又十分厉害,常常给他们一些难堪。在他们两人沉浸于温柔乡中时常常不期而至,搅乱窦建德和萧皇后的好事,但窦建德毫无办法。 这时北方突厥人的迅猛地发展起来,大有直取中原的势头。原来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听到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又打听到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来到乐寿迎接萧皇后。 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来使。突厥可汗见到了萧皇后,浑身差点酥了。他顿感天下之美都集于此女一身,勾起他的无限欲望。当天夜里,蒙古包中春情洋溢,无可奈何中,萧氏便由隋天子的皇后变成了番王的爱妃。到了这种地步,生命已经不属于她了,命运已经不能由她自己掌握,那也就只有听天由命吧!反正当初袁天纲就预言她命带桃花,在劫难逃。 后来,老番王死了,由颉利可汗继位。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两人又被新任番王接纳,成为他的妻妾。虽说萧皇后比义成公主年长,但由于她有一股中原人的新鲜汁味,还有那绰约迷人的风韵,颉利可汗更钟情于她。 10年后,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派大将李靖打败突厥,要回了萧皇后。 这时萧皇后已是48岁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33岁。萧皇后入朝时,李世民见她没有一丝老态,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腰似杨柳,脸似牡丹,美眸流盼,仪态万千,依然吊人口味、诱人心弦,令李世民一见倾心。才华盖世、一世英明的李世民望着比一般的少女又多了一分成熟、多了一分大方、多了一分深沉、鲜果般诱人的萧皇后,不禁为之心旌摇曳;萧氏饱经离乱而孕育出来的楚楚可怜的情态,更加令李世民爱怜。 李世民在萧皇后身上体会到成**人的一种风韵、一种魅力、一种激情、一种实实在在的浪漫,更感受到一种类似姐姐与小母亲般的温馨,这使他为繁重国事所累的心得到抚慰。他顾不得年龄的悬殊,更不在乎外人的说三道四,就这样,唐太宗封萧皇后为昭容,萧皇后又成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爱姬。 李世民毕竟是一代明君,他为了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勤政廉洁,励精图治,日子过得十分节俭。但是萧皇后来到宫中时,他还是破格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来欢迎她,以表达对她的重视和爱意。唐太宗以为这种场面已够豪华了,因此问身旁的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 其实,眼下这点排场距离隋宫的豪奢情形差得远了!对此,萧昭容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王,何必要与亡国之君相比呢!” 这一句话,说得唐太宗万分惊讶。唐太宗立即明白了她话中的含义,他不仅被她的容貌所深深吸引,也深为她的明晓事理和言语得体而折服,对她愈加敬重和疼爱了。 萧皇后在唐宫中度过了18年平静的岁月。

蛋糕是西方人生日的产物,我国古代人过生日吃什么?

古人过生日

“近代风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会。”封演于《封氏闻见记·降诞》如是书。可见生日习俗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为普遍的一种风俗。“过生日”是我们为纪念每年的这个时日所举行的特定仪式,其具有“过渡性”与“重复性”。老一辈的生日习俗保留着吃长寿面、寿桃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日习俗有其保留也有其消泯。那么,在千年之前的古人又是如何过生日的呢?有什么习俗保留了下来呢?

生日的起源与由来生辰八字为生日日期

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完备详细的计时方法,古人出生的干支历日期便是“生辰八字”,即如今的生日。又因为当时道教的盛行,在民间信仰之中,以其关乎人生命运,仕途、婚姻的说法,“生辰八字”也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意义。例如《中华全国风俗志》之中写到男女婚前需“草八字”,交换各自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所以生辰八字也是古人生日组成的重要一部分。

生日习俗注重老幼

我国的生日习俗历来比较注重老人和孩子两头。一般来说老者生日称为寿辰,而非生日。寿分三种:上寿为百岁、中寿为八十、下寿为六十。 做寿之人为寿星。寿星有两意,一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指民间神话中的神灵——南极仙翁,因其形象老态龙钟,慈眉善目,故有寿星之称。

南极仙翁

在北齐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风操》之中也有描述小儿过周岁时的场景:“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所谓“试儿”在如今也有一个更广泛的名字:“抓周”。据说北宋初大将曹彬周岁之时,不看桌上的各类玩具纸笔,竟左手执干戈,右手握用于祭祀的俎豆,不过一会儿,又拿起了官印,在场的人皆大吃一惊,啧啧称奇。

生日习俗的雏形

在《三国志·吴书》中对于庆祝佛祖生日的庙会描写,应该是对于庆贺生日这类活动最早的记载:“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而除了庆祝神明诞日以外,普通人最初过生日并不是只为了庆祝,而是为了纪念与感恩。

隋朝以前,生日常是冷清悲哀之状,感伤反思,以纪念父母养育之恩,并不大肆宴请享乐。《诗·小雅·蓼莪》载:“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之中的“哀哀父母”是儒家所推崇的孝道,生日当天,需感恩父母生养之艰辛,且作哀戚状,而非宴乐庆贺。

南朝梁元帝因其父母皆笃信佛教,他每及生日都会斋戒并宣讲佛法,以此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如若丧父,便更应如此。隋文帝杨坚曾下令在自己生日这天举国吃素,以悼亡亲。

佛家斋饭

生日内涵的转变

一些思想保守的儒者虽认同庆祝生日这一既定的风俗, 但却排斥社会流行的祝寿活动,孙觌在《宋故左朝请大夫直秘阁林公墓志铭》:“间遇生日, 凡俚俗所尚, 馔汤饼、进卮酒为寿皆不讲。第燕坐一堂, 追感劬劳, 终老如一日。”描述的便是他不去跟风制作汤饼(也叫“水引”,即汤面)、喝酒祝寿,而是追忆过去,思念双亲之景。

不过当时民间祝寿风俗之流行,唐初宫廷祝寿活动也同样兴起。皇帝生辰在宫廷举办宴庆活动早在唐初便已出现,据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9考证,至唐朝,尤其是唐代中期以后,封建帝王常在生日当天大办祝寿活动。在此以后,以热闹的气氛来庆贺生日为人们所广泛传播和推崇。

当时的唐玄宗把这种风气推向高潮。据《新唐书.礼乐志》所记载,唐玄宗生于八月五日,将此日称之为千秋节。“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曲……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此等盛大华丽的庆寿之礼也是前所未有。

古人各阶层生日习俗及文化意识生日的文化意识

中国人大多不重来生,而是执着今世。《孝经·圣治章》引孔子语:“天地之性,人为贵。”道教同样有句话叫“天大,地大,生大”,我们追求延年益寿、长命百岁的生命意识由此产生流传。

祝寿

“过生日”和“祝寿”是有严格区别的。“寿”常用来表示年龄大的意思,一如《说文》所释:“寿,久也。”同时民间也有五福的说话。何为“五福”?《尚书·洪范》中记:“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我们将五福俱全视作幸福,且把“寿”推为“五福”之首。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随时间的推移,这种追求和祝愿长寿的活动兴盛不衰,同样也衍生出了祝福长寿之礼,称之为“祝寿”、“庆寿”、“做寿”、“过好日子”等等。且若一个人父母健在,即使已过知天命,生日仍不能称为“祝寿”,而是“过生日”。这就是所谓“尊亲在不敢言老”。

传统生日习俗

古代庆贺寿礼时所用食物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长寿面、寿桃和红蛋。据说,吃长寿面这一习俗是来源于汉代东方朔回复汉武帝的一句话:彭祖长寿,究其原因,是他的“脸”长。而“脸”在古代又称作“面”,这就是长寿面之由来。

《清稗类钞》中记载:“馈人以米面及炒热之面,面条长,取其绵绵不断长寿之意也。”且面条制作简单,平常人家皆可取食,长寿面取“绵长”之意,意为祝寿星延年益寿,于是这一习俗为人所知并且流传了下来。

长寿面

另外关于吃长寿面也有一种说法,即吃面条不宜将其弄断,面条越长寿命越长。而且在传统观念思想中, 桃有长寿之意。特别是在《西游记》中, 王母娘娘大开蟠桃会, 孙悟空偷吃蟠桃而长生不老, 更证实了“寿桃”之说。

寿桃由白面而作,尖端一抹红,如桃子般圆胖可爱。寿桃又称寿包,需要有104只,意为“出头出脑”。平常人家过生日吃鸡蛋,为了庆祝和营造喜庆的气氛,鸡蛋会被染成红色,也叫做“喜蛋”,剥蛋壳意为脱胎换骨,是谓新生。

除上述的吃食之外,寿辰那天,同样要设寿堂,挂寿联、寿图。寿联上写“阳春正献瑶池瑞,耋老频添海屋筹”,“寿状青龙蟠玉柱,福伏白鹤踏芝田”等吉祥话。寿图有《寿星图》《麻姑献寿图》等。同样也有冥寿的传统,以祭祀故去先祖,同我们现如今的祭祀扫墓大同小异。

不同阶级的生日形式

我们都知道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说完较普遍的古代百姓生日习俗,我们再来看看其他阶层的生日是如何过的。

寿桃

在古代中国只有皇族才能称诞,皇帝的生日叫圣诞(当时神仙的生日被称作神诞,比圣要低一级)。圣诞之时,除了上文提过的唐玄宗那种宴乐之礼,同时也要举行隆重非凡的仪式,不仅有祝文,筵席,同时文武百官相应作陪,一派热闹非凡,普天同庆的模样,甚至有时还会大赦天下。

明、清时期也会请戏班或教坊司来演奏贺寿,以增氛围。唐代自唐玄宗始,皇帝生日之时便举国上下皆放假三日,所谓“朝野同欢”。群臣祝寿,上贡醇酎甘酒,以祝万岁。外邦使臣进贡珍玩,官吏、百姓亦摆宴席,以敬皇帝与之同乐。

太子的生日叫寿诞,太子生辰礼虽未有皇帝那么铺张,但排场非小。文武百官皆入东宫觐见太子,称贺太子千岁寿诞并行磕头之礼。两宫皇太后的生日叫寿旦,比之太子要低一等级。但皇后和膑妃就仅仅称之为生日了。其实当时的平民百姓也不过是在相对重要的年龄,像弱冠,而立、不惑之年等才会认真操办生日宴席,平常生日也不过是吃长寿面,红鸡蛋而已。

总结

从古代的生日习俗之中,我们可以透过热闹的生日庆祝仪式,看到其中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初生日的目的是为了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长辈庆贺寿礼的重视,流传千年的孝道未曾因生日形式的改变而消失。

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借生辰之由铺张浪费并不可取,唐玄宗在后期只沉迷声色犬马;慈禧不顾亡国之危,仍只顾大摆寿宴,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要保留古文化的美好,剔除腐朽的糟粕。脱去虚荣浮华的外衣,珍惜、传承可贵的节日风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