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祈福消灾,保佑祈福词

三月三风俗活动有哪些

相传在古时候,农历三月初三不仅是黄帝的诞辰,也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最为典型。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三月三风俗活动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三月三风俗活动有哪些

1、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鲜香可口、营养丰富的野菜。《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2、祓禊

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在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

3、畔浴/泡温泉

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做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4、修禊

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5、互赠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6、郊外游春

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7、临水饮宴

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渐无闻。

8、赏桃花

农历三月三的桃花最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赏桃花之美。

9、放风筝

正所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在现代,每年三月三,广西、浙江、福建、海南等地,都会举办一系列形式新、立意高、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从一个传统民族节日到 文化 旅游节庆,最终转型成为当地的文旅品牌,“三月三”的发展,为民族传统节日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月三吃什么食物

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民谚。

五色糯米饭

每年农历三月三或 清明 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但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蒿子粑粑

传统江南——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艾叶粑粑

三月三是壮族人的歌节,是家庭祭祖祈福的节日,这一天也会吃艾叶粑粑。艾叶是一种中草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材,南方人素来就有食用以艾叶为原料制作的美食。用糯米粉做的艾叶粑粑就是今天我们要吃的传统美食。

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将鸡屎藤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屎藤面。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三月三各民族有哪些习俗

云南瑶族有“干巴节”。各村寨男女老幼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 ,集体宴饮,共祝丰收, 唱歌 跳舞,欢度节日。

三月三,海南岛黎族又叫做“孚念孚”,既是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渔猎丰收的节日,又是青年男女的“谈爱日”。是日,村寨集会预祝丰收,青年男女对歌欢舞,以“三月三”为定情之日。老人们则拎着酒坛,走亲串友,曰喝“团结酒”。

云南布依族家家户户做花糯米饭招待亲友,以此日为合家欢聚、亲友聚会之节日。有布依族三姐妹请外公吃饭之 传说 。

汉族农历三月三,汉族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广西壮族有“歌圩节”“歌仙节”,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举行,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祭祀祖先,接待亲友。人们赶歌圩、搭歌棚、办歌会,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嬉戏娱乐,终日歌声不断,成为今之“歌节”。

侗族,多于三月三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三月三风俗活动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三月三有什么风俗活动

★ 壮族三月三有什么习俗

★ 壮族三月三有什么习俗

★ 各个民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

★ 三月三的来历以及习俗是什么

★ 三月三各地区的习俗有哪些

★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习俗介绍

★ 广西三月三传统活动

★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消灾吉祥神咒的歌词

nā mó sān mǎn duō mǔ tuó nán, 曩 摩 三 满 多﹐母 驮 喃﹐ ē bō là dǐ, hè duō shě,阿 钵 啰 底﹐ 贺 多 舍﹐suō láng nán,娑 曩 喃﹐dá zhí tuō,ǎn,qié qié,qié xì,qié xì,hōng hōng,怛 侄 他﹐ 唵﹐ 佉 佉﹐ 佉 呬﹐ 佉 呬﹐ 吽 吽﹐ rù wā là, rù wā là入 哇 啰﹐ 入 哇 啰﹐bō là rù wā là,bō là rù wā là,伯 啰 入哇啰﹐ 伯 啰 入哇 啰﹐dǐ sè zhà,dǐ sè zhà,sè zhì lǐ,底 瑟咤﹐ 底 瑟 咤﹐ 瑟 致 哩﹐sè zhì lǐ,suō pó zhà,suō pózhà, 瑟致哩﹐ 娑 婆 咤﹐ 娑 婆 咤 shàn dǐ jiā,shì lǐ yē ,suō pó hē。扇 底迦﹐ 室哩 曳﹐娑 婆 诃。

三月三的由来简述

三月三的由来简述 三月三的由来简述,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国家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壮族的最为典型,他们在这一天的习俗有很多,非常丰富,这一天也是广西壮族的法定节假日,放假2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月三的由来简述吧。 三月三的由来简述1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三月三日,又称“上巳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三月三的习俗有很多,不同民族庆祝三月三的习俗会有差别,汉族民众会在河南黄帝故里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壮族的习俗有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绣球传情、打扁担、对歌谈情、打铜鼓、碰彩蛋等。 三月三的由来传说最广的就是刘三姐的故事; 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且还用山歌来揭露财主们的罪恶。 相传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宋元以后,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壮族山歌成为了人们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并且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到了清代,在三月初三的时候,人们还会举行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三月三”不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农历三月初三的传统民俗 农历三月初三日清晨洗濯瓶口和锅、萝、灶等一切厨具。 用拘祀汤或者香燕草药沐浴。 妇女儿童插段野莱花,铺衣席上,留下的供老人挑灯。 官民在水中沐浴嬉戏,以析福消灾。 男女随着策鼓泛舟湖上,欢歌唱咏,采摘兰花、松枝,替配而归。 善于射箭的,刻木为兔形,亲友们分成两队,骑马射兔,先射中者为胜,负者下马,鞠躬倒酒,胜者坐在马上饮酒。 晾晒纱葛衣服。 农家于池塘听蛙鸣,占卜丰歉,玩赏游乐。 长者向儿童讲述蛙对稻田的贡献,教育孩子不要描杀蛙类。 暮春时节,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祈福消灾,称为修楔,本是古时的'一种祭祀方式。《周礼·春官)中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曰:“岁时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春秋时,各国濒水地区,民间都很盛行这种活动,只是随着当地民风的敦厚或轻薄而略有不同。 三月三的由来简述2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在“三月三”节日期间,壮族儿女有对歌谈情、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民间习俗。 其中,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间相互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一时间,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歌会,并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还要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所以,当地人又把“三月三”称为“乌饭节”。 农历三月三同样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 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节日。 三月三的由来简述3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 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三月三 三月三是由古代上巳节演变而来,三月三,魏晋以前称为上巳节,日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称元巳,魏晋以后改称为三月三。同时这一天是轩辕黄帝的生日,每到这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祀,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 什么叫上巳节 上巳节是一个风花雪月的情人节“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文献,旧俗也。古人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上巳节是一个风花雪月的情人节。“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上巳节的文化意义 上巳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展现着中国从古至今的生活风貌,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巳节作为黄帝诞辰节,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同时,炎黄子孙在上巳节祭拜黄帝,祭拜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情感,并能增强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认同,这项纪念活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这种意义上,上巳节就像粘合剂一样把中华民族成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道教中用什么消灾吉祥神咒

消灾吉祥神咒是《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其咒文如下:曩谟三满哆。母驮喃。阿钵啰底。贺多舍。娑曩喃。怛侄他。唵。佉佉佉呬。佉呬。吽吽。入嚩啰。入嚩啰。钵啰入嚩啰。钵啰入嚩啰。底瑟姹。底瑟姹。瑟致哩。瑟致哩。娑癹吒。娑癹吒。扇底迦。室哩曳。娑嚩诃。(《早晚课诵集》)难字注音(依生字注音手册等):曩(nā)〔音:拿、那〕 “娑曩喃”中的“曩”读(láng)〔音:郞〕(第五句读此音)谟(mó)〔音:模、摸、磨 他(“怛侄他”中) 读(tuō)〔音:拖、托〕唵〔音 om〕 佉(qiè,去音(第四音))〔音:切〕呬(xì)〔音:细、戏〕 嚩(wā)〔音:蛙〕瑟(sè)〔音:色〕 癹(pō)〔音:坡〕哩(li)〔音:里、理〕 吒(zhā)〔音:扎〕姹(chà,去音)〔音:叉、差〕 曳(yè,去音)〔音:叶、页〕曩(nā)谟(mó)三满哆。母驮喃。阿钵啰底。贺多舍。娑曩(láng)喃。怛侄他(tuō)。唵(om)。佉(qiè)佉佉呬(xì)。佉呬(xì)。吽(hōng)吽。入嚩(wā)啰。入嚩(wā)啰。钵啰入嚩啰。钵啰入嚩啰。底瑟(sè)姹(chà)。底瑟姹。瑟致哩(li)。瑟致哩。娑癹(pō)吒(zhā)。娑癹吒。扇底迦。室哩曳(yè)。娑嚩诃。

三月三的来历 三月三的由来传说

对称,不要太粗,眉头略淡,眉尾略细明显有锋长度是嘴角连眼角连眉尾是一条线。眉毛弧度最好维持原来你的眉毛的弧度只是把杂毛都去掉干净就好。其实现在流行眉毛不要是想一些师奶一样的一条明显的线,而是稍微粗粗的但是不太浓的眉毛。毛发的长势要顺往眉势长根根分明(注意宋慧乔的眉)。如果你要眉开眼笑的话,只要眉毛不是八字眉就好啦,如果你是八字的话就参照尹恩惠的眉毛吧!百度搜图看!照相的时候眉毛略蹙可以让八字不明显,眉毛是平的一条直线显得楚楚可怜。楼主你脸啥样子?要看样子来配眉毛滴!眉毛太粗没形状就去修,太细太淡了就用灰色或者咖啡色的眉粉加粗,眉笔要避免画的太明显的一条线哦~男生眉毛没什么研究最好看就是有剑锋的粗眉,其实现在很多男孩子都有修眉和画眉,但是不能太柔太细,往粗的画,参照人物,保剑锋和黄晓明和张东健~o~阳光捏~注意眉毛太长了的画侧面突出很大一条不好看要剪了!

农历三月三是鬼节吗 农历三月三禁忌有哪些?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与此同时,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拓展资料:

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