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手札,黄道周用印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是什么意思

善于观察别人的人要善于观察自己,善于观察自己的人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心.语出明朝祝允明的《读书笔记》

浅析黄道周的刚傲与谦和

浅析黄道周的刚傲与谦和 摘要 :黄道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书法家、理学家、铮臣、民族英雄为一身的风云人物,明末清初家喻户晓,后来由于满清的文化禁锢以及诸多历史原因,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变得鲜为人知。如今,黄道周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多面的,身为书法家的冷峻,身为理学家的严谨,身为铮臣的刚烈,身为民族英雄的悲壮,总体说来,都是刚傲、严肃、刻板,甚至迂腐。这是真实的黄道周吗?生活中的黄道周也如此傲慢无趣吗?本文阐述论证黄道周为官刚傲的一面,挖掘他为人谦和的另一面,并分析这一矛盾人格的一致性。关键词       黄道周   刚傲   谦和 人格 黄道周为官刚傲毋庸置疑,不仅同时代的朝臣能深切感受到他的这种气场,连后人写的《明史》也免不了说他:“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惧畏之“①,白纸黑字地说他傲骄,冷峻无趣。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道周在官场上的表现确实很“傲”! 天启五年(1625),黄道周晋升为讲经筵展书官,第一次为皇帝听课展书,他一个小小的展书官,竟敢不屈于魏忠贤的淫威,一改惯例,变跪步膝行为平步直走,震惊朝野。第二天,他因不满魏忠贤专权,告假回乡。 当时魏忠贤把控朝政、权倾天下,大肆排除异己,迫害东林党。黄道周虽非东林党人,但一样站在魏忠贤的对立面,顽强抗争。因此,黄道周的刚傲,首先体现在傲“权”——傲视权贵!哪怕对方是能决定自己前途、甚至生死的当权者。这种刚傲的背后,体现的是做人的尊严,黄道周之所能这么做,是因为他把尊严置于前途之上,置于生命之上。天启薨,崇祯继位,魏忠贤倒台,黄道周进京复职,却遭遇袁崇焕蒙冤下狱,连累次辅钱龙锡。满朝文武皆知钱龙锡被冤枉,却没有人敢站出来为他说句公道话。只有黄道周孤身为钱龙锡鸣冤,规劝崇祯不能乱搞株连、滥杀无辜。崇祯很生气,让他好好反省,别没事找事。黄道周却不领情,非但没有悔意,反而一再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逐渐得到朝野舆论的支持, 弄得崇祯很尴尬,最终没能枉杀钱龙锡,而黄道周自己却被停职了。黄道周再次乞休,获准后临行前却上《放门陈事疏》,把朝廷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得淋漓尽致,还特别指出崇祯用人不明,苦口婆心地奉劝崇祯要近君子、远小人。结果惹怒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崇祯,被削籍,开除出公务员队伍。 当时刚铲除阉党集团不久,正是崇祯声誉最高、不容质疑、脾气最大之时,因此举朝缄默,谁也不敢招惹这头易怒的狮子。黄道周并非言官,跟钱龙锡也无交情,根本没必要为一个倒楣的路人同僚出头,他却傲视群臣,挺身而出,并赢得了“古今第一词臣”的赞誉。根据羊群效应理论,一群羊只会跟着领头羊走,不管对错。黄道周则不同,他并不因为别人沉默而跟着沉默,而是主动为公平正义而辩。因此,这是傲“群”——不媚流俗!其刚傲的背后,是正义感和责任感。崇祯九年(1637),黄道周再次进京复职,没想到官运亨通,一年内连升四级,还差点入阁。然而,跟一般人升职后积极做事、低调做官不同的是,他选择了辞职——半年内辞了六次!他的辞职,并非官场上的虚伪和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在给亲友的信中他写道:“长安交游尽绝,诸生亦不复往来,而狺狺者日夕投弋”②“无日不思回家”③。 可见,身处喧嚣的官场,尽管接连被突击提拔,他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对现状很无奈,疲于应对,跟别人也几乎不往来,没有任何为官的乐趣和快感,倍受煎熬。一年内提拔四级却辞职六次,这说明黄道周为官无欲,丝毫没有想从中获利的念头,这是傲“利”——不谋私利!其刚傲的背后,是淡泊名利和对权力的漠视,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生命品质。不久,杨嗣昌夺情入阁,陈新甲夺情出任宣大总督,黄道周上疏弹劾二人夺情。由于黄道周没能入阁,上疏的时机又太过凑巧,崇祯怀疑他有私心,想当做反面典型,借机打压清流一派。于是,有了崇祯十一年(1638)七月初五的那一场著名的“平台如对”。在这场召对中,黄道周与崇祯短兵相接,大辩纲常伦理。结果,崇祯大败,风度、颜面尽失,盛怒之下,黄道周被连降六级。 若是其他场合,有充分的时间做心理准备,亦可从容选择,而这场召对完全不同,纯属临场发挥,对象还是最高统治者——皇帝,然而,黄道周没有丝毫露怯,据理而谈,针锋相对,面对面直斥崇祯忠侫不分,这是傲“君”——刚正不阿!其刚傲的背后,是赤胆忠心的爱国热情和根植于内心的高贵与自信。崇祯十三年(1640),因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弄臣魏照乘使坏,崇祯怀疑黄道周结党,黄道周因此蒙冤入狱,被廷杖八十,且多次遭受严刑拷打。黄道周拒不认罪,还在狱中完成了易学大作《易象正》。经多方营救出狱后,黄道周上的第一道奏疏,就是营救一同遭受诬陷的狱友。肉体的摧残,同样丝毫不能改变他身上的那股“傲”劲,凡是他坚持的,永不服输,这是傲“身”——身残志坚!不会因为身体上遭受摧残而低下那颗高贵的头。 南明隆武时期,黄道周任内阁首辅,兵权、财权均由郑芝龙掌控,郑芝龙不想抗清,只想把隆武政权当作降清的筹码。换作他人,大不了辞职不干,黄道周明知不可为,却仍然拉起一支书生队伍,拿着锄头、扁担北上抗清。 明明知道自己是鸡蛋,偏偏要往石头上撞;明明知道自己只是能挑百斤的微弱之躯,却硬要扛起万吨重担。不以自己之弱而推卸责任,其刚傲的背后是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兵败被擒后,拒绝清朝的高官厚禄,多次痛骂前来劝降的洪承畴、陈江等人,大义凛然,坦然受刑。这种大气魄、大格局的刚傲,是傲“生”——视死如归!生命诚可贵,但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相比,还差得很远。黄道周为官,除上述傲“权”、傲“利”、傲“群”、傲“君”、傲“生”外,还有许多做法也可理解为其个性上的刚傲。黄道周一生与东林党交好,却不加入东林党,不参与东林党的任何活动,不结党,不盲从,这也是“傲”。黄道周主持过乡试、会试,不遵守潜规则,没有其他官员的人情世故,严厉拒绝别人求情送礼,三次拒收他人赠送的名贵砚台。在腐败透顶的明末官场,能如此清廉,如此另类,也是缘于他自身的清傲。 黄道周一生为官,一言以蔽之——“傲”! 然而,他的刚傲并非通常意义的傲慢无礼、骄奢无度,而是根植于内心的崇高的道德准则,付诸于外在行为的体现,因为有底线、有坚守,不妥协、不迎合、不苟同、不和稀泥,是非分明、疾恶如仇等等。在别人看来正常的人情往来,他却拒之于千里;别人趋之若鹜的东西,他却嗤之以鼻;别人避之不及的事情,他却迎难而上…… 在同僚眼里,黄道周没有人情味,不灵活,很无趣,爱较真,于是“公卿多惧畏之”,因此,他很刚傲!余光中先生将朋友分成高级有趣、高级无趣、低级有趣、低级无趣四种,若以此分,官场上的黄道周一定属于高级无趣的那种。既然黄道周为官如此之刚傲,为人是否也如此?非也!日常生活中黄道周对人很谦和。受廷杖后不久,他写了封家书《杖后示儿书》致长子黄麑,从中可看出他的为人处事。全文如下: 麑子: 知汝今年已十岁,有知识,读古人书当晓其道理,如人之邪正,事之可否,皆须问先生,略知大意。至于事亲当孝,事长当顺,处友当信,接人待物当诚敬有礼,此不待问而知也。麚子、麖子尚少,当步步友爱敬之。先生必尊敬事之,不可一毫疏慢,言动起居皆须以礼,不可一刻造次。闻小儿辈谈俚语鄙事,则正色待之。见尊长,则肃然起立。遇官人下顾,著青袍面之,皆须一跪,时时念汝父艰危受苦也。北山洒扫以时节,往见大伯,必呈所读经书,不可一毫超越。驭家僮仆子,不可出声骂詈,伊亦人子,欲有体面,其理一也。吾身已听之君,不必烦苦。汝唯读书,以圣贤为师,吾愿足矣。明春看吾得归,汝不可失业也。④   这封家书不长,仅二三百字,却包含黄道周做人的准则以及家训思想,要求十岁的黄麑事亲当孝、事长当顺、处友当信、待人当礼;要读古人书,知邪正,明事理;对先生要特别尊敬,不可有一丝疏慢,不明白之事要虚心向先生请教;对弟弟要友爱敬之,不可讲他人闲杂话等等。对自己蒙冤入狱,身陷大牢,生死未卜,只是轻轻一语带过:“吾身已听之君,不必烦苦”。在关乎朝廷社稷的大事面前,他据理力争,但是关乎自己人身安危之时,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句喊冤,一句“吾身已听之君”道出了身为人臣忠君爱国谦卑到尘埃的极致。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自己刚刚被扒了裤子打屁股,只能趴着,无法坐立,颜面尽失,却特意要求长子不可对家僮出声詈骂,因为他们也是人子,也有尊严和体面。与为官刚“刚傲”绝然不同的是,这封信凸显黄道周为人“谦和”!他不权职,却敬重平凡,提倡生命平等,这从他对待崇祯和家僮的态度可见一斑:对皇帝,他不屈从,针锋相对与之大辩纲常,维护的是忠贞爱国之心,这就是“傲”;对家僮,他不敢“出声骂”,给予充分的尊重,因为他敬重生命的平等,这就是“谦”。他的“傲”和“谦”都到了极致,却能完美结合在他身上,岂不怪哉? “傲”与“谦”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君不见,一个人对上级越是恭顺,越是谄媚,对下属往往就越傲慢,越蛮横?这其实是权力在作祟,不足为怪!然而,黄道周正好相反,皇帝也罢,家僮也罢,都是人,都可能犯错,也都值得敬重。皇帝错了,也得指出来;家僮亦为人子,也应获得尊重。仅此而已,并不复杂。只不过,对权力如此蔑视,对凡人如此敬重,这需要多崇高的品德、多强大的内心、多充分的自信才能做得到?由于秉持这种“谦和”,黄道周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是他人印象中的刻板无趣,反而是谦逊随和、风趣有加。他自小爱读书、爱游历、爱幻想,常有“弃家腾举”之意,即出家当道士修炼成仙去也。14岁那年游历广东博罗,写下《罗浮山赋》,被誉为“闽海才子”。他在博罗广交朋友,大受欢迎,一位无名乏味的少年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可能仅仅凭借才情,就那么受欢迎。这说明少年黄道周非但才高,情商也高。黄道周在广东博罗一住就是半年多,许多富显人家看中黄道周年少翩翩、才华横溢、前途无量,争着要将女儿许配给他,他却一一婉言谢绝。 多年后,黄道周回忆起年少时的这段“光辉岁月”,非但没有得意,反而略带遗憾地说:“神女悦娅而相慕兮,又敦知余之不敢娶”。⑤意思是说,当年有那么多女孩喜欢我,可是怎么知道我不敢娶她们?在与朋友的通信中,黄道周解释了当年谢绝的原因:“仆生年十五六,犹问姆氏,男女匹配是为何故?迄今思之,喷饭也。”意思是说,直到我十五六岁时,还在问我妈,男婚女嫁到底是为何故?原来少年黄道周不是不想娶老婆,而且根本不懂得娶了老婆要来干嘛?身为理学家,却这么坦诚率真,怎会无趣?崇祯三年(1630)初,黄道周携蔡玉卿进京复职,在城郊租了一间民房住下。这里虽然房租低,但卫生极差,苍蝇特多,常常吵得他无法读书、写作。黄道周却能苦中作乐,有意思的是,他还特意写诗跟苍蝇呕气! “不得顾人面,何须通姓名。针头腥气在,狗苟自兄弟。”用人喻物,把自己讨厌的小人比喻成苍蝇。诗的题目特别好玩,叫《京师物繁,苍蝇为最,爰伸攀棘,别成小言三章》⑥,意思是说,北京物资丰富,以苍蝇为最!崇祯五年(1632),黄道周秉笔直言,劝崇祯远小人近君子,惹怒了崇祯,被开除公职。 换作他人,此时心情应该很郁闷,看什么都烦。他却心情大好,离京时,还特意写诗跟苍蝇道别:“约来大鸟成新别,谢去青蝇失旧知。”并且不管人家愿不愿意,直接把苍蝇称作知己。看来经过近两年的相处,他跟苍蝇已经“相见两不厌”,彼此还不乏有共同语言,不然怎么能称之为“旧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傲慢无趣?明明是谦卑到极致,恨不能跟苍蝇也平等相处。就在当年腊八节的前一天,黄道周回到漳浦老家,由于刚到家,备不齐第二天腊八节的祭品,黄道周愁眉不展,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恰巧有朋友送来两只鸡,黄道周见了眉色顿开,手舞脚蹈,连连致谢。这哪有一丁点理学大师的风范?分明就是一个可爱的邻家大叔! 发生在道周身上类似的趣事还很多,比如说,和蔡玉卿吟诗做对增进感情,拿老子出关的典故跟学生开玩笑,为邺山书院取名等等,邺山原来叫焦桐山,由于山上树木不多,有学生说这座山像唐朝的邺侯李泌,道周听后马上把这座山改名邺山。 即使抗清失败,被关押在南京大牢候斩,黄道周也不失幽默。对付前来劝降的清朝大员,假装愿意归顺,却不愿剃发,把清廷讽喻成“穿心国”。尤其是故意把前来劝降的洪承畴当成冒牌货,说真正的洪承畴早已殉国,还写下“史笔流芳,虽未平虏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的对联,讽刺降清卖国的洪承畴。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也不失风趣幽默,这才是骨子里的高贵!既然如此,史书为何会把黄道周说得如此刻板无趣?这是因为黄道周无论在朝为官,还是抗清殉国,都被看作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平步献书忤逆魏忠贤,救钱龙锡,救郑鄤,与崇祯大辩纲常,拉书生队伍抗清,宁死不降,无不表现得铁骨铮铮、正气浩然,让人肃然起敬,从而敬畏之。再者,黄道周由于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没那闲功夫,也不屑于与众公卿相往来,自然让人觉得他严肃刻板、高高在上、不可接近。这一切,表现出来,就是黄道周为官非常刚傲!一方面,官场上的黄道周,忠君爱国,具有高尚的道理情操,漠视权力,不理会种种丑陋的潜规则,“傲”上顶了,自然刻板无趣;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道周,敬重平凡个体,提倡生命平等,“谦”下底了,自然风趣有加! 这才是真实的黄道周,为官“傲”上云霄,为人“谦”到尘埃里!                                                                                                                                            二O一八年六月于东山参考文献 《黄漳浦文集》,(明)黄道周著,(清)陈寿祺原编,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年; 《黄道周集》,(明)黄道周著,中华书局,2023年;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侯真平,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黄道周年谱〉注译》,陈旭山,2013年; 《黄道周》,青禾,厦门大学出版社,年; 《黄道周论稿》,郑晨寅,河南人民出版社,年; 《黄道周奏疏注译》,陈旭山,2023年; 《黄道周研究文集》,孙英龙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南明史》,顾诚,光明出版社,2011年; 《明史》,(清)张廷玉等,中华书局,1974年;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 《明季北略》,(清)计六奇,中华书局,2008年; 《明季南略》,(清)计六奇,中华书局,2008年;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中华书局,2008年;引文出处 ①(清)张廷玉等编著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1123页 ②(明)黄道周 著《黄道周集》,中华书局,2023年,第790页 ③(明)黄道周 著《黄道周集》,中华书局,2023年,第783页 ④(明)黄道周 著《黄道周集》,中华书局,2023年,第788页 ⑤(明)黄道周 著《黄道周集》,中华书局,2023年,第1711页 ⑥(明)黄道周 著(清)陈寿祺原编《黄漳浦集》,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年,第724页

古人的诗词书法作品是怎么落款的?

第一列写诗名,第二列,写原作者的名,接下来的列每行写一句诗,最后一列要写上自己的落款。古人的书法作品,多是写自己的东西。很多流传下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手札尺牍,就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个便条,但内容是自己要说的话。从明朝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悬挂的作品,也可以看到抄录的作品,董其昌、王铎、黄道周、张瑞图都有抄录别人诗词的作品留下,印象中张瑞图的似乎更多。扩展资料中国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个人署名和摘录的日期,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

赠倪元璐草书诗卷释文

《黄道周赠倪元璐草书》是2010年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此书的作者是黄道周(1585年-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漳浦(今福建省漳浦县)人。黄道周学问渊博,精天文,工书画,更以文章风貌名扬天下。黄道周的书法,以魏晋为宗,峭立劲道,行笔严峻方折,不偕流俗,亦如其人,刚直不阿。他与倪元璐、王铎交情深厚,相约攻书,相互切磋,以期革新书坛,最终均以巨大的成就而被后人并称为明末三大家。此草书卷正是黄道周书赠倪元璐的佳作,展卷观之,通篇气势连绵,如飞鸿舞鹤,恣肆烂漫,可见当时意气风发、精神饱满的书写状态,在连绵的流荡中足可窥见黄道周倔傲的风骨。其用笔方圆转折自如变换,波磔多姿,俊秀而不失生辣,欹肆却见优雅。其结构松紧有度,虚实相生,秦祖永谓其“行草笔意,离夺超妙,深得二王神髓”。全卷28cm×343cm,绢本,共42行,为北京文物公司旧藏,卷前有曹步旬藏印。曹氏身世尚不明确,但故宫现存黄道周精品,多有其藏印,可见此人对黄道周颇有研究。此卷无论是艺术欣赏,技法学习,还是考证倪黄二人的交情,都是极为难得的好作品。《黄道周赠倪元璐草书》是对于法书经典的理解。人们概念中的法书经典多来自皇家显贵,因被反复印制也似曾相识。而此套《法书经典》系列不同的是,则全部来自于隐秘的民间鉴藏家,亲切而新鲜。相信对热衷书法的行家及初学者而言,足以启发他们的创作智慧和鉴赏技能,是难得的借鉴和学习资料。此书现在在京东上有售卖,售价仅8.5。若有兴趣,可以买一本回家看看。PS:附图一张

名家手札的目录

古意斑驳 翩翩自姿 ——陆机手札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李柏手札东晋风流 宛然在眼 ——王羲之手札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王献之手札清劲绝尘 古今一人 ——欧阳询手札干裂秋风 润含春雨 ——颜真卿手札心正笔正 独步晚唐 ——柳公权手札疏散雅逸 脱尽凡骨 ——杨凝式手札丰肌美女 神气清秀 ——李建中手札风神萧散 沉着飞翥 ——米芾手札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苏轼手札清圆妙丽 引绳贯珠 ——黄庭坚手札矮纸斜行 意致高远 ——陆游手札沉着典雅 简远散逸 ——朱熹手札温润婉丽 意态不尽 ——赵孟频手札醉墨之狂 不可端倪 ——祝允明手札风舞琼花 泉鸣竹涧 ——文徵明手札孤云野鹤 去留无意 ——徐渭手札春云出岫 飘然欲仙 ——王宠手札天真烂漫 奇宕潇洒 ——董其昌手札严冷正刚 不谐流俗 —一黄道周手札苍润古雅 落墨起逸 ——倪元璐手札面目独立 矫矫不群 ——陈洪绶手札老树着花 姿媚横出 ——金农手札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 ——傅山手札气息高古 直逼北魏 ——赵之谦手札肥腴浓艳 卓然独出 ——刘墉手札删繁就简 领异标新 ——郑燮手札枯藤老树 苍茫幽远 ——伊秉绶手札古劲遒厚 气力饱满 ——何绍基手札魄力雄强 气象浑穆 ——康有为手札健笔如刀 入木三分 ——吴昌硕手札碑骨帖筋 摇曳多姿 ——沈曾植手札纵横雄健 质朴自然 ——齐白石手札笔墨氤氲 浑厚华滋 ——黄宾虹手札凝练稳沉 清丽可爱 ——梁启超手札简质凝稚 天真可观 ——徐生翁手札体势奇肆 神彩飞动 ——于右任手札清和恬淡 简净超逸 ——李叔同手札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 ——马一浮手札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谢无量手札清隽秀朗 风度翩翩 ——沈尹默手札虎卧龙腾 直抒胸臆 ——郭沫若手札质朴道丽 天真淳厚 ——丰子恺手札亦古亦今 风流独步 ——高二适手札融冶篆隶 朴素古拙 ——鲁迅手札清丽浑朴 秀美锋棱 ——邓散木手札劲不努张 秀不俗媚 ——胡适手札古拙豪放 抗尘独出 ——应均手札刚健雄浑 意气酣足 ——陶博吾手札朴秀兼全 风神盖世 ——沙孟海手札横风斜雨 落纸云烟 ——陆俨少手札不激不厉 风规白远 ——白蕉手札

黄道周书法精选的目录

行草·途中见怀七言诗轴小楷·孝经颂行草·答诸友诗卷行草·自书诗卷行书·临王羲之誓墓文行草·致缉生手札行草·自书五言诗轴草书·自书七言诗轴行草·自书七言诗轴行草·鹏鸠岂有五言诗轴行草·进神宗实录五诗轴行书·手札(一)行书·手札(二)行草·手札(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