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名字是谁取的,诸葛亮的原名姓什么
诸葛亮、庞统“卧龙、凤雏”的名号谁取的,究竟是哪一个世外高人?_百度...
蜀山笔侠10-01 22:4在《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对刘备说过一句经典的评语:“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里的“伏龙”指的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和庞统是三国一等一的顶级高手,是哪位高人有能力给他们取名号,并还能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呢?这位高人一定不简单。在《襄阳耆旧记》里有这样的记载:“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一目了然:是一个叫庞德公的人为诸葛亮和庞统取的名号,甚至,连“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名号也是他起的。司马徽可是当时有名的名士,只有他点评别人的,还很少有人能点评他的,所以,这个庞德公一定更有来头,他到底是谁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个庞德公。庞德公是汉末著名隐士,襄阳人,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是一个世外高人,饱读诗书,在当地非常有名气。但庞德公不是那种沽名钓誉之人,他一生淡泊名利、无欲无求,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但他看人非常准,凡是经过他鉴定的人没有一个看走眼的,所以,大家都喜欢找他点评。这种现象有点儿像现在的文凭,凡是能得到庞德公称赞的人,就如同拿了一个好文凭,基本都能找到相应的工作。而当时的另一大名士——司马徽名气也不小,比庞德公小10来岁,是颍川人,中原大乱后,他避难来到了荆州,但也拜倒在庞德公的码头,称庞德公为“庞公”,以兄事之。庞德公也很欣赏司马徽,就给他取了个名号——水镜,意为看人很准,就像镜子一样。那么,庞德公为什么要给诸葛亮和庞统取名号呢?这里面还有一层很微妙的关系。1、庞统庞统和庞德公都姓庞,很明显,他们是亲戚。不错,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从子是什么呢?就是比堂侄远一点儿,但又比族子近一点儿的侄子,在五服里面属于第4服。庞统其人其貌不扬,长相很普通,直到20岁都没还有什么名气,但是,庞德公却慧眼识珠,认为他很有能力。但为了避嫌,他推荐庞统去拜会颍川的司马徽。在和司马徽进行深度交流后,庞统被司马徽评价为荆州士子之首,从此,庞统便镀了一层金。但庞德公对庞统的评价很有意思,他称庞统为“凤雏”,却把“卧龙”的名号给了诸葛亮,这说明什么呢?在庞德公心中,诸葛亮更胜一筹。2、诸葛亮诸葛亮是南阳一农(《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他又是怎样进入庞德公法眼的呢?任何东西都并非空穴来风,其实,诸葛亮和庞德公的关系比庞统似乎更近。别忘了,诸葛亮还有2个姐姐,一个嫁给了荆州大士族蔡家,一个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也就是说:庞德公是诸葛亮亲姐夫的父亲,这关系够铁吧?所以,诸葛亮尽管足不出户,只要他有才学,不愁没人知道。实际上,最后向刘备大力推荐诸葛亮的,正是庞德公的好友司马徽和徐庶然而,这样一位高人,他最后去哪里了呢?没有人知道庞德公的去向,据说,他带着自己的家人躲进了荆州的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不用感到奇怪,这不正是世外高人的作风吗?
求一个诗意的姓诸葛的名字
诸葛流萤
诸葛亮、庞统的名号:“卧龙、凤雏”都是谁起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水镜先生司马徽吧,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里的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说的是庞统。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绰号是哪个人起的呢?能够起出这么好的绰号,又被许多的人所接受,想必这个人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吧!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这个人十分的有本事。这个人就是庞德公。庞德公具有很强的识别人才的能力。庞德公是汉末著名隐士,襄阳人,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是一个世外高人,饱读诗书,在当地非常有名气。他一生淡泊名利、无欲无求,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但他看人非常准,凡是经过他鉴定的人没有一个看走眼的,所以,大家都喜欢找他点评。庞德公和司马徽的私交很好。当时的另一大名士—司马徽名气很大,比庞德公小个10来岁,是颍川人,中原大乱后,他避难来到了荆州,但也拜倒在庞德公的码头,称庞德公为“庞公”,以兄事之。庞德公也很欣赏司马徽,就给他取了个名号—水镜,意为看人很准,就像镜子一样。庞德公后来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一直到后来,没有人知道庞德公的去向,据史料记载,他带着自己的家人躲进了荆州的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不用感到奇怪,这不正是世外高人的作风吗?求一个诗意的姓诸葛的名字
诸葛寒心诸葛亮的字(孔明)是怎么来的?
其实字是用来解释名的,一般地说从儒家典籍中于"名"有关的词汇来作"字".过去人们取名命字都是讲求出处或来历的,也就是说要有特定的含义才行。当然,在讲求出处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形、音、义”的结合。如: 1、屈原:名平,字原,源於古文“广平曰原”《尔雅》。 2、徐干:字伟长,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 3、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4、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 5、张载:字子厚,北宋哲学家,《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吕蒙正:字圣功,北宋大臣,《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7、晏殊:字同叔,北宋诗人、文学家。《易·系辞下》“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虑而百致。” 8、马周:字宾王,唐大臣。骆宾王:字观光,唐诗人,文学家。高观国:字宾王,宋诗人。《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9、孟浩然:唐诗人;张养浩:字希孟,元散曲家。《孟子》“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10、晁补之:字无咎,宋诗人。《易·系辞上》“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11、刘过:字改之,南宋诗人,《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12、王质:字景文,南宋诗人,《论语》“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张维屏:字子树,南宋诗人,《尔雅·释宫》“屏谓之树。” 14、胡三省:字身之,宋元之际史学家,《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 15、张问陶:字仲冶,《孟子·告子》“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16、元好问:字裕之,元诗人,《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17、陆羽:字鸿渐,唐人,茶圣,《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于仪。”王磐:字鸿渐,元代散曲家;傅以渐:字于磐,清代状元,《易·渐》“鸿渐于磐。” 18、耶律楚材:字晋卿,元大臣,《左传·襄公26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19、冯维敏:字汝行,元散曲家,《周礼·地官司徒·师氏》“二曰敏德,以为行本。” 20、王艮:字汝止,明哲学家、泰州学派创立者,《易·艮》“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1、吕坤:字叔简,明学者,《易·系辞》“坤以简能。” 22、王十朋:字龟龄,明学者,《易·益》“或益之十朋之龟。” 23、聂豹:字文蔚,明学者,《易·革》“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24、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人,地理学家,《周易·文言》“元者,善之长者也。” 李善长:[明] 字百室,明朝开国丞相。 25、温体仁:[明] 字长卿 ,奸臣,“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周易·文言》 26、高明:字则诚,元末戏曲家,著有《琵琶记》,《礼记》“诚则明矣。” 27、张燮:字绍和,明文学家,《孔传》“燮,和也。世和顺以柔能治之。” 28、郑燮:字克柔,清文学家,《书·洪范》“燮友柔克。” 29、张履祥:字考父,明季诸生之一,《易·履》“视履考祥,其施元吉。” 30、史孝咸:字子虚,清学者,《易·咸》“咸,君子以虚受人。” 31、严绳孙: 字荪友,清学者、诗人。《诗经·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32、钱谦益:字受之,清诗人,《书·大禹谟》“谦受益,满遭损。” 33、万斯同:字季野,清学者,《易·同人》“同人于野,亨。” 34、方以智:字密之,清代学者,《易·系辞上》“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六爻之德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欲密,吉凶与民同患。” 35、姚际恒:字立方,清学者,《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36、沈德潜:字确士,清诗人,《易·乾》“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尤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37、张廷玉:字衡臣,清大臣。《书·舜典》“睿玑玉衡,以齐七政。” 38、荣德生:近代民族企业家,《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39、毛泽东:字润之,《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40、荣毅仁:原国家副主席,《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王任重名字亦出自此。]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夜晚相遇,对面看不清楚,便用口来喊出一个符号,以证实对方的身份。所以,"名"是从"夕"从"口"会意而来。这是名字产生的环境因素 字的出现最早是在周代,《礼记˙ 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班固《白虎通义˙姓名》:“人所以有字何?所以冠德,明功,成人也。”又《颜氏家训˙风操》篇:“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男女到成年时取“字”后,他的晚辈或后辈就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其“字”,以示尊重。名和字多有意义上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名和字的关系是相当明确的,字是名的延伸和扩展。古人之所以在“名”之外再加一个“字”,有四个作用和意义:表成年,周代贵族男子长到20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然后由来宾取“字”;明尊卑,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均尊称其“字”,以表示敬重,平辈之间也可以彼此称字,表示礼貌;作姓氏,以祖父的“字”来作为孙子辈的姓氏,是先秦姓氏来历的一个重要方面;显地位,“字”是用来表示地位的,一般而言,平民百姓有名无字,只是到了后来,这一点才被打破。 名字是一种社会文化,社会时代的不同,往往导致人们取名用字的差别。“名字”与人们所处的时代和人们的观念、心态有密切联系。随着认识的转化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名的也大有人在。 先秦时期,人们命名取字,多以单字为雅正之名,凡有文化教养的人,都以取双字名为耻,几乎形成全社会清一色的单字名。公元八年,东汉王莽废西汉刘氏皇朝,建立新朝。他崇尚周礼,要求人们起名以先秦时代为样板,禁止使用双字名,只允许人们取单字名,这种高压手段,效果颇佳,开始人们有意见不敢说,只有按照朝廷的要求去做,便逐渐形成了人们单字起名的习惯。以至后来,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很长一段时间,单字名的习惯仍然是人们取名的主要形式。阅读王莽以后到三国时期的书籍,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人物几乎全是单字名。如曹操、刘备、董卓、鲁肃、周瑜、张飞、诸葛亮等都是单字名。一直到宋代以后,单字名逐步减少,双字名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诸葛亮名字的由来?
诸葛亮复姓诸葛、字孔明。其父诸葛珪、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在泰山郡丞任上(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地区)喜得次子,起名诸葛亮。亮之父诸葛珪继承先祖诸葛丰之《易经》学操,从亮的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乙卯中断出其用神为火,遂起名为亮、字孔明。亮之兄诸葛瑾、之弟诸葛均的名字也是其父诸葛珪从他们的八字中提取用神土来选字而起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