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祈福的方式,民间祈福仪式

古代一般都用什么东西祈福;和传达爱意呢;

用手帕!

祈福是什么意思?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里面看到祈福的画面,非常的虔诚。那么所谓祈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简要回答

祈福是祈求神明降福或设醮还愿之事,一般表示善男信女向神明许愿,希望能够得到神明庇佑,愿望能够实现一种赐福方式。祈福是中国传统习俗,一般会到寺里烧高香,请佛祖保佑、请菩萨保佑。

详细内容

祈福是祈求神明降福或设醮还愿之事,是善男信女向神明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得到神明庇佑的一种祈求赐福方式。通常读书人士、职场人士等等祈福神佛,消除自己一切烦恼,护佑自己考试成功、事业顺利。

黄历中的祈福指的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祈求神明保佑,许愿、还愿等。黄历的“宜”和“忌”指的就是这天适合做什么和不适合做什么。

祈福的形式有很多种的,是根据个人的需求意愿而祈福的。如到庙里烧高香,请“天官”赐福。如到寺里烧高香,请佛祖保佑、请菩萨保佑。

此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特殊需要,向日月星辰祈福的,如向“文昌星”祈福,保佑高考好成绩;向“太阳”祈福保佑前途光明、百灾自消等等。

祈福的四种方法:知福、惜福、种福以及培福等。

古时祈福 步骤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祈福怎么做?怎么祈太阳福

说到祈福,我们会有很多想法,最早的意思是指祈求神明降福或设醮还愿之事,所祈求的福包括家庭幸福、无病无灾,或求子,或求财,或求雨,求太阳,求一切能让人更幸福,或度过难关的幸运降临。祈福和祈祷是有差别的,“福”的意义更广泛,更有深度,因为这个福在祈祷的时候,带有祈求神明天降鸿福的色彩,所以,各宗教中会有很多定义。佛教代表圣严法师认为,祈福的方法有四种:知福——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惜福——珍惜拥有,感恩图报;种福——成就自己,广种福田;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古人是如何表达祈福的?

《吕氏春秋·古乐》小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大意是三个人手持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词有八段。《礼记·郊特性》载有一首《蜡辞》:士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这也表达了对于风调雨顺的愿望。

古人是怎样祈福的?

中国人对于祈福活动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未来美好期许的追求,人们就会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名胜古迹中泛滥的硬币、宗庙中兴盛的烟火??都是见证。而最近,身背大葱,手提烤果的男孩又一次将“祈福”这个话题推向众人眼前。

祈福的传统从古流传至今,从未断绝。那在千百年前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祈福的呢?

iknow-pic.cdn.bcebos/4e4a20a4462309f77841d1db790e0cf3d6cad6c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祭天

甲骨文中就有“福”字,其形状是两个只字捧着一尊酒具的形状,代表着以甘美之物供养神明,以此祈求身心安康和风调雨顺。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祈福”之举由来已久。古人受限于科学技术,无法深入的了解这个世界,面对无法抗衡的自然之力,心存敬畏,并且认为自己的命运被上天掌控,所以他们认为人生想要平顺,就必须祈求上天,这是古人祈福的原因。

iknow-pic.cdn.bcebos/c9fcc3cec3fdfc03ebed9e71df3f8794a5c2266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即使是身处权力巅峰的帝王,也需要祭祀天地以祈求平顺。古代帝王自称“天子”,表明君权天授,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公元前两千年的夏朝,就有正式的祭祀天地的活动。当时的人倾尽全力建造祭祀建筑,并将其视为级别最高的地方。虽然当时的祭祀建筑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但我们现在可以看看清朝的天坛,祈年殿以三层白玉为基,有三层圆顶,比太和殿的重檐顶还要多一层,足可见古人对于天地的敬畏。

iknow-pic.cdn.bcebos/9f2f070828381f302ef0f060ac086f06f00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祭天曾经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在仪式上要诵读祭文、奏雅乐、焚烧祭品,以此来表达人们对于上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当然,如此隆重的仪式,肯定是皇家手笔,需要天子主持,以显虔诚。

iknow-pic.cdn.bcebos/eac4b74543a98226635456ee8182b9014b90eb6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除夕

平民百姓大多生活艰难,祈福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古人的祈福活动大多在节日举行,比如新年、三月三、重阳节等,每一次都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古人的“年”,比我们现在的“年”更像是一个需要慎重应对的时间点。所谓辞旧迎新,就是人们要驱逐不好的东西,祈求来年新的运势。所以,古人在新年祈福时,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则,必须要去遵守。三月三又被称为“上巳节”,人们在这一天要去水边举行除灾求福的仪式,谓之“祓禊”,需要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而重阳节,人们则要登高“避灾”。

iknow-pic.cdn.bcebos/3812b31bb051f8193eb07e83d1b44aed2f73e76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三月三出游

古人祈福源于对天地的敬畏,是受限于眼界而做出的行动。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但却不能将自己的人生寄托于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