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出现的年代,天干的来历
天干地支怎么算出是哪年,天干地支纪年是以什么为起点
天干地支怎么算出是哪年
“年、月、日、时”到底如何用天干地支推算?我也很是好奇。
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我发现要用天干地支推算时间首先要了解“干支历”这个概念。
“干支历”又称星辰历、节气历、甲子历、中国阳历,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
干支历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结合构成六十个组合,以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为基本内容。
十天干、十二地支具体内容在之前的 有写,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去翻阅。
60个组合详见图片
干支60个组合
24节气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大家对于60组合以及24节气应该比较熟悉,那12月建是什么呢?
12月建是依据24节气划分的“节气月”。
24节气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对应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
按照这种干支历法,寅月才是正月,才是新一年的开始。
注意:
这里的正月和我们现在用到的农历正月算法不同。
农历以干支历为基础,但不完全等于干支历,农历中正月初一为正月的之一天,干支历中立春那天为正月的之一天,农历中的正月初一并不一定是立春。
说完这些就要说一说如何用天干地支推算年、月、日、时了。
这里所有的推算与现在所用农历时间相关,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以立春节气为新月的开始。
干支组合排序参考上图(干支60个组合)。
干支纪年法无论年、月、日、时都是天干+地支,参考上图可以得出甲子年60年出现一次,甲子月60月出现(5年)一次,甲子时60时辰(5天)出现一次的规律。
其实推算时间有很多公式,内容有些复杂,就不在这里展示了,如想了解,直接去 上查找即可。
我个人认为口诀推算更容易理解一些,所以就以口诀推算来举例。
行事历
月干支(年上起月)推算口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水顺,
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这个口诀的意思是:
遇到年份带“甲”和“己”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丙寅月”的开始;
遇到年份带“乙”和“庚”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戊寅月”的开始;
遇到年份带“丙”和“辛”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庚寅月”的开始;
遇到年份带“丁”和“壬”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壬寅月”的开始;
遇到年份带“戊”和“癸”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甲寅月”的开始。
时干支(日上起时)推算口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这个口诀的意思是:
如果这天带“甲”和“己”,子时为“甲子时”;
如果这天带“乙”和“庚”,子时为“丙子时”;
如果这天带“丙”和“辛”,子时为“戊子时”;
如果这天带“丁”和“壬”,子时为“庚子时”;
如果这天带“戊”和“癸”,子时为“壬子时”。
年、月、时的干支比较好理解,日干支稍微有些复杂。
在推算日干支的时候,先给干支编序号。
干支排序
日干支推算需要和阳历相结合,推算哪一年的日干支就需要知道哪一阳历年的1月1日的日干支。
每年的元旦干支即是当年一月的月元干支,每月的月元为当月的之一天。
月元口诀:
二六加一七,三月双减一,
四月加零六,五上零零加,
七月双加一,八加二八齐,
九月双加三,十一双加四,
十月加三九,十二加四十,
闰从三月起,每月多加一。
每句口诀前面的数字是指要推算的日干支所在的月份,加或减后面的数字是指干支的加减数。
这个口诀的意思是: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二月和六月,天干加一,地支加七。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三月,天干、地支都减一。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四月,天干加零,地支加六。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天干、地支都加零。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七月,天干、地支都加一。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八月,天干加二,地支加八。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九月,天干、地支都加三。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十一月,天干、地支都加四。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十月,天干加三,地支加九。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十二月,天干加四,地支加十。
每逢闰年,三月至十二月间的任一月,其月元干支在上述加减数的基础上多加一。
知道了年份中的之一个月的干支,其余月干支按照规律推算就可以了。
知道了一天中子时的干支,其余时干支也可以按照规律推算。
知道了每月的之一天的干支,其余日干支也同样可以按照规律推算。
以2023 年2月1日0时为例,推算如下:
年干支,这天为农历十二月二十,还没到农历的新年。上一个甲子年是1984年,按照规律推算现在年份为“庚子年”;
月干支,根据口诀,庚子年立春(2023 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十)的那天是戊寅月的开始,按照规律推算,现在属于小寒节气,对应“己丑月”;
日干支,2023 年1月1日是己酉日,己酉编号为6、10,现在是2月1日,6+1=7(庚),10+7=17=12+5(辰),现在为庚辰日。
时干支,根据已知日期,可以知道时间为“丙子时”;
所以“2023 年2月1日0时”为“庚子年,己丑月,庚辰日,丙子时”。
以上就是“年、月、日、时”的干支推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问题。到底有没有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呢?
答案是现在没有。
因为现在使用的固定历,正月都是从寅月开始数起,子月对应农历的十一月。
甲子年只能对应甲寅月、丙子月,所以甲子年中是不可能出现甲子月,那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也就不可能同时出现了。
本篇 分享到这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粹数不胜数。我想一点一点去了解自己的文化。
面对这些内容,我是一个初学者。我只能在有限的能力内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更新的内容不尽完善,还望各位见谅。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对本篇内容进行纠错完善。
以上就是与天干地支怎么算出是哪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天干地支的分享。看完天干地支纪年是以什么为起点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干地支历法的来历?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它把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星分为二十八群,各以一个字来命名: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星宿是沿著黄道和赤道之间来划分;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据它们的出没和中天时刻来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古人把二十八个部份归?#123;为四个大星区,并冠以名: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一个方位星区七宿。 二十八星宿环绕在天体大气?面,周而复始的运转不停,分别掌握著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天象,以分昼夜的变化,以及与阴阳气数的变化,然而在古代堪舆学更以二八星宿分成四个方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象线」来定分野。 易经的四象是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在风水学的四象学,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经曰:「夫玄武拱北,朱雀峙南,青龙蟠东,白虎踞西,四势本应四方之气,而穴居位乎中央,故得其柔顺之气则吉,反此则凶」。这四象之位,就是风水「前后左右」的地理位置。前后左右都是彼此平衡和谐,柔顺而有生旺的气氛,才有好地理。 对於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者,这是以坐北向南而言;如果是坐南向北,刚好相反,则是左白虎而右青龙、前玄武而后朱雀;因为青龙为东方属木,白虎为西边属金,北方为玄武属水,南方为朱雀属火,这是一定不移的。术师无论东西南北,开口总是左青龙、右白虎的,只不过是习惯成自然而已。 古时人民为了方便於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123;的运转,便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名称是、角、亢、氏、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123;,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123;,奎、楼、胃、昂、毕、嘴、参〔这七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123;,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又形成一组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123;由以上七宿组成的一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123;古代人民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的要法,现代堪舆师所用的工具《罗盘》二十八星宿的五行就是从这里定出来的,从以上的资料就可证明二十八星宿是一年五行的变化,不是现代农民历里面所用的二十八天节气的用法,古人听天由命,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形象产生的结果。
古代的干支纪法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干支纪法是出自于黄帝时期,在西汉初成雏形,正式开始于王莽,通用盛行于东汉后期。干支纪法干支纪法又名“干支纪元法” ,是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干支是“干“,”支”的总称呼。干指的是天干,是古代的一种计序的文字符号 ,有十个,所以也叫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的是地支,是古代用来记录时辰的符号,有十二个 ,是一也叫十二地支。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法通过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组合,共搭配成六十组干支,分别用这六十个干支来表示时间的记叙。然后把六十个干支作为一个周期,反复轮回使用。再根据干支纪法形成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也就是现在说的农历的说法就是按干支纪法来记叙的。干支纪法使用时间古代用干支纪法来记录年、月、日、时 ,但是并不是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时间记录开始使用的年代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干支纪年法,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的开始使用时间不是一起的。据说在干支纪年法以前,曾采用过岁星纪年法 。但后面发现这样记录的周期并是百分百的准确,所以从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以后,就逐步开始了干支纪年法。而干支纪日法在我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殷代甲骨片上已发现了完整的干支表,而且根据《春秋》所记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 ,证明了从那时以来一直一直有条不紊地使用干支连续纪日。至于干支纪时的使用时间,已经无从查考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特也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形成。所以干支纪法的使用具体时间并没有很具体的证据,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已经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天干地支的起源?
天干地支的起源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天干的汉字数目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汉字数目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巴比伦文化影响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有人认为是古代人农业经验的反映。天干地支二者的组合,产生了六十甲子,在中国采用公历之前,人们长期用它记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年、戊辰年等。例如,公元200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巳年;下一个辛巳年则是在60年以后,即公元2061年。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数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数字取代之后,人们仍然用它们作为一般的序数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仅用于罗列分类的文章材料,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评级与分类。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干支按其顺序分为阴阳,逢单数属阳,逢双数属阴。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数。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天干地支这样一些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神秘的文化内容,是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天干地支的由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到底是谁发明的?起源是什么呢?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它们两个是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的,从而组成了干支纪法。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发明是在远古的天皇时代,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干支历法的雏形。 干支的发明也标志着最原始历法的出现,然后再配合数字,就用来计算年岁。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天干地支最早起源是出现在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上的。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和癸被称为是“十大天干”,《群书考异》中说到,甲的意思是拆,也就是万物剖符而出的;已的意思是轧,主要表示出生的样子;丙是炳然之意;丁则是强的意思,主要表现为万物丁壮;戊是茂盛的意思。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织。庚是坚实之意,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壬是指阳气任养万物于下;癸则是是揆的意思,它是指万物可估量。
而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和亥。子是孳,它是指万物繁殖都是在阳气之下;丑是纽,代表着系的意思;寅是移,是指万物萌芽刚出来;卯是冒,它是指万物都在茁壮的生长;辰是震的意思,是指万物经过震动而生长;巳是起,是指万物在这个时候不得不都反抗起来了;午是仵的意思,是指万物都已经枝繁叶茂了;未是味道的意思,万物开始衰退;申的意思是指万物的身体已经长成了;酉是指万物成熟了开始老化了;戌是指万物已经消灭了;亥是指万物已经只剩下了果核。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这种纪年是以正月初一为起点。天干地支在我过古代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其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蕴含的文化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说的清的,不如我们来讲讲它的起源。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时期,民间已使用干支纪年。延长至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以命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除了年代之外,还实行了年代之外,并以干支法为纪年,沿行不废。先秦素有改正朔的传统,即皇帝以颁令的形式决定年龄。据《礼记·大传》云: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这些都是和民变革者一样的。孔颖达疏曰:正谓年初,朔谓月初,言王得政,示从我开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也建。周子,殷丑,夏寅,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易朔也是如此。传说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的传统,商人以建丑为主,秦统一世界,继承这个传统,从建亥开始。
汉初沿袭秦朝正朔,自家正朔建于武帝时期。元年时,汉朝改为《太初历》,以建寅为正,即以夏历正月为年首。同一年,武帝建立了年号制度,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年代方式。年度制度运行后,前代改正朔制度发生了变化,后代统治者很少改变年度或月度,新帝即位,但改变年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惯例。
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采用的干支纪年方法,与皇帝年号一样,始于新年正月朔(元旦)。干支纪年法一般指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一直使用的纪年法。干支是干支和地支的总称。干支顺序正好是60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俗称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称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称为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