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为什么算卦那么准,东方朔最擅长算卦

史书上最有名东方朔他问什么敢顶撞皇帝?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为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权而归之. 从总体的表述中是体现出一种处世之道,片面的理解为中庸之道。 做人应该能够委屈求全,要求越少,越容易满足,不要有诸多的要求,要知足常乐,能屈能伸,所以古代圣者均以这些准则来要求自己。 做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夸自擂,不要自大自満,那么你会得到更多;否则将适得其反。另外,你与世无争,那么别人也将无法与你争什么。故古人所谓的委屈求全,并不是一种虚言,而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去执行的一种东西。

古时候东方朔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吗,他有哪些成就?

自古以来,知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人往往都十分受人欢迎。现在人们提到博学多闻、伶牙俐齿的人时,东方朔应该是很多人马上想到的人之一。

提到东方朔的话,大部分人的印象或许都是他深受汉武帝宠信,时常用渊博的知识和诙谐的语句引得汉武帝龙颜大悦。

此外,关于他的各种小故事也是层出不穷,因为一口铁齿铜牙和三寸不烂之舌,连相声演员都拜他为祖师爷。其实,东方朔除了知识储量和精彩话术,也有着过人的治国理政才能。

历史上的东方朔有多厉害呢?

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东方朔出生在平原郡厌次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一带。东方朔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智力,他能够过目不忘,并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他从小就广泛地阅读了大量典籍,并将其中的内容烂熟于心,再加上一张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嘴,可谓是声名远扬。

汉武帝即位不久后,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便颁布了求贤令,广招天下各类人才。不论是精于军事,还是擅长农耕,只要能力出众,就都可以在朝中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当时二十出头的东方朔见状,便上书自荐,他写道:"臣朔……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

上面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东方朔博学的一大概括。

从他所列出的各种书籍和他能够背诵的四十四万字可见,在那个文字大多用竹简记载的年代,东方朔不只是学富五车,而是学富几十几百车了。

这之后,东方朔又写道:"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如果是前半段是介绍能力,这后半段便是他幽默性格和过人机智地体现了。

在书信中,东方朔称自己身高九尺三寸,汉代的一尺约为今天23厘米,而一寸则是2.3厘米左右,这样换算下来,他的身高足有快两米一四。此外,他还自称眼睛亮如明珠、牙齿整洁如成排的贝壳、勇猛像著名勇士孟贲、敏捷像知名刺客庆忌、廉洁就像齐国贤臣鲍叔牙、讲诚信就像信守约定而抱柱身死的尾生。

这段话虽然显得有些夸张,却足以让汉武帝升起对他的兴趣来。

当时,想要在天子门下得到重用的人不计其数,而东方朔先是上书三千余片竹简,让汉武帝读了足足两个月。他又在自荐信中将自己描述得十分不凡,于是汉武帝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最终召见了他。

这之后,东方朔用自己层出不穷的有趣故事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即使是在朝中十分威严的汉武帝,也常常私下被东方朔逗得捧腹大笑。

也因此,东方朔的官职也是越来越大,他从最开始的小官做到了常侍郎、太中大夫、给事中等官。因为东方朔总是以诙谐滑稽的样子示人,人们也就都将他默认为了弄臣、俳优一类的人物,忽视了其才能。

除了逗笑汉武帝,为后世留下许多有趣典故之外,东方朔也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逐渐沉迷狩猎,因为皇宫离猎场较远,于是汉武帝便想要在皇宫之外修建上林苑,好方便自己打猎。

因为上林苑的修建十分劳民伤财,还会耽误农耕的日期,于是东方朔进谏道:"务苑囿之大,不恤农时,非所以强国富人也。"

太始四年(前93),东方朔已然垂垂老矣,他预感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便最后一次进言道:"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原陛下远巧佞,退谗言。"

为什么算命的很多是瞎子

其实略真正接触一点周易算命爱好人士都相信并且认为,探命者的算命过程是一项提前泄露天机的行为,天神会对此进行惩罚的于有很多算命的都是逐渐眼睛变瞎了。(当然也有天生就是瞎子的)所以哪个算命师都不希望自己最后变成一个悲惨的结局,所以有很多真正想得周易算命精髓的大师都是学佛。因为众所周知,佛家主张积善从德,就如笔者所接触过的几个算命高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在算命的同时通过行善积德做好事把眼睛变瞎这一灾难给逐渐化解掉了!如果大家多关注国内国际比较出名的周易算命大师,他们很多都损款建学校、给家乡修路公益性设施之类。

历史上真的有东方朔这个人吗,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

历史上是有东方朔这个人的,《史记》一篇叫《滑稽列传》里有记载的。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现代文翻译):汉武帝时,齐地有个人叫东方朔,因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爱好儒家经术,广泛地阅览了诸子百家的书。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刚好抬得起来。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章,需要停阅时,便在那里划个记号,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武帝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他经常在皇上身边侍奉。屡次叫他到跟前谈话,武帝从未有过不高兴的。武帝时常下诏赐他御前用饭。饭后,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皇上屡次赐给他绸绢,他都是肩挑手提地拿走。他专用这些赐来的钱财绸绢,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的女子为妻。大多娶过来一年光景便抛弃了,再娶一个。皇上所赏赐的钱财完全用在女人身上。皇上身边的侍臣有半数称他为“疯子”。武帝听到了说:“假如东方朔当官行事没有这些荒唐行为,你们哪能比得上他呢?”东方朔保举他的儿子做郎官,又升为侍中的谒者,常常衔命奉使,公出办事。一天东方朔从殿中经过,郎官们对他说:“人们都以为先生是位狂人。”东方朔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在朝廷里隐居的人。古时候的人,都是隐居在深山里。”他时常坐在酒席中,酒喝得畅快时,就爬在地上唱道:“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宫殿里可以隐居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里面。”所谓金马门,就是宦者衙署的门,大门旁边有铜马,所以叫做“金马门”。当时正值朝廷召集学宫里的博士先生们参与议事,大家一同诘难东方朔说:“苏秦、张仪偶然遇到大国的君主,就能居于卿相的地位,恩泽留传后世。现在您老先生研究先王治国御臣的方术,仰慕圣人立身处世的道理,熟习《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不能一一例举。又有文章著作,自以为天下无双,就可以称是见多识广、聪敏才辩了。可是您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事奉圣明的皇帝,旷日持久,累积长达数十年,官衔不过是个侍郎,职位不过是个卫士,看来您还有不够检点的行为吧?这是什么原因呢?”东方朔说:“这本来就不是你们所能完全了解的。那时是一个时代,现在是另一个时代,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张仪、苏秦的时代,周朝十分衰败,诸侯都不去朝见周天子,用武力征伐夺取权势,用军事手段相互侵犯,天下兼并为十二个诸侯国,不相上下,得到士人的就强大,失掉士人的就灭亡,所以对士人言听计从,使士人身居高位,恩译留传后代,子孙长享荣华。如今不是这样。圣明的皇帝在上执掌朝政,恩泽遍及天下,诸侯归顺服从,威势震慑四方,将四海之外的疆土连接成像坐席那样的一片乐土,比倒放的盘盂还要安稳,天下统一,融为一体,凡有所举动,都如同在手掌中转动一下那样轻而易举。贤与不贤,凭什么来辨别呢?当今因天下广大,士民众多,竭尽精力,奔走游说,就如辐条凑集到车毂一样,竞相集中到京城里向朝庭献计献策的人,数也数不清。尽管竭力仰慕道义,仍不免被衣食所困,有的竟连进身的门路也找不到。假使张仪、苏秦和我同生在当今时代,他们连一个掌管旧制旧例等故事的小官都得不到,怎么敢期望做常侍郎呢?古书上说:‘天下没有灾害,即使有圣人,也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才华;君臣上下和睦同心,即使有贤人,也没有地方建立他的功业。’所以说,时代不同,事情也就随之而有所变化。尽管如此,怎么可以不努力去修养自身呢?《诗》说:‘在宫内敲钟,声音可以传到外面。’‘鹤在遥远的水泽深处鸣叫,声音可以传到天上。’如果能够修养自身,还担忧什么不能获得荣耀!齐太公亲身实行仁义七十二年,遇到周文王,才得以施行他的主张,封在齐国,其思想影响留传七百年而不断绝。这就是士人所以日日夜夜,孜孜不倦,研究学问,推行自己的主张,而不敢停止的原因。如今世上的隐士,一时虽然不被任用,却能超然自立,孑然独处,远观许由,近看接舆,智谋如同范蠡,忠诚可比伍子胥,天下和平,修身自持,而却寡朋少侣,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你们为什么对我有疑虑呢?”于是那些先生们一声不响,无话回答了。建章宫后阁的双重栏杆中,有一只动物跑出来,它的形状像麋鹿。消息传到宫中,武帝亲自到那里观看。问身边群臣中熟悉事物而又通晓经学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它是什么动物。下诏叫东方朔来看。东方朔说:“我知道这个东西,请赐给我美酒好饭让我饱餐一顿,我才说。”武帝说:“可以。”吃过酒饭,东方朔又说:“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苇塘好几顷,陛下赏赐给我,我才说。”武帝说:“可以。”于是东方朔才肯说道:“这是叫驺牙的动物。远方当有前来投诚的事,因而驺牙便先出现。它的牙齿前后一样,大小相等而没有大牙,所以叫它驺牙。”后来过了一年左右,匈奴混邪王果然带领十万人来归降汉朝。武帝于是又赏赐东方朔很多钱财。到了晚年。东方朔临终时,规劝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邻国不得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武帝说:“如今回过头来看东方朔,仅仅是善于言谈吗?”对此感到惊奇。过了不久,东方朔果然病死了。古书上说:“鸟到临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到临终时,它的言语非常善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后来班固的《汉书》里也有《东方朔转》,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历史人物,并非虚构

东方朔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厉害的地方在哪?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其中,让我们今人受益无穷。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熟悉汉武帝时期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东方朔,他是一个能言善辩、学识渊博的人。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精通周易,擅卜,似乎能够预测未来。

东方朔是一个能言善辩、风趣幽默的人。有一次,汉武帝将一些肉赏赐给身边的人。当时烈日炎炎,大家站着等分肉的官员来分肉,等得是满头大汗。东方朔实在无法忍耐下去了,就直接拔剑割了一块肉带回了家,并对身边的同僚说:“这大热天,大家赶紧割了肉回去吧。”分肉的官员十分生气,就把这件事禀告了汉武帝。

第二天上朝,武帝说:“你昨天怎么不等着一起分肉,就直接用剑割肉走了?”东方朔摘下帽子谢罪,再拜礼说:“东方朔啊,东方朔啊!受赐不等下诏,多么无礼啊!拔剑就割肉,多么豪壮啊!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啊!回家送给妻子,又是多么仁爱啊!”汉武帝被他的幽默逗笑了,非但没有罚他,还赏给他一石酒和一百斤肉带回家。

汉武帝招募天下英才,收入麾下,为他效力。东方朔毛遂自荐,至于他为什么能够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自然是因为他有过人之处:卜算准确,能够预测未知之事。有一次,宫中出现了一只像麋鹿的动物,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动物。汉武帝就询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只动物叫驺牙。当远方出现前来投诚的事情,驺牙就会出现。它的特点是牙齿很齐,没有大牙,所以它叫驺牙。”没想到,过了一年,匈奴混邪王果果真归降了汉朝。汉武帝更加钦佩东方朔了。

扒一扒东方朔

东方朔是啥样的呢?这是东方朔,寿星,从王母娘娘那里偷吃了三颗仙桃,寿一万八千岁,这比来自星星的你那个可牛逼的多了,按照这个寿命计算,东方朔可能见过恐龙,或者现在还隐居在我们周围,要是那天有个人自称东方朔,千万别惊讶,毕竟人家的装备牛逼啊。 如果像我一样,看过黄教主的电视剧,那么东方朔是这样的: 一个牛鼻子老道,能掐会算,有大智慧,又隐居在外,不问世事,汉武帝所极力寻找的“智圣”。 再有就是中学历史课本里,那个让人抬着三千片竹简给汉武帝上书,让汉武帝看了仨月的话痨形象。 开始八卦东方朔之前,还是按照老规矩,说说东方朔的出身。 东方朔生平: 东方朔,汉武帝时期人物,生卒年不详,人家吃了三颗仙桃,凡夫俗子岂能知道人家的年纪啊(其实,东方朔只是一个小人物,历史学家们没人记录也没人研究他),平原厌次人,俺们山东老乡,属于今天德州平原那一带,具体地址说不清楚,反正德州好几个县都说是东方朔的老家,但是德州平原县好像没人这么认为。祖上应该没什么地位,要不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祖上要是达官贵人,那肯定是大书特书啦,关于他的祖宗,史书是都没记载,这说明祖上地位不高,不过,家里应该算是富裕,要不然东方朔也不能读那么多书啦。父母早亡,兄嫂养大。历任常侍郎,太中大夫,中郎,都是一些虚职,闲职。汉武帝是著名辞赋家,与枚皋齐名,虽然比司马相如聪明,但是没司马相如艺术成就高,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擅长辞赋。自认大隐隐于朝的过了一辈子。东方朔的简介说到这里,下面开始认真八卦。 自我认为很良好,是个全才,不谦虚 东方朔在给汉武帝的求职简历上是这么这么写的: 我东方朔十三岁开始读书识字(按照现在的义务教育来看,这个实在是不值得炫耀,13岁都上初中了,牛逼的都上高中了,再牛逼的都上大学了,都可以算微积分了),三年学会了各种字体的写法(起点比较低,但是速度挺快),15岁开始学击剑,16岁开始学习诗经和尚书(这个牛逼,估计很多人在这个岁数只听过这俩名字,会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可以到处显摆了,至于尚书是何物,大概都不知道了吧),背诵了22万字。19岁开始学习孙子吴起兵法,关于行军打仗的书,也背了22万字。一共背诵了44万字的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背过,即便没有背过,在那个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有机会看这么多书也是不容易了。另外还特意说明了,自己牢记了子路的很多名言,把孔子的弟子绑架到自己身上,让推崇儒家的汉武帝相信自己的人品,这招干的不错。另外,我东方朔还是一位帅哥,身高九尺三寸,换算成现在,大概是180-190的样子,眼睛像珍珠一样,牙齿像贝壳一样洁白。我东方朔今年已经22岁了,像孟贲一样勇敢(孟贲,春秋时的勇士,据说能活拔牛角),像庆忌一样敏捷(春秋时吴王的儿子,马追不上,箭射不着),像鲍叔牙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守信(与一女子在桥底下约会,但是女子爽约了,这孩子就在桥底下抱着桥柱子一直不走,让潮水给淹死了)。东方朔还真不谦虚,不是记住了很多子路的名言吗?儒家哪有这样的,硬生生的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完人。求职简历上这样写,谁都不敢相信呀,当然,汉武帝也不相信这样不知道谦虚的人。求职简历投递上去之后,汉武帝没搭理他,只让他在公车署等着吧,给一点点生活费。并没有进入面试。 首次展示小聪明 满怀欣喜,自认为很良好的东方朔,就这么吃了闭门羹,实在是受不了啊。自己也不好意思拉下脸面,去到处找关系,但是人家东方朔聪明啊。让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把自己举荐了一番。东方朔找到给官署赶车的奴仆(汉书写他们是侏儒,我不是很理解,难道赶车的都是矮子,或许只是对这些奴仆的贬低之语吧,其实他们身材并不一定很矮小),对其进行了一番恐吓:皇上说你们这些人很没用,耕田耕田不行,打仗打仗不行,还挂了个官吏的名号,吃着俸禄,对国家实在没什么用处,白白浪费粮食,皇上正打算要把你们都杀光了,这个赶车的奴仆害怕了,就跑去汉武帝那里求情,求皇上不要杀了他们,汉武帝懵了,什么时候要把你们全杀光啊,没有的事情,是谁跟你讲的?车夫回到:东方朔。汉武帝这下子感兴趣了,马上到金马门召见,凭着自己的能说会道,算是让皇帝喜欢上他了。 猜谜高手 汉武帝一种射覆的游戏(李商隐的分曹射覆蜡灯红里面的和这个一样,就是把东西盖起来让别人猜),一次,汉武帝弄了一只壁虎,三名高手们各种算卦,没一个能猜中的,也不知道东方朔弄了什么法术,还是跟太监们窜通过了,一下子就猜中了,汉武帝又试了几次,每猜。或许正是因为东方朔这种猜谜语的特异功能,让别人越传越夸张,慢慢的成为神人,让后代的道家推崇备至。 好色但爱妻(好色来自史记的记载,爱妻来自汉书的记载) 一年娶一个媳妇 东方朔任郎官时,汉武帝时常给他赐食。东方朔每次吃完后便把剩下的肉揣在怀里打包带走,衣服脏了之后汉武帝又赏赐他绸绢。东方朔便将汉武帝赏赐的财物全部用于娶长安城年轻漂亮的女子。然而每位女子都是娶回来一年就被抛弃,再重新迎娶。 惦记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叫:细君。 忘记黄晓明版的大汉天子里面的叫什么了 东方朔做常侍郎的时候,汉武帝有一次在伏天赏赐肉给侍从。然而负责分肉的太官丞却迟迟未来。东方朔便独自拔剑割肉,并对他的同僚们说:“伏天应当早点回家,请允许我接受天子的赏赐。”随即把肉包好怀揣着离去。后来太官丞将此事上奏汉武帝。武帝便问东方朔:“昨天赐肉,你不等诏令下达,就用剑割肉走了,是为什么?”于是东方朔脱帽跪谢请罪。汉武帝说:“先生站起来自责吧!”东方朔再拜说:“东方朔呀!东方朔呀!接受赏赐却不等诏令下达,这是多么无礼呀!拔剑割肉,多么豪壮呀!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呀!回家送肉给妻子吃,又是多么仁爱呀!”汉武帝听罢笑着说:“让先生自责,没想到你竟反过来称赞自己!”于是又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回家送给妻子。 善于拍马屁 皇上因为东方朔说话谐谑言辞敏捷,喜欢故意提些问题问东方朔。武帝曾经问东方朔说:“先生看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东方朔回答说:“从唐、虞盛世,到周成王、周康王时代,足以比喻当世。臣看陛下功德,可以排在五帝三王之上。不仅如此,还真正得到了天下贤士,公卿和在位官员就都有了称职的人选。譬如以周公旦、邵公奭(shi)为丞相,孔子为御史大夫,姜太公为将军,毕公高为太师,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贡出使外国,颜回、闵子骞为博士,子夏为太常,益为右扶风,子路为执金吾,契为大鸿胪,关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尹,管仲为左冯翊,鲁般为将作大匠,仲山甫为光禄大夫,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都尉,百里奚为典属国,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丞相司直,孔父为詹事,孙叔敖为诸侯相,子产为郡守,王庆忌为期门郎,夏育为鼎官,羿为旄头郎,宋万为式道候。”武帝听罢大笑起来。汉武帝能不开心吗,自己任命的大臣们,都可以媲美古代先贤们啊。整个一黄金组合,梦幻团队。我汉武帝真是网络了天下的贤人。比韦小宝的鸟生鱼汤还厉害。 政绩 没有什么可以说道的政绩。只上谏武帝戒奢恤民,在昭平君杀人之事上谏武帝公正执法,在馆陶公主(汉武帝的姑姑)的面首董“主人翁”郎主人翁事件上谏武帝矫枉风化。 不过班固在《东方朔传》中倒是给出了一句话的评价:东方朔虽然诙谐调笑,但时时观察皇帝的脸色,适时直言切谏,武帝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从公卿到在位群臣,东方朔都敢轻视嘲弄,没有什么人他肯于屈从。 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东方朔整个一活脱脱的:铁齿铜牙纪晓岚。 辞赋家 东方朔善于写辞赋,东方朔的文辞,以《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两篇最好。其余还有《封泰山》、《责和氏璧》和《皇太子生禖(mei)》(就是汉武帝在二十九岁得了皇子,东方朔写了一篇拍马屁的文章,禖:求子的神)、《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八言、七言诗,各有上下篇,以及《从公孙弘借车》 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就是假设了一个非有先生,两个人的对话,借以说明自己的主张,类似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里假设的子虚、乌有、无是公。 关于东方朔写这些文章,我觉得只是因为汉武帝喜欢辞赋,用来拍马屁的,或者一种晋升的手段。类似于,明朝的嘉靖皇帝,喜欢道教,就让大臣们写青辞。严嵩,徐阶,张居正都是青辞高手,也通过这个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一样吧。 关于那时候的辞赋家的地位,东方朔的好朋友,同时辞赋高手的枚皋做过一个说明,辞赋家类似于倡优,地位很低下,自己很后悔进入这个领域。另外,枚皋还说,自己和东方朔都很聪明,写的辞赋比司马相如的多,写的比司马相如的快,但是并没有司马相如的深刻,也没有司马相如的成就高。要不然《子虚赋》为大家所广泛了解,而同样题材的《非有先生论》就了解的很少了。 汉人评价: 关于这个,班固在《东方朔传》的最后,做了详细的总结,原文翻译如下: 刘向(战国策的作者)说他年轻时,多次访问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和与东方朔同时的人,都说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喜欢跟平常人谈天闲聊,所以使得后世有很多人传闻他的事情。可是扬雄却认为东方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言辞意义浅薄,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东方朔名过其实,是因为他诙谐通达机智多变,没有一种行为著名,应该诙谐而近似倡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议伯夷、叔齐而肯定柳下惠,告诫他的儿子全身避害:“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是拙笨;老子任周朝柱下史,终身无患,这是工巧;吃饱了饭散散步,用做官的俸禄换取农民生产的束西;依隐在朝廷玩乐一世,行与时违而不逢祸害。”东方朔是滑稽之雄啊!东方朔的诙谐表现在逆违讥刺、射覆等,这些事情浮浅,流传在百姓当中,儿童、放牧的小孩无不炫耀。而后世喜欢多事的人就把一些奇言怪语托附在塞左塑身上,所以详细收集东方朔的言辞。 辞赋家的位置很尴尬,虽然能很快得到荣华富贵,但是一旦被认定身份,很难翻身,东方朔或许很了解这一点,明白自己的地位,一直是以“大隐隐于朝”的心态,一种自我戏谑的状态在侍奉汉武帝,而且让自己的儿子,也要用这种心态为官,以求自保。汉武帝也一直把东方朔、枚皋作为俳(pai)优对待。俳优类似于现在对演员的称呼,顶多算的上演员中的艺术家。很多时候,都是拿东方朔做一个解闷的工具,逗乐的活宝。 虽然经过几千年的传播,现在的东方朔已经被称为“智圣”,而且有了法术,但是我觉得这些其实都不是东方朔想真正要得到的,他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要不然也不会背诵兵书。但是摊上了汉武帝那么一个皇帝,而且处在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激烈斗争的年代,东方朔自己也会彷徨吧,不知所措。总觉得东方朔没有被那个时代所理解,心里堵得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