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怎么写出来的卦辞,周易易经六十四卦详解
《易》中卦爻辞是如何解释的?
“卦辞”是对64卦各自含义的精练概括,“爻辞”是对386爻各自含义的精练概括,两者通常都结合爻、位、应、比、乘等易理来表示判断、取舍。易家认为,圣人见到了天下阴阳的运动,观摩意会后打通它,以推行各种基本的礼仪行为,并联系卦辞来推断吉凶,就产生了“爻辞”。
所以《易经》兼取天、地、人“三才”而将它们重叠起来,以六爻画成一卦而各自成章,每卦中都包含阴爻与阳爻,重迭应用柔与刚的性质,再系上“卦辞”、“爻辞”而命义它们,易理的运动规律和易德也就在其中了。
阐析天下最大的奥秘和变动的断语,这就是《易》评议模拟天道的变化,以促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卦辞”和“爻辞”。
卦辞具体可分为:
先叙事而后断吉凶,先断吉凶而后叙事;单叙事而不言吉凶,单言吉凶而不叙事。或叙事、断吉凶,再叙事,再断吉凶等不同体例。涉及到狩猎、旅行、经商、婚姻、争讼、战争、饮食、享祀、孕育、疾病、农牧等内容。还记载西周初期以前的历史事件,如离宗伐鬼方、帝乙归妹、康侯用锡马蓄庶等故事。据研究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不少卦辞具有深刻的哲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卦辞
易经探源——《易经》卦、爻辞行文特点,考释时代背景
前文,我们从甲骨卜辞中发现了数字卦符号,那这个卦辞和爻辞成文是怎么来的,除了部分数字卦符号下面具有“曰隗”、“曰魁”、“曰其”,其他数字卦符号仅仅只有数字,没有文字,那《易经》中卦辞和爻辞构成到底是谁书写的呢?他写《易经》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孔子是否有参与到《易经》中来呢? 我们在读《易经》和《易传》要明确一个前提,“阴阳观”在目前发现的骨卜中是没有的,但是在《周礼》中是有介绍的,古人的龟占或者数字卦符号是不涉及故事的,主要是龟壳灼烧后留下的兆辞判断吉凶,而《易经》的成文是有故事成分,而且跨度比较长(高宗伐武丁到殷商帝乙嫁女到周初康侯),我们做个比较图: 那甲骨中的数字符号龟兆之辞是什么呢?《周礼春宫》只介绍了太史、龟人、卜人的职责,那兆辞到底怎么来,太史们为何可以掌握国家的吉凶大权,我们根据司马迁的《龟测列传》试图找出古人龟占原理: 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我们在前文中有展示石头用作占卜) 龟占前的祷辞: 祝曰:"假之玉灵夫子。夫子玉灵,荆灼而心,令而先知。而上行於天,下行於渊,诸灵数k,莫如汝信。今日良日,行一良贞。某欲 卜 某,即得而喜,不得而悔。即得,发乡我身长大,首足收人皆上偶。不得,发乡我身挫折,中外不相应,首足灭去。" 灵龟卜祝曰:"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贞,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垂。可得占。" 接下来我给大家整理下灼龟以后的龟占吉凶判断: 卜先以造灼钻,钻中已,又灼龟首,各三;又复灼所钻中曰正身,灼首曰正足,各三。即以造三周龟,祝曰:"假之玉灵夫子。夫子玉灵,荆灼而心,令而先知。而上行於天,下行於渊,诸灵数,莫如汝信。今日良日,行一良贞。某欲 卜 某,即得而喜,不得而悔。即得,发乡我身长大,首足收人皆上偶。不得,发乡我身挫折,中外不相应,首足灭去。" 灵龟卜祝曰:"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贞,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垂。可得占。" 卜占病者祝曰:"今某病困。死,首上开,内外交骇,身节折;不死,首仰足肣。" 卜病者祟曰:"今病有祟无呈,无祟有呈。兆有中祟有内,外祟有外。" 卜系者出不出。不出,横吉安;若出,足开首仰有外。 。。。。。。 命曰横吉安。以占病,病甚者一日不死;不甚者卜日瘳,不死。系者重罪不出,轻罪环出;过一日不出,久毋伤也。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一日环得;过一日不得。行者不行。来者环至;过食时不至,不来。击盗不行,行不遇;闻盗不来。徙官不徙。居官家室皆吉。岁稼不孰。民疾疫无疾。岁中无兵。见人行,不行不喜。请谒人不行不得。追亡人渔猎不得。行不遇盗。雨不雨。霁不霁。 命曰呈兆。。。 命曰柱彻。。。。 命曰首仰足肣有内无外。。。 命曰呈兆首仰足肣。。。。 。。。。。(省略,自行查看《龟测列传》) 这个主要是用灼龟后呈现的不同的兆文辨别吉凶(龟占中没有“凶”字),虽然《龟测列传》有说明每个国家的占卜各有不同,但是根据现在的龟卜来看,数字卦符号是异于龟卜的,两种测卦区别如图: 而卦、爻辞的内容是谁写的就很关键,兹列举如下: 明夷卦词: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中孚九二爻辞: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我们在来看看诗经成文特点: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诗经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 李镜池先生认为明夷是一种鸟,因为诗经中的“于飞”二字前面是某种飞行的鸟,明夷﹐借为鸣鴺。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易经》的行文除了故事以外,还有诗经的成分、有卜占之词(利永贞,吉,凶等等),我们不能推断是先有《易经》还是先有《易经》,《诗经》主要描述西周以后的事情,孔子整理,《易经》描述的到殷商到周初(暂且不论“中行”),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十多处和《诗经》的词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诗经淇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诗经硕人》) 。。。。。。。 在《论语》中我们找到和《易经》爻辞有关的就两处: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篇》)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篇》(《恒卦》的九三爻辞) 第一处首先发问的是鲁迅先生,他的断句是这样的: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后面学者视乎发现了新大陆,结合论语中“述而不作”——只讲不写,一口咬定孔子没有参与《易经》,郭沫若先生认为孔子不仅没有作《易经》,甚至没读过《易》而是由弟子馯臂子弓(留后文详解)。 我们在列举汉代的一些东西 《礼记缁衣》:《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 这些论据还不足以说明《易经》是否和孔子有关系(时间跨度几百年),虽然现代马王堆帛书《要》、《二三子》等等里面详述了孔子对《易》的解读,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肯定是孔子“述而不做”《易经》卦爻辞的理由,我们是否还能通过其他途径找寻《易经》卦、爻辞成书背景呢?
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
不知道你提问什么?如果想看看《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可以直接百度搜索,很容易。如果是想问:如何理解“卦辞”?那么,我简单地说几句。卦辞是对某一卦的概括,也就是说这一卦的大意是什么。比如《乾为天》。大意是:天无实形,虚气充盈,促成天体。再如,《坤为地》。大意是:从天化气,阴阳酝酿,始而为地。天独有其一,地则不计其数。譬如地球、月球、太阳等等。先有天,后有地,地从天,万物在天地间逐渐形成。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如,《水雷屯》。大意是:万物酝酿形成之初,艰难而漫长的萌芽阶段。屯,代表艰难、起步、央求、向往。《屯》卦,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在艰难中产生。例如,破土萌芽、发明原子弹、弃笔从戎、退伍经商。详细参阅我的博文实用六十四卦排列原理六十四卦不但有卦辞,还有爻辞。爻辞是针对每一卦中的每一个爻进行专门的讨论与解释。在实际的预测中,爻辞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以之为准。因为爻辞源于上古时期,依据当时人们的伦理观念、社会状态而写。现在人们的观念与当时区别很大,所以,依据爻辞断卦,不会准确。周易的卦辞爻辞是什么意思
卦辞 [guà cí],说明《周易》卦义的文辞。一般认为是卜筮者的记录,与甲骨文辞同类。“卦辞是对易经全卦的断语。”爻辞 [yáo cí],《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易经》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每个爻都有一段爻辞,共六段爻辞。爻辞是对各爻下的断语。”易经中解卦的卦辞是什么?怎么解释?
说通俗点,就像我们现在用白话解释文言文一样,根据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解释
《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如何由来的?
《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表阳和阴;把这两种符号迭列三层,如三(乾)、三(坤)等,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称为八卦;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迭,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又有六爻。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分别阐述各卦各爻的意义,卦辞和爻辞是《周易》的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