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红线对地产的影响,三道红线对购房者得影响

地产债违约数量、金额超过去两年,“三道红线”下房企压力山大

“爆雷”在 房地产 行业出现的频率愈发密集。

11月19日,福晟集团披露一则债务违约信息。其在2023年11月发行规模10亿元的“18福晟02”,该期限为3年,原本福晟集团应于2023年11月19日支付“18福晟02”的本金及利息共计6.31亿元,但福晟集团至今未能支付款项。

连锁反应或被引爆。Choice东方财富数据显示,福晟集团旗下共有12只,总规模100.3亿元,其中,除了此次逾期的“18福晟02”之外,还有9只将集中在未来两年内到期,涉及金额超80亿元。

如果福晟集团的财务状况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改善,那么,接下来其面对的将会是接二连三的“爆雷”事件。

当然,福晟集团公募债“爆雷”在行业中也并非个例。就在几天前,新华联因无法兑付“19新华联控MTN001”3500万元利息,构成实质性违约,且新华联在年内已多次出现无法如期兑付的情况。

多位分析师认为,2023年上半年大量发行的产品在今年下半年及明年陆续到期,叠加严监管下整改背景,以及考虑到房地产行业销售去化压力不断加剧,短期来看,“爆雷”风险仍然存在。

违约数量、金额均达近三年峰值

债务违约在房地产市场并不常见,直到2023年,公开市场才出现房企无法兑付的案例。

2023年成为房企融资的分水岭。当年7月,央行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禁止多层嵌套、期限错配、明股实债、非标资产池业务,并打破刚性兑付,这些规定致使非标业务严重收缩。

而非标正是地产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平安信托一份研报显示,截止2023年底,地产非标融资规模约为3.52万亿,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总额的比例达到22.53%。因此,当融资收紧,部分周转较慢的房企便难以承受冲击,开始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地产债违约的序幕由此拉开。Wind数据显示,2023年之前,公开市场未出现房企债务违约事件;2023年以来,在金融去的大环境和未见放松的房地产调控基调之下, 截至2023年11月14日,7家民营房企及1家地方国企出现了债务违约。

近三年来,这些房企共计构成实质违约及触发交叉条款的债务达40笔,涉及余额超过330亿元。而今年,在疫情的冲击和行业销售放缓的大环境下,违约债务数量和涉及债务余额均为近年最大,分别达到19笔和223亿元。

在克而瑞证券首席分析师董浩看来,房企的债务危机不是偶然,过去部分房企激进地举债扩张,加上跨行业多元化布局,为如今房企的财务边际恶化埋下伏笔。“违约房企的净负债率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率过高,其中部分更是盲目进行多元化布局,进入与地产主业相距较远的领域,沉淀资金大,回款慢,令流压力剧增。”

如其所言,不论是此次“爆雷”的福晟集团,还是地产债逾期金额达到96.8亿元的千亿级房企泰禾,都是房地产行业高发展下的缩影。

福晟集团曾是行业中高调的“黑马”,通过举债拿地,短短3年时间从百强之外冲入前50强。然而,房地产严调控的大环境下,福晟集团很快就陷入销售困境。债务压力随之而来,

2023年其营收为426.81亿元,总负债却达到706.64亿元,在手仅31.84亿元。

同样,受困于高端产品去化难题,泰禾的销售额在近几年走起了下坡路。此后,泰禾陷入危机,其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到期未归还借款和利息高达487.1亿元。

短期压力犹存

今年8月,房企座谈会明确重点房企融资需遵循“三道红线”规则,以提高房企风险意识,管控其融资行为。这项措施在分析师们看来是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但这项措施也将使部分房企面临更高的债务违约风险。

尤其是眼下 楼市 压力犹存,房企的日子仍不好过。今年以来,全国多地为楼市调控“打补丁”,从打击捂盘惜售、扩大限购区域、增加 购房 门槛、提高首付比例等诸多方面下手,抑制和预防楼市过热的现象。

克而瑞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自4月百强房企销售转正后,经历了8月的销售高潮,9月“三道红线”资管新规试行,受此影响,10月房地产市场进一步降温。

10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11440.7亿元,单月业绩环比下降3.9%,同比仍增长25.2%;全口径销售金额环比下降3.6%至12847.3 亿元。由于去化已成第一要务,房企把握“双节”销售窗口期,积极推货去化,但龙头房企与其他房企之间的效果分化加剧,4家龙头房企销售环比增长3.2%,其他百强销售业绩环比下降6.1%。

“从整体来看,9、10两月市场的实际去化率水平不尽如人意,四季度房企去化仍然压力较大,预计年底房地产市场仍不容乐观,成交即使有回升,幅度也将有限。”易居集团CEO丁祖昱这样分析到。

不仅如此,房地产金融环境丝毫未有放松的迹象。房企融资方面,前三季度除房企境内信用债发行规模有所上升外,开发贷、信托、境外信用债等融资渠道仍处于收紧状态。为了缓解债务压力,不少房企开始采取出售项目或股权的方式来回笼资金。

不过,董浩指出,融资监管新常态下,部分存在隐患的房企主动风险暴露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部分高负债房企流承压,需主动采取降措施,优化财务指标以保证企业安全。新的融资监管规则将引导行业降低,促进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融创三道红线情况的影响是什么?

房地产发展的趋势。融创中国的业务结构分别是物业开发、文旅城建设及运营、物业管理和其它。其中,物业开发是融创中国的核心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占融创中国总营收的比重达到94,48%。从业绩看,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额3207,6亿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64,3%;实现营收958,2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3,6%。从债务情况看,截至二季度末,融创中国的净负债率下降至87%,相较2023年末下降9,4%;非受限短债比达到1,11倍,较2023年末提升0,03倍;剔除预收款后的净负债率降至76%,较2023年末下降2,3%。其中,净负债率、短债比实现“退回红线内”。在融创中国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董事会主席孙宏斌表达了乐观情绪:“房地产政策、双集中、三道红线和集中供地,这些政策特别合理,目标都是为了稳预期、稳房价、稳地价,这有利于优秀企业的发展。”从2023年房地产行业限购、限贷措施的经验看,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成本提升,这使得行业内马太效应加速,头部房企的资金优势得以显现。在此次出台的房地产行业三条红线政策中,资产负债率高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短债比小于1的房企将归入红色档,其有息负债规模将不得增加。对于只踩中一条和完全没踩中红线的,其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以放宽至10%和15%。三道红线并没有对房企的总负债规模进行控制,其主要影响,是限制了行业内资金量的增长,而这将使头部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在此过程中,融创中国的操作似乎更加淡定。与同为头部房企的恒大对比,恒大在2023年疫情刚刚爆发的节点推动网络卖房促销,9月推出全国楼盘7折销售。至今年,恒大再度推出75折购房基础上的额外93折优惠,同时,推荐他人购房者将拿到总房价1,5%~2%的推荐佣金。2023年一整年下来,恒大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了38,3%,销售回款同比增长达到38,5%,全年回款率为90,3%,销售额目标完成率达到111%。同年,许家印喊出“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口号,誓要完成增长转型。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恒大对高模式的依赖程度甚于其它房企——公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恒大的融资成本高于碧桂园、万科、融创中国、新城控股等主要房企。

“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原标题:“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陈梦妤政策的威力正在显现。自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政策出台后,房企融资供需两端持续收紧。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额为6090亿元,同比下降34%,环比下降29%,是202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企业融资情况不容乐观,仅有36%的房企融资规模有所增加,规模减少的房企中有约30%企业同比降幅超过50%。融资规模大幅降低在各种政策持续收紧下,房企融资规模大幅下降,房贷集中度管理成效初显,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创历史新低。从政策调控的稳定性、连续性来看,下半年融资环境将维持收紧态势。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中型房企融资规模下降最为明显,直接拦腰一刀。具体来看,四大规模梯队房企融资量均同比下降。克而瑞数据显示,TOP31~50的房企上半年同比减少53.50%至922亿元,TOP11~30规模的房企融资规模下降幅度为23.48%,降幅最小。对此,一家TOP15房企的财务总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房企融资规模下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去年末央行对商业银行双限(对公、按揭)造成今年贷款和按揭规模收缩,融资体量下降;二是地产风险事件频发,有限资源更加集中头部房企,国央企议价能力提升,平均成本下降;三是今年上半年城投债发行同比去年下降40%,市场流动性充裕,也造成资金成本下行。上述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息负债的下降会直接体现在融资规模上。TOP30~50房企融资规模减少一半主要是因为降的需要,由于这类企业在踩线之后停止扩张,降负债抓回款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整个行业面临三道红线的监管,排名靠前的房企面只要没踩红线,面对压降有息负债的压力不大,就不会对融资造成太多的影响。如果财务相对稳健,负债情况不会出现大规模下降。相比之下,头部存量比较多的,就不加了,把存货做起来。而排在TOP10~30的房企,有加空间的,可能会多拿一些地,而必须降的一些企业,今年拿地就会少一点,以此来控制负债规模。在此背景下,房企会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来调整策略。目前,房企普遍采取两条经营策略,一个是以降为主,另一个是原先不高,在绿档内的企业则借机冲一把规模,借势扩张。最典型的是招商蛇口,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招商蛇口新增货值1890亿元,拿地金额同比增长近95%。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100家典型房企新增类融资成本为5.59%,较2023年下降0.48个百分点,其中境外融资成本达6.86%,下降0.97个百分点,境内融资成本4.40%,较2023年下降0.03个百分点。上半年融资成本下降的原因是,如招商蛇口、保利等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龙头企业发债量较多,其中境外融资成本下降1.66个百分点;同时TOP31~50房企中,远洋、越秀发行了数额较大的境外债,使得该梯队房企境外融资成本下降0.73个百分点。为何融资规模下降,房企融资成本反而降低了?上述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资金角度来说,与银行合作深入的房企,在有息负债控制的情况下,反而会导致融资成本降低,因为房企资金需求量并不大,原先可能有10%~20%左右的资金增量需求,但在三道红线的管控之下,房企获得增量资金的空间有限。“假设今年A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是1000亿元,在不增加规模的前提下,一分钱增量的开发贷都没有,意味着房企需要开发贷的缺口很小,这就导致银行要和头部房企合作,就必须主动降利率,谁的利息少,就和谁家合作。”上述财务负责人表示。从企业性质来看,6月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较5月相比变化不大,但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大幅回升,主要由地方国有企业发行增加所致。6月国企融资规模达452.4亿元,较5月环比大幅上升123.1%,占本月总融资规模由5月59.6%上升到78.9%。同时,国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地方国企方面,6月地方国企信用债融资规模上升至334.7亿元,占总融资规模的比例由40.3%上升至58.3%,其中主要是地方性房企发行增加。在6月的新闻通气会上,银保监会发言人表示,上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已经呈现出“五个持续下降”的特点,房地产贷款增速、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房地产信托规模、理财产品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的规模、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向房地产领域资金规模均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得到改善。总体而言,监管层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依然保持警惕和收紧态度,对房企来说,加快销售回款,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是接下来的核心主题。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戚琦琦

房地产三道红线标准是什么

房地产三道红线标准是:扣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这是很重要的规定。短期比率不得小于1,这是关键的构成。三条红线是指调控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三个指标,要求调控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增长,设置三条红线。第一条红线是不含预付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第二条红线是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第三条红线是与短债之比不得低于1倍。根据“三道红线”的接触面,分为红、橙、黄、绿四个区域,其中三条红线禁止新增有息债务。如果只踩了“两条红线”,就定为橙色,有息债务年增长率不得超过5%。如果只踩了“一条红线”,就被列为黄色,有息债务年增长率被拉大到10%。对于未踩的房企,将列为绿色,有息债务年增长率可放宽至15%。三条红线改变了行业的主要游戏规则,从而影响了游戏的变化。说明“三道红线”覆盖面广,对房地产企业影响大。因此,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降低负债和,房地产开发商也在想尽办法降低负债,比如收缩规模、严格管理流、拆除物业上市、配售新股、打包出售资产等。值得注意的是,“三道红线”对房企资金面产生了直接影响,国内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急剧恶化。

房地产三条红线指的是什么

房地产三道红线指:房地产公司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房地产公司的净负债率得大于100%; 房地产公司的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这就是房地产公司的三道红线。

如果有房企全部踩中了这“三道红线”,那将被归为红色档,其后果就是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如果只踩中“两道红线”,则将被归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如果只踩中“一道红线”,那就被归为黄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将扩宽至10%。对于一道都没踩中的房企,则被归为绿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1、 防范因房地产融资带来的金融风险

现在房企发生了多起违约事件,而且房地产金融属性的逐步加大,风险也逐步被监管层提上了议程。因此,国家从融资和负债角度去控制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是有一定效果的。

2、间接有效地控制房地产价格

控房价是监管层非常关注的,现在有限制土地价格上限、限购等政策,本身有一定的监管效果,但从房企本身“降”才是根本。房地产融资新规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房企从自身做起,加强周转能力,控制成本、销售和回笼资金的进度,从而促进房价的稳定。

房地产三道红线是哪三道?

“三道红线”是针对所有的开发商划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2、净负债率大于100%。3、短债比小于1。

如果有房企全部踩中了这“三道红线”,那将被归为红色档,其后果就是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如果只踩中“两道红线”,则将被归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如果只踩中“一道红线”,那就被归为黄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将扩宽至10%。对于一道都没踩中的房企,则被归为绿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谈到“三道红线”时表示,“‘三道红线’之后是不是其他企业不好了你就有机会了,我觉得不能这么认为,这个影响是对整个行业的,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都变了。”

郁亮认为,中国房地产有三个阶段:2002年之前是土地红利阶段,“招拍挂”之后是金融红利阶段,而“三道红线”之后是管理红利时代。

他表示,万科从财务纪律升级为财经纪律,是要包含投资纪律等。这一次的监管是穿透式全面性的、表内表外全覆盖的,之前的财务技巧是不能用了的,现在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挑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