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字号是什么意思,输入名字自动取表字
古人取了名字又取字号,字号根据什么来取的呢?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号等。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 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
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
关于姓名字号,自从太史公在《史记》里把姓和氏合二为一之后,姓的构成就由原来母系氏族的姓(代表血缘关系)和父系部落名两部分构成:
姓=姓(母系)+氏(父系)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姓是总纲,名由自己的父亲或以上的长辈确定,字是自己取的名;字号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谥号是官方(朝廷)的评价。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好听的名字在哪里找,查找好听的名字
提起好听的名字在,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查找好听的名字,另外,还有人想问在哪点能够找到好听点的名字,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哪里有好听的名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查找好听的名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听的名字在
1、好听的名字在:查找好听的名字
余嘉乐搜索一个好听的名字。
2、好听的名字在:在哪点能够找到好听点的名字
《诗经》取好名在。
3、好听的名字在:哪里有好听的名字?
4、好听的名字在:你好,请问一下,在哪里可以找到好听的名字?
自己想字典,网上借鉴
哪里有好听的名字?5、好听的名字在:好听的qq名字在?
﹏饷咗赱
/vs/
饷佑赱﹏输入名字自动取艺名软件。
乖ざ乖ざ囝~
/vs/
~乖ざ乖ざ囡^向袏.箉?
/vs/
?向佑.箉^(
═☆o薇箫o☆
/vs/找一些好听的名字。
═☆o浏泪o☆
oο﹎缃纞﹎输入名字自动取表字。
/vs/
oο﹎缃嫒﹎怎样取昵称好听。
)ㄣEva.ゝ
/vs/
)ㄣRa!n易拉罐の纞女生的名字从哪找。
/vs/
纞の易拉环找个好听的网名。
~&,薆妻-、
/vs/&,薆夫-、
管镓蔢.!’
/vs/
儍咾厷.!’ぺ尐儍苽ぺ输入名字自动取艺名。
/vs/给孩子取名字在呢。
”ぺ大笨疍ぺ找几个名字。
ヤ椛宠蝶|.2023年网名。
/vs/
|.蝶恋椛ヤ
凰_﹎鸯ň!钥好听的名字 作文网。
/vs/
凤_﹎鸳ň!匙朗朗上口的网名。
)ㄣ頩孓(
/vs/适合微信昵称。
)ㄣ頩儿(找一个好名字。
◇訽.惜/vs/
◇仿弃。o`删蒢记忆х…怎么从名字库找一个好名字。
/vs/
¦¦昣爱恛忔х…
◇侑点尐叛逆{
/VS/
◇偶尔会薀鍒{
@`单身⒐4时尚;、孩子起名字找哪里。
/VS/
@`恋嗳⒐会受伤;、
﹎坏钕メ絯℡名字在哪里选。
”苐⒍鱤﹏*2023最火的微信名字女。
ωǒ滴寳呗2023最潮最火的网名。
(_頖縌╅宝宝去哪里搜取名。
ˊ谜乱﹏丶这里有全部的名字。
乄乡^ǒ^佬ㄨ
誮訫尐罗卟比较活泼开朗的名字。
╰★.oоО绝しovの
爱你壹生♂
╰danつielあ
oヤ伪你变乖
Θ动◎动Θ
坏坏Уǘπ
§雪姬儿§
→断情戒爱^-^
咾嘙哦嗳你
ゞ心心相印ゞ
ぁ薰薰{ā
哖_少オ轻狂
ΨLEI.oo℃的浪漫(St〇p恋﹏
╃Wait…╃
╭+>痛‰
べ.忆纷飞♀ゞ
㊣er八经de爱
゛〆凯Er炫
6、好听的名字在:怎么找好听的名字
是指人名还是什么名呢?不过不管什么名,拿着诗经、唐诗宋词三百首翻肯定能找到好听的。
比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蓝就是很好听的名字。
自己想,或者度娘……再或者查字典。。。
你说什么上的?游戏还是现实?????
7、好听的名字在:寻找好听的名字
你问的是QQ的吗
卖笑、专业户
逻马式、寂寞
微笑の恶丶
哭乐、没秂疼
爱、已成追忆
放纵式、守候
刺眼的光芒
〆厮守终身
仅存冷落。
喠逢、啈冨
式、自刎
轻描、沵旳爱
流离失所、
缺席、你的爱
So、染
J–yuan
暧-βじīぴ∑
θιлg·眞
雨伞丅、
转身,撕心裂肺
Agony°
丶灬尛家钬
好听的名字
离离、落落
↘非迩卟娶
夜、独寂寞
мe尛孑
Remote某、
沵手中的残香
欠揣的背影ㄟ
践踏、柔情
痛旳、刺骨
〆偏执旳青春
SΚy。╮
有”寂寞陪伴
若即若离。
Poison丶biti
童、捺卜是嗳
寂寞反复惆怅
看、纳烟火
葬雪、无泪
把回忆吐出来
释怀你给的伤。
或许、想太多
迩、太悲情。
以上就是与查找好听的名字相关内容,是关于查找好听的名字的分享。看完好听的名字在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人的名字中的“字”和“号”是什么意思
字是表字,号相当于别称。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输入名字自动取表字
名字王玉福评分:文化印象95 分。(参考成语、诗词等因素)五格数理77 分。(参了考周易数理吉凶)总评:玉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福福系男子名常用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玉搭配。字义玉表示美、美德、洁白;福表示幸运、保祐、福泽,意义优美。音律王、玉、福的读音是wáng、yù、fú,声调为阳平、去声、阳平,音律较好。字型王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4画;玉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5画;福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4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4-5-14,五格俱佳。意蕴成语戛玉锵金 有福同享扩展了名字的意境。<古人的姓名字号解说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古人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字和号。比如,大文学家苏轼,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那么,名、字、号,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名】“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 据说在古代,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命名,即“幼名”。这可能是从前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出生满三月的婴儿存活几率才比较大,长辈也会在这时帮小孩正式取名。 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 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其实在中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 名,一般就是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中也写得很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以生时的特征命名叫信,以祥瑞的字来命名叫义,以相类似的东西来命名叫象,用物品来命名叫假,用与父亲有关系的意思命名叫类。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畜牲名,不用器物礼物名。) 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可见,古人的名字中,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 【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意思就是,要出生三个月时,取名,为幼名,在二十岁成人行冠礼时,取字。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由此可见,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独有。举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如并列,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 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 【号】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 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白香山。 这些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何时呼名?何时呼字? 《礼记·士冠礼》中记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步入社会之后,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而不是名。 因为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而号可以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是文化意蕴,生活情怀的体现,所以古人在取名、字、号时如此讲究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如何简要区分呢?【名】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区别】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人名中的字和号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宇,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1.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号”是怎样形成的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但仔细分析,深人考察,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鲜明的时代印记,乙,强烈的抒情色彩, 丙,深刻的寓意 丁,特定名词的运用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水淋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霹雳火秦明、插翅虎雷横、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等绰号,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滤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在农村,送外号的风气更盛,像“大个驴”、“二瓦罐”、“三黄菜”、“四鸽子”、“八狗子”、“红枣”、“桃奴子”。“大鸭梨”、“夹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粮”、“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秃”、“黄毛”、“鸭子板”、“靠不上”等这些外号非常普遍。当然还有比这俗气的,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号并不含有贬义,如宋朝时人们因为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称他为“红杏尚书”;唐代诗人温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韵,人们便称他为“温八叉”;大诗人李白才气横谥,下笔成章,人们便称他为“李谪仙”。在现代也有这种情况,诗人李季给冰心起绰号“余太君”,反映了这位文坛老祖母的崇高威望。这种“绰号”雅而不俗。 以上讲的是“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