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花令的花签有哪些,花签占卜免费

《红楼梦》的林黛玉究竟长什么样,曹雪芹有过什么暗示?

《红楼梦》里“占花名”,曹雪芹让林黛玉擎了“芙蓉”花签。可究竟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曹公没有明书。这让读《红楼》的人无所适从,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不适合开放式的写作风格,就如胡斐和苗人凤决战悬崖,胡斐这一刀是砍下还是不砍下呢?读者虽然可以天马行空驰骋想像,实际上却总是觉得意犹未尽。

回到本题。早期红学相关作品多说林黛玉是木芙蓉,理由是木芙蓉朝开暮落,花色一日三变,仿佛林黛玉的小性,我小时看《红楼梦》连环画,上面画的就是一枝木芙蓉。

这让我很失落。作为一个深度荷粉患者,我一定要梳理出林黛玉是水芙蓉的脉络,好像真找到了几点:

(水芙蓉,一般只荷花)

(一)《离魂》伏黛玉之死

《离魂》伏黛玉之死,这是脂批。

元妃的省亲宴,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第四出《离魂》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闹殇》,其中有句“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玉芙蓉”可指白牡丹,也可指白荷花,关建在于“风剪玉芙蓉”前还有“萍踪浪影”四个字,浮萍水中物,常与荷花为侣,宝玉的奶兄李贵回答贾政问话,就特意选了“呦呦鹿鸣,荷叶浮萍”一句博贾政笑。

以此可度,这里的“玉芙蓉”指白荷花。

(二)十二伶人中指给黛玉的是藕官

贾府遣散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不愿走的贾母是这样分配的:“……留下文官自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豆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

注意用词,只有宝黛前用的是“指与”,其他人是“送了”。这个“指”有针对、定向分配的意思,就是说,必须是花(芳官自称姓花)落怡红院,藕配潇湘馆。

还不算完,书中藕官还有一个已死的同性恋人,名字叫什么?菂官。菂,是莲子。

(三)芙蓉生在秋江上

还在占花名这一章里,群芳之冠的宝钗抓过花签,第二个是探春。

探春擎了个上上签,签上题诗是“日边红杏倚云栽”。这句诗出自唐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全文是: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林黛玉的签上写的什么?“莫怨东风当自嗟”!

除了比“不向东风怨未开”含蓄典雅,两句诗没啥差别。林黛玉,就是秋江芙蓉。

(四)林黛玉唯一喜欢的李商隐诗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她游大观园,大家坐船时,宝玉嫌荷叶破败,要拔了去。

林黛玉说话了:“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李商隐的诗隐晦迷离,林黛玉性格直率,襟怀坦白,不喜欢正常,但不喜欢不等于不熟悉。李诗的原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何以要把“枯”换作一个“残”呢?

我以为,“残荷”是林黛玉自喻。父母早亡,兄弟俱无,弱质病躯,无倚无靠,可不是像残存的荷?潇湘秋夜,雨滴荷响,那样凄冷的况味怎会不让客居的黛玉引为同调?

所以贾宝玉马上明白了,他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至于有人说,宝玉作《芙蓉女儿诔》时,诔文是挂在芙蓉“枝”上,足以说明此芙蓉不是水芙蓉。

我同意。

多情公子本就明诔晴雯,实诔黛玉,对木芙蓉遥祭水芙蓉,反正他行为偏僻性乖张,自己心里各有所因,哪管世人诽谤。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黛玉的美是一种感性而诗意的存在,宝钗的美则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但读者可以通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我们可以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一、宝钗的“动人”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 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纾放着她的性灵。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二、宝钗的无情 《红楼梦》中,黛玉是最为感性的人物,她游离于世俗之外,只管诗意的活着。而宝钗却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现实的活着,努力于“做人”而非“做诗”。理性的冷静不仅使宝钗在活色生香的大观园兀显了“品格端方”的大家仪态,也给她笼上了“无情”的色彩。 宝钗的无情首先表现在对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宝玉,情切之下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了,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得急了,不觉就红了脸。这处描写是最传神的。宝钗毕竟是个怀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学使她不得不将自然的情感欲望深深地隐藏起来。而潜意识中的至情所在,却不是森严的礼教和严苛的自律能抵制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场合,宝钗的真情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当然这种“失态”会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发觉并制止。她惯于“装愚守拙”,“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不开口”,宁可泯灭自然天性,生生将自己变成一个随时俯仰,随俗媚俗的“木美人”。这般毁心弃性,丧失自我,已不是一句“无情”所能负载。它既是她个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整个人性的悲哀。 在对待他人方面,宝钗的冷静与理智也很令人惊异。“悍妇”如王夫人,尚且对逼死金钏感到不安;无恶不作的“薛呆子”也对好友的“冷遁”感到伤心。而青春年少的宝钗在这两件事上的反应却是无比冷静,她没有表现出一点人性的怜悯和同情,只想着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顿跟随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蝉脱壳”之计全身而退,远离了祸患,却是以牺牲无辜的黛玉为代价,让黛玉在一众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说明哲保身尚有可原,这等损人利己行径已彻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虚伪冷酷的阴影。封建礼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鲜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怜而可卑的本质。 甚至对待至情至性的个人情感,宝钗也能做到“无情”。她的一生并不是为恋爱而来,而是为一场理想的婚姻而来。所以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将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现出“无情”的淑仪风范。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却仍能置若惘闻。她的确常常巧妙地排挤黛玉,但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在那场轰轰烈烈的骗婚闹剧中,她任由家长将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没有发出一点声息。以至当她已身为宝玉的合法妻子,而宝玉却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所想到的也只是如何才能使他恢复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让她得到梦寐以求的夫贵妻荣的结局。怎奈宝玉是情根深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后的慰籍,他终于也遁却了红尘。留下宝钗,独自品味着“金玉良缘终悲苦,琴边衾里总无缘”的凄凉。 三、宝钗与黛玉、熙凤的对比 大观园里,最“动人”的莫过于钗黛二人。宝钗的美貌多才使人自然而然地将她与黛玉进行对比,但她以自己的“无情”区别于黛玉。如果说林黛玉体现了曹雪芹精神上的理想追求,薛宝钗便是他世俗理想的具体化。这样理解就能明白,宝玉爱黛玉而娶宝钗是必然的。钗黛两人性格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一种彷徨。一方面,他反叛自己出身的阶级,以及这个阶级所代表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他对这个阶级并非没有一点留恋。他在进退之间无法决断。只有当他终于挣脱了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后,他的理想才能得到最终的升华。所以,宝钗的形象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化,起着比黛玉更为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宝钗“动人”的一面越突出,宝玉最后取黛舍钗的思想意义就越大。 宝钗对旧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心计又会使人想到王熙凤。但宝钗又以她的“动人”区别于王熙凤。使宝钗这个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无情并没有表现得像王熙凤一样赤裸裸,她的冷酷与势利是完美地掩藏在大家闺秀的优雅中的。因此尽管她与王熙凤有着许多本质相似之处,贾府上下却从来没有人拿她们对比。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里,使宝钗和凤姐一样,养成了算度精确的习惯。但王熙凤的目光显然要短浅得多,以致给人以吃人不吐骨头的恶劣印象,为自己种下祸根。宝钗是懂得“小惠全大体”的,她不但能确保统治者的利益,而且能使上下人等“欢声鼎沸”。这种精妙的技巧,正是宝钗寓无情于动人中的具体表现。 红楼一梦悲金悼玉。作为传统道德的信奉者和追随者,宝钗虽想实竭力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取理想的婚姻生活,但最终还是难脱罗网,成为礼教的殉葬者。薛宝钗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她恪守封建礼教的信条,却仍难免成为礼教供桌上的牺牲品。这是强弩之末和末世辉煌的矛盾,体现历史更替时期人们的茫然和困顿。找不到合适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标准,就不可能摆脱命运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里的占花名怎么玩?

关于诗句什么的,你自己去找关于花名的诗就行了,不一定像书里写的。一群人围坐一圈,掷骰子数点,数下去到谁了就让谁抽签就成了。不过我想,这一段雪芹本来就是杜撰,只是为了暗示一下各人的性格和命运的。你想啊,不仅是你说的花名先后的问题,还有要是一个人抽签抽重复了怎么办。你要是想玩的话就要对规则做点修改了。比如把牡丹陪饮改成对面陪饮,或者写着“左数第三位占名,(看花签序号先则陪人饮,后则反之)”,有各种灵活的方式嘛~~

林黛玉是什么花

芙蓉花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诸女子玩占花名儿的游戏,林黛玉掣的一根是芙蓉花,上题“风露清愁”,一句古诗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全诗是: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在红楼梦里,行酒令时,每个人代表什么花?

宝钗抽到的是一枝牡丹,题曰:“艳冠群芳”,系有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唐代罗隐所作的《牡丹花》中的一句,原诗云: 似其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侬华过此身。 探春掣的是杏花签,题着“瑶池仙品”,诗句是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李纨:王琪 《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湘云: 苏东坡《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麝月:王琪诗《春暮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香菱:香菱掣了一支并蒂花签,题着"联春绕瑞",并系一句诗"连理枝头花正开"。那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落花》诗中的一句,全诗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落翠苔。"黛玉:《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其二 欧阳修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袭人:宋人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谁知道《红楼梦》中占花名的具体玩法?

占花名儿是酒令的一种,有若干根签放在签筒里,每根签上画一种花草,题一句旧诗,并附有饮酒规则,行令时一人抽签,依签上规则饮酒。作者巧妙的通过这种游戏形式,以花寓人,把人物的性格命运寄托于花签之中。如宝钗抽到的是「艳冠群芳」的牡丹,签上镌着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得的是「风露清愁」的芙蓉,签上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李纨则抽到老梅,题诗云「竹篱茅舍自甘心」。这些花签都运用得自然贴切,与人物的形象气质非常吻合,而且字里行间还暗含对人物悲剧命运的隐寓。由此看来,作者的笔力确实已经达到一个令人叹服的高度,即使在这段轻松戏谑的游戏文字中,他也能注入深意,成就一篇锦绣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