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日进四升,手机号码6668吉利吗
诸葛亮每天食米近数升,司马懿听后为何会暗自高兴?
如果说士兵甲每饭食数升,意思就是他饭量很大,数升就是大几升;如果说诸葛亮“日食不过数升”,其意就是饭量很小,数升就是小几升。老将廉颇作为武将一顿饭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姑且认为古人身体强壮标准就是每顿能吃一斗米吧,所以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每天好几顿饭才不过数升时,就认为诸葛亮饮食跟不上,加之每天大量脑力劳动(夙兴夜寐),从而断定诸葛亮迟早就会被拖垮身体。
后来收了一个姜维也只是一个将才,所以司马懿说他"食少事烦,安能久乎"?当他听到此言后说"司马懿知我心也",诸葛亮是明白自己的病情的。罚杖责二十以上时事都必亲自审定,完全是在超负荷工作。三是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当时诸葛亮五十多,在古代已是老年人了,饮食少,休息少,工作负荷重,司马懿根据这几点断定诸葛亮命将不长。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但是诸葛亮却硬要强行苦苦支撑,无限制地透支自己的身体,逆势而为,其结果必然只能是过早地离开人世使者提心吊胆地去了之后,哆哆嗦嗦地把礼物拿了出来,司马懿看了之后,眼睛一亮,这诸葛亮玩的哪一出啊,一寻思,司马懿明白了,诸葛亮这是要激怒我呢!可我偏不生气!
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米,也就是说当时诸葛亮一天只不过吃了0.81~1.08斤米而已,这么少的分量,相信大家都清楚,这是远远不能满足一个成年男性所需求的!三四升米大约相当于现在1斤米,每天吃1斤米,算得上少吗?500g生大米可以提供约1800大卡热量,500克米饭可以提供约600大卡热量。
诸葛武侯的生辰是?
农历7月23日
诸葛亮一天吃米三四升,为何司马懿却能断言他命不久矣呢?
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会发现,在剧中有过这样一幕,就是司马懿询问诸葛亮的身体状况的情节,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一日只食三四升米后,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司马懿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可不是影视剧杜撰出来的情节,在史书中也有过明确的记载。根据《晋书宣帝纪》中的记载:“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可能大家有所怀疑,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米了,为何会早死呢,按照现代人的食量衡量,诸葛亮的饭量其实挺大的了。这就得说一说古代的计量标准了。我们以汉代为例,在汉代一个士兵一月的口粮大概为三石三斗,十斗为一石,十升为一斗,按照这样的计量来看,三石三斗就是三百三十升,也就是说一个士兵一天的口粮应该为十一升。汉代的一升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的化,一升约为现在的二百毫升,我们现在的一升米约为800克。也就是说古代的士兵每天口粮大概为1760克。诸葛亮日食三到四升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也就是四百八十多克。我们现代人虽然食量不如古代人那么大,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食量肯定会超过一斤。更不要说,诸葛亮整日为国操劳,他应该更耗费体力才对。他每天在只吃那么一点东西,加上操劳过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司马懿会说他命不久矣了。而且根据记载我们也知道,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过程中,因为和司马懿长期对峙而得不到进展,最后忧思过度,在五丈原病逝了。诸葛亮去世,给蜀国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如果诸葛亮没有死,很可能历史就会改写了。只可惜,历史无法倒退也无法被改写,我们只能是去缅怀这位英雄人物了。最后,我们用诸葛亮的一句话来结尾吧,出生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借东风那天是周几?
据查是公元208年11月20日祭风到11月22日风止,共借得东风三天刚看了李咏得幸运52是星期四具体算法是年月日加闰月除以7?好象是不过星期四是肯定得算得结果就是星期四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一天吃三升米,为何还预料他日数不多?
大将军司马懿统领大军,前来抵御。司马懿乘连日大雨,河水猛涨、蜀军难以增援之机,派上万骁骑攻击由虎步监孟琰率领的蜀军先头部队营地。诸葛亮一面令孟琰拼死坚守,一面命军士加紧架设竹桥准备渡河支援。往往是司马懿占了上风。如果不是司马懿独当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称霸中原的就是蜀国了,诸葛亮也就不会再抱怨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有偏爱,对司马懿有成见,真的是"红"了孔明、"黑"了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北伐前事先便与东吴孙权互通过信书,孙权将会兵分三路进攻魏国,配合诸葛亮的大军一起攻入中原。五丈原军帐中蜀相诸葛亮事无巨细的批改公文,核对账簿。司马懿严令属下,若非自己亲令,任何将士都不得出战迎敌,他要等,但是司马懿的等,在将士们的心中,却被理解成了一种怕。蜀军力竭,还未来得及整顿休息,如此的良机,怎么能视而不见,大家都听闻,司马懿素来惧怕诸葛孔明的谋略,如此看来,这种议论,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的。
虽然诸葛亮主攻,司马懿主守,但最终司马懿还是耗死了诸葛亮。特别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蜀国使者给司马懿送女装,但被司马懿算计,暴露了这两个秘密,让司马懿马上就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这真可谓神乎其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而汉中距离产粮中心成都数千里,中间还有大量的山地,汉中再出祁山还有一段500多里的无人区。这使得蜀汉必须再征调30万人来做后勤!基本上就是整个蜀汉能够动的人都动了,这对国家财政的负担之大可想而知。诸葛亮不是舍不得放权,只是因为穷的!
为何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就知道他命不久矣?
诸葛亮俨然是智慧的象征,同时忠于刘备,为了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劳心劳力大家也都有目共睹。有一次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每天只吃三四升米,便知道他命不久矣,因为那时候“升”的概念和现在不同,三四升的量非常少,当时诸葛亮可谓是吃得少,做得多,这样的他很容易过劳死。
如果放在现代,三四升的米还不至于饿死人,但是让我们把目光放到三国时期。在当时,三四升的米大概1斤左右。试想,一个成年男子,一日三餐只进食一斤左右的米饭,就算是平时没做什么事的人,身体都不一定能接受。更何况当时的诸葛亮正处于北伐司马懿的时期,军中实务繁多,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操心,深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压力,他的身体情况可想而知。
当时,司马懿采用只守不攻的手段,就连一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都拿他没办法。司马懿听说诸葛亮一天的饭量后,就断言他没有多长时间了。果然,终于在持续的高压下,加上身体营养又跟不上,诸葛亮最后只能积劳成疾,在这次北伐中逝世了。
诸葛亮作为军中的主心骨,精神上深受压力就算了,身体上的补给居然也不够,最后只能落得病逝的结局,着实可惜。不过,从这里也能看出,诸葛亮的呕心沥血,虽然不提倡这种“废寝忘食”的做法,但是精神却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