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经和今周易卦序,易经卦序排列依据
帛书《周易》,汉简《周易》,楚竹书《周易》有区别吗???
年代不一样..内容也稍有差别吧~~以〈讼〉六三为例,通行本、帛书本、竹书本爻辞分别如下:通行本: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5]帛书本:食旧德,贞厉。或从王事,无成。[6]竹书本:飤旧惪,贞,冬吉;或从王事,亡成。[7]
周易中的64卦的具体解释(不要文言)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作者简介:周文王 中国商末西方诸侯之长 。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或作鬼侯)、鄂侯(或作邘侯)一起,任商代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谮,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当时商王朝内部矛盾剧增,政事日非,诸侯逐渐归附于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陕西大荔南)两国争讼和解,提高了威望。他在位时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获胜,继因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侵犯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一带,出兵灭密须,使周的西北方得到巩固。随后又向东发展,战胜黎(或作耆、饥)国,引起商贤臣祖伊的恐慌,告纣,但纣未加警惕。不久,周又伐邘(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逼近商王畿边境。最后,攻克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并在其地修建新都丰。西伯昌自岐邑迁都于丰,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葬在毕(今陕西咸阳东北),相传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其子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古书记载文王在被囚羑里时,因困于忧思,“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校注之(一)键卦
站长独家解读,建议收藏体悟! 卦名:键(jiàn),键下键上。 ☰ ☰ 解析:“键”,本指锁须,今谓之钥匙。卦名以键卦列于六十四卦之首,为六十四卦之门户,故也为关键之意。 《说卦》云:“乾,健也”。孔颖达《正义》:“天 ,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言天之体,以健为用。 卦辞:键,元享(读音“亨”),利贞。 解析:《子夏传》曰:“元,始也”。朱熹《本义》云:“元,大也”。 孔颖达《正义》:“亨,通也”。“享”,篆文为“亯”(xiǎng)。《说文》曰:“亯,献也”。《孝经》曰:“祭则鬼亯之”。故“亨”为祭亨之义,“元享”即“元亨”,“大亨”。 《说文·卜部》:“贞,卜问也”。大郑云:“贞,问也。国有大疑,问于蓍龟”。后郑云:“贞这为问,问于正者。必先正这,乃从问焉”。“贞”,张公碑作“正”。《易·师》曰:“贞,丈人,吉”。故“贞”,训为“卜问”,此“贞”之本义,亦有“正”之义。“利贞”,谓利于卜问也。 意译:键为关键,如“锁须”,问蓍有大的亨通,利于卜问。 “龟以兆成象告吉凶,蓍以数成卦占祸福” 初九:濅(无“又”,读音“潜”)龙勿用。 解析:“濅”,帛书《二三子》作“寑”,“濅”即“寖”字,古通“浸”,均读为“潜”。 《释文》出“龙”云:“喻阳气及贤人”。《说文·龙部》:“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 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勿用”据王引之说,乃“无所施行”之意。 爻象:阳气初生,位卑身薄,隐藏锋芒,自得其乐。 意译:龙浸水中,无所施展,问蓍得到“不用”之占。 九二:见(xiàn)龙在田,利见大人。 解析:见龙即龙现,《释文》出“见龙”:“贤遍反,示也”。让人看,显示之意。《释文》出“大人”王肃云:“圣人在位之目”。 爻象:初九为地下为渊,九二为地上,为田,为阳居阴位,有能力但发挥不出自己的才干,可借助于大人物之力。 意译:看到龙出现在田间,问蓍得到“利见大人”之占。 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泥(校为“沂”,读为“昕”,xīn)若,厉,无咎。 解析:“键键”,应读为“乾乾”,乃刚健不已之貌。《吕览》卷二十六《士容》:“乾乾乎取舍不悦”。高《注》:“乾乾,进不倦也”。故有“自强不息,进取不已”之意。 “泥”,帛书《二三子》、《衷》引作“沂”,“夕”为日落;“沂”为“昕”之借字,为太阳将要升起的时候。昕夕即早晚。 “若”,如,一样。“厉”,“砺”之本字。旧释为磨刀石,一种修中石头的方法。 引申为仔细,认真,精心从事,因石易碎裂。此处非危险之意,故谨慎小心更为确切。 “咎”,灾害,违背鬼神的意志,也就是不按龟蓍所显示的从逆行事而导致的灾害。《说文》曰:咎,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帛书周易出处次数多达92次,或为无有灾害,或为不受指责, 为内省改过,其义皆植根于毋违筮占龟卜意志是行事,为占语。 爻象:九三爻 于下卦之上,阳居奇位,得位,但虽得位但不得中,犹如官大无权,若要无灾,就得谨慎小心。 意译:德才兼备之人自强不息,进取不已,夜以继日谨慎从事,故问蓍得到了“没有灾咎”之占。 九四:或跃(左鱼右龠,yuè)在渊,无咎。 解析:(左鱼右龠),帛书《衷》作“左鱼右翟”,《广雅》云:上也。如鱼跃龙门。“在渊”,如复归大海。“或”,《文言传》:即训“抑或”、“或许”也。故有不定之意。 爻象:九四爻,阳居阴位不得位,但其处于三才中的“人上”之位,虽在九五之下,但也是万人之上。跃者,可成为九五之尊;渊者,可复回初九之位,退隐而居, 都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没有灾咎。 意译:根据时机,可一跃成为九五之尊,亦可复沉于渊,归隐山林,故有选择的余地,问蓍得到“没有灾咎”之占。 九五:飞(上羽下非)蠪在天,利见大人。 解析:(上羽下非),帛书《二三子》作“蜚”,《正义》曰:蜚,古飞字。如《汉书·王莽传》中有“大风蜚瓦”中“蜚”即“飞”之借字。“蠪”,《说文》曰:丁螘也。古书说的一种会飞的大蚂蚁。 爻象:九五之尊,便是君王之位,为天道,为君王,为大人物。 意译:看见飞龙遨游于天际,问蓍得到“利见大人”之占。 尚(上)九:抗龙,有悔(上母下心,读为“悔”)。 解析:“尚”,读为“上”,古字通用。“抗”,在帛书《二三子》引作“杭”,而《衷》引作“炕”,《说文》作“忼”。《子夏传》云:极也。《广雅》云:高也。(上母下心),今本为“悔”, 《说文》曰:悔,恨也。后悔,悔恨之意。 爻象:上九,为六爻最上层,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动而有悔。 意译:龙飞过高,过极而反,问蓍得到“悔恨”之占。 迵九:见羣龙无首,吉。 解析:“迵”,《说文》曰:迵,迭也,通达之意。李道平《篡疏》:刘注:凡卦皆有九六,独乾坤二卦言“用九”,“用六”,以乾纯阳,坤纯阴也。盖乾惟用九能变,坤用六故能化,阳变阴化,参展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此用九,用六为之也。故“迵”应校为“用”,为包含有“总”,“统”之意。 爻象:用九,即乾卦六爻全变时的状态,即不完全是坤,也非完全是乾,即刚健与柔顺兼顾,勇于进取,是又柔和宽厚,为无为之象。即乾坤为易之门户。 意译:看到群龙没有首领,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问蓍得到“吉祥”之占。 本文发布自站长带你飞“知卜易社”平台,版权所有马王堆汉墓出土哪些书籍?
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医书简两卷200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周易中一共有几卦?
《周易》中一共有64卦。
《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八卦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8×8=64。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因此,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而成。故从卦画看,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内卦(又称下体),另一部称外卦(又称上体)。
爻辞,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扩展资料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根据,按照古人说法,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味时期。……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既济,指成功,完成。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周易》作者力图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进化过程。
但是这种排列并不是唯一的。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写在帛上的《易经》叫帛书《易经》,帛书《易经》排列完全不同于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则,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叫八宫,六十四卦分属于八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
请问帛书《周易》和现在的周易算出来的差别是不是很大?
帛书周易和现在这个版本的周易的确有所不同,因为在古代,由于周易出现在印刷术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那时候书籍都是靠手抄,由于人工的误差,抄错或者漏抄!导致了周易的意思与原来的版本有所不同!但是,相差无几,只是有些字不同罢了!但是,在古文之中,一字之差就是会导致很多种不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