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带一个之字,男孩带之的名字大全

为什么感觉东晋南北朝时期很多人的名字后面有一个“之”字?

魏晋南北朝有些名人名字中带有“之”字大都是信奉天师道的暗语。

东晋南北朝时期很多名人中带有“之”子,其实是宗教的一种暗号,隐晦的称呼,类似于佛教中“释永信”中的“释”字,法海中的“法”字、现代空昙法师中的“昙”字。

著名的人物有裴松之(《三国志》注释作者)、刘牢之(东晋名将)、寇谦之(北天师道首领)、王羲之(书圣)、王献之等。

其中晋琅琊王氏一族中很多人的姓名之中带有“之”字:王羲之平辈的人中有12人;王羲之子侄辈中有22人;孙子辈中有12个人;曾孙辈中有13人;玄孙辈中有9人;五世孙中有4人。一大群带有“之”字的王家人,五代人72人带有这个特殊的字。(北天师道首领寇谦之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为其修建新道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带有“之”字的人是不是辈分字?

在中国辈分字之中,有的辈分放在了最后一个字,按照这样的模式:姓+辈分+名,或者姓氏+名+辈分;第一种比较常见,第二种也有不少,相对于第一种则少很多。

道教和佛教之中是有辈分的,这是正规弟子的辈分字。而“之”、“道”是天师道的暗示,并不是辈分字。如少林寺弟子有70个辈分:

祖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宗祚,表正善喜祥,谨悫原齐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敕赐祖庭少林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之碑》,1782年乾隆皇帝的敕令。

自然天师道也有自己辈分字,天师道又称正一派,辈分如下: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

 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玄(元)韫,高宏(弘)鼎大罗,

 三山扬妙法(愈兴振),四(福)海涌洪波。

三山滴血字派,源于天师道(正一派)给弟子取名的依据: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合,

 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 

三山裕兴振,福海启洪波,

 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这是正规的天师道弟子取名辈分依据。显然一些魏晋时期名人名字中的“之”字不是辈分字(琅琊王氏五代人姓名中带有“之”字),也不是道家弟子的辈分字。这是那些信奉天师道的人,又不是弟子,则就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名字之中带有“之”、“道”等字,以和正规弟子区分,也表明信仰的程度足够深。(张道陵像,创立天师道,第一任天师)

从民间到帝王——天师道崛起之路。

西汉张良的第八世孙张道陵在东汉时期来到巴蜀之地,开始创立了“天师道”,又称正一派、正一盟威道、五斗米教。五斗米教的来源主要是要进入天师道成为弟子,必须缴纳五斗米,因此得名“五斗米教”。

张道陵在四川传播道教思想,将原来四川各地巫教扫荡一空,在当地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大。

东汉时期天师道的三代祖师分别是张道陵、张衡、张鲁,历史上赫赫有名,张鲁是天师道第三任天师,依靠众多的天师道弟子拥护割据一方,成为东汉末年的一方的小霸主。

曹操打败张鲁天师道(五斗米教)的割据政权之后,他将张鲁及其主要的教众迁徙到洛阳、长安、邺城这三个地方,都是曹魏政权的重要城市。

天师道也因此得以从巴蜀之地开始向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传播。第三代天师张鲁的儿子第四代天师张盛到江西鹰潭龙虎山弘扬道教,这是天师道开辟江南传教的圣地。张盛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天师,在魏国初年就跑到吴地龙虎山传教,可以说预知魏、西晋的短暂昌盛,少数民族侵袭,北方大乱等历史混乱局面。

天师道由于曹操的迁徙行动,使得天师道在民间广泛传播,到东晋时期已经传播到司马皇室,很多世家大族一族都信奉天师道,著名的家族有:

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

这些家族绝大多数人信奉天师道,名字之中带有“之”字司空见惯,因此上文中所说琅琊王氏众多带“之”的名字并非王氏一家,其他上述东晋世家大族中的很多男性名字中也带有“之”字。

门阀士族的大家族这么多人信奉天师道,说明天师道在第三代天师张鲁之后,第四、第五、第六代天师时期,已经传播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上层建筑之中了。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天师道推崇有加,他对建立北天师道的寇谦之十分信任,亲自为寇谦之创立天师道道场。第六代天师张椒则和王献之等名人是好友。天师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王朝几乎通吃,都对它非常推崇。(天师道第六代天师张椒像,和王献之等名人是好友)

因此,一些世家大族都信奉天师道,名字中带有“之”子自然见怪不怪了。

为何“之”字在名字之中不避讳?

西晋、东晋时期对名字避讳非常看重,皇帝的名字中的字,所有臣民都需要避讳;长辈之中有的名字的字,子孙辈也要避讳。

不过天师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它也享有特权,其中“之”、“道”等字是不用避讳的,是信奉天师道暗示,所有人皆可用,不用避讳。

有古典韵味的男孩名字有哪些?

1、[柏霖]

——“柏霖”,名字中的柏指细心、坚强、兴旺。寓指细致入微、百折不挠、兴旺发达。霖意指温润、恩惠。寓指福满乾坤、淑人君子。

例如:男演员陈柏霖,就是以“柏霖”作为名字,不仅有古典韵味,还融入了坚强、持之以恒,品行端正等高尚的寓意,是一个十足的好名字。

2、[俊伯]

——“俊伯”名字中的俊指俊俏、杰出、高尚、卓越。寓指气宇轩昂、清新俊逸、出类拔萃。伯指差不多、难分优劣、多才巧智。寓指兄友弟恭、大智大勇。

例如:男演员沙溢的大儿子沙俊伯,就是以“俊伯”作为名字,是一个古典韵味十足的名字,融入了父母对他的期待,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懂礼貌,有爱心,有智慧的人。

3、[端墨]

——“端墨”名字中的端指为人正直、真实、一心一意。寓指清正廉洁、抱诚守真、品行端正。墨指才华、博学、满腹经纶。寓指才华横溢、博学多才。

4、[木白]

——“木白”名字中的木指质朴、可爱、朴拙、朴素。寓指赤子之心、兰质薰心。白指纯洁、阳光、洁净、聪明。寓指洁白无瑕、聪明伶俐、阳光活泼。

5、[跃希]

——“跃希”名字中的跃指活泼、灵范、机敏。寓指聪明伶俐、乐观霍达、活泼开朗。希指稀世之才、前程似锦。寓指前程似锦、心灵手巧。

知道名字里面带的“之” 是什么意思, 在名字中间跟最后有什么区别啊...

在名字中间跟最后都没有实际的意义。古人起名时喜欢用一些虚词加在姓名中间,这一点在两晋时期尤为突出,如王羲之,可以认为是附庸风雅,也可以是为了区别于其他。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等论文中有考证,言:南北朝人名末的“之”字,为信仰天师道的家族标记,一般不在子孙避家讳的范围之列,反而可以代代相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时除喜欢重复用字和在小名前加“阿”字外,还喜欢加上“之”字或表明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中,用“之”字取名的突出例子是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及其子孙。他的名字是羲之,7个儿子的名字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位孙子的名字是桢之、靖之,两位曾孙的名字是翼之、悦之。扩展资料:常见含义动词到,往。(现代汉语解释)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2.指示代词,这。3.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6.音节助词,无实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之

急!急!急! 父亲姓赵,母亲姓王 男孩2010年10月初九 5点5分出生,希望高 ...

赵羲之

为何魏晋时期的文化人名字中都会有“之”字?

一部《世说新语》几乎道尽了魏晋风流,曹魏和两晋在历史上并不是强盛的王朝,但是却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放到现在来看有点不可理喻,比如服药、清谈、饮酒、纵情山水等等,所谓的魏晋名士追求的是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洒脱倜傥之外又特立独行。

除此之外,魏晋人名也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那时的名士取名都喜欢带个之字,比如王羲之和他的七个儿子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就是如此,如果光从名字来看,不熟悉的还以为王羲之和他的几个儿子是兄弟关系,放到现在应该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形的,但在魏晋时期却是正常不过,原因就在于那个时候人名不带之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为什么这么说?这个其实是有原因的。

王莽篡位后改了很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规定不准用双名,取名一律用单名,不过如果犯了罪的话,作为惩罚之一就是恢复其双名而不准用单名,久而久之单名就成为了惯例,所以整个三国时期几乎都是单名,比如关羽、张飞、张辽、甘宁等等,到了两晋特别是东晋的时候这个惯例逐渐被打破,名字带之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和当时流行的宗教天师道也就是五斗米教不无关系。

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教,因为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所以五斗米教也称为天师道,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是第三代天师,张鲁之所以能割据汉中自立,和他在汉中推行政教合一有莫大关系,汉中也因此成为汉末群雄混战之下难得的一方沃土。

215年曹操平定汉中之后,五斗米教不仅没有受到曹魏的压制,反而随着张鲁家族及其大批教民北迁至长安、洛阳、邺城三辅之地后,不再局限于益州一地而是蔓延至全国各地,到了两晋的时候不仅下层平民信奉,上层豪门士族也崇奉天师道,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出现了很多道教世家,比如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等,《晋书》就记载琅琊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

“旧时王谢堂前燕”,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可都是当时最顶级的世家豪族,他们的一举一动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引领时尚,慢慢的名字带之字成为了信教或入教者的一种标志,开始是流行于上流社会,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风气遍地开花了,连普通百姓也纷纷效仿,甚至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如果人名不带之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虽然名字带之未必都是信教和入教者,但至少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道教的忠实信徒。

如果说名字带之和道教有关,那么随着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的兴起,信佛教的民众也越来越多,名字带“佛、僧、昙、法”等字的佛教徒也逐渐增多,比如王僧辩,据统计这一时期流行取名带“僧”字的就仅次于“之”字,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禁止佛道两教之后,这种取名时尚才逐渐冷却了下去。

我的名字里面有个”之“字,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很麻烦。请问下怎么样...

先把自己名字完整的说出来,在逐字介绍,就说是总之的之好了。不要去改名字,这个字别人名字里很少有,很特别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