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名字中的天干规律,天干的象征意义
商朝的统治者为什么用天干做名字呢?
这与我们在历史文献中见到的、说商朝“兄终弟及”的现象有关。
从下面的商王世系表可以明显地看到,从上甲微这一代开始,每一任商王的名字中都有诸如“甲”、“乙”、“丙”、“丁”这样的天干名称,而且天干名称前面的那个字,也多在“报”、“主”、“祖”、“武”等几个字中间来回轮换。
杨照先生在他的新著《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中认为,商朝是由两个统治集团轮流执政的,商王便来自于这两个不同的统治集团。而这两个统治集团内部,又分别有若干个不同的宗族。有几个宗族的特别强大,以至于它们的宗族首领,常常也能够担任整个商王朝国家机器的首领,比如我们在世系表中经常看见的“报”、“主”、“祖”等,它们很可能就是来自于“报”、“主”、“祖”这几个族群。用“甲”、“乙”、“丙”等天干名称附在宗族名称的后面,则是对本族内担任过商王的首领们的进一步区分。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张光直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就认为:
"庙号代表的是不同的宗族群。而在商人的统治中,是由两个统治集团轮流执政的。两个统治集团各拥有几个宗族群,这一代由这个集团执政,下一代就轮到另一个集团。"——《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如果商王去世了,继承王位的是另一个宗族或另一个统治集团的人(比如河亶甲后面是祖乙),从辈分上来说的话,他就是前一位商王的兄弟,也就是我们在文献中看到的“兄终弟及”现象;而如果去世的那位商王的宗族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够由他的成年儿子(通常是嫡长子)继续继承王位的话,这就是和后代王朝一样的“嫡长子继承”了,比如祖乙后面的商王是祖辛。
因为在商朝的时候,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是极为恶劣的,这就基本上消除了由未成年的“幼主”来发号施令、统管朝政的可能性,因为他可能连自己都还顾不过来,自己都还不具备生存能力。因此,商朝没有出现过后代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之后常有的“幼主”现象。所以我们看到的“兄终弟及”,只是因为王位在不同的统治集团、不同宗族中流转时,以后人的眼光看过去的现象。
综上所述,商王的名称中有一个天干名称,是为了对同一个宗族当中担任过商王的人进行进一步区分。
为什么在纪元表上商代除汤以外,每位王的名字后都有天干呢?
天干(Heavenly Stems) ,也叫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总称,用于表现次序的符号,常和“地支”连用。至于天干的含义: 十个符号代表了事物的十个状态和逻辑顺序。群书考异中说: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 指万物出生, 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指万物炳然著见. 炳,长势正旺丁是强的意思, 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 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 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 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中国古代分别将天干和地支相配,用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最晚在夏朝已经开始,明显的证据是夏朝后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但是正式将这十个符号命名为天干应该与地支有关:-{干}-为主干,支为分支,两个相对的命名应当是一起出现的。在商朝开始出现天干与地支配和用以纪日,汉武帝以前用天干地支纪年;从汉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号加天干地支纪年;民国初期用民国诞生时间来纪年兼或使用公元纪年,民国以后广泛采用公元纪年。
为什么商朝的帝王名字都带有甲,乙,丙,丁这些文字
古人重礼。这个礼不只单指孔丘说的“礼”,而是自上古先民传承下来的礼。周朝代商,传承了不少东西,但没有继承夏商两朝极为重要的一点——太阳崇拜。先看夏朝,太康、仲康、少康等三夏王的名字,经过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考证,应该是日名无疑,顺带还有我们极为熟悉的以天干为名的三位夏王:胤甲、孔甲、履癸。履癸是谁呢?我们很熟悉,正是夏桀。可惜这位夏朝的君主,王朝的太阳神,带给人们的只有毒辣的阳光,所以《尚书·汤誓》才会写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你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啊,我们愿意和你一起死亡)”殷商第一代真正的王大家都熟悉,就是成汤。但是他还有好几个名字,比如古籍中出现的“大乙”,表示尊敬的“天乙”。让我们来看看商朝各位君主的“日名”:大乙(成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戌— — 中丁——外壬— —河宣甲— — 祖乙— — 祖辛— —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阳甲— — 盘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目庚— — 祖甲— —廪辛— — 康丁— — 武乙— — 文丁—— 帝乙— — 帝辛(纣王)。这些名字代表的意义古今都要争议,有人说是出生之日,有人说是死亡之日,也有人说是庙主(类似后世的庙号),也有人说是祭名。按照汉朝那帮子考究癖的说法,应该是生日为名。汉代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就曾有这样的说法:“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命子也。以 《尚书》 道殷家太甲帝武丁也。”到了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已经对这一点基本认同了:“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这里要说下商朝的计日方法了,天干有十,十天为一干,每干都有一个太阳神“值班”。比如说“甲日”就是“太阳甲”值日,从甲到癸,循环往复。按照古人的说法,商王出生的这一天,就是这十位太阳中值日的那位太阳降临人间,所以在甲日生的就以甲为名。如果前面已经有了再甲日出生的,那就在名字前面加个“大”、“中”、“小”来以示区别,当然,这里的大值得是“太”,中指的是“仲”。当然,商王也都是有私名的,这点在先秦时期很多典籍和祭祀用甲骨文上都有记载,《太平御览》里还留存着一些《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商王私名,比如成汤叫履、帝辛叫受。说来也巧,大概是因为太阳对于古代农业社会实在太过重要,古代的中国、埃及、希腊、玛雅、印度,都产生过太阳崇拜。商周的“天干名”与字、谥
——姓名的历史之八 ○ 湖 山殷商时代我国已经产生了文字,文字的产生,使人们有了用文字表达的名字。中国最早的文字名是“日名”,与华夏民族的太阳崇拜有关,“日名”将十“天干”引入名字,最早用“天干”入名的是殷商帝王和贵族,后来普通百姓以多以“天干”取名。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到了周代我名开始变得复杂了,名字之外,又产生了字、谥,并形成了一定的礼仪规范,周代的帝王、诸侯、大夫,死后都可以有谥,以谥评价死者的一生功过。 一 、殷商时代姓名特征:天干地支 ①商周出现文字记载的人名 真正意义上的名字,应该是在文字出现以后,原来由口头表达的人名自然进化到了文字阶段。在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定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名。如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名”这个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甲骨文 ②十天干与日名 夏商时代的帝王名字比较简单,往往与“十天干”相联系。如夏朝的大庚(太康)、孔甲,殷商的天乙、武丁、祖甲等。学术界把这类人名称为“日名”。 日名的由来与华夏民族崇拜太阳神相关,中华民族的族名之所以称“华”,乃是古文字“哗”演变而来。《说文解字》中记载:“哗,日光也。”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相传古代天上有10个太阳,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每天有一个太阳照临人间,这10个太阳的名字又叫“十干”或“天干”。这种崇拜太阳的习俗就被引进了帝王的名字,这就是以“十天干”取作人名的“日名”。象征帝王与太阳一样光照人间,泽被大地。 十天干 商王的名字是很有规律的:前一个字是区别字,后一个字是“十干字”。如在甲日出生的有大甲、阳甲;乙日生的天乙、武乙;丁日生的有武丁、沃丁等。商王生前的日名,死后就成了庙号。 用十干取名,不限于王室和贵族,子民也普遍把十干支置于名中。如见于青铜器上的“父丁鼎”、“虎父丁爵”、“鱼父丙爵”等等。”父“乃尊称,”虎父丁爵,表示父丁是猎人。鱼父丙爵,则表示这位父丙是打鱼的。 女子也多以“天干”取名,如武丁的配偶有“妣辛”、“妣癸”、“妣戊”三位。 父丁鼎二、 周代姓氏特征:出现了字、谥 到了周代,人名变得复杂起来了:一是除了名,又出现了字、谥等名谓;二是起名的方法复杂,所用的文字越来越讲究。这是受到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也与人口增加和周代的礼制有关。周代的人名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些礼仪规范,主要是“幼名冠字”、“更名否决”和“名寓褒贬”。 ⑴幼名冠字 这是周代人名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和特点。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即由亲长为之起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20岁,就要举行成人的冠礼,届时有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这样人名符号的形式就变得复杂了,一个人既有名,又有字。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如:孔丘,字仲尼;孟轲,字子舆;屈原,字平。字的出现与称人以字,是周代礼制对人名制度的重大影响。 孟轲,字子舆 ⑵更名否决 “更名否决”,就是名和字一经取定,就不得更改。为什么“字”也不能改呢?因为名与字的关系是“义相比附”的关系,两者在意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同义互训,如屈原,名平字原;或反义相对,如曾点(黑),字子晳(白);或连义推想,如百里视,字明。如果改“字”,则必影响“名”,也是对先父朋友的不敬。 ⑶名寓褒贬 “名寓褒贬”是周代人名制度的又色,也是深受周礼的影响。周代的谥法就规定了帝王、诸侯、大夫死后都可以有谥,谥的内容分为美、恶两类,以此来表示对死者一生功过的褒贬评价。 关于谥法,郑樵的《通志·谥略》中分三类:上谥法有“神、圣、贤、文、武”等121字,上谥带有褒扬色彩。如:忠义神武大帝(关羽)、衍圣公(孔子)、周文王(姬昌)、武穆王(岳飞),就是上谥;中谥法有“怀、悼、愍、哀、幽”等14字,如:楚怀王(熊心)、周悼王(姬猛)、晋愍帝(司马邺)、汉哀帝(刘欣)、周幽王(姬宫湦),中谥带有同情色彩;下谥法有“野、夸、躁、炀、荒”等65个字,下谥法有如:商纣王、周历王、隋炀帝,下谥就是恶评。 岳飞,谥武穆 三、先秦人名加助词 受文字语言常用无意义的 助词 的影响,先秦人名在书写和称谓时,往往加入“ 之 ”字、“ 不 ”字之类的语气助词,如介之推、烛之武、百之份、申不害、 吕不韦 、高不识等等。名字中的“之”、“不”字 并无含义 ,只是为了书写的 美观 (古文书写讲究上下行文)和诵读的 上口 由别人加上去的。不是名字的一部分。 吕不韦商朝的帝王为何都以天干命名?
天干在古人的寓意是好的
商代帝王为什么以天干为名
遗憾的是现在对此还没有定论。首先,我们现在看到的带有天干的称谓并不是「名」,也不是「谥号」,而是类似「庙号」。上世纪以来,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认为这些日干是商王出生日的天干;二、认为这些日干是商王逝世日的日干(董作宾先生持此观点);三、认为是商王死后入庙立位日的天干;四、是从祭名而定。张光直先生提出了一种假设,商王族分成是个祭仪群,并皆以天干命名,又名天干群,商王选自这十个天干群,在他们死后则以其所在的天干群的名为其定名。关于商王的名,因为商王世系也有很多出入,这里有一个根据今本《竹书纪年》所制的表,仅供参考(注:商王子姓):商王——名成汤——履外丙——胜仲壬——雍太甲——至沃丁——绚小庚——辨小甲——高雍已——伷太戊——密仲丁——庄外壬——发河覃甲——整祖乙——腾祖辛——旦开甲——逾祖丁——新南庚——更阳甲——和盘庚——旬小辛——颂小乙——敛武丁——昭祖庚——曜祖甲——载冯辛——先庚丁——嚣武乙——瞿文丁——托帝乙——羡帝辛——受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