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后世取名,朱元璋给子孙后代定下了起名规矩
朱元璋子孙的取名根据是什么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经历坎坷,当过放牛娃做过和尚,最后参军。由于朱元璋作战勇敢,人又机智聪明,深受郭子兴赏识,之后一步一步的走上传奇的道路。今天我们不去讲老朱怎么传奇,而且去说他另外的一个神奇的事情,就是他的子孙们的名字竟然和元素周期表有关系。你应该感到很奇怪吧,说起来这两件事情好像风牛马不相及是吧。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众所周知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的发明,后来传入中国后,经过徐寿的翻译,才有了我们今天化学课上使用的元素周期表。
而朱元璋给后代规定的起名规律下,却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有了很高的重合率,比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钠、朱成钴、朱帅钾、朱帅锌、朱至镧、朱效钛、朱效锂”,是不是很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学者认为,这老朱家的子孙名字和元素周期表如此近似,是不是老朱家搞金石研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其实则不然,朱元璋给自己的每一个儿子都定下来二十字的家族辈分排序比如:长子朱标,嫡系:“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四子朱棣:“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元璋如此花费心思在儿孙的名字上面,只是想为了体现嫡庶的区别,维护皇位嫡长制的传统。即使老朱的太子朱标去世,他也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嫡子朱允炆。
奈何老四朱棣起病造反当了皇帝。自此之后明朝皇帝的排辈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
众所周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由于朱元璋祖辈身处社会底层而且文化程度很低,起名字都是按照日期来取。比如他爸名为朱五四,爷爷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五世祖朱仲八,都是用出生日期命名的名字,在元朝,只有最底层的百姓才这么取名。朱元璋登基当皇帝后,对这些名字深恶痛绝,生怕自己的后人也取出这样的名字。
较崇尚道教,大明王室子孙的取名方法,和“明”这个朝代都是根据古代玄术中的五行阴阳学说而来的。朱元璋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
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晚清时期的化学家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对于如何将那一些外文字母,翻译成对应的汉字极为头疼,偶然之间看到了明朝皇子的这个家谱,极其惊喜地发现,原来汉字中还有这么多与金属矿物相关的字眼。
便直接借用明朝皇子们的名字,来翻译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也造成了元素周期表与明朝皇子们的名字,看上去很“巧合”的情况。
大明皇室秘档!朱元璋后世子孙取名“潜”规则
1368年原名朱重八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出身寒微、此时富贵至极的朱元璋进行了一项“取名”行动。首先他为自己的父兄修改姓名,将父亲朱五四改为朱世珍,大哥朱重五改为朱兴隆,二哥朱重六改为朱兴盛,三哥朱重七改为朱兴祖,自己呢?先改为朱兴宗,后又改为朱元璋。朱元璋兄弟的名字寓意很明显,“隆盛祖宗”!
改完先人的名字后,朱元璋又对后代子孙的取名进行了规定。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这些人的名字均为一个字,且同为木字旁。如朱标、朱尽⒅扉Α⒅扈濉⒅扈鳌⒅齑弧⒅彀亍⒅烊ā⒅焖傻鹊龋不再一一列举,下文中会涉及。
(影视剧中李立群饰演的朱元璋)
对孙子以及后代子孙的命名,朱元璋也做出了规定,“所立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其下一字,临时随意选择。下字俱用五行偏傍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也就是说朱元璋将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拟出了二十个字作为标准。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理论,朱元璋规定了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具体情况如下:
1.太子朱标 (允 文 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皇位本来在朱标脉传承,但在1402年朱棣的靖难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以及长子朱
文 奎下落不明,次子朱文圭本囚禁,此后朱标这一脉子孙凋零,便消失在正史记载中。 2.秦王朱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 存 。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秦王的封地在陕西西安,后世子孙一直保持王位,繁衍生息。1643年李自成攻陷西安,末代秦王朱
存 枢(第10辈)投降,后下落不明。 3.晋王朱?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 求 。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晋王的封地在山西太原,后世子孙一直保持着王位。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下太原,末代晋王朱
求 桂(第10辈)投降,随从进入北京后下落不明。 4.燕王朱棣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朱棣由燕王成为皇帝,他的子孙也承袭了皇位,如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v樘、朱厚照、朱厚小⒅煸、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等人。
5.周王朱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 恭 。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周王在河南开封,王位一直在子孙中延续。1642年李自成率军围攻开封,周王朱
恭 枵(第10辈)迁居彰德,不久后病死。 6.楚王朱桢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楚王的封地在湖北武昌,1643年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攻陷武昌,将末代楚王朱华奎(第7辈)掷入长江中溺死。
7.齐王朱_ (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齐王封地在山东青州,建文帝削藩时,朱_曾被削去王爵,朱棣靖难后恢复了他的王位。1406年朱棣以朱_意图不轨为名,削去他的王位。1428年朱_与三个儿子同时暴卒,后代成为成为受到监管的“庶人”。
8.潭王朱梓 (福昌忻保定,嘉应必兴隆。启处询从式,尊闻汝贵中。)潭王的封地在湖南长沙,1390年朱梓的岳父卷入胡惟庸案,一门被诛杀,朱梓因此惶恐不安,又听闻朝廷使者前来,恐惧之下他竟与妃子自焚而死,于是潭王一脉断绝。
9.赵王朱杞朱杞于1369年出生,1370年受封,1371年即夭折,因此无世系。
10.鲁王朱檀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鲁王的封地在山东兖州。1644年明朝灭亡后,末代鲁王朱以海(第9辈)逃到南方。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朱以海称监国,领导抗清运动,直到1662年朱以海病死于金门。
11.蜀王朱椿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蜀王的封地在四川成都,朱椿本人也知书好礼,朱元璋称其为“蜀秀才”。历代蜀王都比较贤明,明孝宗曾称蜀多贤王。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军攻克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第9辈)率妃妾投井而死。
12.湘王朱柏 (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湘王的封地在荆州。朱柏“性嗜学”,同时“善弓矢刀槊”。或许也是因为这样,他成为建文帝削藩的首要目标。身为皇子、贵为亲王,朱柏不愿意受辱,1399年朱柏阖宫焚死,因而世系断绝。
13.代王朱桂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代王的封地在山西大同,朱桂在靖难之役期间因准备支持朱棣而被废,朱棣称帝后,恢复了他的王位。朱桂不仅是朱棣的13弟,同时他的妻子是徐达的第二女,也就是徐皇后的妹妹。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大同,末代代王一门被杀。
14.肃王朱D (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富运,凯谏处恒隆。)肃王的封地在兰州。1643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兰州城,末代肃王朱识f(第8辈)随即投降,后不知所终。
朱元璋为给后代取名,立了条规矩,使儿孙的名字后来成元素周期表_百度知 ...
我们在中学都学习过化学,这是必修课,谁也躲不过。 就像学语文得背汉语拼音,学英语得背26个字母一样,学化学也必须就得背元素周期表。 我们看《大明风华》,给大家贡献了许多欢乐的朱家五子当然都是有名有姓,不过这名字里有的字实在有点偏门,没点学问的还真不一定能叫出来;可是那些没在电视剧中出场的朱重八的后代儿孙们,那名字就更是生僻,奇葩,很难认识了。然而这些如此奇葩的名字,却为中国化学的普及做出了里程碑一样的贡献。 这事儿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位天天吓得老朱棣做噩梦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是一位中国好父亲,好祖父;自小孤苦的朱元璋早早的就为子孙后代筹划好了一切,大到运转,军费来源,小到子孙生计,柴米油盐,都在生前制定了规范,认为后辈只要照着干就天下太平了;在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取名问题上,他也给子孙后代定下了一整套取名的规矩。 首先是制定辈分表,这个不稀奇,很多大家族都有,比如孔家,孟家等等。像比较知名的孔祥熙就是孔家的“祥”字辈。 不过老朱家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家的版本比较多,朱元璋20多个儿子一家一个版本不带重样的,每份20个字,一看辈分表对照名字就知道是那一支的;老朱棣这一支也有自己的20个字,不过没用完,到第十个字“由”字辈的时候崇祯朱由检吊死煤山(景山),明朝就灭亡了。这十个字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胖乎乎的太子爷是“高”字辈,叫朱高炽,皇太孙则是“瞻”字辈,叫朱瞻基。大明后边的皇帝,名字中间那个字都是按这十个字排队下来的。 第二条就麻烦了,辈分按着辈分表排很好办,这一辈儿的中间都是那个字。后边的单名却得按照金木水火土排!而且还要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比如胖乎乎的太子爷叫朱高炽吧,是火字边。那么太孙就得带土,所以叫朱瞻基,而女主孙小姐的儿子则叫朱祁镇,是金字边。 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五行生克火生土,土生金啊!老朱家起名字就是这么个规矩。开始还可以,比较正常,就像朱家五子,好歹还都不是太偏门的名字。 问题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的后代子孙太能生了! 明朝的政策是将皇太子作为精英培养,从小就出阁读书,学习孔孟之道及一些, 历史 知识,为将来接班做好准备;为了皇太子到岁数能否出阁读书这个事情,明朝 历史 上还发生过好几次重大的事件,文官集团和之间的碰撞了几次,闹的鸡飞狗跳,板子横飞。而其他皇族则一律当成猪来培养。好吃好喝,荣华富贵,不学无术,啥事不干基本就是明朝的皇族政策了。目的是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使其他皇子不至于对太子造成威胁;这也是崇祯一家子全军覆灭之后,继任的明朝宗室中没有太优秀的人才能出来支撑江山的直接原因。 于是广大有钱有闲,吃饱了没事干,过着猪一样快乐生活的皇族们就只好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听歌看舞,荒淫无道,欺男霸女,加油生娃的这些伟大工作之中去了;那位王爷要是敢在自己的封地贤德明睿,声名远播,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衷心爱戴,那恭喜了,很快这位王爷就能去凤阳高高的围墙里面与自己的祖先进行一辈子的精神交流了。 这种养猪政策的后果就是朱氏皇族成几何倍数增长,闲的没事儿就生呗! 朱重八的子孙如他所愿般蓬勃增长起来了,如雨后春笋,一茬一茬,生生不息;不但给明朝中后期的朝廷财政增添了巨大的压力,最终连给自己生下来的孩子起名字都成了难题了;拜朱元璋神奇的起名规则所赐,各位皇亲广请高人学者,翻遍史书古籍,到处搜罗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等,还是满足不了需要。实在不行了,只能开始想办法去造字了。 霹雳一声震天响,我们所熟悉的元素周期表的各大元素所用的汉字就此横空出世了!为皇室起名而造的字举几个例子吧,比如有镭,钠,钴,烷,烯等等。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元素周期表王爷们都有谁吧:朱慎镭,朱在钠,朱成铌,朱成钯,朱恩铈,朱帅锌,朱效钛,朱孟烷等,剩下的王爷们还有好多,在此不再列举了。 那么这些王爷名字里的字又是怎么成为了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了呢?这就是著名科学家徐寿先生的功劳了。 过了大明是大清,转眼就到了清朝末年了。 公元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在1896年的时候被中国的化学先驱徐寿引进了中国。徐寿是江苏无锡人,一生翻译了13部科学著作,中国最早的化学著作都是徐寿翻译引进的;当时的翻译都是有外国人口述,徐寿记录之后翻译,再整理成书,很不容易。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很是头疼了一阵子,为了达到形声兼备又要好读好记,能够顺利的在中国传播。徐寿天天翻看各种古籍,寻找翻译灵感。 什么《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康熙字典》之类的天天翻,愁的已经白了的白头发更白了。 结果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寿翻到了明朝的皇族家谱,立马眼前一亮,这简直是太合适的了;金字边,火字边,旁边再来一个音译的汉字,简直就是天生为元素周期表的翻译预备的啊;比如说Na,就完全可以用到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来命名为钠! 只能说这世界太过于有趣了,朱元璋天才发明了后代子孙的命名方法与朱氏皇族强悍的生育能力相结合,发明创造了一系列奇葩罕见的汉字,却像冥冥中注定的一样适用于元素周期表。 感谢朱元璋及其后代子孙们吧,正是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所背诵的元素周期表才能够那样的形音具备,减少了很大的难度啊!朱元璋文化不高,但给后代取名很牛,取名规则朱家子孙至今仍在用_百度知...
许多人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泥腿子出身的皇帝。他小时候给地主放过牛,当过和尚,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乞丐,但从来没读过书,甚至是没见过书,所以是个标准的文盲。后来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朱元璋通过努力学习,终于成功扫盲,但文化水平也仅限于认识字而已。 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偶尔也会诗兴大发来上一首,但基本都属于打油诗的级别。有几首水平较高的还是身边那些文官们帮忙给润色的。不过,虽然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给子孙后代取名字方面却很牛。 古代中国的大家族在给子孙取名的时候,都要讲究字辈。朱元璋是个泥腿子出身,他的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朱元璋自己的原名叫朱重八,这样的名字自然就谈不上什么字辈排行了。但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们老朱家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家族了,所以自然要遵照古代的礼制,给子孙后代取上字辈了。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在他儿子这一辈人中,还没有开始排字辈。但朱元璋的这二十六个儿子名字都有一个特点:全部是木字旁的单名。比如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 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有两人幼薨,所以没有得到封号。朱元璋给剩下的二十四个儿子每人取了一首五言类诗体字辈,每首二十个字,总共四百八十字,且没有重复字。太子朱标世系的字辈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标的儿子就是允字辈,比如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吴悼王朱允熥、衡愍王朱允熞。朱标的孙子是文字辈,重孙是遵字辈。不过,后来朱允炆当上皇帝没几年,皇位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给夺走了,所以朱标这一世系基本就凉了。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上面说到的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除了中间的允字外,第三个字还全部带火字旁,这就是朱元璋给子孙后代取名最牛的地方了。 朱元璋的儿子名字全部是带木字旁,按照古人五行相生的原则,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以老朱家第三代人名字的第二个字按字辈排,第三个字必须全部带火字旁,以符合木生火的说法。所以,朱元璋的子孙名字,五行方面是从儿子辈开始算,五代人为一个轮回(木火土金水),字辈方面从孙子辈开始算。 明朝从第三位皇帝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就一直是燕王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这一世系了。朱棣世系的字辈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朱棣儿子的名字是:朱高炽(明仁宗)、朱高煦(煦字五行属火)、朱高燧、朱高爔。朱棣孙子的名字是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埈、朱瞻墉等共十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是由字辈,也就是“厚载翊常由”中的最后一个字。 在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朱标、朱棣这两个世系因为出了皇帝,所以被大家熟知。但还有个世系也非常出名,那就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世系,他的字辈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岷王朱楩这一世系在明朝时期只能算普普通通,和其他藩王没什么区别。但这一世系的后人中却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如今,这位值得每个中国人尊敬的老人依然身体健康。他是谁呢?笔者在这里卖个关子,大家可以自己在岷王世系的字辈中去寻找答案!朱元璋为儿子取的字辈排行
金木水火土
朱元璋痛恨自己旧名,为后世造字取名,放在一起变成元素周期表_百度知 ...
在上学的时候,除了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外,之后还要学习 历史 、地理、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其中学习化学的时候, 除了记那些化学公式令人头疼之外 ,最难的一关就是背元素周期表,其中包含着118个元素,想想就让人觉得头疼。
我们也都清楚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的科学家门捷列夫创造出来,一开始是俄语,是中国通过了进一步的翻译,才有了现在广为人知的"钾、铁、钠、锌"。但是你知道吗? 这些代表金属类元素的字也是由朱元璋所创立的 ,这究竟怎么一回事?
若是你仔细观察过大明皇室,你就会发现他们一直活在元素周期表中。是不是看到这一句话,一脸迷惑。但这是真实存在的情况, 若是你翻阅一下明朝皇族的族谱 ,你会发现懿文太子朱标、明成祖朱棣、楚昭王朱桢等人的名字都是"木"字旁,这是为什么?
这些都跟大明的一位皇帝有关,他就是建立了明朝的朱元璋。朱元璋这个名字其实是在他投军后,郭子兴替他取的。朱元璋的原名是朱重八,他父亲的名字是朱五四;他祖父叫朱初一;曾祖父则叫朱四九。是不是一开始并没发现什么,但仔细想一下, 就会发现朱家人的名字都以数字命名的。
他家里人为什么如此偏爱数字,难不成他们家人人都爱数学,想成为一名数学家吗?事实恰恰相反,其实朱家人对数学是一窍不通,朱元璋甚至对数学称得上是深痛恶绝。 那为什么朱家还要以数字来为子女命名呢?
大家都知道,其实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既然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那么朱元璋的出身自然也是农民,他当初参加起义就是因为受不了元朝的压榨, 以及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的现状 。而他不仅家境贫穷,家里人还都没有什么文化,直接用孩子们的出生日期来为孩子们起名。
当时有着雄心壮志,且野心勃勃的朱元璋怎么可能接受这种千篇一律,完全没有什么内容的名字?看看之前统治者的名字,都是什么刘彻、李世民、赵匡胤等等,多好听的名字, 再看看自己的名字,实在是太俗气, 朱元璋十分不喜这个"朱重八"的名字。
因此朱元璋才在认识了颇有才华的郭子兴后,就迫不及待的让他为自己又重新取了名字。而他也深深明白了文化有多么重要,开始努力学习。等他成功即位后, 为了不让后代子孙的名字重蹈他的覆辙 ,可谓是绞尽脑汁,他觉得名字代表了人的"脸面",所以必须高大上。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如今,"辈分"一直都是众人非常注重的问题,它指的是自己在家族里所处的地位,现如今主要分为了长辈、平辈和晚辈。而辈分是人一出生就注定下来的,自己无法选择, 在古代人们更是习惯用相同或者相似含义的字 ,来命名相同的辈分并为孩子取名。
至于辈分为什么这么重要?其实是因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本身就是非常注重"礼节"的人,而"礼"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孔子认可的"礼"中, 基本上都是在强调身份的重要性 ,并且将"礼"分为了两个维度。
一种是以"尊卑"作为判断依据的"忠",另一种是以亲疏关系作为判断依据的"孝"。就是因为这两种维度的出现,人和人之间就不再平等了,出现了论资排辈的现象。之后随着不断的发展, "辈分"这一概念由运而生 ,也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传统。
朱元璋自然也遵循了这个传统习惯,而身为君王的他,自然也想把自己想要国家强盛的心思表达出来,所以他就想到了五行相生之说。因此他为自己子孙取得的这些名字, 要有着浓郁的文学意蕴 ,彰显明朝皇室的才华。
最关键的是还要复合五行学说,朱元璋便亲自挑选了几十个字,并用五言绝句,为自己的每一个儿子,排了20个辈分。比如燕王朱棣的子孙排下来的辈分是:高瞻祁见佑,厚载诩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并且明确规定了, 辈分必须是他们姓名中的第二个字 ,比方说朱高炽、朱瞻基。
至于可以代表"五行之说"的字,则是为他们名字的第三个字。然后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原则来取的。比方说朱标、朱棣都是"木"字旁,木生火, 所以朱元璋的孙子必须用火字旁来取 ,比如朱允炆,朱高炽。
因为火生土,所以他们的下一辈就取了朱瞻基、朱瞻垠;而又因为土生金,所以再下一辈必须要用"金"字旁的字才行。这就出现了让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事情,后宫佳丽三千, 朱家的子孙数量远远超过了朱元璋的预期 ,而当时古代的字典里面"金"字旁的字并没有那么多,那些字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字居然不够用了?这可真的让朱元璋,顿时一个头变得两个那么大。这该怎么办呢?若是现在再换,那之前的也得全部重新再来,他的那几个儿子,孙子也得再把名字改掉。 皇家子弟的名字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改的 ,还得祭祖什么的有一套繁琐的流程,这也太麻烦了。
最终朱元璋一拍桌子,决定自己造字,反正自己是明朝的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杀人都没人管,造字又不是什么大错,自然也是可以的。于是朱元璋就唤来了好几个文臣和富有才学的学士,一帮人在书房里,苦心研究了数天,终于造出了" 镭、铌、钠、钴、钯、钾、钛、锂"等等 ,这些看似非常现代化的字。
等到清末的时候,有一位非常喜欢研究化学的人,名叫徐寿。他打算把门捷列夫所创造出来的元素周期表,翻译成汉语。而他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用音译加字旁,比如液体的用三点水,气体用"气"字头, 金属的就用"金"字旁 。
液体跟气体都非常好解决,但关键是金属的种类实在太多,没有那么多"金"字旁的汉字可用。徐寿苦思无计,等到有一天,他无意间发现了朱明皇室的族谱,打开一看, 这些"金光闪闪"的名字,可真的是让人相见恨晚 ,于是徐寿就毫不犹豫的借用过来。
徐寿顺利的完成了元素周期表的翻译工作,如果我上学的时候,知道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元素周期表上,那些看似冷冰冰的金属, 其实都代表着大明皇室子孙的名字 ,那么我肯定会觉得比较有趣,记得比当时要更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