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说你们是夫妻即非夫妻,佛说太好的夫妻难白头
04-19三句义的辩证智慧
早起屋外阴霾,昨夜下雨了吧,竟然没有知觉,沉沉睡着了。就是这样的天气,突然很想在某个书店待着,什么都不做也行。不是为了打发自己,而是想和这样的天气共处。我喜欢这样的天气,很早前听过喜欢雨天的人性格是阴郁的。也行是对的,骨子里觉得痛苦才是真实的人生。 阳台茉莉花又掉了一朵,每天的看的花掉下一颗都很敏感。遂写下:一夜醒来,似有心事,茉莉花落。 茉莉花香,是幽幽的,得休息闻才能闻到,才想起:纵死犹闻侠骨香。虽淡虽轻幽,香气是透骨的。 晚饭后,听了一节王德峰的哲学课,第二次听了,重新理解三句义。在日子往常反复里,读懂世界,读懂它的“缘起性空”。 特摘录以下加强记忆。 《金刚经》有个著名的“三句义”:如来说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还有比如: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即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 我中学时读到这里,脑子一下子乱掉了,这是什么意思啊? 毛主席曾经在主持中央工作会议的时候,有一次开场时问: ”各位读过《金刚经》没有?“ 大家都很茫然。 主席说:”我是读过的了,这本书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比如说,此人是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 大家更茫然了,主席一看大家都不懂,就挥手说算了,开会! 年轻一代要早一点懂得《金刚经》的三句义,这个非常重要。 三句义的含义是什么呢? 一、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虽然有一个世界,你千万不要把这个世界看成实体。世界没有实体。西方人一直在追问世界的本原,但是无穷无尽地追问也没有答案。中国人受到西方人的影响,也开始有了实体的观念,这不但是物理学的概念,也慢慢会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二、世界虽然不是由实体构成,但是你不能否定世界的存在。那么这个世界不说由实体组成的,又是由什么组成的?佛教有一个词叫“缘起性空”。就好像这个杯子,它本身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名叫“杯子”的实体,它是各种物质、工艺、条件的组合,最后成为这个所谓的“杯子”。 佛家观点认为世界本空,事物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有聚合,也会有离散。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没有自己的实体存在。你不同意这一条,你就无法进入释迦牟尼的大智慧。 我很早就知道缘起性空这个词,我以为我懂了,后来才知道我没真懂。什么时候才懂了,不是逻辑上懂了。02 年,我母亲去世了,06 年,我父亲去世了,在我父亲去世的那刻,我才明白,我的家庭在 06 年这一天已经没了。我曾经以为我所出生的这个家庭应该永远存在,但是我们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家庭,终有一天也会离散,这就叫缘起性空,万事万物都如此。 包括复旦大学也是如此,它曾经没有,将来也会没有。我感谢复旦给了我做学术的机会,让我留校任教,我内心深处呼唤复旦万岁,但它万岁不了。 世界作为实体虽不存在,但是作为缘起是真实的,不因为性空而否定缘起。所以第三三话来了,是名世界。 三句义这个基本的道理,我希望年轻的一代早早地领会它。 我经常有机会参加我的研究生的婚礼,每次参加的时候,我都被要求做证婚人、说证婚词。然而每次说的时候我都要打腹稿,是因为我其实并不知道说什么。婚礼有婚礼上该说的话,都是些规定好的话。但是,我如果不说点既有喜庆场面需要的、又带有深刻性的话,就不像教授了。 有一回,我没有被要求做证婚人,就在下面自在得意地坐着,这个时候主持人突然说 :" 今天到场的有一个重量级嘉宾,那就是新郎的导师王德峰教授,现在请他上来发表证婚词。" 我走上台时脑子空空,情急之下想起了三句义。 然后我就说:“如来说,你们是夫妻,”这个时候掌声雷动。 第二句话:“即非夫妻。” 然后下面沉默了,大家可能怀疑这个教授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第三句:“所以是夫妻。” 场下仍然一片安静,因为大家都没有听懂。 这时突然有一个人站起来说:" 王老师说得好!我来为你做注解。" 这个人走上来分析说:“第一句,你们是夫妻,这是如来佛祖也承认的。第二句,你们马上要开始婚后的生活,也许会发现婚姻生活与心目中理想的不符合,但是你们千万不要停留在第二句话里面,要一起走到第三句话,那就叫缘分。” 全场掌声雷动。 我很感谢这个朋友为我解的围,否则我就必须在婚礼上讲课了。
为什么俗语说“恩爱夫妻不到头”?
因为恩爱夫妻会被很多人羡慕嫉妒恨,他们会想方设法拆散他们两个,所以不到头。
《金刚经》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序文】 此分说明如来的圆满报身,有相皆是虚妄,离诸相才能见性,也才能见得如来。色身,是诸法和合的一合相;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态。这里如来说一切身相,都是无为所显的,是缘起假名而毕竟无自性的,哪里有圆成实体可得?所以,即非具足身相,而只是假名施设的。总而言之,如来以“见身无住、离色离相”,铲除吾人对诸佛的色身生起贪著。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释】 具足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此词虽被广泛用来指肉身而言,但佛典中亦多用以指佛、菩萨的相好身。也就是指具足圆满报身佛的总相,即佛、菩萨的三十二相。 具足诸相:指圆满报身佛的别相。“诸相”指如来的各种相貌特征,即三十二相、八十种细微殊好特征结合起来的殊胜容貌形相。因此,具足诸相即指报身佛的身体相貌各部分完美齐备,而且每一相中也有无量相好具足。 【译文】 佛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佛可以依圆满庄严的色身 形相来证见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不能依圆满庄严的色身来证见。为什么呢?如来说的完美的色身形相,不是真实不变的色身形相,只是假名为色身而已。” 佛紧接着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可以依所具备的种种圆满妙相来证见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不能依种种的圆满妙相来证见。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圆满诸相不是真实的相貌,只不过是假名为圆满诸相而已。”为什么古人常说“恩爱夫妻不到头”?有何深意?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为了让后代的我们少走弯路,用自己的智慧以及人生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验杂谈,他们将这些经验杂谈总结为一句句的俗语,这些俗语简练、形象,还很有趣,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舒心。当然,古人的俗语一般都是基于当时的特定情况所产生的,因此倘若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时,或许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恩爱夫妻不到头”这句话的含义。“恩爱夫妻不到头”,从字面上而言的话很好理解,指的是一对感情很好的夫妻,一般很难白头偕老。一般而言,感情好的话,就会给夫妻之间的生活带来乐趣,也能够调节生活中的不舒心,因此很多人对这句话都不理解,也难以赞同。那么,为何古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 倘若夫妻感情太好,便很容易有强烈的占有欲。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之间也是需要一定的自由度的。但是对于某些人而言,倘若他们有了决定要在一起过一辈子的话,就会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不许对方有任何不讨自己欢心的行为。倘若对方是一个好说话的人的话,或许还可以过上比较安稳的生活。但是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那么两个人感情散了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所以,即使是夫妻,也应该给彼此一定的空间,要允许彼此有自己的秘密。第二, 婚姻和谈恋爱,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有生活做保障,而后者只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当两个相爱无比的人步入婚姻之后,或许便需要开始考虑房子、车子和孩子。而当这些开销一下子全部进入人们的计划当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苦闷和手足无措。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爱情便很容易失去最开始的色彩,开始变得乏味,争吵也就随之到来。当对方让你觉得不满意的时候,人们便会放大对方的缺点。这样一来的话,两个人的感情便很容易破裂。第三, 婚姻,很容易让人们失去谈恋爱时候的新鲜感。倘若两个人进入了婚姻生活的话,便会开始过上朝夕相处的日子。这样一来的话,你的所有缺点便会无处藏匿。如果对方爱的是那个光鲜亮丽的你的话,或许当你们结婚之后,他便会开始厌恶这样一个最真实的你。如此一来,婚姻也就开始有了裂痕,也就不确定是否可以白头偕老。当然,古人说“恩爱夫妻不到头”,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如果夫妻之间太过于恩爱,便会遭到上天的嫉妒,所以无法做到白头偕老。不过这个原因就涉及封建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并不使人信服。不过,通过前面分析的三点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感情这种事情是很微妙的,谁也不知道,两个爱得死去活来的人,是否能够走到最后。不过,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在有爱情的时候,享受那一时的快乐,你们说是不是呢?金刚经 歌词
金刚经唱念一-佛教_歌词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如来说……即非……是名……”——凡是这样的句式,我都不懂啊!_百度...
就是无实性,一旦看清是虚幻, 分文不值,当下一片清凉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