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开悟的人,易经让人大彻大悟三句话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日常生活中,开悟的人有着自己的悟性,能开悟的人一般都不是泛泛之辈,这样的人有着自己的想法。下面为大家分享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的相关内容。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1

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

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参禅之时要明白自己与佛之心无二分别。这个“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证得的。但我们学习教义的人要登上十信满心时要经过一万大劫。

一万大劫是好长的时间——人的寿岁从十岁每过一百年增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十岁,这样的一增一减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构成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构成了一个大劫。

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菩萨要从五明中求,菩萨都要学习医方、工巧。

而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成佛、与佛无二无别的说法在教义上讲是“素法身”。所以虽然我们的体、性与诸佛已成的体、性平等无二,但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成佛并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佛有利益无量众生的功德,明心见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秀才念经,笑死老僧

所以,念经的时候莫要错误理解。我在南普陀的时候,一位老教授到南普陀来,看到墙上的《法华经》经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提意见:“墙上的标语写错了。我每天来双合掌,磕头,可不仅仅是单合掌、小低头啊。可怎么还未成佛啊?”这就是秀才念经,笑死老僧。

我告诉他:“这是对经文错误的理解。任何人单合掌,小低头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决定成佛的不是现在,而是在所种成佛之因基础上,经过长久的修行才得以实现。”

《法华经》授记了全体的众生。这就是对修禅要有的正确理解。更通俗一点说,禅就是生活,用心来指导生活。

禅的范围很广,变相地说禅即是佛,佛即是禅。前面我们说过,禅是极简单的开示,开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与佛无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权复旦大学读书,但能否进入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对于成佛这一目标来说,不仅仅是人,哪怕是一只蚂蚁都有佛性。在佛来看,人性、畜生性、众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我们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逐渐将佛陀省略为“佛”。

佛陀的意义是觉者、觉悟、有智慧。而且这种觉悟不单局限于自己,还能够使别人觉悟。一念恶念已灭,身口意三业存善达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达到善、觉悟、智慧的方法。

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那么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前面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的禅通达佛道。

“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

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单单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参禅者能够达到明心见性。

这正是禅堂所宣扬的。而单单学习教义者则距此甚远,连十住都没有进入,更不要提《华严》所说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

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为佛与大菩萨渡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成正觉。

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的只是“欣乐心”。对佛法诚恳与信任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说的“开悟者”只是不再造恶业,明白自己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达到开悟之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开悟者连发心住菩萨的神通都没有具备,别说一百个世界,就连在这个世界中都无法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

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绝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

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

佛教中没有便宜法门。龙女即身成佛,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都是无量劫来修行的结果。所以,顿超直入是由渐而顿。

不仅佛教修行没有便宜,生活中也没有便宜可捡。某些人突然地发财,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顿,都是前世与宿世的因缘。

学习中也是这样,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笨得很,怎么学也不懂。一学就会的人因为宿世积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顿”。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我们不能贪图便宜。

参禅靠自己,念佛靠他力

参禅靠自己,而念佛则是依靠他力。通过观想与称名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就会得到他们的加持。现在流行的念佛法门就是这种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

而参禅却完全不同,参禅的道友会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完全是自力的。念佛的人则完全不同,是要求见佛,仰仗佛菩萨的功德。念佛、观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两者间的区别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在生活中,如果前世有与佛教的因缘,如念过佛、信佛,则今生遇到佛法时便更加兴奋,也能更加投入进佛法中。

如果没有这种因缘,就不见得会有这种热情与投入。地球上现在有六十亿人,信佛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投入的却不多。

我说这话也不怕诸位多心,在座的各位虽然听闻佛法但并未投入。你会为佛法付出很多吗?不付出又怎么得到!信只能得到信的功德,付出多才能有更多的功德。

这个与念佛得到的加持是毫不相违背的。今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是前生乃至宿世的善根因缘。因为这份因缘的存在,我们才能在今生听闻佛法时有深刻的触动,在开始信佛的时候有种战栗的感觉。

产生战栗感觉的原因在于善根深厚,脱离佛法太久,突然得到加持力的缘故。而有的人听到佛号时感觉喜欢,但并没有激动的感情,也没有付出。

有时候还到庙里烧烧香,但我们要知道烧香是风俗习惯而非信仰。信仰与习惯是不同的。真正的信仰是要将佛法与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这就回到了“禅”。

我把禅解释为善因,过去无量劫以来的善因。这就是为什么见佛会有欢喜心,参禅而能进入。举个例子,“念佛者谁?”反过来说“谁在念佛?”这一问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发明我们的心性,寻找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身体是变化的,无常的,由前世所造业推动的变化身。

像学生中有第一名,也有倒第一名。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是第一名,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倒第一名,必须有一个依次排名的顺序。

如果想超越,就必须付出努力。付出的力量越大,超越的越多。我们学佛的人也是这样,必须一步步超越。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2

真正开悟的人会有这三大特征

特征一:开悟的人,生命会由繁至简。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开悟的人,并不会立马成仙,或者立地成佛。所以他们在外表上,和普通人不会有多大区别。但在他们和一般人心境上,心境还是有很大区别。开悟后的人,放下了一切执念,从而不再受限制,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必须做,也没有什么不能做。

换句话说,世间的一切,如升职加薪、恋爱结婚、生娃养老等,对于开悟者来说,都是不必要选项,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会去做,只要他们不愿意,谁也逼迫不了他们。但无论他们愿不愿意,他们都不会真正的在意,随时都可以放下这些普通人心中的“人生大事”。

这个特征,是开悟者的基本特质。放下了执念的开悟者,他们的生命会变得简单起来,因为失去了欲望,什么事都无法成为他们的牵绊,所以他们会活成自己,而非被社会和别人塑造出的“我”。

他无需成为“成功的人”,也不用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子女”“好父母”,他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一旦突破这根紧绷的弦,你就自然开悟了!

特征二:开悟的人,会身心合一。

没有开悟的人,心中会被各种思绪烦扰。上班族会在下班的时候,着急着开辟副业赚钱;学生会在上课的时候,想着怎么偷偷玩手机;妻子一个人在家时,想着晚归的丈夫在外面有没有花天酒地;年迈的老人,在深夜一遍一遍想着自己会如何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着手上的东西,想其他的人或事,这就是没开悟的人的日常。而开悟的人,他们会身心合一,身体做着什么事,心里也会想着一样的事。无论是道家的打坐,还是佛家的入定,都是在让人培养这种专注力。

开悟的人,往往吃饭时知菜味,走路时便专心看脚下和前方的路,静修时便听自己的呼吸声。所以他们一般都说话不急不慢,遇事不嗔不痴,待人接物不分贵贱。他们是回归到万事万物本身的人,在他们身上,你能体会少有的朴质感。

特征三:开悟的人,不搞个人崇拜。

开悟的人,会明白一个道理,即道是修不出来的,它本身就在那儿,你若心中起了执念,想去修道、得道,那恰恰是误了歧途。

所以真正开悟的人,他们断不会自己称自己为“得道高人”,所以遇到自称“得道”的人,八成是他们在装神弄鬼。同时,开悟的人一般不会去求神拜佛,因为他们懂人心自在,不必强求,以免产生执念。因为想要升官发财是执念,想要菩萨保佑同样也是执念。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3

开悟的人很可怕

圣人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

真正开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

而不开悟的人则相反,他们无意识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简直是“任何”。

人类所有想法都是自己从虚无中建立的,都是从本无所有的心地上构建的,所以高层生命,那些开悟的人是不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哪怕某种想法看起来多合理或真实。

人类的大脑本来就是建立在眼睛看到的影像,进行一种逻辑性习惯性的分析而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世界观。

人的眼睛所能够看到光的波长的波段其实很少,更强或者更弱的光就不能看见了,所以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的概念。

记住:人类的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其实很少很少。

在修炼界历来就有开天眼开法眼的说法,人的眼睛可以通过修炼看到更多。

既是眼睛看不了多少世界,人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大的,这就是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了。

觉悟的人的心是不以“合理”和“看起来真实”为理由和依据来确定它自己的存在是真的,这种习性是头脑的。

要打破定势思维,也就是固执的观念,对世界那些一成不变的很肤浅的认知,不是觉悟的人的负担,他们是不会去考虑这些的,非常可笑和短浅。

普通人的头脑是以“合理”、“看起来实在”等来支持和证明它自己的梦幻是真实的。

觉悟之心不会为世界的幻想所障碍,所以,它不会被自己所生出的任何存在(念头、事物、感受等)所欺骗。它不会颠倒“主”与其“虚造之物”。所以,开悟的人能活在空无中,活在空性中。

觉悟的人能够感悟世界的本来真相;而平常人的贪念欲念,各种执着产生各种幻相,就会让自己沉迷在自己的想法中,认为自己都是对的。

人的念头,可以固定下来,甚至会有能量体现,人世间的荣誉成就感,给人短暂的安慰,而短暂的快感,往往是无尽的痛苦深渊,这是相对的。

而永生,不生不灭,与天地同寿,则是与天地同心,同化在道中,那是一种无比美妙殊胜的生命体验。

上面说的,多数是理论性的话语,差不多是那种鸡汤文写法。

我们还是举几个例子吧,比如在医学上,中国古代扁鹊那种可以透视人体的功能,现在在世界上也发现了实际案例,就是眼睛可以直接看到五脏六腑生病的地方有黑糊糊的病气,比X光设备还厉害。

再比如,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桌子椅子,是固定的静止的,本质上从粒子的角度看,如果有那样的设备看,就会发现,整个桌子椅子其实是流动的,如液体一样,高速的各种运转中。

在人生的过程当作,很多人觉得努力很重要,勤奋很重要,天道酬勤,果真如此吗?其实呢,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没有方向感的努力,完全就是瞎干,没有人带动的牛,能够自动自觉去耕田吗?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人为什么要反省,为什么要寻找自己的错误,和身上的罪恶源头,就是要修正自己的人生路,得到一种真正的提升。

如果说整个人类社会(人间)就是一个监狱,专门处罚那些犯了天条的高级生命(天堂的神仙),很多人会觉得是神话故事而已,本质上,整个太阳系就是一个封闭区间,就是一个有皮壳的区间,所以,准确来说,整个太阳系就是一座牢笼,一座监狱,这就是更加准确的描述了。

当下的历史节点,全世界的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极大的物质基础,还有超级贪婪的人心等等,基本上属于促成更多的人觉悟的,也就是拥有更加丰富的条件,促使更多的人打开脑袋,解放思想。

所谓的末世末法末劫,基督再来的各种现象,也许说的就是当下世界的各种乱象和人心的各种堕落吧。

人类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大,有无限的提升空间,更多就是缺了一把开启的钥匙而已。

明夷:利艰贞。

一 【易经】中,看着卦名就比较腻歪的卦的有几个。比如《蹇》、《困》、《姤》和《剥》。进一步读下去,上面的几个卦,发现了一个现象,上面有的“卦辞”,对于吉凶之描述,还过得去,算是将就,至少是“元亨利贞”中留着一个两个字——“利”或者“贞”啥的。 然而,也有例外。 比如《姤》的“卦辞”:“姤。女壮,勿用取女”,意思是女强人,不可以娶回家作媳妇。 《剥》也很直白:“剥。不利有攸往”,意思是几乎所有事,皆不利有所前进。 当然,【易经】自身的价值和魅力恰在于斯,对于每一个卦的解说,没有唯一性的标准答案,于是也不能胡批歪解。倘若解读得通情达理,解读得高和妙,就可能留下,后人才能读到,才可能传下来。 两千多年来,留下来的关于【易经】中六十四卦的解读,多种多样,但卦和爻的吉凶福祸,却基本不曾改变,因为“卦辞”和“爻辞”都有定论,只有申论部分——不论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就有所不同了。当然,不可避免的也有画蛇添足之论,那就只得靠读者自己辨别了。 二 今晨起卦,其过程比较奇特也有些纠结。 五点开始,先是竹筒里摇签。怎么也不蹦出来单独一根,费了好大劲儿,好像即将蹿出来一根,但心里一得瑟,双手一停,就又掉回竹筒里了;索性加大气力,用猛力摇晃,差点举过头顶。这可好,“哗啦啦”,一下子蹦出来了四根。唉,作废了。 将这四根竹签摆好,又仔细查看了一个遍。它们是《噬嗑》、《蹇》、《夬》和《涣》(见上图)。不要以为它们,静静地列在那里都波澜不惊,其实这四个卦相都是风起云涌,个别的卦甚至是血雨腥风! 遇到类似这种事,一下子蹦出来三根或者更多,通常换个方式再次卜筮,如果最后这一次,重复了之前的某一个签,那最好,如果是新的一卦,那就以此为准,不再继续算下去了。 于是,今天就得了《明夷》卦。 三 前文,已经说到卜筮之评断的通论,个人的管窥蠡测,则越来越觉得于【易经】六十四卦中,《明夷》是一个真正的凶卦,而且,跟着就伴儿的还有《噬嗑》。 上文说的血雨腥风,就是这一个《噬嗑》卦。 《噬嗑》卦辞是:“噬嗑,亨。利用狱”。其中有“亨”和“利”。但读了完整的卦爻辞,让人感到:这卦体现了商朝所代表的奴隶制的极其残暴的特点。其中多数爻辞,都说了残酷的肉刑的内容。如果过细地描述下去,对于柔软的心灵而言,会觉得受到戕害。但又不能不说,只举初爻和上爻为例吧: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上九:何校灭耳,凶。” 头一个爻说:囚犯脚带刑具,脚趾被割去,没有别的灾殃;末一个爻说:肩抗刑具,耳朵被割掉,有凶险。而这个卦辞却说:亨通,有利于实施刑罚和刑法。 对于此卦,某占卜大师们的解读说:若卜经商,则“货物旺销,吉”;若卜时运,则“好运发动,声名远播”。看来是一个先苦后甜、过程历祸而结果福至的故事。可是,即使多年前第一次领教了此卦——直到今天,已经不知多少遍地重温过,此时此刻,依然觉得浑身冒凉气。 禁不住真想仰天长啸—— 必须要感谢天恩浩荡,把我生在了两千五百年后! 必须要感恩孔夫子,他老人家为啥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和鼓吹“仁者爱人”的价值观! 四 《明夷》之“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正其志。箕子以之。” 据说,孔子撰写的六十四卦之彖辞里,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弘扬周文王,但唯有此卦直接点了文王的名号。这个卦被点名的还有一个人是箕子。两个人的命运都跟另一个没有露面的人有关——动辄残害黎民、灭人趾、灭人耳和动辄“炮烙”、杀剐大臣、平日里荒淫无度、享乐酒池肉林的商纣王。 近三千年前的血腥暴力的传说,就不作过多描述了,只是思考一个问题:遇到“明夷”(明入地中)的黑暗和不顺,甚至是命运多舛,但又不甘命运摆布,人生要战胜这种威胁风险——需要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才能安然度过呢? 孔子在“彖辞”里,给了一个清晰的建议:“晦其明也”。 看上去这四个字好深奥,以我的理解,其实说的也简单,如同一个剑客不可以永远处在亮剑挥刃状态,一旦遇到敌强我弱、干不过对手的境遇,就不妨退后一步,把手里的杀人的家伙暂时收回鞘里。 “晦其明也”,大概用“藏锋”二字可以清晰透亮地解释。我想,与“亮剑”二字最佳的对子也应该是“藏锋”了。 五 佛家经典中的相关教诲,跟这个说法有些相像,但似乎又有差距。因为佛陀的意思,是永远要把人性中的锋利一面打磨和消灭掉。无论是渐修——用常态磨去利气,还是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要有“忍辱”和“无我”心! 说白了,心中的利刃就是一个“我”字:由于我的“贪”——不能适愿如欲,就促成了我的“嗔”,嗔恨即是戾气;满心怨愤,造就了我的“痴”。 所以,修炼开悟之终极目的就是去掉心中这个小小的、又不断膨胀的“我”。 人生常有怀才不遇之感,好似明珠投暗,牢骚满腹,但是,若依《明夷》之“晦其明也”的教诲,换个角度看世界、看自己,自觉自愿地把“明珠”光亮一面遮挡一下,可能不失为人的一次提升和超越。 无论如何,韬光养晦是安度人生、保护好自己的一个妙着。当年曹丞相杀了自诩先知先觉、又愿意多嘴多舌的杨修先生,也不应都把错责记在孟德君一方吧? 对于我而言,万事开头难。难在牛年里,即将去做一番二次创业拼搏! 面对着一个刚刚起步的并不太小的事情和依仗着一个没有很多经验的势单力薄的管理团队,我心里忐忑不定,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满脑子里都是困难。 但此时此地,我手中捧着【易经】,心里默诵着《明夷》的字字句句,眼前回映着中国人文先祖们的忍辱负重和坚韧不拔的奋斗镜像,突然,倒觉得应该特别感谢这一卦——来的及时,来得踏实,来得吉祥如意!(文中图片除末图外,均为作者摄;配诗句取自《百年名人诗集》) 师大铁陀写于辛丑年初三 2023.2.14

开悟的人有多大能力(开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My dear Tiger: 开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开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开悟的人心地清净,只生智慧,不生烦恼。 一个人如果烦恼不断,永远也谈不上开悟。如果听到人说开悟,说话者烦恼不断,说明他并没有开悟。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开悟,说开悟便如流水,流过之后就过去了,自己不明白,自然也不会给别人说明白。 如果一个人向这样的人学习,那永远是学与不学一个样儿,甚至学了还会误入歧途。这样的学习多么可怕!可见,学习也是有风险的。学习最大的风险是选错老师。所有成功者无不是选对了老师。 司马迁的老师是左丘明,韩愈的老师是司马迁。左丘明在世时间约为公元前502年至约公元前422年前,是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去世时间已经无法考证,是西汉史学家。韩愈在世时间为768年至824年12月25日,是唐代中期文学家。 左丘明、司马迁和韩愈是不同时代的人,彼此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司马迁如何向左丘明学习?韩愈又如何向司马迁学习?司马迁学习左丘明的《左传》,自己写成《史记》。韩愈学习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个人如何才可以开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除了像你现在上学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之外,不论学什么都是如此。 就说学佛,佛陀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高度道德的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佛法是教人过幸福美满的生活,教人怎样工作,怎样待人,怎样处事接物。这是真实的学问。 学佛的人看似很多,但真正能够学成功的非常少。原因何在?这类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今天和这个老师学学,明天又和那个老师学学,自然难成。 今天这个老师说那个老师不好,明天那个老师又说这个老师不好,谁也不知道应该相信谁;今天这个老师说学这个好,明天那个老师又说学那个好,不知该学哪个。一个人完全乱了方寸,又怎么去学呢? 如果一个人跟一个好老师学十年,不听任何老师的,十年后一定会有所成。谁又能将十年奉献给一个老师呢?其实绝不是学习者将时间奉献给一个老师,是奉献给自己。 没错,学佛只能够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的选择当然必须是慎之又慎。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岔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这让所学者无所适从,永远也不可能学得成功。如果一个人开悟之后,那便可以广学博闻,可以参学了。 何谓开悟?开悟的人,六根决定不会受外面六尘诱惑,眼见色,耳闻声,不会被外头诱惑,这是开悟的相。如果见色闻声,心里还起心动念,还有喜欢的,还有讨厌的,所学者准没有开悟。 开悟的人心地清净,决定没有一丝毫污染。外面境界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没有杂念,没有贪瞋痴慢。开悟的人不造业,没有开悟的人念念都在造业。 常听人说看破放下,什么是看破放下?真正明了叫看破,它属于慧。放下是决定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属于定。放下是定,看破是慧。有定有慧,一个人才能如如不动。 古人为什么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呢?《华严经》说,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两个神常常跟随着,一个叫同名,一个叫同生。这两个神住在我们左右肩膀上,时时刻刻不离开。 一个人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神明鉴察。一个人的所做所为,这些神每两个月都上去会报一次。专门管惩罚的神明,统统都有我们的档案。普通人哪里会知道?知道的人,谁还敢为非作歹? 一个人有禅定就有神通,小的神通自在随着一个人定慧功夫浅深,有大小深度不同。定功愈深,一个人知道的范围愈广,也能知道得很详细。 所有预言的根据,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数学,像中国古代的许多预言根据《易经》,《易经》是数学,从数理上推断的。 中世纪十六世纪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也是数学。诺查丹玛斯精通天文,用西方人讲的占星术预言。占星术是高度的数学推断,根据数学推断的不能够完全可靠,有时候有差误,很小差误就有很大的不同变化。 一类是禅定。定中亲自看到的境界,那就没有差别。但是这个少。定中能够看到这个境界,这个可靠程度就高。 另外有一种预言来自灵媒。驾乩扶鸾是灵鬼假借佛菩萨的名义,也来修功德,做一点好事情,多半是劝人行善的,绝对不是佛菩萨。 灵鬼也有一些小神通,小事情说得很准,大事情就胡说八道,骗人了。三天五天的事情讲得很灵,要说几年几十年的事情绝对不可靠。 满清亡国,亡在扶鸾。慈禧太后很相信这个。国家的大事驾乩扶鸾来请示,把国家搞亡掉了。 佛是智慧福德高度圆满的 二足 尊,他对宇宙人生过去现在未来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唯心想生,依报随着正报转。 成佛之道,无二亦无三。一个人只要向佛学习,有了甚深禅定,心里清净,能够断恶修善,他自然就达到开悟的境界了。彻底开悟之后,一个人就有了神通,也就成佛了,和诸佛如来的能力完全相同。 你是一个心地非常清净的孩子,爸爸相信你成长的道路永远无限美好。 爸爸祝你每天都幸福快乐成长! 2023.10.26下午14:55分 中国·西安 注:本文为何路写给儿子的“何路家书”系列之一。

谦卦中,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是什么意思?

上六:明智而谦让,出兵征伐邑国自然获胜。《象辞》说:明智而谦让,尚不能感化邑国得行其志,就可以出兵征讨邑国。解读呜谦,即明智而谦让。行师,犹言出征。邑国,诸侯封国。上六,虽然没有直接说“吉”,但说可以去征讨邑国,当然也是吉祥的。经过了六五爻去讨伐那些骄横不顺者之后,当然也就名声在外了,然而照样谦虚,用这种谦虚之心带领戎行打仗,自然能够取得胜利。谦卦总的来说要求大家从一开始就要谦虚,一直到最后出了名都要谦虚。虽然六个阶段都要谦虚,然而每个阶段的谦虚是不同的,它的次序是谦谦、鸣谦、劳谦、谦、虚谦、鸣谦。有两次出现鸣谦,一个在六二爻,一个在上六爻。六二爻指的是刚出名时,到上六爻是最终出名,两者出名的时段不同,然而都要谦。只要谦虚,做什么事都是吉祥的。这个卦说实话体现了老子一切从阴性入手、以柔克刚、以下胜上的思想,这样去找事做人肯定能成功,这是一种大策略、大智慧。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开始时他是完全用儒家的那种发奋图强的精神,并用法家的严厉手段带兵,结果基本上都是打败仗。后来他得到了一本宋版的《道德经》,一看之后顿然开悟,觉得要谦卑、要低下,于是他采用道家以柔克刚、以下胜上的做法,非常谦虚,求助于左宗棠。而当时左宗棠还是非常自负的,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字“今亮”,当今的诸葛亮啊。就由于曾国藩的谦虚感动了左宗棠,终于得到左宗棠的支持,此后才开始打胜仗。现实中也有很多例子,只要虚心,往往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因此谦卦的精神,谦卦的品德,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然而要留意,不要去伪装谦虚,不要做伪君子,而要真正从内心出发,做一个真正的谦谦君子,这样肯定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能成功。

什么样的女人喜欢读易经

1.女人可以学易经吗?

当然可以学。只要你耐得住无聊,只要你有信心,有学习,你就可以做到,不分男女。

2.对易经感兴趣的女生是什么性格?

比较冷漠,性格也比较孤僻。

3.对易经和佛经感兴趣的女生是什么性格?

安静善良

4.喜欢研究易经的女人是什么性格?

喜欢国学的女性一般都比较内向,富于想象力,安静的外表下有一颗丰富多彩的心。

5:学易经有什么用?算命真的准吗?

刘真,你知道吗,那是我的老师!

6:学易经有什么好处?

第一,国学的优秀传承。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道之源。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植根于《易经》。如果你了解易经,你就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明辨是非的能力。

子曰:“善易经者,不开悟也。”真正熟悉易经的人,早已看透人生。就算占卜,也只是借助易经来解惑,而不是自欺欺人。

第三,哲学思维能力。

《易经》的精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哲学著作,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自然规律和深刻的和谐辩证法思想。掌握了易经,就掌握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我们在研究它时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确定。如果你不熟悉每一个卦,千万不要尝试占卜。再者,居心叵测的人研究易经,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你也要知道,如果你读久了,只想从中受益,只想把自己的不利归咎于别人,那你还不如不读。很多反派都是在易经里面读的,因为黑暗的心学习易经,只会学习黑暗的一面。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好心才是最重要的。

学了易经就知道怎么做人了。比如,时刻牢记居安思危,谦虚一点,保持盈利,对你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就李逸而言,我们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修养:德行、能力、智慧,提高修养和创造力,让无尽的灵感永远伴随着你。

易经是一本“天书”,讲的是天堂。天地不违背自然规律,何况人?所以,我们学习易经的重点是不违背自然。

人开悟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我是傍观冷眼人,我来回答。

没有重大刺激,人一般很难开悟,但一旦开悟,总有某一方面会发生巨大变化。

1.性格变得柔和了。开悟之前,以彰显个性为本,凡事都事从性格出发去解决,和别人相处棱角分明。

2.和自己和解了,但要求更严苛。开悟前,要求别人多,看不惯别人多,埋怨多。开悟后,学会反躬自省,发现很多事其实自己问题最多,开始想法完善,逐渐变成最好的自己。

3.凡事追求意义和利他。开悟前,主要以自我为中心,不断满足物质精神方面欲望,眼里不太有别人。开悟后发现,活着不仅仅是活着,还有其他的意义和追求,快乐他人,也是一种幸福。

开悟的过程很痛苦,但开悟后,将会活得身心都轻松。

我是@傍观冷眼人 ,欢迎关注

开悟好比一个迷路的人到处乱窜,突然之间找到了回家的路。

又好比一个想不通的人,忽然之间想通了。

也可以说,开悟之前的事都是遭遇,开悟之后的事都像 旅游 。

开悟之前能做什么做什么?开悟之后应做什么做什么?

开悟之前怕果,开悟之后畏因。

开悟之前心不静,开悟之后心清静。

开悟之前随缘而变,开悟之后随缘不变。

人开悟后会有什么样变化?

什么叫做开悟?佛家认为开悟就是有了六通的本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对三才有了深刻的领悟。道家的开悟?就是得道为真。成仙成圣的程度。究竟什么叫做开悟呢?就是看透,看开,看淡,看清世间与出世间的道理。作为普通人来说,对世间的各种事物,理解的能力,理解的程度,理解的层次,理解的速度。非常聪明的理性认知。这应该就是感悟。任何人对任何事物能够看开悟通了。就开悟了。执迷不悟的人就是没有开悟。不能够释怀,放下各种欲望。钻到了欲望的牛角尖儿。被贪嗔痴迷住了双眼。没有认清形势,就是没有开悟。就是执迷不悟。开悟的人就是心里没有挂碍。

开悟前后,判若两人。开悟的人就像打开了天灵盖,世界一切的变化都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一清二楚。所谓心知肚明就是不说明白而已。世人皆糊涂,唯我清醒。开悟之后眼神变化人不会说的秘密是什么?你注意到开悟之后眼神变化了吗?

开悟之后眼神变化 开悟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自然美

其实,开悟之前,与开悟之后,是有很大不同的,至少在这四个方面,开悟之前,与开悟之后,判若两人,对照一下,这四点,就可以看出,自己是否开悟了。

第一点,开悟之前物质重于精神。

往往迷的很深的人,从对物质的贪恋程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太过于贪恋物质,就说明,这个人,迷的很深,若对物质贪恋的程度越低,就证明这个人,悟的越深。

开悟的人,会把更多经历,放在精神和内心上,不会再去执着在物质上,开悟之后的人,对精神上的追求是重于物质的。

第二点,开悟之前,感情重于智慧。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把感情看得很重,我们对亲人有感情,对爱人有感情,对喜欢的事物,也会产生感情,而且这种感情,要远远超过理智。

迷的越深,感情越重,而悟的越深,就会学着去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行为,一切都会用智慧去指导生活,而开悟之后的人,智慧一定重于感情。

第三点,开悟之前,个人重于集体。

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看的很重,往往在做一些事情上,都会表现出以自我利益为主,去看待问题,而开悟以后的人,因为会明白,其实一切都是一个整体,个人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开悟的人,会以大众集体为主,不会在以个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第四点,开悟之前,得到重于布施。

很多人,在开悟之前,总是希望自己,多得到一些,并不明白,其实失去才是得到的道理,而开悟之后,就会把布施放在第一位,时刻以帮助他人为重,不会在以自我为中心。

对照这四点,就可以知道,自己离开悟还有多远,把这四点,可以看做一点,那就是,开悟之前,活在颠倒之中,把一切错的当成对的,把一切假的当成真的,而开悟之后,就会远离这种颠倒,推翻一切之前的想法,当你喜欢上一切从前讨厌的事物,或者厌恶一切从前最喜欢的事物时,就可以证明,我们在进步,我们离开悟,又近了一步。

开悟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自然美

变得慎重,凡事三思而后行,

大智若愚。

人开悟后会有以下9方面的变化:

一、思考能力变得很强、可以融会贯通

开悟的人因为心静,“ 静能生慧” ,看起来变得比过去聪明了许多,开悟的人学会了思考,遇到问题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的寻求答案。

他们能积极的思考,可以举一反三,甚至可以明白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如: 《易经》、风水、自然规律对生活、人生的重要性等等。

二、知道了自己此生的“任务”、“生活的意义”

很少有人能知道自己此生的意义,开悟的人却“知道”自己此生的任务和活着的意义。

有的人是吃喝玩乐,有的人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人是为了赚钱,有的人是为了更多的物质活着,有的人是为了博学多才。

开悟的人要完成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名垂青史的任务,也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任务,也就是品德高尚、有造福子孙后代的言行举止、做更多的好事、善事。

三、格局变得很大

开悟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处于“功名利禄”之外,他们的眼光独到、见解不凡、他们做事总是想的更远、更深,他们不考虑名利、地位,他们想的是如何把每件事做的完美。

四、不断的自省自己的得失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开悟的人时刻都在反省自己的过失,他们会为了自己曾经“犯”的每一个微小的小错误痛心不已,他们不断的改正自己做的不完美的地方,让自己臻于完美的境地。

五、感恩心理越来越强烈

开悟的人懂得感恩,他们对任何事都抱着感动的心情,如:感恩阳光的普照,感恩雨后初晴的彩虹,感恩每一粒粮食,感恩每一滴水,感恩夕阳的美好等等。

六、不再有执念,与过去看不习惯的人或事和解、放下

开悟的人不会纠结于某些事上面,他们懂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没有永恒,能够永恒的只有自己善良、感恩的心。

有的人遇到困难会想不开,开悟的人知道一切向前看,不回头看那些让自己不高兴、不满意的事、让自己不喜欢的人,他们知道、过去的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未来的路才是铺满幸福快乐的路。

七、明白了“大道至简”的道理

开悟的人已经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知道了自然规律也是人生规律的缩影,最大的道理也是最简单的道理。如:天地人三才、阴阳的多种含义、因果轮回的含义等等。

八、心态变得平和

也许开悟的人以前脾气急躁,开悟之后则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可以笑对一切事,笑对一切人,他们可以做到“以德报怨”、一切随缘、一切顺其自然等等。

九、人生的境界接近“儒”、“释”、“道”3界

开悟的人的思想境界已经到了很多人不可及的高度,他们更喜欢读书沉淀自己,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水,远离喧嚣的尘世,回归悠然自得的大自然。

他们已经到了无私、无惧、无我的境地。

开悟的人是大器晚成的人,也是大爱无疆的人,他们知道“道”的含义,就是:做正直的人,一生只做好事、做善事,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选择,他们信奉: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我是刘芳,感谢朋友们关注浏览】

大家好,我是冀东老李,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佛,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每个人都学的有板有眼,日日精进,该烧香的时候烧香,该念经的时候念经,给人的感觉很是虔诚[祈祷][祈祷][祈祷]

但大部分人都停留在学的基础上,并没有把佛法的精髓悟透,以至于在有事的时候还是想不开,放不下,贪嗔痴三毒并没有改掉。也就是并没有真正的开悟。

那么学佛开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说一个小故事,大家就很好理解了。

话说有一学佛的小和尚,他每日精进,认真学习佛法,精读经书,虔诚礼拜佛菩萨。就这样学了好多年,但不管如何提升自己,还是每日烦恼不断,一颗真心总是悬着,不能做到一心不乱的地步。

别人告诉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开悟,小和尚不服,他认为我已经很努力了,和大家学的都是一样的,我虽然年龄小,但我不比别人做的少,为什么说我没有开悟呢,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决定要找师傅问一问。

于是他找到他的师傅,问道:“师傅,我每天都精进修行,认真学习佛法,可为什么还是烦恼不断呢”?

师傅说:“你没有开悟”!

小和尚很是诧异,问道“我没有开悟?其他师兄也是这么说,但我就是不明白什么是开悟,您能告诉我什么是开悟吗?开悟的状态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和尚说:“开悟和没开悟没什么区别,开悟之前是吃饭,扫地,念佛,而开悟之后还是吃饭,扫地,念佛,但开悟之前吃饭时想着扫地,扫地时想着念佛,念佛时想着吃饭,但开悟之后吃饭就是吃饭,扫地就是扫地,念佛时就是念佛,一心不乱,干好每一件事就是开悟了,知道吗,你要好好修行,不要胡思乱想就行了”[祈祷][祈祷][祈祷]

通过这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开悟就是做事要一心不乱,心里不要胡思乱想,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问题之上,就是开悟的状态。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学佛不是一朝一夕的,开悟也是有不同的感受的,大家都要根据自己的状况去选择不同的方法,学佛不是目的,目的是把佛法悟透读懂,认真修心。

时时用一面镜子来反观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遇到事情一心不乱,这才是学佛的目的所在。

那些学了佛反而看这个人不对,看那个人也不对,这样学佛是不对的,我们学了佛要放下自己的嗔恨之心,要用一颗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众生。

他人有错我们不要去加以指责,而是要用真心,诚心去感化他……好了就说这么多,如果有说的不到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祈祷][祈祷][祈祷]

我是冀东老李,阿弥陀佛[祈祷][祈祷][祈祷]

乾坤再造,生命从此可以重新安排…

用自身的感觉说可能一般人不认同,我就用一部电视剧来说吧,新中国成立后佛学界活着一位100多岁的大师,推荐大家看一下,虚云大师。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智者,他用一生告诉大家,如何做人做事。他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修行者,虽然一生没有大的功业,英雄伟人,但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他用一生都在实践,都在修心。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他大善人,他一直做着他该做的事情,他有亲情,没有私欲,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活着,唯一不同的是他能用心活着,用心活在每一天,做好每件事,对待每个人,心怀天下苍生,活着就去做事,学习,反思。虽说他是和尚,但他用一辈子把中国传统哲学完美的展示在人间,日间都说儒释道最深刻的是是王阳明,曾等人是大成者,可我觉得虚云老和尚才是,至死都是一直在觉悟着。

自己理解的开悟也是没有止境的,最初的状态,应该是活在现在,对过去有了深刻的理解反思,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大概要怎么活,不管是顿悟还是渐悟,知行合一已经可以做到,思维和生活工作习惯走在了正向的螺旋上升,一辈子都在反思和做事的路上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