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关于时机,易经的时间推算原理揭秘

形容好时机的文言文

1. 形容时机恰当的古文

时不可失,时不再来。

时不我待,马到成功。

《进退篇》

君子应知进退方,时机不到且隐藏。妆未梳成未见客,势弱稍时敛锋芒。

腹隐良谋待机至,东山再起斗志昂。遥想曹刘煮酒事,高明刘备扮愚郎。

《观机篇》

待机而举是良谋,成竹在胸方可求。默默无闻积实力,时成奋起定春秋。

夕楚庄王初登位,三载不发号令休。不鸣则已鸣即震,一举伐齐胜徐州。

当机立断 随机了事

鸿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矢,总非当机作用;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

【译文】

鸿雁尚未到来先拉动弓弦,兔子已经死亡再呼唤杀矢,终究不是当机立断的作为;风波停息时不要兴风作浪,海岸到达处即便离开船只,方才算是了事高手的工夫。

随缘顺事 功德圆满

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译文】

顺应机缘就是遣用机缘,好似飞舞的蝴蝶与飘飞的落花共同适应;顺应事机自然没有事情,宛若完满的月亮与杯盂的清水一样圆满。

2. 求形容 时机恰当的诗句,如时来天地皆同力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

时则动,不时则静。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桓宽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施耐庵

福气来了不享,福气走了别怨。 ——塞万提斯

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施耐庵

行动要看时机,开船要趁涨潮。 ——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3. 有哪些诗句或古文是表示“机遇”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易经·系辞下》

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见机不遂者陨功。

汉·桓宛《盐铁论·击之》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

《三国志·吴书·诸葛属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有机不可失,无机不乱抓。

小心等待,必要抓住时机。

[英]弥尔顿《复乐园》

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

[前苏联]高尔基《可笑的奇闻》

普天之下,善于利用时机者始能得到。

[英]艾略特《亚当·比德》

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

[英]培根《论敏捷》

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

如果你在时机成熟前过急行动,你将必得去擦抹悔恨的眼泪;而如果你放过一次成熟的时机,你将永远抹不干懊丧的眼泪。

[英]布莱克《结婚戒指》

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

宋·苏洵《远虑》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宋·苏轼{代候公说项羽辞}

大丈夫相时而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水磨不可能用已流逝的水来磨面。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满江红》

2、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施耐庵

3、识时务者为俊杰,味先几者非明哲。——程允升

4、时则动,不时则静。——佚名

5、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房玄龄

6、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

7、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8、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苏轼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

10、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1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

12、当取不取,过后莫悔。——施耐庵

13、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你也将错过群星。——泰戈尔

1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4. 形容时机的成语

坠茵落溷 茵:茵席;溷:厕所。随风而落,有的飘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坑里。比喻境遇好坏不同。

有机可乘 有空子可钻。

有朝一日 将来有那么一天。

因利乘便 因:顺着。凭藉有利的形势。

应运而生 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相机行事 相:察看;机:机会。观察时机,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相机而动 观察时机,看到适当机会立即行动。

相时而动 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无隙可乘 隙:空子、机会;乘:利用。没有空子可钻。

适逢其会 适:正,恰好;会:时机。恰巧碰上那个机会或时机。

时不可失 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事不宜迟 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水到渠成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千载难逢 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万世一时 万世才有这么一个机会。形容机会难得。

刻不容缓 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可乘之机 可以利用的时机。

可乘之隙 隙:空子,机会。可以被对方利用的弱点、空隙。

窥间伺隙 窥:暗中观察;伺:守候,等待机会。暗中观察,准备伺机采取行动。

见缝插针 比喻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见兔放鹰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见机而行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间不容息 间:中间;容:容纳;息:喘息。中间都不容喘一口气。形容时机紧迫,不容延误。

及锋而试 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见机行事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进退存亡 前进、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

就棍打腿 比喻乘便或顺势行事。

机不旋踵 形容时机短暂。旋踵,转过脚后跟。

会逢其适 会:恰巧,适逢;适:往。原指恰巧走到那儿了。转指正巧碰上了那件事。

瓜熟蒂落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风云际会 风云: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待价而沽 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趁水和泥 利用现成的水来搅泥。比喻乘机行事

藏器待时 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机会。

趁热打铁 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出头之日 出头:摆脱困境等。指从困厄、冤屈、压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的日子。

半青半黄 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不失时机 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不违农时 违:不遵守。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

好多的哦,百度一下都有的。楼主

白话版《易经》全文是什么?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x0d\x0a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x0d\x0a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x0d\x0a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x0d\x0a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x0d\x0a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x0d\x0a【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x0d\x0a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x0d\x0a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x0d\x0a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x0d\x0a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x0d\x0a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x0d\x0a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x0d\x0a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x0d\x0a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x0d\x0a“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x0d\x0a《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x0d\x0a《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x0d\x0a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x0d\x0a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x0d\x0a《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x0d\x0a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x0d\x0a《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x0d\x0a1、《易经》卦象的核心:\x0d\x0a《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x0d\x0a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x0d\x0a2、事物的两个方面:\x0d\x0a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x0d\x0a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x0d\x0a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x0d\x0a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x0d\x0a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x0d\x0a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x0d\x0a《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x0d\x0a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x0d\x0a“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x0d\x0a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x0d\x0a“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x0d\x0a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x0d\x0a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x0d\x0a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x0d\x0a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x0d\x0a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x0d\x0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x0d\x0a《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x0d\x0a1、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x0d\x0a《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x0d\x0a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x0d\x0a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x0d\x0a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x0d\x0a《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x0d\x0a《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x0d\x0a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x0d\x0a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x0d\x0a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x0d\x0a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x0d\x0a2、“时”指与时势一致:\x0d\x0a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x0d\x0a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x0d\x0a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x0d\x0a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x0d\x0a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x0d\x0a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x0d\x0a《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易经》中时也命也是什么意思?

时也,命也。意思是:本意是指时机、命运,后来用来作为对当前命运的不佳的一种戏谑之语,形容一个人怎么样都是命中注定的。“时也,命也”出自北宋吕蒙正的《吕蒙正格言》。原句为“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白话译文:时机、命运、运气,不是像我这样的人所能掌握的。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破窑赋》系吕蒙正之《劝世章》,又称《寒窑赋》。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吕文穆公传》中这首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相传当初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太子。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这篇文章,虽然内容短小,但是却包含了无穷智慧,聪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据说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常虚心向他人请教。

周易六十四卦第五卦 水天需

卜卦是很多人都会比较熟悉的,毕竟他们都觉得若是想要知晓今后的运势,自然需要在卦象中去找。因此古人对于卦象方才会十分的重视,那么周易 六十四卦 第五卦讲得是什么?下面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白话文解释 需卦:抓到俘虏。大吉大利,吉利的卜问。有利于涉水渡河。 《象辞》说:需的上卦为坎,代表云;下卦为乾,代表天。云浮聚于天上,待时降雨是需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可以宴饮安乐,待时而动。 邵雍河洛理数解卦: 坎陷当前,遇阻不进;大器晚成,收成在后。 小凶:得此卦者,时机尚未成熟,需要耐心等待,急进反会见凶。 时运:时机尚未成熟,耐心等待。 财运:资本未集,无法开张。 家宅:平安是福。 身体:调节饮食,健康有望。 【中上卦】: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机 周易六十四卦第5卦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 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坎)相叠,下卦是乾,刚健之意;上卦是坎,险陷之意。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观时待变,所往一定成功。 事业: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耐心等待,事成于安祥,切勿冒险,欲速不达。自己要充满自信,临危不惧,坚守中正,必可化险为夷。情况有利时,仍得居安思危。 经商:行动之初,情况困难,必须以极大的耐心,创造条件和机会,行事光明磊落,观时待变,实现愿望。事情接近成功时,更应小心谨慎,切莫功亏一篑。 求名:时机尚不成熟,应耐心等待。这时应坚定信念,不为闲言流语所动摇,努力丰富自己,再求助可靠的人便可成功。 外出:充分准备齐全后,可平安无事。 婚恋:慎重,切不可草率行事,逐渐培养感情,以诚实、热情相待,会发生变故,仍可以有良好的结局。双方都应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

《易经》六个阶段是什么?

《易经》的六个阶段分别如下:

1、潜龙勿用

潜龙指隐藏的意思,因为这一爻在最下方,称为“初九”,龙潜于渊,阳之深藏,应忍时待机,不宜施展才好利于下一步行动。

对于广大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大都属于潜龙阶段,这个时候大多数的能力都有限,至少匹配不上自己的野心,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潜伏,需要积蓄自己的力量,不要过早的表现自己。

2、见龙在田

龙已出现在田野之上,有利于有才有德的“大人”出头露面,出人头地。(也有人解说为要主动去接近显贵伟人,必有所为。)

步入社会的青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大都熟悉了自己的业务,很多人甚至已经积蓄到一定的能量,这个时候就需要浮现在水面。也就是要抓住机遇崭露头角,让别人知道你的能力。

3、终日乾坤

君子的德才已经显现,会引人注目,但要奋发努力不懈,日日夜夜警惕戒备,以防灾祸,这样纵处危境,也可无咎。

在经历自强不息、勤奋努力后,同时在这个时候,你需要提高自己的警惕,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做出一点成绩而得意和自满,应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

4、或跃在渊

龙要么跃而上,要么退于渊中,见机行事即可无咎。重点在于把握时机。这时,更要抓住机会,在努力和拼搏中,将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推向更高处。

5、飞龙在天

龙已飞腾在天上了,有自由自在的意思,居高临下,可以大展鸿图。前面已经做了很多的铺垫、坚持、反省等等,这个时候又赶上好机会,可以达到自己事业的巅峰了。

6、亢龙有悔

“亢”字有穷尽至极的含义。龙到了极高之处,其趋势必然下降,知进忘退会后悔的。这里是说,人要知道进退,这样保身、保富贵,以及保持自己的事业兴旺和不断发展,这是一种功成名就后的境界。

《易经》简介:

《易经》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该书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该书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经典。

浅析《周易》中君子不器,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说文》:

器物很多,用犬看守,本意就是器物的意思,所有有形之器具的总称;

装盛饭食的器具,“器、皿”能装进、能容纳东西,后来引申义是形容人有器度、器识、能担当,是一个人有才能才干的象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即是看事情不要看表象有形的东西,而要发掘事物本质属性无形的东西

“器”就是当年那个苹果

“不器”就是发现引力的规律

君子藏“器”,这里的“器”不同上面那个“君子不器”的“器”,它是引申义:才能的意思, “藏器”就是不炫技

待时而动,时是时机,时机未到,条件未成熟,时机成熟且内心有“器”就是姜子牙遇周文王,诸葛亮茅庐出山

---------------------------------------

《周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句话都是有他道理的来源,君子不器,藏器待时这两句话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不器”这个过程是归纳,“藏器待时”是演绎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

君子“不器”是从个别的“用”寻求一般的“体”,“藏器待时”是从知道这个“体”一般的规律,去讨论怎么“用”

“体”是本,是道,“用”是末,是术

---------------------------------------

再往上溯源

《周易》有个两个重要概念,叫“中”、“正”。

“ 中 ”是中间,这个思想来源于“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处于中间程度是最好的,太饱了与饿着都不行,要适度适中,吃个几分饱就最好了。一个六爻卦里面,第五、第二爻就是上下卦的中

“ 正 ”是对应、当位,这个思想来源于是不是合符“自然规律”,比如冬天来了,有没有对应地按天气适时添衣,如果逆着事物规律,就会受到伤害。在卦中是每一爻在所处位置要分析当不当位,符不符合规律

“正”是符合客观运行规律,“中”是指它处于运行范围的中间

因此:

“藏器"的原因是要守"中",中庸之道。不能"亢",无论自身是否有成就,都要藏,同时不要"卑",因为你有这个"器",能坚信自己。为什么"谦"卦是周易里唯一六爻皆吉的卦,道理就在这里,"谦"卦讲的就是不卑不亢

"待时”的原因就是目前不“正”,所处的空间位置、时机不对,就算有才能也发挥不了作用,要猥琐发育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成熟。"需"卦是周易里面专门讨论时机的一卦,讲的就是如何等待

那为什么要“藏器待时”,就是君子能“不器”,知道事情发展规律,知道这样做才是对的

上述的讨论只是《周易》里面的冰山一角。

把现象进行抽象归纳为64卦384+2种变化,用来算卦演绎出来就能定吉凶,用来做人处事就是整整一套人生哲学。

夫《易》者,洁静精微,博大精深。

可以否定它,但它本身 正正就是自我否定

更多内容详见个人知乎主页 知乎:初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