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畏天命,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
“畏天命”和“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是什么?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哲学上表现为两种天道鬼神观的斗争。孔子的基本倾向是无神论的。孔子讲天有人格,有意志,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祈祷也。”(《八佾》)即得罪了天,就没有什么可以祈祷的了。所以他的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人间的一切,全是天命注定的。既然天命如此重要,那么孔子是否知天命呢?他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就是说,他五十岁就知道天命了,因而到了六十岁就已不费力气地明辨是非了,七十岁可以心领神会地按天意行动而不越轨。他为什么能知天命呢?是“天生德于予”(《述而》),亦即老天爷给他的,是抗拒不了的。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这里,畏天命是虚构的,畏大人(天子、诸侯、长者)和畏圣人之言(他所传的《诗》、《书》、《易》、《春秋》)是实在的。这就是说,天的意志,最高的统治者的意志,圣人的遗教,都是不可违抗的。所以他借“天命”的权威,制造对统治者“大人”和圣人的敬畏,孔子还把“知天命”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确认“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日》)然而孔子在宣扬天命观的同时,又强调了人事的作用,表现了重人事而轻鬼神的思想,这是可取的。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这就是说,要尽力做好民事,对待鬼神既要尊敬又要疏远。而且孔子所讲的敬鬼神,主要是继承了殷周以来的对祖宗崇拜的传统。殷人相信人死可以成神,因此重视祭祖,祈求祖宗降福给后代。例如,周武王病重,周公亲自向神灵祈祷,而他所面对的神灵,全是周王室的祖先。所以,孔子哲学的敬鬼观念,主要是尊祖的观念,而对已故的祖宗,是敬而远之。例如,他的学生季路问鬼神的事,孔子答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意思是说,连活着的君长都没能侍奉好,怎么谈得上侍奉鬼神呢?季路又“问死”,孔子有些不耐烦,生气地答日:“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今生如何做人尚未明白,还谈什么死呢?这说明他对鬼神的态度是矛盾的、怀疑的,故避而不答。据《论语》的《述而》中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见,他是重人事而轻鬼神的。这是孔子的哲学思想中的唯物成分,也是进步和伟大的一面,表现了他的哲学智慧。孔子尊祖的核心是“孝”。孔子强调活着的人要孝敬父母.孝敬祖宗。这在哲学上体现了“人”自身的纵(zòng)向联系,即社会历史的联系。孔子人本哲学讲的就是孝为“仁之本”“人之本”。周代金文就有“祖孝先王”(《宗周钟》等)的记载。《诗经·大雅》讲“君子有孝子”。《左传·文公十八年》讲“孝敬忠信为吉德。”把孝列为吉德的首位。《论语》中直接论孝共有10处,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孝慈,则忠。”(《为政》)“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等等。所以,“孝”作为宗法社会“一以贯之”之道,沿袭至今,成为纵向联系的辩证的人本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
乐天知命 故不忧 出自哪里?
“乐天知命故不忧”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意思是说:《易经》之道和天地之道相似。乐观地对待自然趋势而知道命运不可更改,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也就是“无忧”。孔子为什么“无忧”?因为能“乐天知命”。正如张尔岐先生所说:“其于天理之当然,乐之而不厌,与命数之适然,知之而不疑,则利害得丧皆不足以动其心,何忧之有?”能够乐观地接受天道自然来修养自我,知道自强不息地做好自己当时该做的事,对过去的事不采取后悔的态度而是为不断地完善自我修养而努力,对未来的事不采取憧憬梦想的态度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当前的事,尤其是以实践仁道、推行仁道为己任而不求名利富贵,还有什么得失,还有什么忧虑呢?这种境界正和“猪”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啊!你看猪,生来面对着被宰杀的命运,只是早晚问题,它们却是不折不扣的乐天派,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玩耍,好不自在,从不忧愁。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1. 关于知天命的诗句 关于知天命的诗句 1.五十知天命唯美古诗 “五十知天命”这句诗出自《岳州夜坐》。 《岳州夜坐》是出自唐朝诗人张说。原句是: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译文是:想到周围朋友逐渐接近知天命的年纪,顿时心生感慨。人到五十岁时就理解了自然的规律。 扩展资料:《岳州夜坐》诗词如下:作者:张说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译文:炎洲的三伏天苦于闷热,整天躺在这座孤城里面。依赖在悠闲的庭院夜里,凄凉的夜里月亮明亮。 孤独的歌声还来深深的叹息声,听到这种声音有种深深的感动。靠近江边仙鹤鸣叫的时候,深山里的猿猴也屡屡发出鸣叫的声音。 感叹道的内心看清现在的欲望,舍弃自己的感觉回到默默无名的时候。想到周围朋友逐渐接近知天命的年纪,顿时心生感慨。 人到五十岁时就理解了自然的规律。 2.形容天命的句子有哪些 1,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2,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3,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5,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6, 天命不可违,却能够知天命,尽人事。 7, 人生在世,往往身不由己,人人头顶都有命运宿命和天命三柄利剑。 8,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沿袭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0, 万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携手上春台。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3, 府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练后得来。 14, 道德和荣誉,高于生命和权力。职责是家的天命,权利只不过是完成职责的工具而已。抱持这样的信念,他们有时候表现得几乎是天真迂腐,缺乏算计,毫无谋略可言。 15, 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16, 孔子要我们尽人事,待天命,就是要我们在听天由命之前,尽力去做。 17, 同时,周人谆谆告诫自己人,天命靡常,惟有德者居之,不可自己骄奢,以致失落天命。 3.带有天意的诗句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杜甫- 《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 自古求忠孝,名家信有之。吾贤富才术,此道未磷缁。玉府标孤映,霜蹄去不疑。激扬音韵彻,籍甚众多推。潘陆应同调,孙吴亦异时。北辰征事业,南纪赴恩私。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熏风行应律,湛露即歌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尊前江汉阔,后会且深期。 陆游《黄州》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4.形容天意的诗句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做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便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转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知其命数,乐其天然说的是什么?
乐天知命,就是顺应天意的变化,知其命数,乐其天然。语出《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古人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所以一个人要注重个人身心的修养,不管困厄还是显达,要顺其自然,要知道过去和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只由自己决定的,不要怨天尤人,这样自然就会快乐。赢是乐,舍弃也是乐;收获是乐,耕种也是乐;抚琴对吟、焚香静读也是乐;治国平天下是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样是乐。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其实,人生之苦不外乎就是过于执著功名利禄,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
但是世间万事皆有因缘,并不会天随人愿。如有了这些物欲缠身,人当然就超脱不起来了,也就快乐不起来了。试想一下,一个不安天命、贪得无厌、好高骛远的人,自然与君子之道背道而驰。一个人对生死、富贵顺其自然,但他完全可以尽力地做他自己本分所能做到的事情,如砥砺节行,进德修业,这就不失为君子了。
有一次,孔子在卫国匡城被匡人包围,孔子依然在屋内弹琴歌唱,神态怡然。子路跑进去见孔子,说:“老师怎么还有闲情弹琴唱歌呢?”孔子说:“仲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想摆脱穷困已经很久了,可还是不能避免,这是天命啊。我想寻求通达已经很久了,结果还是不行,这是时运不济啊。
碰上了尧舜那个时代,天下没有失意的人,这并不是人们的智慧高明;碰上了桀纣那个时代,天下没有得意的人,这也并不是人们的智慧低下,是时势造成这样的。知道穷困是命运,通达需要时机。面临灾难而不会畏惧的,这是圣人的勇气。仲由啊,休息去吧!我是顺天命而行,匡人又能对我如何呢?”受困的第五天,果然有一位将军前来谢罪,说道:“前几天,我们一直误认您是曾经带兵骚扰过匡城的阳虎,因此让夫子受委曲了。真是冒昧,请夫子恕罪。”孔子此时终于解围而出。孔子提出,不仅要“知天命”,而且要“畏天命”。这个“畏”字是“敬畏”的意思,包含了人对天命的恭敬之心、顺从之意,以及知命而行的豁达。
孔子的天命观包含哪些内容?尽量详细一点.
孔子的天命观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孔子“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的天命观.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并说“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因此“知天命”成为儒家思想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