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五十度易经,孔子说50岁学易经原话怎么说
为什么当初孔子说他五十岁学了《易经》就无悔了呢?
貌似易经就是孔子写的
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从文中推测看,孔子说这话的时候,不到五十,可能是四十五、六岁,然后加上几年,就到了五十。这个“加”,也可解释成“假”。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五十岁学《易》,可以无大过呢? 《易·说卦》上说“易”的内涵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有个解释,就是《易》能够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道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概括地说,孔子在“天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易》,就可以无大过。如此解释,马上有一个疑问出来,如果在五十岁之前不读《易》的话,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如何成立? 朱熹认为“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故“五十”是“卒”字之误,改为“卒以学易”。意思是给我几年,全部精力用以学《易》的话,就不会犯大过。 还有一种解释,“五”与“十”断句分开,变成五年、十年,意思是加我几年,五年或十年,我可以把《易》穷究透彻,这样就可以不犯大过。 文字不管如何解释,但我们看到晚年的孔子还可以这样说,再给我们些时间,我可以把《易》穷究透彻,可以不犯大过。这种对生命无法饱足,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永远以小学生的态度学习的圣者,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仰的!能够矗立于文化的顶峰、生命达到如此高度的圣者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停止生命成长的脚步呢?关于孔子对《易》的热爱和渴求,我们可能要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要知道“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按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就是说,孔子晚年特别喜欢读《周易》,以至于“韦编三绝”。 “韦”就是熟牛皮,古代在竹片上写书,再用绳条把它串起来,这里用的是熟牛皮做的皮条,把竹片编缀成册。孔子非常勤奋地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这个“三”,不是三次断开,而是多次的意思。如果这样读《易》的话,就可以达到“彬彬”的状态,“彬彬”就是“文质彬彬”当中的“彬彬”,意思是根本与枝叶都很茂盛,很圆满。 第二件事情,就是孔子为《周易》作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注解,就是《易传》,总共有十篇,所以又称《十翼》。典籍中记载,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翼”,是翅膀,有辅佐的意思,孔子对《易》作解释,有助于我们对《易》的理解和升华,甚至认为孔子作的《易传》为易学的研究插上了翅膀。 孔子认为《易》中有“古之遗言”,所以他非常喜欢卦爻辞,而不是占卜,重点是“观其德义”, 将《周易》由一部卜筮之书提升为包含天人之道的德义之学。 《易》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读了它就不会犯过?朱熹说:“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易》被认为是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本源。 《易》揭示了宇宙人生本来如此的道理,把隐藏在偶然事物中的必然规律明示出来,把隐藏于变化无常背后的阴阳五行规律揭示出来。《易经》揭示的道理极其深刻,是暂时的趋吉避凶,还是从源头上认识吉凶之因而取舍进退,是不同的人读《易》悟出的不同道理。 《易经》从古至今分出很多流派,但无非有两个方向:一则用于卜卦,趋吉避凶;二则用于明理,悟宇宙人生真理。而《易经》真正的内涵,却是后者,前者只是副产品而已。藕益大师说:“学《易》方无大过,《易》其可不学乎?今有穷年读《易》,而过终不寡者,其可称学《易》乎?”意思是,学了《易经》而过失不越来越少的人,不能说学了《易经》。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认为,宇宙人生的运行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即不管是天道还是人道,在重重叠叠、错综复杂的因缘背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易学上说是“数理”,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数”。 孔子在《易传》中说过一句家喻户晓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跟佛教中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异曲同工。 但“数理”并不是被“数”束缚,而是在认识“数理”的基础上,要挣脱我们的“命”被“阴阳五行”束缚的桎梏,真正做到“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揭开孔子说读《易》可以不犯大过的秘密和本怀了。对于《易经》,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是五十岁之前读还是五十岁以后读,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易》的认识和体悟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易》揭示了一个人一生必须遵循的准则,告诉我们一生不犯过、少犯过的根本道理,就是你要相信天道,天道显现在人,就是人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及运行规律。其核心是告诫人们要敬畏天地,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不报,只是时机未到。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眼前的物质、名利等等所纷扰,不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敬畏天地。信奉“天下熙熙皆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顺畅的时候,忘乎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去乱来;遇到不顺的时候,求神问鬼,不反求诸己。古人云: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孔子又告诫我们:“敬鬼神而远之”。自己不努力,鬼神帮不了你! 总之,《易经》揭示了天命的运行规律,顺应这个规律,可趋吉避凶。但根本上的趋吉避凶,必须相信善恶果报,在每个当下,能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护好自己的心念,多作善事,不干违背天地良心的坏事、恶事,如此就能防心离过,如此就是命自我立。
一代“圣人”孔子为何说自己后悔学《易》晚了:若五十岁开始学就好...
孔子曾经说过,如果再给我数年时光,或者如果我五十岁开始学习《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因为易经中讲到万物的规律,事情的解决方案,还说了君道和臣道,和人情世故。10.12“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摘抄】原文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题解 《周易》虽是古代的卜筮之书,却具有切近的现实经验和辩证的哲学思想,追究天人的对应交感,阴阳的相辅相成,穷理尽性而达变,对人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孔子对于《周易》的学习表明他具有活到老,学到老,乐天知命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里说“五十以学《易》”,学《易》和“知天命”都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探求,对于天人之际的思索。他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孔子坚持学习,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注释 1.加:这里同“假”字,给予的意思。 2.《易》:《易经》,又称《周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卜卦)的书,其中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译文 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我的感想】 最想问的是“您想不想‘加’几年,‘加’来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另“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了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权利,是我们一辈子都可以做的,也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理念。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和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的翻译...
孔子说:到五十岁才学会《易经》就能凭借着本书而没有大的的过错了,荀子到了50岁才开始出游(到鲁国)学习,最终成为了大的学者
请问孔子为何在五十岁左右才专心研究《易经》
以孔子来说,孔子在五十岁左右,就专心研究《易经》。他是五十岁才读《易经》这本书的吗?像孔子这么用功的人,小时候不可能没读过《易经》,他年轻的时候几乎什么书都读。当时的书不多,最主要的是五本,《诗》、《书》、《礼》、《乐》、《易》,五本肯定都读了。但是有的书你当时可以读懂,而有的书,如果你没有累积相当的经验和人生的体会,读了也没用,只看字面而已。读《易经》,一般来说,五十左右的生活经验丰富,应该有的经历都有了,等于是一卦六爻到第五爻了,大概知道整体的情况了,再老了再读就来不及了,已经到第六爻,读了也没什么机会了,准备出局了。孔子五十左右研究《易经》,他需要的是减少过失。《易经》为什么可以让他减少过失?我们常提到《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让自己“惩忿窒欲”,让各种负面的特性、欲望、情绪慢慢化解,亦即增进自己的德行,替别人设想,建构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在这里孔子得到一些启发,在《孟子》里面没有直接说到《易经》,但孟子很强调一个字,即“时”,做任何事都要看时机。他还特别说,孔子是圣人里面最重视时机的,他要学就学孔子,因为做任何事都有时机。时机不对,事倍功半;时机对的话,顺水推舟,那简直是太愉快了。这是对于儒家来说。孔子诛杀少正卯:君子以果行育德另外一个是荀子,他说:“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得《易经》的人,不愿意占卦。为什么不愿意占卦呢?因为《易经》的道理合乎理性的思维。理性的思维,如果掌握清楚,何必去占卦呢?因为占卦代表你实在面临很难解决的事情,确实有困惑,你才去占卦。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人生确实有困惑,很多时候你借助于《易经》,一定要记得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它的义理。你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提到哪些卦是有困境,你应该怎样面对、增益智慧。哪些卦代表吉祥,它为什么吉祥?你要掌握住它的原理,设法去实践,自然就会达到那种效果。这是义理方面。另一方面是占卦。古代学《易经》至少有四方面,你如果重视言语,就会推崇它的言辞。《易经》里面很多成语,如果从《易经》得到很多启发,使用成语你会觉得非常文雅,话说出来言简意赅,说话很简单,意思又很完整、很完备。这是第一种,重视言语。第二种重视行动,有些人重视行动,就会推崇易经的变化,变化无常。但是再怎么变,都不能离开你的抉择,你本身的态度。第三种是重视制作器物。譬如说要盖房子,房子怎么盖。你要盖其他东西,要怎么盖,从《易经》的图象里面,都会得到一定的启发。这是第三种,要重视它的象。最后一种是注意到卜筮的人,就是占卜,这种人就要注意到“占验”之词,重视占卦。这四种人就从《易经》里面可以得到不同的材料,重视它不同的方面。古代读书人,按照《易经》的说法,原则很简单,平常在家里翻翻《易经》,看看它的卦象、卦辞和爻辞。平常没事做,如何让自己感觉到每天都有进步呢?《易经》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东西,它里面充满象征和符号,好像打哑谜一样,它写一句话,你就要问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像我们提过,“履卦”踩在老虎尾巴上,这代表什么意思?你就可以有不同的想象。这是说明在平常的生活中研究每一个卦象、卦辞、爻辞,行动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变化和它的占验之词。“占验”就是占卦的验证,是吉还是凶?中间还有什么?无咎,还有更好的“大吉”、“元吉”,“无咎”底下还有“悔”,还有“吝”,还有“厉”,代表危险,这些占验说得准不准。古人占卦,不是一次就到位的,不是学会之后,一占就准,不可能的。那么怎么解卦呢?我现在就讲一个从孔子就开始使用的方法,用五十根筹策,古时候用蓍草,筹策一般是竹片做的。占卦的方法我们可以参考《易经·系辞传》,原文如下: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ㄚ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白话:在进行大型演算时,准备五十根筹策,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分为两组,象征天地两仪;由任何一组中抽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再以四为单位去计算筹策,象征一年的四季;把剩下的零数夹在左手中三指间,象征闰月;每五年有两次闰月,所以要把另一组筹策依四计算所剩下的零数,也夹在指缝挂起来。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总数为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易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数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目。所以,要经过四次经营才能形成《易经》的一爻,经过十八次变化才能完成一卦。)占卦出来之后,怎么解卦呢?解卦有很多的方法,宋朝的朱熹就整理了一套解卦的原则,可以参考(见本章后附录)。解卦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爻是动爻,有时候称作变爻,就会变成新的卦。现在的情况是本卦,新的卦叫做之卦,代表你下一步要往哪里去。这样一来,就变成是你占一个事情,后面有变化。否则,光是占一卦没有用,现在的情况知道了,怎么知道下一步呢?我们更关心的是下一步往哪里发展。因为很多选择,后面的发展有各种可能性。真正正确的占卦方法是有本卦、之卦,通过动爻来决定应验在什么地方,这需要长期经验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