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的立命什么意思,算命的官命是什么意思
算命八字太阳立命是什么意思
你好,很高兴帮助你为你解答问题,疑问祝你生活愉快,幸福: 您不太会专注在某一事情上,但凡事都想试试看,结果要紧的事情反而忽略了,加上记性不好,处事难有完满。您对爱情不可太疏忽大意,亦不可操之过急,否则爱情来到的时候自己捉不住,怪谁呢? 〖花箴言〗: 爱一个人不可捉紧他,也不可放纵他。
男命正官代表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六亲?
; 在八字十神命理中,正官是什么意思?男命正官代表什么意思?八字论命,以干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刑冲合害为基础,从日柱的日干与其他各干支的关系而定出:比肩、劫财、伤官、食神、正财、偏财、正官、七杀、正印、偏印十个专有名词,称为“十神”,正官就是其中之一。八字之中,正官代表着地位、名声、纪律、官位等等。正官也代表着管理能力,他是克制日主的,能起到约束自身的作用。那么,对于男命而言,正官在六亲中代表什么呢?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的男命正官代表什么六亲的相关内容吧!
一、正官的含义 正官是八字十神中的一个,又名为禄神。其在八字命理中的具体含义为取其阴阳和合,相制为用,以成天地之道。官者,管理的意思,以其能制我而为我所用。如甲见辛,乙见庚之类。正官就是阴阳相配,就像一夫一妻相配对一样,女子为阴,男子为阳,阳克阴,女子就以丈夫为正官,阴阳相配阴阳相制才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官就是管的意思,就像人在家庭社会中必须要被管被约束一样,自己行为受到制约,正官让自己行事符合家庭社会规则,这样的话才能够在某个领域中获得成功,成就自己。 正官格男命婚姻特点,配什么格?二、男命正官代表什么意思 在八字命理学中,正官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名声、官位等。正官也代表着管理能力,他是克制日主的,能起到约束自身的作用。凡是命带正官的人,都具有高雅的气质,发达的头脑,威望比较高。正官就好比领导者,若是正官太多的话,变成七杀,容易在乎名、利。男命正官都是绝对的事业型人士,平时说的事业心最重的,就是说这一种人的存在意义。男命正官为人品行端正,光明磊落,正直保守,心地善良。但同时他们比较容易墨守成规,做事优柔寡断,以至于他们会错失一些好的发展机会。 正官偏官什么意思?代表什么?三、男命正官代表什么六亲 在八字命理学中,正官所代表的意像是比较多的。就人而言,它代表的是公安人员,警察、法官、纪检人员、长官、官员、单位领导、公司老板等;就事而言,它代表的是学历、名气、地位、官位、宫职、正义、正直、正派、法律、守法、受人尊重、自我约束、压力、灾祸、损财、诽谤、非议、官司诉讼、克兄弟、疾病、慢性病、_弱、胆怯等等;就物而言它代表的是法院、法庭、机构、学校、毕业证书、荣誉证书、奖牌、奖状等等;而在六亲中对于男命而言的话,它代表的是命主的女儿!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男命正官代表什么意思以及男命正官代表什么六亲的全部内容了,男命正官代表的是自己的女儿哦!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年干为正官是什么意思?命运如何? 正官格男命好不好?正官格男命详解! 八字正官代表什么意思?更多相关文章 男命偏官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正印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偏印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正官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七杀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正财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偏财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伤官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食神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劫财代表什么意思 男命比肩代表什么意思更多相关测试魏校长说的立命是什么意思?
他说的其实是安身立命,因为他是一个校长,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肯定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情况,也就是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算命人所说的官运指的是什么
官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八字性格,二是大运走向。自身八字性格嘛,就是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事业,有些人喜欢钱、有些人喜欢文艺、有些人喜欢管理、协调、控制等工作,这是性格问题,如果你对压力比较敏感,对秩序比较重视,崇尚天尊地卑、社会理法一类的,那就说明你适合官场了,这种人有个特点,办公室的人如果总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任务,你比老板还急,那说明你适合当官了,嘿嘿。至于大运嘛,那就看你空间走向了,虽然喜欢当官,但空间走向不对,那也当不了官。比如说,你最好先走财运,挣到一大笔钱,然后走官运,那在官场就官运亨通了,财生官嘛;如果先走官运,没有钱,那没财生官,也就一个小公务员,很难混出来,这就是大运走的不好。还有,虽然你有当官的潜质,但你却在一个人浮于事的国企工作,那你的官性不仅没用,反而惹人讨厌,这就是空间不对。性格相当于一颗种子,阳光、雨露相当于大运。种子是什么,长出来就是什么;但没阳光雨露,啥种子也白搭。如何理解立命之学?
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原文】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归,告母。
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译文】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命我放弃科举功名改学医术。她老人家说:“学医可以养生活己,也能济世活人;而且学术高明,名满天下,这也是你父亲的愿望。”因此我听从了母亲的意思,放弃了考试做官的念头,而改学医。
有一天,我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道骨仙风的老人,我礼貌地跟他打招呼。他告诉我说:“你有做官的命,明年就可考取秀才,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告诉他原因,并请教老人的姓名与府居。
老人说:“我姓孔,云南人。得有《邵子皇极经世》正传,命该传你。”于是我就接引孔老先生回到家里暂住,并将情形告诉了母亲。母亲要我好好地招待老人家,并屡次试验老人的命学理数,竟然不管巨细都非常灵验。因此我就相信老人的话,有了重新读书考秀才的念头,与表哥沈称商量此事,表哥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你去那里求学很方便。”于是便拜郁先生做了老师。
孔老先生为我起数算命说:“县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府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试得第九名。”到了次年,三处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录取的名次也确实都符合老人的预言。因此就再请老人为我卜终身之吉凶祸福。孔老先生算定的结果,说我某年考第几名,某年补上廪生缺,某年当贡生,而后某年入选为四川知县,在任三年半即离职归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丑时,寿终正寝而无子,这些我都把它记录下来。从此以后,凡碰到了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老先生的预料。孔老先生还算定我命中注定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能升为贡生,但当我领到七十一石之时,上司即允我补贡,因此我就怀疑孔老先生预言的准确性,没想到我的补贡结果还是被驳回。直到卯年,上司又看到我的考试卷,策论作得很好,不忍埋没人才,就吩咐县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补贡生。计算所领廪生米粮,又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因此我更相信:“升官发财,迟速有时;富贵在天,生死有命”的命运理数,所以看淡一切,听其自然,无所企求了。
命由己作,福由心生
【原文】贡人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西元1569年)归,游南雍,未人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后来到燕京国子监去读书,我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也懒于读书求进。己巳年,又回到南京,有一天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觉。云谷就问我说:“凡人所以不能成圣成贤,都因为被杂念及欲望所缠;你静坐三天,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必有原因。”
我说:“被孔老先生算定了,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笑道:“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只是个凡夫!”我问题:“为什么?”他说:“人若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难免会被阴阳气数所控制,若被阴阳气数所控制,当然就有定数。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二十年来,你被命运所控制,动弹不得,真是凡夫俗子一个!”
我问他说:“一个人的命运,能逃得了吗?”
云谷说:“命由己作,福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诗书所称,确是明训。佛教经典里头也说过,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这都不是乱讲的。说谎是释迦的大戒,诸佛菩萨岂敢骗人?一个人只要肯做善事,命运就拘束不了他。”
我说:“孟子提过:‘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能够土行自求,功名富贵须待他人赏赐,如何求得到?”
云谷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六祖慧能禅问曾经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为人若不知反躬内省,从心内求,只知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就算用尽心机,也是双头皆空。”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原文】因问题:“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
【译文】云谷又问题:“孔老先生到底算你终身命运如何?”我从实详诉了以往的经历。
云谷说:“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儿子吗?”
我想了很久才说:“不应该!官场中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相貌轻薄,又未能积德以造福,加以没耐性,度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这些都是无福之相,怎么当得了官?俗语说‘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我好洁成癖,形同孤寡相,是无子一因。脾气暴躁,缺乏养育万物之和气,是无子二因。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洁身自好,不能舍己为人,同情别人,是无子三因。其他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好彻夜长坐,不知养护元气等……这些都是无子之因。”
云谷说:“照你这样讲,世间不应得到的事还多得很呢,岂仅功名与子嗣之事?世界上的人,能享千金财富的,一定是有千金之福的人,能享百金财富的,一定是有百金之福的人,应该饿死的,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这些都是个人造成的,上天只不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己,并未加丝毫力量。传宗接代的事也一样,但凭各人积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孙可传;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孙可传。那些绝嗣者,必是毫无功德之人。
“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缺点,那么将不发科甲与没有儿子的原因,尽量改掉。化吝啬为施舍,偏激为和平,虚伪为虔诚,浮躁为沉着,骄傲为谦虚,懒散为勤奋,残忍为仁慈,刻薄为宽容;尽量积德,尽量包涵,珍惜自己,别糟蹋自己;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样必能祛除身上的病根,重新获得仁义道德的新身体。
“血肉之身纵然有其定数,然义理之身,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也提过:人若能念念不忘,想想自己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天心,合乎天道,一定会得到好报应的。孔老先生算你当不了大官没有儿子,是天作之孽还可避免,只要你扩充德行,广积阴德,多做善事,则自己所造的福,哪有不应验的道理?《易经》一书,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易经》第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相信吗?”
修身立命,积德祈天
【原文】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录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日,‘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日天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译文】从此我猛然醒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领受教,而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白忏悔,先求登科,誓做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云谷禅师指点我,每日所做的善事,都记在功过簿上,如有过失,则须功过相抵。并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有所应验。
他又说:“符录家说过‘不会画符鬼神笑’,画符跟念咒有异曲同工之妙。画符时,必须心不动意念,一尘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晴空万里,开笔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心无杂念,则此符必灵。为人处世,祈祷天地,改善命运的道理也一样,须时刻处在无思无虑的状态之中,则人心即是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
“孟子立命之学也说过‘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般人都认为夭与寿,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为何说是一样的呢?“试想,人若能心处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命必然过得踏实,那么还有什么夭与寿之分呢?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在心存欲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着世人,弄得人心神不安,永无宁日。
“至于‘修身以俟之’,乃是积德祈天的事,人若能修身养性,去恶向善,安于顺逆现实,时刻处于不动丝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镜’的地步,则离‘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的境界己不为远,这便是实学。“还未达到此‘无心’之境的人,只要时时刻刻持念‘准提咒’,念到滚瓜烂熟,有持如无持,无持似有持,到了念头不动时,就灵验了。”
因此我就把外号“学海”改为“了凡”,以纪念了悟立命之道理,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臼。从此以后,我时时小心谨慎,便觉心安理得与前不同。往日常常放荡忧郁,六神无主,到此变成了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景象;即使处于暗室之中,也都以不获罪于天地鬼神而时加警惕。碰到有人骂我毁我,也都能淡然处之,不与他计较。
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
【原文】到明年(西元1570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西元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西元1579年),历十馀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人关,未及回向。庚辰(西元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西元1581年),生男天启。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馀者。至癸未(西元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西元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日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竞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译文】到了第二年我又去燕京参加礼部考试,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名,却考取了第一名。孔老先生的预言开始失灵了。到了秋期举人考试,也出乎孔老先生的意料之外,竟考中了。
然而冷静检讨,还是感觉修养很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拘,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己巳年发愿,到了己卯年,历时十多年,才行毕三千善事,隔年回到故乡,即到佛堂还愿。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至辛未年(仅经过一年),就生了一个男孩。
我每行一善,就用笔记下来,内人因为不识字,每行一善,就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譬如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买物放生等,有时一天就印了十几个红圈。这样继续行善积德,只花两年的时间三千善事就行完了。即刻再到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许下再行一万件善事之愿。
经过了三年,我就考中了进士,当了宝坻知县。我准备一本空格薄子,取名治心篇,交代门人放在办公桌上,凡所行善事,务必登录,晚上则设香案于庭院,祷告天地。
内人见所行的善事不多,经常担心的说:“以前在家乡,互助行善,三千之数很快就完成,现居衙门无善可行,何日才能达成一万善事之愿,完成功果呢?”
有一天夜里,就梦见了神灵前来指点说:“只要下令减收百姓粮租,一事即可抵万事,功果可完。”
原来宝坻县的田租甚高,每亩须缴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税。我即刻计划减低至一分四厘六毫。然而心里总是怀疑,做这么一件事何能得万善。刚好有位幻余禅师自五台山来,我就将梦里的事向他请教。他说:“只要真诚为善,切实力行。就是一善也可抵万善,何况全县减租,万民受福,当然一善足可抵万善。”于是我捐献薪俸,拜托禅师回山时,代办请一万个僧人吃饭,以表诚心还愿回向。
孔老先生曾算我五十三岁必死,我并未为了此事祈祷,或发愿添寿,而那一年也平安无事地度过,至今我己六十九岁了。
《书经》上说:“天难谌,命靡常。”又说:“惟命不于常。”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命运之说,其实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变的。
从此我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安身可以立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谦谦君子,进德修道
【原文】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译文】你的命不知究竟怎么样?但只要运逢显达时,也以落魄的心境处世;逢到顺利的境遇,也当作拂逆一样的谨慎;碰到富足的时候,也像贫穷一样的节俭;就是得到别人的拥护爱戴,也不可趾高气扬,反应小心恐惧;如果家世显赫,也不可自鸣得意,反应作卑下想;学问高深,也应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如此行持,克己复礼,则可以入道,可以进德。
时时维护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弥补父母之罪愆过失。上思国家社会裁培之恩,下谋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务必严格规律。务必日日反省,时时改过。如有一日安于现状,自认为没有过失,自以为是十全十美之人,即不会进步。
天下聪明人所在皆是,所以不修道德,积行累功者,都是因循苟且,贪图安逸,而耽误了一生。云谷禅师所说的立命之论,确实是至理名言,你应该经常诵读,并勉力躬行,才不会枉度一生。
【点评】人之荣华福寿,皆有定数,这仿佛是佛家最根本的世界观。是否真是这样呢?家训中作者以其自身经历揭示了造成人之宠辱福祸的根本。作者早年被孔老先生预言了一生命运,且科考之事每每被言中,因此便淡下了进取心。作者此时的世界观不出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等信条。作者自言:“此时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在作者看来,此时的自己已超然物外。
然而,入燕都被云谷禅师点化后,自己方明白:原来“知命安命”的想法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罢了。而作者此时则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此后,作者遵循云谷所告戒的“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等言,力行向善,做事求学也谨慎勤奋,而最终功成名就、家兴子旺。
由于受佛学的影响,作者将进德修道看成是积德祈天求福的途径,其修身立命说法也包含着佛家因果报应成分。此种思想的局限性,我们不必多言,这毕竟关乎一个人的信仰问题。但单看本篇的整体思想,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大启示。而作者说自己的经历不过是想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的命运不是注定的,通过自身努力我们可以使自己过得更好。这是在他饱经生活历练及真正悟透佛学后得出的道理。
本篇中有许多智慧隽语,如“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等。这些对于我们今人的修身处世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希望阅读时能细细品味。
算命立命不免钱才大耗灾祸牵连是什么意思
意意是说修身养性以奉天命,消耗或花去很多钱财仍然灾祸不断,运气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