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应人体病症是什么病,易经与身体健康

易经解(八十一 阴阳论)

第十三章 易经的阴阳观念是从哪里来的,伏羲最早对天地日月白天黑夜的观察是基础,然后对生命体的阳性和阴性的观察,最后上升到对天道对立统一的认识。这是最为质朴的认识论基础。后来又是怎样发展和运用的。 六十四卦的变化的体系的根据是什么, 三百八十四条爻辞的编排规律何在? 六十四卦的卦辞的内涵是什么? 这是我们在理解完易经后需要迫切解读的问题。可是易经本身不能提出合理的解释。易经的《十翼》为什么这么来解释易经,本身就是一个谜团。 它们不能满足我们的思考和提问。古人的阴阳观念是宇宙论的基础。所以它的创设必有其方法论的意义。古人发明这套阴阳系统必然有其实践活动的检验。这种检验应该是对自身生存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检验。 对人体自身阴阳的认识和检验的总结在另一本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下面让我们转向《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念的解读,以期在其中找到易经阴阳观念的组合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关于阴阳的文章有三篇:分别是《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第七篇 阴阳别论》。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黄帝说:阴和阳这两个分别,是根据天空和大地运行轨迹来总结的;也是观察万物变化后得出来的基本结构;是一切变化的起点和终点;是万物产生和消灭的萌芽和终结;是神明藏身的地方,所以治理病症一定要从最初的地方寻找原因。 所以阳的物质累积成为天空,阴的物质累积成为大地。阴的物质一般表现为平静,阳的物质的表现是躁动,阳气渐旺之后阴气也随之增长,阳气渐少或者被扼杀之后,阴气也就潜藏起来了。阳可以让物质气化,阴可以让物质凝结成形。寒冷到了极点会产生热,热到了极点也会产生寒。寒冷可以让气体凝结变混浊,热会让混浊的气体变得清澈起来。 人体的清气如果滞留在身体的下部,就会产生吃饭后拉肚子的症状。人体的混浊的气体如果滞留在身体的上部,那么身体就会发生肿胀的毛病。这些现象其实是人体内部阴阳物质走到相反的地方去了,病痛的产生其实是阴阳顺逆的变化造成的。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所以,观察的结果是:清澈明亮的物质组成了天空,混浊暗淡的物质组成了大地;大地蒸腾的气体上升,形成了天空中的云彩,天空的气体冷却凝结就会形成雨雪,雨雪的组成物质是从大地蒸腾的气体里来的,云彩是天气把升腾的地气凝结而成的。根据天地气体的变化规律,人体自身的气体变化规律也是具有相同的原理,人体内部清澈明亮的物质从人体的上部的孔洞排泄出去,混浊暗淡的物质从人体下部的孔洞排泄出去;清澈明亮的物质从皮肤毛孔排泄出去,混浊暗淡的物质就会周游人体内部的五个脏器,然后通过下部孔洞排泄出去。清澈明亮的物质充实人的四肢让它们充满活力,混浊暗淡的物质就充实在人体的内部六个脏腑来为四肢提供阳的物质。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如果从外在事物来分辨阴阳的话,水这种物质可以代表阴,火这种物质可以代表阳。阳如果是气的话,阴就是可以用舌头辨别的滋味。味道只能通过有形的物质来保存,有形的物质受阳的作用就会化为气体,气体的本质是精阳,精阳是要发展变化的物质。精阳需要消耗气体来维持自身,事物的形状需要把味道凝结起来,事物发生变化就会产生精阳,气体凝结就会产生形状。味道一旦被释放就会损害物质的形体,气体形成需要消耗精阳,精阳可以把物质转化成气体,气体又会因为变成气味而被消耗。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属于阴性质的味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体的下部孔洞排泄出去,属于阳性质的气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体的上部孔洞排泄出去。味最厚是完全的阴性,(老阴)味道薄的状态是阴里边的阳性,(少阳)。气最厚是完全的阳性,(老阳)气体薄的状态是阳里边的阴,(少阴)。味道太厚了,就会产生宣泄,味道薄的话人体就会通畅。气体太薄了也会产生宣泄,气体厚了,就会产生热气。火很旺的体质会过多消耗气体,火小的的时候就会源源不断的将阴质转化为气体。气味里边,辛、甘的气味会让人体内部的物质发散,称为阳的气味,酸、苦的气味能使人体内部的物质宣泄,成为阴的气味。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人体内部阴的物质超过了阳的物质,那么阳产生病变,如果阳的物质超过了阴的物质,那么阴产生病变。阳的物质超过了阴的物质,产生热病,阴的物质超过阳的物质,产生寒病,寒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会转化成热病,热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会转化成寒病。 人体的寒病会损害人体的形体,热病会过多消耗人体的气。气受到过度消耗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形体受到损害就会产生肿胀的病变。所以如果人体先感觉到疼痛在发生形体的肿胀,这是热先消耗了人体内的气然后再损伤了人的形体产生的肿胀病。如果人体先发生了形体的肿胀然后才感觉疼痛,这是人体先受到形体的损害然后再发展到人体内部气的消耗从而产生的疼痛病。 人体内部有风,人体内部就会产生被扰动的病变,有风并且热性超过了平衡,身体就会产生肿胀的病变,有风又干燥超过了湿润的话,身体会产生发干的疾病,有风又寒性超过平衡的话,身体会产生浮肿的疾病。有风又湿气超过了干燥的话,身体会产生便溏和拉肚子的疾病。 天空具有四季变化和五行六运的变化,用来控制万物的出生、成长、收获、秘藏;产生了寒冷、暑热、干燥、潮湿、风的气象变化,人体内部有五个脏器承担转化五种气象,从而产生欢喜、愤怒、悲伤、忧虑、恐惧五种感情。所以欢喜和愤怒的感情会损耗气,寒冷和暑热损耗形体,暴怒损耗阴,暴喜损耗阳。厥是气上行,气脉充满离开了形体。欢喜和愤怒的情绪不加节制,寒冷和暑热超过了限度,生命之气就不会稳固。 所以阴厚重了就会产生阳的转变,阳厚重了就会产生阴的转变。所以说:冬季被寒气损伤了气机,春天一定爆发成发烧的病症。春季被风损伤了气机,夏天一定会爆发吃饭后拉肚子的病症,夏季被暑热损伤了气机,秋天一定爆发成两天爆发一次的疟疾。秋季被潮湿损伤了气机,冬天一定爆发成咳嗽的病症。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的圣人,讨论锻炼人的形体,解剖识别人的脏腑器官,将人体的经络血管找出头尾来,领会贯通六个纬度,使得气流血液都能正确地走它的路,每到一个关键点的时候,气血需要从哪个个地方发出,都给它们设置一个名称,骨与骨之间的小筋络和凹洼地方,都有它们的来处,区分它们所在的部位和气血的逆向和顺向,各个部位都有它们自己的顺序和原理,四季的阴阳变化,全部都有结构脉络,体外和体内之间的相互照应,都有一个表面和里面的分别,这个说法可以相信吗?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岐伯回答:春天风从东边吹气起,东风吹拂的时候,树木开始发芽,木树木产生酸的味道,酸的味道在人体内是从肝脏产生的,肝脏产生出很多血管,这些血管联络到心脏那里,肝脏对人的眼睛产生影响。 它在天空中称作玄,在人的思维里称为道,在大地上称为变化。变化产生五种基本的气味,人类思维的道可以产生智慧,天空的玄可以产生神灵。神灵在天空中产生风,在大地上产生树木,在人的身体内产生各种经络组织,在脏器方面就产生了肝脏,颜色方面产生苍色,在音调方面产生角调,在声音上产生了呼呼的声音,在动作上产生了抓握这个动作,在人体的孔洞上产生了眼睛,在气味里面产生了酸味,在人的意志品质上产生愤怒这种情绪。 愤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脏的功能,悲哀的情绪会可以压服愤怒的情绪,风这种状态会损伤血管和连结组织,干燥可以压服风,酸味会损伤连结组织,辛的气味可以压服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夏天太阳从南方逐渐升温,加热,加热就会产生火,火的灼烤产生苦的气味,苦的气味凝结成心脏,心脏会泵出血液,血液由脾脏来产生,心脏连接的外在器官是舌头。 它在天空称为热,在大地上称为火,在体内称为血脉,在脏器方面称作心脏,在颜色方面称为赤色,在音调方面称为徵,在声音方面称为笑声,在情绪变动上称为忧虑,在孔洞上称为舌头,在气味方面称为苦,在情志上称为喜悦。喜悦会损伤心脏,恐惧可以压服喜悦,热会损伤气体,寒冷可以压服热,苦的气味损伤气,咸的气味可以压服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产生潮湿,潮湿生成土,土产生甘的气味,甘味促进脾脏功能,脾脏促进肌肉的生长,肌肉又促进肺脏的功能,脾脏连接孔洞为口。 它在天空称为潮湿,在大地称为土,在人体称为肉,在内脏称为脾脏,在颜色称为黄色,在音调称为宫,在声音上是唱歌,在气机变动上是哕(呕吐声),在孔洞上就是口腔,在气味上是甘,在情志上是思虑。思虑会损伤脾脏,愤怒可以压服思虑,潮湿会损伤肌肉,风可以压服潮湿,甘味损伤肌肉,酸味可以压服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产生干燥,干燥产生金,金产生辛的气味,辛的气味凝结成肺脏,肺脏对皮肤毛发产生作业用,皮肤毛发影响肾脏,肺脏连接孔洞在鼻孔。 它在天空称为干燥,在大地上称为金,在身体上就叫做皮毛,在内脏里叫做肺脏,在颜色上叫做白色,在音调上叫做宫,在声音叫做哭泣,在气的变动上叫做咳嗽,在孔洞上叫做鼻子。在气味上叫做辛,在情志上叫做忧虑。忧虑损伤肺脏,喜悦压服忧虑,热损害皮毛,寒可以压服热,辛损害皮毛,苦可以压服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寒冷从北方生成,寒可以让气凝结成水,水产生咸味,咸味形成肾脏,肾脏促使骨髓生成,骨髓又会促使肝脏的生成,肾脏连接的是耳朵。 它在天空中称为寒冷,在大地上称为水,在人体内称为骨头,在内脏里称为肾脏,在颜色上称为黑色,在音阶上称为羽,在声音上称为呻吟,在变动上称为战栗,在人体孔窍上称为耳朵。在气味上称作咸,在情志上称为恐惧。恐惧伤害肾脏,思虑压服恐惧,寒冷损伤血液,干燥压服寒冷,咸损伤血液,甘压服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空和大地,是地球万物的上方和下方;阴阳,是血气上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左右,是阴阳运行的轨迹;水和火,是阴阳的外在表现;阴阳,是使万物能够开始产生。所以说:阴在里面,阳来守护它,阳在外面,是阴来驱动它。(波粒两象性)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皇帝问:阴阳变化的法则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阳压服了阴人的身体就发热。皮毛的空隙就会关闭,喘气很粗,坐立不安,没有汗但身体发热,嘴巴牙齿干燥心情烦闷好像被人冤枉一样,这时如果肚子胀满的话就会死亡,能够在冬天存活不能在夏天存活。 阴压服阳人的身体就会寒冷,有汗出,身体觉得清凉,抽搐觉得寒冷,寒冷就会气逆,气逆就会肚子胀满死亡,能够在夏天存活,不能再冬天存活。这两种状况就是阴阳压服对方的突变情况,是病态的外在表现和能否治愈的状况。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黄帝问:怎么调理这两种病症呢? 岐伯说:能够掌握七损八益的方法,这两种病症就可以调理。不懂得七损八益的方法,就会导致人体早衰的节点。一个人年龄到了四十岁,阴就达到了省体气血的一半了,起居饮食就开始衰弱了。到五十岁的时候,身体就发胖变沉重了,耳朵和眼睛就不够聪明了。六十岁的时候,阴就萎缩了,气血就衰败了,人身上的九个孔洞都不通畅了,身体下部虚弱,上部还实在,眼泪鼻涕不受控制流出来。 所以说:懂得这些规律,则身体保持强壮,不懂得这些规律就,身体就会衰老,所以是同样一种东西叫做不同的名字罢了。智慧的人观察相同的规律,愚蠢的人观察到不同的变化,愚蠢的人精力不足,智慧的人精力有余,精力有余人的耳朵和眼睛就聪明。身体轻便强壮,衰老了还能恢复强壮,本来强壮的人更加健康,因为这样,圣人做不显示自己强大的事,喜欢恬淡的技巧,让自己的欲望和情志守护在空虚没有实在的中道,所以年寿命运可以延续无限,直到天地的尽头,这是圣人调理自己身心的法则。 天空在西北方位不够厚实,所以西北方位属于阴性,反应在人的头部就会出现右边的耳朵和眼睛不够左边的耳朵和眼睛聪明。大地在东南方向不够厚实,所以反应到人体的躯干就会出现左边手脚不够右边的手脚强健。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属阳,阳的精气上升,与人体的上部合并,阳气合并在人体的上部,人体的上部强盛下部就空虚不足,所以就会导致左边的耳目聪明和左边的手脚不够方便。西方是太阳下降的地方,属于阴,阴的精气下降,与人体的下部合并,阴气合并人体的下部,人体的下部强盛上部就空虚不足,所以导致右边的耳目不聪明和右边的手脚强健。如果人体被风邪所感染的话,在身体的上部,右边的风邪特别严重,在身体的下部,左边的风邪特别严重。这是由于天地的阴阳分配不平衡造成的,所以风邪会在虚弱的部位集结。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所以天空是精气,大地是形体,天空有八种变化规律,大地有五种变化原则,所以,天空和大地可以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成为万物的父母。清的阳精上升到天空,混浊的阴精凝聚成为大地。这是天空经常变动而大地保持静态原理,神明提供变化的法则,所以万物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年结束后,第二年又重新开始,以至于没有尽头。只有贤人在上配合天的变化规律来保养头部,在下配合地的变化规律来保养脚部。在中间配合社会变化的规律来保养五脏六腑。天空的气跟肺气相通,地气跟屁相通,风气与肝气眼睛相通,雷气跟心脏相通,谷物的气跟脾脏相通,雨气跟肾脏相通。六经是人体的大河,肠胃是人体的大海,九个孔洞是人体的水和气出入的地方,以天地为阴阳的判别原则,阳气所激发的汗水,用自然界的雨水来命名。阳气所激发的呼出的气体,用自然界的风来命名。呼出的气体发出爆裂声,就用自然的雷来命名,反逆的阴气反而显出阳气的迹象。所以治疗的时候如果不按照天空的精气的法则来操作,不用大地的原理来比对,那么治疗就会造成灾难和祸害。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所以不正之风来临的时候,快速得跟暴风雨一样,所以善于治疗的医生先治疗皮肤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肌肉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筋脉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六腑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五脏的风邪。等到治疗五脏的风邪的程度,治疗效果一半生对一半死。所以天空的不正的邪气,人体受到伤害后会一直传导到人体的五脏。喝水吃事物使身体受寒受热的疾病,受到伤害会传导到六腑。大地的潮湿之气伤害人体会传导到皮肤肌肉和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所以善于用针治疗治病的人,从阴的方面来引导阳,从阳的方面来引导阴,从身体右边来治疗左边的疾病,从身体左边来治疗右边的疾病,以我方来知道对方,通过表象变化来推知内部的变化,通过观察人体的超过正常水平的迹象和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迹象,见到微小变化就会知道过头的指征,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法则在治疗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坏的结果。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于诊断的医生观察病人的颜色神态用手把按病人的脉象,首先判别是阴病还是阳病。再仔细弄清楚是阳气的清还是阴气的混浊,然后知道哪个部位和程度,再来听病人的呼吸的气机,听病人说话的声音,从而知道他的痛苦程度,再观察病理规范,从而知道病情的主要矛盾,再按病人的存关尺的脉象,观察他脉象是浮脉,沉脉,滑脉,涩脉。就会知道病情将会往那个部位发展。用以上的综合信息来治疗,就不会造成治疗过度,用以上的方法来诊断,就不会产生遗漏病情的考虑不周的结果。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所以说:治病刚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皮肤来治疗,如果一下子邪气很强的话,等它变弱了就病好了。所以乘着邪气很轻的机会把它给放出体外,因它的沉重就因势利导来减弱它,然后等它衰弱了在给放出体外。如果病人的身体不强壮,用阳气来温养他的身体,精气不足的话,用滋味食品来补充它。邪气很高,乘着它的势头跨过它,邪气减弱了,引导它,让它慢慢衰竭。身体的内部气机过满的话,就用药在身体内部来宣泄过多的气机。内部有邪气的话,就浸泡身体让它皮毛打开发汗;如果邪气停留在皮肤,就然皮肤出汗将邪气带出去。如果冷而发颤了,就要盖上被子保存热量。如果是实症,就要让它散开宣泄出体外。认真判别病症的阴阳,来判别它的柔顺还是刚逆,阳刚的病要从阴柔来治疗,阴柔的病要从阳刚来治疗,使人体的气血安稳,各自遵守它发展的方向。血脉实症,适合打开它让它宣泄,邪气虚弱时,适合控制并引导它转变。

易经是什么东西?

27

易经是什么病

易经对人有一定的看法。当然,它也注重健康。你很可能会因为你属于什么样的人而患上什么样的疾病。这就是《易经》的体质学。那么你知道如何判断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容易患什么样的疾病吗?本期《易经》介绍将带您了解。《易经》是古代占卜所用,也是中国人简单哲学观念的体现。《易经》根据人的体质分为五类: 第一种是离火质人:这种人就是平常所说的体燥之人,体内阳气盛,阴气不足,火气上蒸心肺,类似于心理学中性格分型的A性格,这种人的特点是容易不耐烦,匆忙工作,这种性格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等疾病。现在已经证明,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和情绪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状态疾病,是人们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是坎水质人:俗称体质偏冷的人,阴气盛,阳气弱,性格沉闷,有点像心理学C性格容易患肾病、水肿、癌症等疾病。这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处于不良状态,性格抑郁,容易闷气,闷气会导致饮食、日常生活等不良状态,从长远来看,人体无法承受疾病。 第三种是坤土质人:这种人体内阴气盛,阳气弱,湿气通脾,易患脾胃病。脾在中医中被称为主运化和运化之母,表现在脾胃失和、肠胃运化能力减弱、消化不良、腹泻等人体。 第四种是乾金人:这种人也是体质干燥的类型,但集体阴阳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在人体内,肺金、体内金过多会导致肺本身的疾病,由于金木、肺金过多抑制肝木,导致人体肝脏不和谐,木土、脾土五种元素,土木抑制脾土,容易导致大肠疾病。 第五种是浔木质人:这种人体质偏风,风气通达肝脏。《易经》说:浔是木,风。风属阳,主动,所以木质人偏阳,性格外向。木质体质属风木,风性好动,所以木质人多不稳定-情绪不稳定或身体状况不稳定。这种人容易患肝病、中风、高血压等疾病。

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

八经卦就是奇经八脉,《易经》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就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真实反映,它是人体经络的结构方程式。 督脉为乾,主持元阳,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统帅阳经。 任脉为坤,主持元阴,主一身阴气,为阴脉之海,统帅阴经。 冲脉为坎,主一身阴血,但有一点元阳居其中。 带脉为离,系腰身一周,内系胞宫为阴,外系筋脉,主一身强力,故二阳在外。 阳跷脉为震,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阳入于阴,故多一阴。 阴跷脉为巽,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阴入于阳,故多一阳。 阳维为兑,阳维维于六阳经,故有二阳。 阴维为艮,阴维维于六阴经,故有二阴。 人体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一、督脉循行图 督脉穴 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循行图 任脉穴歌 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二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浅谈什么是易经,易经主要讲

易经 [ yì jīng ] 基本解释: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分《经》、《传》两部分,《经》据传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两种符号重叠演成64卦、384爻,依据卦象推测吉凶。 今本《易经》通过释经表达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易经八卦体质之(七)气虚体质

七、  艮卦(☶)体质之气虚体质     《易经》中艮卦“☶”象征山。大家都知道从山脚下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空气会变得越来越稀薄,在缺氧状态下人会开始感觉呼吸有点困难,甚至上气不接下气。因此我们借其此特性称艮卦体质就为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的化生不足时,易出现气虚表现。气虚体质总体特征:发无光泽,皮肤苍白,没有血色;声音低,记忆差,易自汗,气短懒言,易累,疲乏;经常感冒;舌大,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身体凉,血淤,面色暗。形体特征:形体消瘦或偏胖;肌肉松软不实。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且病后康复缓慢。平素抵抗力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生活中有的人平时不爱运动,稍微运动就出汗(出冷汗),和别人爬同样层数的楼,只有自己气喘吁吁的。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就属于气虚体质,讲话的声音低弱,老是感到自己上气不接下气,气不够用,容易出汗,只要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就容易累,防御能力下降,所以容易感冒,反复感冒。 很多小孩反复感冒,被称作复感儿,这和气虚体质有关。         气虚体质和我们之前聊的坤卦体质(☷)之阳虚体质从临床症状上来说有相似之处,比如说这两类人都会出现一些精神倦怠,手脚乏力,如果说是气虚为主的话,那么也可能会伴随有一些虚汗,气短,如果说属于是阳虚的话,那么会有一些手脚冰凉,大便不成形。在此我们应予以辩证区分。         阳虚主要是指机体内阳气亏损,机体的温养、推动,蒸腾和气化功能的减弱而造成的虚寒证候。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喜喝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面色苍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口服中药汤剂全面调理,能够起到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的功效。         而气虚是指体内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和气化功能的减退,造成脏腑组织功能的减退,形成的虚弱证候,临床上主要以气短语音低,少气懒言,身体乏力,肢体怠倦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可以用归脾汤加减能够起到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的功效,若是出现中气下陷,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当然气虚和阳虚也可能同时出现,因此气虚时也怕冷。         人在生病时偶尔也会出现气虚的症状,但一般情况下待病好了之后气虚症状就没有了。         气虚体质多因先天禀赋(元气)不足,再加后天之气失养造成的。长期饮食失调,情志失调,过度劳累,久病,久卧伤气,长期卧床导致脾胃不好(脾主四肢)。年老体弱,运化能力差,引起心、肺、脾、肾功能损伤,因心主血脉,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因此气虚体质易导致推动血液运行作用减退,体内气的化生不足,机体防御外邪,护卫肌表,维护内脏位置功能减退的病证发生。       五脏气虚在临床上均可见,以心肺脾肾常见,除上述气虚证常见临床表现外,同时并见心、肺、脾、肾气虚的相应病变而见不同症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症状辨证施治: 1.心气虚证 证候:心悸,胸闷,舌质淡,脉虚结代。治则:益气养心。主方:养心汤、七福饮。2.肺气虚证 证候:咳嗽无力,少气短息,动则益盛,痰液清稀,平素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治则:补益肺气。主方:补肺汤、玉屏风散(气虚体质预防感冒的专方,主要是扶正祛邪。) 3.脾胃气虚证 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则:健脾益气。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4.肾气虚证 证候: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女性白带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则:益气补肾。主方:肾气丸、大补元煎。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自汗多加黄芪、五味子、牡蛎、麻黄根益气固摄;气短甚者加补肾纳气之品,如:补肾脂、胡桃肉、熟地、五味子、蛤蚧。气虚体质证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补气益气。         治疗以补气养气为总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选用补脏腑之气方药。根据气血同源理论,适当加用补血药。取“血为气母”之意,血能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适当加用补血药如熟地、生地、白芍、枸杞、大枣;取“气能行血”,“气能生血”之意,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气虚则血虚,故适当加补血活血药,如:当归、川芎。因“脏腑互关”,临床上可出现多脏气虚表现,气虚以肺、脾为主,久则影响心、肾。         气虚体质的人平素宜采用饮食调理,多吃补气益气健脾、易消化、性平味甘的食物,如:小米、粳米、大枣、豇豆、黄豆、白扁豆、蚕豆、鸡肉、鹅肉、鸽肉、香菇、猴头菇、蘑菇、山药、胡萝卜、土豆、红薯、鹌鹑、羊心、羊肚,莲子、桂圆、蜂蜜、虾、人参、栗子、薏苡仁、芡实、黄芪、党参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荞麦、空心菜、生萝卜,柚子,肝等。忌食生冷性凉、油腻厚味等耗伤脾胃的食物,如:西瓜、香瓜、水梨、香蕉、黄瓜、苦瓜、空心菜、筊白、笋、蚌类等。         养生推荐:山药汁。山药、黄芪都是补气的中药,可以将山药榨汁喝,或煎水喝。另外可多吃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黄豆、白扁豆等;或者“补中益气汤”。        在膳食改善方面,还有“黄芪童子鸡”和“山药粥”。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黄芪童子鸡:取童子鸡1只洗净,用纱布袋包好生黄芪9克,取一根细线,一端扎紧纱布袋口,置于锅内,另一端则绑在锅柄上。在锅中加姜、葱及适量水煮汤,待童子鸡煮熟后,拿出黄芪包。加入盐、黄酒调味,即可食用。可益气补虚。        山药粥:将山药30克和粳米100克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熟即成。此粥可在每日晚饭时食用。此粥具有补中益气、益肺固精、强身健体的作用。 推荐药材:茯苓、太子参、生黄芪、山药、党参、甘草、大枣、桂圆肉、白术、莲子、黄精等。      气虚体质易出现肌肉松软,倦怠乏力,不喜运动,抵抗力弱,因此生活方面要做到起居有规律,夏季午间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不能熬夜。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谨避风寒之邪。“劳则气耗”,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运动锻炼宜采用低强度、宜柔缓,多次数方式,不适合激烈、大负荷,长时间,出大汗的运动,以免耗伤正气。以柔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为主;忌用猛力或做长久憋气的动作。[按语]        “长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平时可按摩或艾灸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同身寸),距胫骨前沿一横指处),能健脾益气,强身健体。       减肥也可能造成气虚。正气受损,免疫力功能下降。春天流感多发,正虚外感,易中招,应升阳固表。

返回顶部